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8838发布日期:2018-11-02 21:1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空调机,其在主体内具备鼓风风扇,在鼓风风扇的下游形成有由壁面划分出的吹出风路。吹出风路由吹出风路上壁以及吹出风路下壁形成,吹出风路上壁设置于主体内的前部侧,吹出风路下壁设置于主体内的后部侧。在吹出风路的下游部设置有吹出口。吹出口设置于空调机的主体的下表面与前表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79846号公报

当空调机的运转时,使用者有时会对从主体内部的功能部件产生的噪声感到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改善噪声问题的空调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机具备:主体,其具有吸入口以及吹出口;贯流风扇,其设置于上述主体内;以及热交换部,其设置于上述主体内,上述主体包括前表面、背面、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一对侧面,上述吸入口形成于上述前表面、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侧面中的任意面,上述吹出口形成于上述下表面而不延伸至上述前表面,上述吹出口的上游为吹出风路,上述吹出风路的上述前表面侧由扩散器(diffuser)形成,第1翼片以及第2翼片被支承为能够活动,上述第1翼片在运转时打开上述吹出口,在运转停止时关闭上述吹出口,上述第2翼片在运转停止时收纳于上述主体内,在运转时从上述吹出口向外伸出。

另外,上述扩散器也可以形成为如下构成,即:在侧视观察的情况下,该扩散器具有越靠近其下游侧而越离开作为该扩散器的上游部的延长方向的假想线的部分。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横向吹风时,上述第2翼片整体从上述吹出口向外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能够改善噪声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房间内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示的空调机时的设置状态的图。

图2是从侧方示出图1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3是从侧方示出图1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4是从侧方示出图1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1a…前表面;1b…上表面;1c…背面;1d…下表面;1c…背面;2a、2b…吸入口;3…吹出口;3a1…扩散器;4a1…第1翼片;4a2…第2翼片;7…热交换器(热交换部);8…贯流风扇(鼓风部);100…空调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图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者对应部分。另外,对于室外机能够使用现有的室外机。

实施方式1.

图1是从房间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机时的设置示意图。图2~图4是从侧方示出图1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此外,图2表示空调机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图3表示水平吹风运转时(横向吹风时)的状态,图4表示向下吹风运转时(纵向吹风时)的状态。

如图1所图示那样,空调机(室内机)100利用主体1构成空调机100的外廓。空调机100以壁挂式空调机为例,被支承于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房间11的壁11a。此外,本发明的空调机并不限定于设置在一般家庭的房间的情况,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大厦设施的一个房间或仓库等。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并不是所谓的天花板埋入型的空调机,而是主体的背面抵接或者靠近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划分的壁面(除天花板以及地板之外的壁),且主体的前表面面向该空调对象空间侧的空调机。换言之,本发明的空调机并非如天花板埋入型空调机那样在相同的面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而是配置为从空调对象空间的中央部离开,并靠着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划分的壁面即可。

主体1大致构成为长方体状。具体而言,主体1包括:面向房间11的壁11a的背面1c、作为与背面1c相反一侧的前表面1a、上表面1b、下表面1d、以及左右一对侧面1e。在本发明的空调机中,吸入口形成于主体的前表面、上表面以及侧面中的任意面,吹出口形成于下表面而不延伸到前表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具体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在构成主体1的上部的上表面1b形成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空调机100内的栅格式吸入口2b。另外,在前表面1a安装有前表面栅格6,在前表面栅格6的主体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开口有吸入口2a。吸入口2a在前表面栅格6沿横宽方向延伸。在吸入口2a的下游侧设置有导风壁6a。吸入口2a的下游侧的流路的前表面侧由前表面栅格6的背面形成,吸入口2a的下游侧的流路的背面侧由导风壁6a形成。导风壁6a从吸入口2a的上方的前表面栅格6向背面侧延伸并且向下方延伸。

在构成主体1的下部的下表面1d形成有用于将调节后的空气供给至室内的吹出口3。吹出口3仅在下表面1d开口,而不在前表面1a以及左右的侧面1e开口。

在主体1的内部配置有贯流风扇(鼓风部)8和引导壁10,贯流风扇8具有叶轮8a。贯流风扇8配置于吸入侧风路E1以及吹出侧风路E2之间,从吸入口2a、2b吸入空气,并向吹出口3吹出空气。引导壁10从贯流风扇8的后方延伸至下方,将从贯流风扇8排出的空气引导至吹出口3。

并且,在主体1的内部配置有:除去从吸入口2a、2b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等的过滤器(通风阻力体)5、将制冷剂的热或者冷传递至空气而生成空调空气的热交换器(热交换部、通风阻力体)7、以及划分吸入侧风路E1以及吹出侧风路E2的稳定器9。

引导壁10是与稳定器9的下表面侧配合来构成吹出侧风路E2的部件。引导壁10从贯流风扇8遍及至吹出口3而形成螺旋面。

过滤器5例如形成为网眼状,除去从吸入口2a、2b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等。过滤器5在从吸入口2a、2b至吹出口3的风路中设置于吸入口2a、2b的下游侧且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另外,过滤器5从热交换器7的上方延伸至前方。

热交换器7(室内热交换器)在供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而对空气进行冷却,在供暖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而对空气进行加热。该热交换器7在从吸入口2a、2b至吹出口3的风路(主体1内部的中央部)中设置于过滤器5的下游侧且贯流风扇8的上游侧。此外,在图2中,热交换器7的形状形成为包围贯流风扇8的前部以及上部的形状,但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对此并不特别限定。

热交换器7与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以及节流装置等可为公知样式的室外机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循环。另外,对于热交换器7,例如使用由导热管和多个翅片而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在吹出风路3a设置有上下风向叶片(vane)4a和左右风向叶片4b。左右风向叶片4b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上下风向叶片4a与贯流风扇8之间。上下风向叶片4a是针对从贯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的方向中的上下方向进行调整的部件,左右风向叶片4b是针对从贯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的方向中的左右方向进行调整的部件。

上下风向叶片4a包括第1翼片4a1和第2翼片4a2。上述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分别具有独自的驱动源,从而单独地进行转动。

第1翼片4a1在运转停止时关闭吹出口3,构成装置体的外表面。换句话说,第1翼片4a1兼作为风向控制部和主体外廓设计部。当运转停止时,第1翼片4a1的上表面(风路侧面)形成为凸形状。另外,第1翼片4a1被设置为能够转动,第1翼片4a1的转动轴位于吹出风路3a内的下部的引导壁附近。

第2翼片4a2在运转停止时收纳于吹出风路3a内,并配置于第1翼片4a1与贯流风扇8之间。第2翼片4a2在运转停止时形成为第2翼片4a2整体收纳于主体1内。另一方面,第2翼片4a2在运转时从吹出口3向外伸出。即,第2翼片4a2作为风向控制部发挥功能,而并不作为主体外廓设计部发挥功能。

另外,虽在之后进行详细说明,但简言之,第2翼片4a2在水平吹风时(横向吹风时)如图3所示那样与第1翼片4a1排成一列,在向下吹风时(纵向吹风时)如图4所示那样与第1翼片4a1并排排列。

另外,第2翼片4a2的转动轴位于吹出口3内的上部且靠近稳定器的位置。而且,第2翼片4a2在水平吹风时向所谓吹出气流的行进方向、亦即第1翼片4a1的前方移动,并与第1翼片4a1排成一列。此外,如图3所示在侧视观察的情况下,对于该第1翼片4a1与第2翼片4a2的排成一列的配置需要形成为如下状态,即:将第1翼片4a1的上游端A与第2翼片4a2的下游端B连结而形成假想线V,则第2翼片4a2的上游端C位于相比上述假想线V更靠下方的位置(形成为第2翼片4a2的上游端C位于相对于假想线V从主体1离开的一侧的状态)。由此,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在水平吹风时成为一个假想翼片,其中,该假想叶片具有比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各自的弦长更长的假想弦长,而在向下吹风时则作为具有各自弦长的两个单独的翼片发挥功能。即,可以说能够获得根据风向来变化翼片弦长而不必更换翼片本身这样的形态。

另外,在水平吹风时,排成一列配置的第1翼片4a1与第2翼片4a2之间确保有间隙20。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排成一列时,以第1翼片4a1的上表面(主体侧的面)为朝上的凸形状(朝向主体形成为凸形状),第2翼片4a2的下表面(与主体相反侧的面)为朝下的凸形状(朝向与主体相反侧形成为凸形状)的方式使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分别转动来进行移动。

另外,如图4所示,第2翼片4a2在向下吹风时相比吹出口3局部向外伸出,并且如图3所示,第2翼片4a2在水平吹风时从吹出口3完全向外伸出(第2翼片4a2的整体从吹出口3向外伸出)。

另一方面,第2翼片4a2在向下吹风时移动至第1翼片4a1与后述的扩散器3a1的下游部之间的位置,并且,移动为上述第1翼片4a1与扩散器3a1的下游部大致平行的姿势。即,第2翼片4a2在向下吹风时与第1翼片4a1并排排列。另外,此时,第2翼片4a2中的与第1翼片4a1对置的面形成为朝向第1翼片4a1突出的凸形状,第1翼片4a1中的与第2翼片4a2对置的面形成为朝向第2翼片4a2突出的凸形状,以上述这样的方式使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分别转动来进行移动。

稳定器9是划分吸入侧风路E1与吹出侧风路E2的部件,并如图2~图4所图示,其设置于热交换器7的下侧。吸入侧风路E1位于稳定器9的上方,吹出侧风路E2位于稳定器9的下方。

稳定器9具有:分离吸入侧流路E1与吹出侧流路E2的舌部9a、暂时蓄存从热交换器7滴下的水滴的集水盘9b、以及作为吹出口3的吹出风路3a的上壁面(前表面侧壁面)的扩散器3a1。

扩散器3a1的上游部朝与引导壁10的下游部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扩散器3a1的上游部在侧视下与引导壁10的下游部大致平行地排列。另外,扩散器3a1的上游部在侧视下具有直线部分。如图3所示在进行侧视观察时,若将扩散器3a1的上游部的直线部分的延长方向设为假想线S,则该假想线S的前部以与主体1的前表面1a交叉的方式延伸。另外,扩散器3a1的下游部3a1′以从假想线S离开并且从前表面1a离开的方式延伸。扩散器3a1的下游部3a1′在侧视下弯曲或者倾斜。而且,扩散器3a1的下游部3a1′越靠下游侧便越离开假想线S。即,扩散器3a1在侧视下具有如下部分,即:该部分越靠近扩散器3a1的下游侧,便越离开作为扩散器3a1的上游部的延长方向的假想线S。扩散器3a1的下游部的端部到达下表面1d,由此,吹出口3的最前部位于下表面1d的范围内而不会到达前表面1a。

在具有如上结构的空调机中,吹出口仅在主体的下表面开口而不在前表面开口,因此能够抑制从主体内部的功能部件产生的噪声(例如贯流风扇的驱动马达声、贯流风扇的风噪声、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流通声)朝向前方直接泄漏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2翼片4a2在运转停止时收纳于吹出风路3a内,而在运转时从吹出口3向外伸出。因此,第2翼片4a2能够具有适于风向控制的形状而不受机体外表面所要求的设计条件制约,从而可靠地确保适于风向控制的形状的至少一个风向控制翼片。由此,能够实现利用不受设计条件制约的翼片来提高风向控制性,并同时实现对上述噪声的抑制。另外,如上所述,第2翼片向主体外伸出并与第1翼片排成一列,从而即便是在主体的前表面不具有吹出口的形态,也能够适当实现水平吹风,进而还能够实现兼顾噪声抑制与舒适性。

另外,作为对主体的外表面的外观设计的评价,在运转停止时,在对外观进行观察下,作为开闭部而能够被识别出的部分越少越好,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提供一种使用两个翼片并且在运转停止时仅能够辨识出一个开闭部的设计。另外,考虑到在运转停止时尘埃等从开闭部的外缘向主体内部侵入的情况较多,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两个翼片并且将运转停止时的开闭部抑制为一个,从而还可以期待能够抑制有害的尘埃等向主体内部侵入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2翼片4a2与第1翼片4a1排成一列。因此,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在水平吹风时成为一个假想翼片,其中,该假想翼片具有比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各自的弦长更长的假想弦长,而在向下吹风时,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作为具有各自弦长的两个单独的翼片来发挥功能。即,可以说是能够获得根据风向来变化翼片弦长而不必更换翼片本身的形态。通过这样获得具有比各个翼片的弦长更长的假想弦长的假想翼片,所以在水平吹风时能够活用较长的假想弦长来使从贯流风扇向下排出的空气的气流大幅度向前方转向,从而能够大幅度提高风向控制性。

另外,在水平吹风时,在以排成一列的方式配置的第1翼片4a1与第2翼片4a2之间确保有间隙20。这样,在确保有间隙20的状态下,使第1翼片4a1与第2翼片4a2以排成一列的方式配置,所以供冷时的风在通过第1翼片4a1之后,从第1翼片4a1与第2翼片4a2的间隙20沿第2翼片4a2的上下表面双方流动,从而使第2翼片4a2的两表面的温度差变小,从而抑制结露,由此能够提高品质。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排成一列时,第1翼片4a1的上表面(主体侧的面)为朝上的凸形状(朝向主体形成为凸形状),第2翼片4a2的下表面(与主体相反侧的面)为朝下的凸形状(朝向与主体相反侧形成为凸形状),以这样的方式使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分别转动来进行移动。通过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的面的这种弯曲的方向的作用,使得气流更容易在第1翼片4a1与第2翼片4a2之间流动,进而进一步提高结露的抑制效果。

另外,如图4所示,第2翼片4a2在向下吹风时相对于吹出口3局部向外伸出,并且如图3所示,第2翼片4a2在水平吹风时从吹出口3完全向外伸出(第2翼片4a2的整体从吹出口3向外伸出)。因此,对于第2翼片4a2从吹出口3伸出的部分,能够使其从来自主体1的侧面1e的侧方的对气流的压制作用中解脱出来,因此能够获得容易进行风向控制的优点。

另外,第2翼片4a2在向下吹风时与第1翼片4a1并排排列。并且,第2翼片4a2中的与第1翼片4a1对置的面为朝向第1翼片4a1突出的凸形状,第1翼片4a1中的与第2翼片4a2对置的面为朝向第2翼片4a2突出的凸形状,以这样的方式使第1翼片4a1以及第2翼片4a2分别转动来进行移动。因此,在供暖时,在第1翼片4a1与第2翼片4a2之间流动的气流流经由第1翼片4a1的凸形状与第2翼片4a2的凸形状所围起的区域,因此通过缓缓地缩流,从而抑制分离涡,之后,通过进一步缓缓地形成为扩大气流,从而抑制气流的紊乱。因此,总体来看,使气流的直行性提高,气流到达地板面的距离被延长,从而能够使供暖至使用者的脚部的效果增大。

以上,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显而易见,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便能够基于本发明的基本的技术思想以及启示而采用各种变形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