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太阳辐射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7020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集中太阳辐射的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太阳辐射集中在吸收器中的设备,所述设备带有充胀式聚焦集中器垫,所述聚焦集中器垫具有配置了使太阳辐射射入的透光的入射窗的盖膜元件和将聚焦集中器垫分成至少两个空腔的、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充胀状态中具有拱曲部的、用于使太阳辐射集中在吸收器中的反射膜;带有回转装置,利用所述回转装置能够使聚焦集中器垫尤其绕其纵轴线回转;带有固定在回转装置上的用于固持聚焦集中器垫的固持装置;并且带有用于调整聚焦集中器垫的反射膜的拱曲部的调整装置。

由文献wo2012/145774已知一种类型的用于使太阳辐射集中在反射器中的设备。所述设备具有充胀式聚焦集中器,所述聚焦集中器通过伸长的大体上圆柱形软管状的、由多个膜元件组成的包套构成。该垫件在顶侧上具有透明的用于使太阳辐射穿过的入射窗。此外还设置了反射膜,利用所述反射膜将垫件分成至少两个分隔的压力腔。反射膜具有反射面,利用所述反射面使射入的太阳辐射沿吸收器的方向聚焦。为了锚固聚焦集中器而调整锚固支架。锚固支架具有追踪系统,以便垫状的聚焦集中器追踪太阳路径。所述追踪系统具有多个包绕聚焦集中器垫的追踪环,所述追踪环能够借助滚动设备可旋转地支承。追踪环支撑在底部侧的底座元件上。为了使得聚焦集中器回转,追踪环通过局部的、基本上正方形的固持板固定在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侧上。

通过聚焦集中器的两个压力腔之间的压差,反射面凹形地弯曲,使得射入的太阳辐射在吸收器中聚焦。实践中已经表明,聚焦集中器的效率被如下所述方式削弱,即镜面膜的拱曲部偏离会实现太阳辐射的最优化聚焦的抛物线形状。

为了缓解该问题,在专利文献us2009/0260620a1中建议了一种可充胀太阳能收集器,其中,下部的空腔装备有侧向地在镜面膜之下的校正腔,校正腔中的压力比例在此按如下所述地选择,使得镜面膜更大程度地接近抛物线形状。

然而这种措施已表现出不足,因为在校正腔中的压差作用在该太阳能收集器的柔性的侧壁的形状上,而该柔性的侧壁又是与反射膜连接的。镜面膜的拱曲部因此会以不可预知的方式改变。此外,不利的是必须非常精确地调整在校正腔中的压力,以便通过从底侧施加压力调整镜面膜的拱曲部。现有技术因此需要耗费地控制或者说调节压力比例。由于校正腔对该太阳能收集器的柔性的膜结构的影响,镜面膜甚至在精确设置压力比例的情况下也只能不准确地接近抛物线形状。现有技术的缺点还在于,在纵向侧上配设至少两个校正腔。以此使得该太阳能收集器不易制造、安装和运行。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减少或避免现有技术的弊端。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尤其在于,提供上述类型的设备,利用所述设备能够用构造简单的器件精确地调整反射膜的拱曲部,以便提高能量转化的效率。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带有权利要求1的技术特征的设备解决。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按照本发明,固持装置具有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延伸的下部纵梁,下部纵梁与聚焦集中器垫的底膜元件连接,其中,用于调整反射膜的拱曲部的调整装置具有在固持装置的下部纵梁和反射膜之间的张紧元件,其中,张紧元件在一侧与反射膜连接并且在另一侧与固持装置的下部纵梁连接。

据此,伸长的、在横截面中优选基本上筒形的聚焦集中器垫固定在固持装置的下部纵梁的底侧上。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在此总是就设备的运行状态而言的,其中,聚焦集中器垫的底膜元件朝向安装位置上的地面或者说地板结构。在运行状态中,聚焦集中器垫的底侧在底膜元件的区域中固定在下部纵梁上,下部纵梁由基本上刚性的、即相对于运行时受到的力基本上不弯曲的材料、尤其金属制成。以此可以实现聚焦集中器垫的稳定的固持。在聚焦集中器垫的上部空腔和下部空腔之间的压差在充胀的运行状态中造成反射膜的基本上二维的、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保持不变的拱曲部,用该拱曲部实现射入的太阳辐射向在上部空腔内的吸收器中的聚焦。为了实现聚焦集中器垫的特别高的效率的根本在于,太阳辐射被精确地聚焦在吸收器的区域中。在没有其他措施的情况下,聚焦集中器垫的上部和下部空腔之间的压差引起的反射膜的弯曲不是抛物线形的,而抛物线形会保证最高程度的能量收益。为了使得反射膜的拱曲部近似抛物线形状,按照本发明配设有张紧元件,张紧元件在一侧与反射膜连接并且在另一侧与固持装置的下部纵梁连接。在张紧元件在聚焦集中器的运行中的张紧状态中,借助张紧元件向反射膜上传输额外的拉力,所述拉力使得反射膜的反射部段稍微伸展。以此减小反射面相对于理想的抛物线形状的偏移。聚焦集中器垫的能量收益可以有利地通过所述简单措施明显地提高。张紧元件的按照本发明布置实现了比us2009/0260620a1中的现有技术明显更准确的反射膜的横截面形状的调整,在所述专利文献中直接在反射膜之下布置了额外的压力腔。与此相反的是,按照本发明的张紧元件在张紧元件和反射膜的连接部的区域中起拐点或者说反射膜的收缩处的作用。因此,通过该张紧元件实现反射膜的连续的横截面变化的偏移,反射膜的连续的横截面变化由聚焦集中器垫的上部空腔和下部空腔之间的压差形成。张紧元件在反射膜上的两侧的作用位置构成两个反射部段,用反射部段把射入的太阳辐射向吸收器中反射。有利的是,从张紧元件向反射膜上传递的拉力可以比现有技术的校正腔中的微小压差明显更精确和更简单地调整,通过现有技术的校正腔中的微小压差同样引起反射膜的拱曲部的一定程度的调整。按照本发明还通过下述方式简化反射膜的设置,即张紧元件固定在固持装置的下部纵梁上,所述下部纵梁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充胀状态中基本上刚性地或者说不能移动地布置。相反的是,现有技术中的校正腔可以引起在已知的太阳能收集器的可弯曲侧壁上的一定程度的变形,这又对反射膜的形状有负面作用。该缺点按照本发明通过下述方式避免,即张紧元件固定在固持装置的基本上刚性的下部纵梁上。以此可以把张紧元件的拉力基本上完全转化为反射膜的变形。由于反射膜的柔性或者说固有弹性,反射膜在张紧元件的作用位置的区域中被稍微向下、沿下部纵梁的方向拉,以此使得反射面的拱曲部或者说凹弯处在横截面中近似于期望的抛物线形状。

为了把反射膜的反射面划分为两个基本上相同地构造的反射部段,有利的是,张紧元件与反射膜的中部的纵向部段连接,所述中部的纵向部段基本上居中地在反射膜的纵向边缘之间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延伸。在此实施方式中,设置用于向反射膜的中部的纵向部段上传递拉力的张紧元件,该张紧元件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充胀状态中基本上在反射膜的平行于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走向的纵向边缘之间的中部延伸。该张紧元件把反射面划分为两个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延伸的反射部段,反射部段从张紧元件在反射膜的中部的纵向部段上的作用位置出发向反射膜的两个纵向边缘延伸。由于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充胀状态中反射膜的拱曲,反射膜的中部的纵向部段具有相对于固持装置的下部纵梁的最短的距离,张紧元件固定在所述下部纵梁上。通过向反射膜的中部的纵向部段上的拉力,两个反射部段稍微伸展,其中,两个反射部段通过反射膜的不连续点、即拐点或者说收缩处相互分隔。以此可以使得反射膜的横截面更加近似于抛物线形。因此可以有利地进一步提升聚焦集中器的能量收益。

为了使得太阳辐射精确地聚焦在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延伸的吸收器上,有利的是,张紧元件在反射膜的基本上整个长度上与反射膜和下部纵梁连接。因此,张紧元件在反射膜上的作用位置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基本上在反射膜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由此可以使得反射膜的横截面形状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保持基本上不变,以便实现太阳辐射沿吸收器的基本不变的聚焦。

为了把聚焦集中器垫构造为膜组合物,有利的是,张紧元件具有张紧膜元件,张紧膜元件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充胀状态中在下部纵梁和反射膜之间张紧。在此实施方式中,聚焦集中器垫通过膜结构构成,该膜结构至少包括盖膜元件、底膜元件、必要时还包括两个侧壁膜元件、和张紧膜元件。在未充胀的状态中,聚焦集中器垫的该膜结构能布置在平的、分层的位置中。聚焦集中器垫以此可以节省空间地保存。还简化了向安装地的运输。有利的尤其是,聚焦集中器垫的膜结构、包括用于调整反射膜的拱曲部的张紧膜元件,能够为了准备运输而以未充胀的状态卷绕在辊子上。聚焦集中器垫的膜结构、即尤其盖膜元件、底膜元件或者张紧膜元件优选地由柔性的薄壁式塑料材料制成。

为了向反射膜的中部的部段上传递拉力,有利的是,张紧膜元件具有基本上垂直地嵌接在反射膜的中部的纵向部段上的张紧部段。因此,张紧膜元件的张紧部段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充胀的运行状态中基本上垂直于反射膜地布置在张紧元件的作用位置的区域中,其中,张紧膜元件的张紧部段是平的或者说平面的。在此实施方式中,在张紧部段的区域中张紧膜元件的横截面积基本相应于构成张紧部段的膜件的厚度。这种实施方式有利地使得拉力仅局部地在张紧部段的作用位置上传递。以此可以保证,张紧元件在反射膜上的作用位置两侧的反射膜基本上均匀地张紧。张紧膜元件的张紧部段以合适的方式与反射膜连接。例如,张紧部段可以向张紧膜元件的固定部段过渡,固定部段通过接合连接、例如缝接与反射膜连接。

按照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张紧膜元件具有能充胀的空腔用于通过充胀张紧膜元件的空腔调整下部纵梁和反射膜之间的距离。在此实施方式中,可以以特别简单的方式精确地设置和再调整反射膜的拱曲部。张紧膜元件为此具有可充胀的、即可用空气填充的空腔。由于张紧膜元件的柔性,可以通过填充空腔调整张紧膜元件的形状。通过空腔的充胀、即通过用空气填充,张紧膜元件可以从伸展状态转变为缩短的状态,以便缩短张紧膜元件的高度、即张紧膜元件在固持装置的下部纵梁上的下部的作用位置和张紧膜元件在反射膜上的上部的作用位置之间的距离。根据张紧膜元件的空腔的填充压力可以升高或者降低在反射膜上的拉力,以便设置或者说调整反射膜的弯曲。因此,可以在张紧膜元件的空腔的充胀的状态中向反射膜上施加比在空腔的未充胀的状态中更高的拉力。该实施方式具有一系列优点。首先,反射膜的拱曲部可以通过空腔的填充压力无级地或者说连续地改变。第二,可以进行在聚焦集中器的运行中对反射膜的应力的调整。为此有利的是,张紧膜元件的空腔与供气装置连接,用供气装置可以调整空腔的填充压力并且以此调整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充胀的运行状态中张紧膜元件的横截面形状。优选的是,供气装置与气压传感器连接,用气压传感器可以测量张紧膜元件的空腔的填充压力。在此实施方式中有利的是,可以考虑在设备的运行中改变反射膜的形状。在实践中要考虑多种对反射膜的拱曲部的影响因素。尤其包括在聚焦集中器安装地的环境温度、聚焦集中器垫的塑料材料的长期性能或者在聚焦集中器垫的空腔中的或者说在张紧膜元件的空腔中的压力损失。具有空腔的张紧膜元件的实施方式带来的第三个优点是,用于调整反射膜的拱曲部的装置集成在聚焦集中器垫的膜结构中。由此可以省去刚性的调整器件,刚性的调整器件会使得在未充胀状态中的聚焦集中器垫不易或者说不能叠放或者说卷绕。此外第四点有利的是,张紧膜元件的空腔的体积变化相较于反射膜和下部纵梁之间的距离变化是比较大的。以此即使在仅能以有限的精度调整张紧膜元件的空腔内的空气压力时也可以精确地校准反射膜,并且此外克服一定的波动。

为了导出在运行中作用在聚焦集中器垫上的载荷、例如风载荷,有利的是,下部纵梁基本上气密地与聚焦集中器垫的底膜元件的限定聚焦集中器垫的下部贯穿孔的纵向边缘连接。在此实施方式中,底膜元件因此具有用于使得固持装置的下部纵梁穿过的下部贯穿孔。底膜元件的与下部贯穿孔相邻的纵向边缘基本上气密地与下部纵梁的纵向侧连接,基本上完全防止从聚焦集中器垫的下部空腔中意外地排出空气。

按照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下部纵梁具有通过腹杆相连的纵向弦杆用于与底膜元件的限定下部贯穿孔的纵向边缘的基本上气密的连接,其中,在纵向弦杆之间配设跨接聚焦集中器垫的下部贯穿孔的密封膜带。固持装置因此通过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底侧上的全面密封的下部贯穿孔。在此实施方式中,下部纵梁具有至少两个伸长的纵向弦杆,所述纵向弦杆基于聚焦集中器垫的周向相互保持间距地布置。在纵向弦杆之间设置跨接聚焦集中器垫的下部贯穿孔的密封膜带。为了构造纵向弦杆优选地设置杆元件,所述杆元件尤其具有基本上圆形的横截面。通过布置密封膜带将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之间的贯穿孔基本上气密地封闭,从而使纵梁的纵向弦杆之间的连接本身不必气密地实施。

为了提高下部纵梁的稳定性,有利的是,下部纵梁具有至少两个其他的纵向弦杆,所述其他的纵向弦杆相对于所述纵向弦杆平行地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延伸。优选地,纵梁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尤其基本上正方形的横截面,其中,通过所述纵向弦杆构成上部的角,并且通过所述其他的纵向弦杆构成下部的角。为了实现在回转装置内部的聚焦集中器垫的最大体积有利的是,下部纵梁的其他纵向弦杆布置在聚焦集中器垫的下部空腔的内部。在该实施方式中,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基本上在底膜元件的平面中延伸,其中,下部纵梁的其他的纵向弦杆布置在聚焦集中器垫的下部空腔中。有利地,由此理想地利用回转装置内部可供使用的安装体积。

有利的是,上部纵梁的纵向弦杆和/或其他纵向弦杆通过腹杆相互连接,其中优选在纵向弦杆与其他的纵向弦杆之间设置其他的腹杆。

为了把聚焦集中器垫连接在下部纵梁上,优选地规定,在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上分别布置型材元件,所述型材元件与用于与底膜元件的一个纵向边缘基本上气密地相连的一个连接元件相连,并且与用于与密封膜带的一个纵向边缘基本上气密地相连的另一个连接元件相连。

为了基本上气密地构造下部纵梁和聚焦集中器垫之间的连接,可以配设不同的密封器件。

为了密封下部纵梁与聚焦集中器垫之间的连接有利的是,设置作为连接元件的贴边轨,在所述贴边轨中将贴边元件布置在底膜元件的纵向边缘上。由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贴边装置作为聚焦集中器垫与下部纵梁之间的密封件,所述贴边装置通过贴边元件与相应的贴边轨构成。贴边元件在底膜元件的纵向边缘的长度上延伸。在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上设置相应的贴边轨,所述贴边轨沿下部纵梁的纵向并且由此平行于底膜元件的纵向边缘地延伸。贴边元件具有比底膜元件更大的横截面,其中,贴边元件优选构成具有圆滑的、优选圆形的横截面。通过在聚焦集中器垫的下部空腔中的压力使得底膜元件处于张紧状态,从而贴边元件在底膜元件的纵向边缘上朝贴边轨的内壁挤压。由此实现聚焦集中器垫在下部纵梁上的基本上气密的连接,所述连接被证明是特别可靠的。

为了通过相应的方式将密封膜带与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基本上气密地相连,有利的是,设置其他的贴边轨作为其他的连接元件,在所述其他的贴边轨中其他的贴边元件布置在密封膜带的纵向边缘中。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型材元件的相互对置的纵向边缘上设置贴边轨,所述贴边轨优选基本上相同地构成。因此,每个型材元件向外与底膜元件的纵向边缘相连并且向内与密封膜带的纵向边缘相连。

根据聚焦集中器垫与下部纵梁之间的密封件的一种备选的实施方式,设置用于夹紧底膜元件的纵向边缘的夹紧件作为连接元件和/或设置用于夹紧密封膜带的纵向边缘的其他的夹紧件作为其他的连接元件。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纵梁的上部贯穿孔相邻的底膜元件的纵向边缘被夹紧在夹紧件与型材元件的配合面之间。通过所述夹紧,底膜元件基本上气密地连接在下部纵梁上。相应地,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之间的密封膜带借助其他的夹紧件基本上气密地夹紧在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上。

根据另一种实施方式,设置拉链式元件作为连接元件,以便与底膜元件的纵向边缘上的相应的拉链式元件相连,和/或设置其他的拉链式元件作为其他的连接元件,以便与密封膜带的相应的其他的拉链式元件相连。

按照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规定,为了构成张紧膜元件的空腔,型材元件在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上为了与限定张紧膜元件的空腔的膜带基本上气密连接而分别与固定元件相连。在此实施方式中,在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上不仅配设有用于底膜元件和密封膜带的连接元件,还有用于张紧膜元件的两个膜带的固定元件,张紧膜元件的两个膜带限定张紧膜元件的空腔,通过所述空腔调整反射膜的拱曲部。因此,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张紧膜元件的空腔通过张紧膜元件的两个膜带和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之间的密封膜带限定。为了基本上完全防止空气从张紧膜元件的空腔漏出进入聚焦集中器垫的下部空腔,张紧膜元件的膜带在聚焦集中器垫的下部空腔中基本上气密地与在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上的固定元件连接。用于张紧膜元件的膜带的固定元件可以基本上构造为与用于底膜元件或者说密封膜带的连接元件相同。作为固定元件优选的是,沿下部纵梁的纵向延伸的贴边轨,在所述贴边轨中布置相应的在张紧膜元件的膜带的纵向边缘上的贴边元件

按照备选的优选实施方式,下部纵梁基本上在纵向弦杆之间居中地具有上侧的固定元件用于固定张紧膜元件。在此实施方式中,用于张紧膜元件的固定元件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基本上以相对于下部纵梁的纵向弦杆相同的距离延伸。为了在上侧固定在下部纵梁上,张紧膜元件优选地具有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充胀状态中平的或者说平面的固定部段。这意味着,张紧膜元件在固定部段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基本上相应于固定部段的厚度。在此实施方式中有利的是,张紧膜元件借助固定部段基本上气密地与固定元件连接。为此,用于张紧膜元件的上侧的固定元件基本上与用于底膜元件或者说密封膜带的连接元件相同地构造。作为上侧的固定元件尤其可以配设沿下部纵梁的纵向延伸的贴边轨,在所述贴边轨中布置相应的在张紧膜元件的下部的纵向边缘上的贴边元件。

按照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固持装置具有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延伸的上部纵梁,其中,上部纵梁基本上气密地与聚焦集中器垫的盖膜元件的限定聚焦集中器垫的上部贯穿孔的纵向边缘连接。在此实施方式中,伸长的、在横截面中优选基本上筒形的聚焦集中器垫在上侧上固定在上部纵梁上并且在底侧上固定在下部纵梁上。上部纵梁在此设置用于悬挂吸收器,在运行状态中吸收器布置在聚焦集中器垫的上部空腔内。如上所述,下部纵梁一方面设置用于在底侧支承聚焦集中器垫,另一方面设置用于固定张紧元件,通过张紧元件能调整反射膜的拱曲部。优选地,聚焦集中器垫仅安设在上部纵梁和下部纵梁上。在大范围测试中表现得尤其有利的是,用于聚焦集中器垫的两个支承位置、即上部纵梁和下部纵梁布置得在几何上离反射膜或者说镜面膜尽可能远。按照本发明地,聚焦集中器垫因此在其上侧和在其底侧上固定。相反地有利的是,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侧、尤其在反射膜的纵向边缘区域中,沿径向能伸展地布置。由此可以释放聚焦集中器垫的、尤其在反射膜的区域中的热学伸展,以此精确地保持为了把太阳辐射聚焦在吸收器中的反射膜的凹形形状。通过聚焦集中器垫在纵梁上的上侧的和底侧的连接,可以甚至在强烈的外部载荷的情况下并且与聚焦集中器垫的回转角度无关地可靠地保持聚焦集中器垫的形状。在此实施方式中,尤其可以取消现有技术中规定的在回转装置和聚焦集中器之间的局部支承板。该设计方案特点一方面是能通过纵梁有效卸去风载荷。另一方面有利的是,通过在纵梁上的固持使得聚焦集中器垫的回转对聚焦集中器垫的上部和下部空腔之间的反射膜的拱曲部没有明显影响。

上部纵梁优选地与下部纵梁相同地设计。因此,下部纵梁和其在下部的贯穿孔上的固定的上述实施方式变型也可以在聚焦集中器垫的上部贯穿孔上的上部纵梁中实现。因此,上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一方面基本上气密地与盖膜元件的邻接在上部贯穿孔上的纵向边缘连接。另一方面,上部纵梁的纵向弦杆能够基本上气密地与上部的密封膜带的侧向的边缘区域连接,密封膜带在上部纵梁的纵向弦杆之间优选地基本上在上部贯穿孔的整个宽度上延伸。

为了实现聚焦集中器垫对太阳路径的追踪、也即太阳在所在地的当前位置,有利的是,回转装置具有至少一个使聚焦集中器垫沿其周向被包绕的回转元件、尤其回转环,在回转元件内侧上固定有下部纵梁、优选也有上部纵梁、固持装置。优选地在回转元件的朝向聚焦集中器垫的内侧上一方面安装下部纵梁,另一方面安装上部纵梁,在下部纵梁上固定有用于反射膜的张紧元件,在上部纵梁上悬挂由用于太阳辐射的吸收器。这种回转环本身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参照wo2012/145774是已知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回转元件的回转运动一方面通过在聚焦集中器垫上侧的上部纵梁,另一方面通过在聚焦集中器垫底侧上的下部横梁向聚焦集中器垫传递。以这种方式可以与聚焦集中器垫的回转角度无关地可靠保证反射膜的形状。优选地,在回转装置和聚焦集中器垫之间不规定另外的连接。因此,在上部或者说下部纵梁和聚焦集中器垫之间的沿纵向延伸的连接优选地是回转环和用于聚焦集中器垫的固持装置之间唯一的连接。

为了消除作用在聚焦集中器垫上的载荷、尤其风载荷有利的是,设置多个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相间隔的回转元件、尤其回转环,在多个回转元件内侧上固定固持装置的上部纵梁和下部纵梁。因此,纵梁以确定的间距固定在回转元件上,其中,聚焦集中器垫穿过各个回转元件。

为了在外部载荷很高时也保证聚焦集中器垫的形状和吸收器布置在反射膜的聚焦区域中,有利的是,上部纵梁和/或下部纵梁延伸至少超过聚焦集中器垫的一半长度,其中,上部纵梁和/或下部纵梁优选在聚焦集中器垫的端侧上的前端部件与后端部件之间延伸。由此特别有利的是,上部纵梁和下部纵梁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基本上整个长度上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纵梁临近聚焦集中器垫的端部件结束,利用所述端部件基本上气密地密封聚焦集中器垫的上部和下部空腔。聚焦集中器垫的贯穿孔相应于纵梁地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延伸。

为了将回转装置锚固在底部结构上,可以设置锚固装置,所述锚固装置优选具有用于悬挂回转装置的悬挂装置。回转装置设置用于聚焦集中器垫、优选围绕其纵轴线回转。在此实施方式中,回转装置优选基本上完全通过悬挂装置承载,在运行状态下聚焦集中器垫固定在所述回转装置上。针对本公开文件的目的,回转装置的悬挂意味着,悬挂装置与回转装置之间的固定位置仅布置在具有回转装置的质心的平面的上方。概念“上方”和“下方”在此是就设备的运行状态而言的。该实施方式具有的优点尤其在于,外部负载、例如风载荷能够被特别高效地接收并且导向所在地的基础。尤其有利的是,垫状或软管状的聚焦集中器基本上不经受外部影响。由此可以使反射膜的内凹的弯拱精确地保持在聚焦集中器的上部与下部的空腔之间,从而以较高的效率实现太阳辐射在吸收器上的聚焦。此外,该实施方式有利的是,回转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小巧地实施。由此可以节约材料成本。此外还降低了反射膜的受遮程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

为了悬挂用于聚焦集中器垫的回转装置有利的是,悬挂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支承框架、优选多个沿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间隔布置的支承框架,其中,至少一个支承框架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在聚焦集中器垫的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一框架元件和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另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二框架元件。支承框架能够通过有利的方式简单地地由标准型材构成,以此在件数较少的情况下实现明显的成本优势。

为了提高悬挂装置的稳定性有利的是,支承框架具有在聚焦集中器垫上方的第三框架元件,所述第三框架元件使聚焦集中器垫的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一框架元件与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另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二框架元件连接。由此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支承框架从聚焦集中器垫的一个纵向侧通过聚焦集中器垫的顶侧延伸至聚焦集中器垫的另一个纵向侧,从而使聚焦集中器垫在组装后的运行状态下完全布置在支承框架的内部。回转装置优选悬挂在支承框架的底侧上。由此,回转装置优选基本上完全被支承框架包镶。该实施方式已被证明特别有利的是,承受在运行中出现的力、例如风力。

为了实现聚焦集中器垫对太阳路径的追踪,有利的是,在悬挂装置与回转装置之间设置回转支承装置、尤其滚动支承件。这种滚动支承件本身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参照wo2012/145774是已知的。滚动支承件具有滚动元件,所述滚动元件尤其设置在起重小车(laufkatze)上。滚动元件与驱动器相连,其中,滚动元件在被驱动的状态下通过当在回转装置上滚动时的摩擦配合形成转矩,所述转矩实现了回转装置连同聚焦集中器垫绕轴线、尤其绕聚焦集中器垫的纵轴线的回转。

以下借助附图中所示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然而所述实施例不应作为限制。在附图中示出:

图1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太阳辐射聚焦在吸收器(参照图2)中的设备的示意图,其中,用于使聚焦集中器垫(参照图1b、1c和图2)回转的多个回转环悬挂在支承框架上;

图1b示出按照图1a的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另一示意图,其中,还额外地示出聚焦集中器垫(没有其端部件);

图1c示出根据本发明按照图1b的设备的另一示意图,其中,示出在运行状态下的聚焦集中器垫连同其端部件;

图2示出按照图1的设备的横截面图,其中,示出在组装状态中的聚焦集中器垫;

图3示出按照图1、2的设备的局部的示意性细节图,其中,示出承载聚焦集中器垫的上部纵梁在回转环上的固定;

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用于回转回转装置的回转支承装置的示意图;

图5示出按照图1至3的设备的局部的示意性细节图,其中,示出聚焦集中器垫在上部纵梁上的固定;

图6a示出在图5中通过圆形表示的细节a;

图6b示出与图6a相对应的细节,其带有上部纵梁的备选实施方式;

图7a和图7b分别示出备选的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局部,其中,设置用于使聚焦集中器垫连接在上部纵梁上的气密的拉链式连接;

图8a和图8b分别示出另一备选的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局部,其中,聚焦集中器垫的纵向边缘夹紧在纵梁的上部纵向弦杆上,其中,在图8a中示出释放位置并且在图8b中示出夹紧位置;

图9示出按照图1至3的聚焦集中器设备的回转环的放大示意图,其中,纵梁在高度上可调地组装在回转环上;

图10a示出在图9中利用圆形表示的细节b的放大视图,其中,调节装置借助螺纹杆调节至上部纵梁与回转环之间的较大间距;

图10b示出与图10a相对应的细节图,其中,纵梁通过螺纹杆的调节而靠近回转环;

图11a至图11d示出调节装置的备选实施方式,其中,为间距调节而在回转环与上部纵梁之间设置肘杆元件,其中,在图11a、11c中的肘杆元件与在图11b、11d中相比调整至回转环与上部纵梁之间更大的间距;

图12a至图12d示出调节装置的备选实施方式的细节图,其中,肘杆元件能够克服弹簧元件的力自动地追踪至回转环与上部纵梁之间的合适的间距,其中,在图12a、12c中的肘杆元件与在图12b、12d中相比调整至回转环与上部纵梁之间更大的间距;

图13a、13b示出设备的其他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横截面示图,其中配设有用于调整反射膜的拱曲部的调整装置,该调整装置具有带在固持装置的下部纵梁和反射膜之间的空腔的张紧膜元件,其中,在图13a中示出张紧膜元件的未充胀状态,在图13b中示出张紧膜元件的充胀状态;

图14示出图13a中以圆圈表示的细节a的放大比例示图;

图15示出图13a中以圆圈表示的细节b的放大比例示图;

图16示出设备的其他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横截面示图,带有备选的调整装置;

图17示出设备的其他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横截面示图,带有另外的备选的调整装置;

图18示出图17中以圆圈表示的细节c的放大比例示图。

在图1中示出用于将太阳辐射集中在吸收器1′(参照图2)中的设备1。所述设备1具有充胀式的聚焦集中器垫2(参照图1b、1c和图2)。聚焦集中器垫2具有带有用于使太阳辐射射入的透光的入射窗3的盖膜元件3″和将聚焦集中器垫2分成至少两个空腔4、5的、在运行状态下弯曲的反射膜6,用于将太阳辐集中在吸收器1′中。反射膜6具有反射面6′,所述反射面将射入的太阳辐射沿吸收器1′的方向聚焦。吸收器1′(也被理解为太阳能面板)位于聚焦集中器垫2的邻接入射窗3的上部的空腔4内部的反射面6′的焦点区域中。尤其可以将介质穿流的管或光伏元件设置为吸收器1′。聚焦集中器由此既可以用于聚光光伏(cpv=concentratedphotovoltaics)又可以用于聚光太阳能发热(csp=thermalconcentratedsolarpower)。在聚焦集中器运行时,在气体填充的空腔4、5中构成压力差,由此使得反射膜6均匀地内凹地弯曲,从而使射入的太阳辐射通过反射面6′聚集在吸收器1′中。聚焦集中器垫2在压力空气填充空腔4、5的状态下基本上自承载式地设计,因此与传统的太阳能集束器相比能够实现明显更低的重量。如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聚焦集中器垫2由各个薄壁的(塑料)膜构成;为入射窗3设置了透明的膜。

如图1进一步所示,设置用于使聚焦集中器垫2回转的回转装置7。回转装置7具有多个呈回转环8形式的回转元件,所述回转元件沿周向包围聚焦集中器垫2。回转装置7的回转环8共同组成追踪系统,以便使聚焦集中器垫2在运行时追踪太阳路径。为此,回转装置7装配用于,使聚焦集中器垫2绕聚焦集中器垫2的至少一个轴线、在此特别是指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轴线可回转地支承。

如图1、2进一步所示,此外还设置用于回转装置7的锚固装置9,其中,锚固装置9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具有用于悬挂回转装置7的回转环8的悬挂装置10。悬挂装置10具有多个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间隔布置的支承框架11,所述支承框架具有用于回转装置7的回转环8的固定位置。固定位置布置在回转环8的具有质心的平面7′(参照图2)的上方。每个支承框架11都具有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一框架元件12和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另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二框架元件13。此外,支承框架11还具有在带有聚焦集中器垫2的回转装置7上方的第三框架元件14。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一框架元件12通过第三框架元件14与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另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二框架元件13相连。由此,支承框架11弓形地从聚焦集中器垫2的一个纵向侧经过聚焦集中器垫2延伸至聚焦集中器垫2的另一个纵向侧。

如图1、2进一步所示,第一框架元件12和第二框架元件13分别由平直的或者说线形的第一框架件12a、13a和平直的或者说线形的第二框架件12b、13b组成。第一框架件12a、13a在运行状态下基本上垂直地布置,其中,第一框架件12a、13a的下端部组装在支座元件27中。第二框架元件12b、13b从第一框架件12a、13a的上端部向内朝聚焦集中器垫2倾斜。

如图1、2进一步所示,第一框架元件12、第二框架元件13和第三框架元件14构成为伸长的型材元件,所述型材元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具有i型的横截面。框架元件12、13、14布置在基本上垂直于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的平面中。

如图1进一步所示,悬挂装置10具有多个、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具有三个支承框架11,所述支承框架通过多个呈牵引索形式的张紧元件15相互连接。支承框架11的数量与聚焦集中器垫2的长度相关。支承框架11分别承载回转环8,所述回转环包围聚焦集中器垫2。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一方面支承框架11的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一框架元件12通过张紧元件15张紧,另一方面张紧元件15设置在支承框架11的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另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二框架元件13之间。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在两个纵向侧上,两个张紧元件15在支承框架11之间交叉地张紧。分别基于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位于前方的支承框架11′和位于后方的支承框架11″通过其他的张紧元件16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两个纵向侧上拉紧系固在地面元件17上。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其他的张紧元件16通过支承框架11之间的张紧元件15的端部区域构成。

如图2所示,在悬挂装置10与回转装置7的回转环8之间设置呈滚动支承件19、20形式的回转支承装置18。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滚动支承件19设置在悬挂装置10的第一框架元件12上,并且第二滚动支承件20设置在悬挂装置10的第二框架元件13上。

如图3所示,回转环8具有分别用于滚动支承件19、20的导引元件21,其中,外部的滚动元件22在导引元件21的顶侧上滚动,而内部的滚动元件23在导引元件21的内侧上滚动。滚动支承件19、20的滚动元件22、23组装在起重小车24上,所述起重小车紧固在回转环8的底侧上。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回转环8分别具有i形横截面,其中,i形横截面的回转环8的上部凸缘25构成为用于滚动支承件19、20的导引元件21。

如图1b所示,在悬挂装置10上设置遮盖装置26,所述遮盖装置能够在至少部分遮盖聚焦集中器垫2的保护位置与基本上完全暴露地布置聚焦集中器垫2的堆积位置之间转变。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多个遮盖装置26分别在两个相邻的支承框架11之间紧固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一框架元件12上和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另一个纵向侧上的第一框架元件13上。遮盖装置26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由多个相互连接的片层元件组成,所述片层元件能够在推积在一起的状态与相互拉展的状态之间转变。在图1b所示附图中,两个前方的遮盖装置26以推积在一起的状态布置,其中,风力能够作用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下半部上。两个后方的遮盖装置26相反则以相互拉展的状态布置,其中,聚焦集中器垫2的下半部能够免受风力影响。遮盖装置26能够电机地或手动地在堆积位置与保护位置之间转变。

如图1、3所示,设备1此外还具有用于聚焦集中器垫2的固持装置31,所述固持装置(分别基于运行状态)具有上部纵梁32和下部纵梁33。上部纵梁32承载吸收器1′(参照图2),相反,下部纵梁33则致力于导出外部载荷。两个纵梁32、33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端侧上的前端部件2′与后端部件2″之间延伸(参照图1c)。

如图进一步所示,上部纵梁32悬挂在回转环8的上部区域的内侧。同样地,下部纵梁33也安置在内侧,然而是安置在回转环8的下部区域的内侧。上部纵梁32与聚焦集中器垫2的面向太阳辐射的顶侧相连。下部纵梁33与聚焦集中器垫2的背向太阳辐射的底侧相连。纵梁32、33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实施为桁架梁。如图2所示,纵梁布置在具有回转环8的中点的平面7″上。

如图5所示,上部纵梁32布置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上部贯穿孔34上,所述贯穿孔朝所有侧面都基本上气密地封闭。为此目的,上部纵梁32具有两个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也即在其较长延伸量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弦杆35,所述纵向弦杆分别在盖膜元件3″的上部贯穿孔34的两侧与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边缘基本上气密地相连。上部纵梁32由此具有与聚焦集中器垫2的贯穿孔34基本上相同的宽度,所述贯穿孔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在聚焦集中器垫的基本上整个长度上延伸。为了避免聚焦集中器垫的上部空腔4的空气外漏,在纵向弦杆35之间布置密封膜带36,利用所述密封膜带封闭聚焦集中器垫2的上部贯穿孔34。密封膜带36由透明的塑料材料、尤其由乙烯-四氟乙烯(etfe)制成。

下部纵梁33布置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基本上气密地封闭的下部贯穿孔34′上(参照图1b),其中,下部贯穿孔34′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邻接下部空腔5的底膜元件3′上延伸。上部贯穿孔34和下部贯穿孔34′具有与上部纵梁32和下部纵梁33相同的纵向延伸量。下部纵梁33在此与上部纵梁32基本上相同地构成。此外,在下部纵梁33与底膜元件3′之间的连接和上部纵梁32与盖膜元件3″之间的连接相对应地构成。以下针对上部纵梁32的实施方式因此也对应于下部纵梁33。

如附图5进一步所示,上部纵梁32具有两个其他的纵向弦杆37,所述其他的纵向弦杆平行于纵向弦杆35地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延伸。上部纵梁32的所述其他的纵向弦杆37布置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上部空腔的内部。上部纵梁32的纵向弦杆35和其他的纵向弦杆37在构成间隙的情况下通过腹杆38相连。在纵向弦杆35与其他的纵向弦杆37之间还设置其他的腹杆39。

如图6详细所示,在上部纵梁32的纵向弦杆35上布置型材元件40。每个型材元件40都在一侧上与连接元件41相连,以便与盖膜元件3″的相邻的纵向边缘基本上气密地相连,并且在另一个侧面上与其他的连接元件42相连,以便与密封膜带36的相邻的纵向边缘基本上气密地相连。在图6b中示出一种实施方式,其中,型材元件40作为自身部件安置在纵向弦杆35的顶侧上。根据图6b,型材元件40与上部纵梁32的纵向弦杆35一体式构成。

如图6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上部纵梁32的纵向弦杆35上设置固持元件40′,用于与在回转装置7上的相应的固持元件(未示出)形状配合地相连,以便使上部纵梁32悬挂在回转装置7上。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型材元件40为构成固持元件40′而具有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延伸的固持孔40″,用于连接回转装置的相应的固持元件容纳在所述固持孔中。

在根据图5、6的实施方案,设置贴边轨43作为连接元件41,在盖膜元件3″的所配属的纵向边缘上的贴边元件44气密地容纳在所述贴边轨中。相应地,设置其他的贴边轨45作为其他的连接元件42,在密封膜带36的所配属的纵向边缘上的其他的贴边元件46气密地容纳在所述其他的贴边轨中。

图7a、7b示出,上部纵梁32与盖膜元件3″之间的连接的一种备选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规定拉链式元件43′作为连接元件41,用于与盖膜元件3″的一个纵向边缘上的相应的拉链式元件44′相连。相应地,设置其他的拉链式元件45′作为其他的连接元件42,用于与密封膜带36的相应的其他的拉链式元件46′相连。拉链式元件43′、45′布置在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延伸的型材47的顶侧上,所述型材安置在上部纵梁32的纵向弦杆35的顶侧上。

在图8中示出另一种备选的实施方式,其中,设置夹紧件43″作为连接元件41,用于夹紧盖膜元件3″的所配属的纵向边缘。相应地,设置其他的夹紧件45″作为其他的连接元件42,用于夹紧密封膜带36的所配属的纵向边缘。出于此目的,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延伸的型材件47′设置在纵向弦杆35的顶侧上。型材件47′具有支承面47″,所述支承面与夹紧件43″或其他的夹紧件45″共同作用。夹紧件43″能够在释放盖膜元件3″的纵向边缘的位置(参照图8a)与夹紧盖膜元件3″的纵向边缘的位置(参照图8b)之间回转。相应地,其他的夹紧件45″能够在释放密封膜带36的纵向边缘的位置(参照图8a)与夹紧密封膜带36的纵向边缘的位置(参照图8b)之间变动。

如图9所示,在固持装置31的上部纵梁32与回转装置7之间设置调节装置48,利用所述调节装置能够调整上部纵梁32与回转装置7之间的间距。在下部纵梁33与回转装置7之间设置其他的调节装置,其中,以下关于用于上部纵梁32的调节装置48的阐述应该相应的对应于下部纵梁33的调节。调节装置48一方面与上部纵梁32的两个纵向弦杆35相连并且另一方面与水平的固定凸缘49相连。

根据图10,调节装置48具有呈螺纹杆50形式的调节元件,所述螺纹杆与螺母50′共同作用,以便能够手动地调整上部纵梁32与回转装置7之间的间距。螺纹杆50在根据图10的实施方式中基本上垂直于上部纵梁32的纵向布置。上部纵梁32的纵向弦杆35分别与至少一个螺纹杆50相连。

根据图11,在上部纵梁32与回转装置7之间布置多个肘杆元件51,所述肘杆元件在其端部上具有铰接连接的臂件52。为了调整回转装置7与上部纵梁32之间的间距而调整肘杆元件51的臂件52之间的打开角。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在两个纵向弦杆35上分别固定两个沿纵向相间隔的肘杆元件51,所述肘杆元件通过至少一个呈螺纹杆形式的调整元件53相互耦连。通过螺纹杆的调节可以调整肘杆元件51的打开角并且进而调整回转装置7与上部纵梁32之前的间距。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两个调整元件53基本上平行于上部纵梁32的纵向水平地布置。

如图11进一步所示,在上部纵梁32的相互对置的纵向弦杆35上的肘杆元件53成对地通过连接杆54相互连接。在所示实施方式中,设置两个呈螺纹杆形式的调整元件53,所述调整元件与所述连接杆54可调节地相连。

根据图12,调节装置48具有驱动元件55,利用所述驱动件能够根据上部纵梁32的载荷状态(也即尤其根据由于聚焦集中器垫2的蠕变所引起的垂直力)自动地调整回转装置7与上部纵梁32之间的间距。设置弹簧元件55′作为驱动元件55,从而根据上部纵梁32的载荷状态克服弹簧元件55′的力使上部纵梁35靠近回转环8。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在连接杆54之间的调整元件53构成为驱动元件55。

在图13a、13b中示出聚焦集中器设备1的另外的实施方式,其中,下文仅阐述相对于上述实施变型的不同之处。

按照图13a、13b,设备1具有用于设置聚焦集中器垫2的反射膜6的拱曲部的调整装置56。为此,调整装置56具有在固持装置31的下部纵梁33和反射膜6之间的张紧元件57,通过张紧元件能在张紧元件57的张紧状态中向反射膜6上传递拉力。以此可以把反射膜6在张紧元件57的作用位置上沿固持装置31的下部纵梁33的方向拉,以此使得反射膜6的拱曲部在横截面中近似于抛物线。以这种方式,使得射入的、基本上平行的太阳辐射s(见图13a、13b中的虚线)在张紧元件57造成的基本上抛物线形的反射面上反射,反射的太阳辐射s(见图13a、13b中的点划线)精确地聚焦在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延伸的吸收器1′上。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配设张紧膜元件58作为用于调整反射膜6的拱曲部的张紧元件57,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充胀状态中张紧膜元件在下部纵梁33和反射膜6之间张紧。形式为张紧膜元件58的张紧元件57作用在反射膜6的中部的部段59上,中部的部段基本上居中地在反射膜6的纵向边缘之间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延伸。张紧膜元件58由可弯曲的材料、优选塑料构成。为了对反射膜6的拱曲部沿聚焦集中器垫2的纵向均匀地影响,在张紧膜元件58和反射膜6之间的连接基本上在反射膜6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如图13a、13b所示,张紧膜元件58具有可充胀的空腔60。通过张紧膜元件58的空腔60的充胀可以改变在下部纵梁33和反射膜6之间的垂直距离,以便调整张紧元件57向反射膜6上传递的拉力。图13a示出,在空腔60未充胀的状态中的张紧膜元件58,其中,张紧膜元件58具有伸长的形状。图13b示出在空腔60充胀状态中的张紧膜元件58,其中,张紧膜元件58由于空腔60的填充而以缩短的或者说顶端下沉的状态存在,使得张紧力或者说拉力被施加至反射膜6上。因此,可以提高空腔60的填充压力p3用于调整反射膜6的拱曲部。在上部空腔4中设置填充压力p1,在下部空腔5中设置填充压力p2。上部空腔4中的填充压力p1大于下部空腔5中的填充压力p2。在按照图13a的、空腔60的未充胀状态中,填充压力p3基本为零。在按照图13b的、空腔60的充胀状态中,填充压力p3大于聚焦集中器垫2的下部空腔5中的填充压力p2。

如图13a、13b并且尤其如图5进一步所示,张紧膜元件58具有张紧部段61,张紧部段61基本上垂直地接在反射膜6的中部的纵向部段59上。张紧部段61向连接部段62(见图15)过渡,在所示实施方式中连接部段62通过接缝63与反射膜6连接。然而清楚的是也可以规定在张紧元件57和反射膜6之间的其他种类的接合连接,例如粘接。在图15中还可见其他的示意性的侧壁膜元件70,侧壁膜元件侧向地接在反射膜6上。

按照图14a、14b,张紧膜元件58在下部纵梁44的侧向具有在聚焦集中器垫2的充胀状态中平的或者说平面的固定部段64,固定部段基本上居中地在下部纵梁33的上侧上在纵向弦杆之间固定。为此,下部纵梁33在上侧上基本上居中地具有上侧的固定元件65,固定元件65通过基本上气密的连接与张紧膜元件58的固定部段64连接。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为了固定张紧膜元件58配设有贴边轨67,在贴边轨中布置有相应的、在张紧膜元件58的固定部段64的下部的纵向边缘上的贴边元件67。用于张紧膜元件58的贴边轨66相应于前述用于底膜元件3′或者说密封膜带36在下部纵梁33上气密连接的贴边轨。

按照图16,张紧膜元件58具有相较于图13至图15的实施方式更小的空腔60。在此实施方式中,张紧膜元件58的固定部段64延伸超过张紧膜元件58的多于一半的高度。

在图17、18的实施方式中,在下部纵梁33的纵向弦杆35上的型材元件40分别与侧向的固定元件68连接,从而实现与膜带69的基本上气密的连接。在此实施方式中,张紧膜元件58的空腔60通过两个膜带69以及密封膜带36限定。配设另外的贴边轨71作为侧向的固定元件68,在贴边轨中布置有在膜带69的下部的纵向边缘上的贴边元件7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