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156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于房屋等建筑物的外壁的内部的墙壁埋入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现有的墙壁埋入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的一个例子,公开了在主体的同一面具有空气的吸入口和排出口,且排出口配置于吸入口的上方的空调用室外机。专利文献1的室外机构成为在热交换器的上方配置有送风机,因送风机的驱动而从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在热交换器中进行了热交换之后经由送风机从排出口被排出。即,专利文献1的室外机构成为使从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流动与从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为相反方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213928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的室外机的内部的风路构成为: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转换方向为相反方向并从排出口排出,因此在内部流动的空气的空力阻力增大。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室外机中,因空力阻力增大而使来自内部的噪声增大,因而存在无法确保静音性能的课题。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室外机中,为了提高送风机的送风性能而需要增大送风机,为了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而需要增大热交换器。因此,存在难以确保兼顾室外机的小型化以及性能提高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既能够确保室外机的静音性能,又能够确保兼顾室外机的小型化以及性能提高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为安装于建筑物的外壁内部空间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具备:壳体;热交换器,其收容于上述壳体;第1送风机,其吸引通过上述热交换器的空气,并向上述外壁内部空间排出;第2送风机,其吸入由上述第1送风机排出至上述外壁内部空间的空气,并向上述建筑物的外侧排出;以及分隔部件,其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划分出第1风路和第2风路,其中,上述第1风路配置有上述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1送风机,上述第2风路配置有上述第2送风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需在室外机的内部设置将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流动变为相反方向的风路,因此既能够确保室外机的静音性能,又能够实现室外机的小型化。另外,在室外机的内部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不停滞,因此能够实现室外机的性能提高。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既能够确保室外机的静音性能,又能够确保兼顾室外机的小型化以及性能改善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向建筑物的外壁25进行设置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向建筑物的外壁25进行设置的设置方式以及利用制冷剂配管45与室外机1进行了配管连接的室内机50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室外机1构成为轻薄型且具有正方体形状的外观的墙壁埋入式室外机。

此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尺寸的关系以及形状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同。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或者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或者省略标注符号。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室外机1的各个构成部件彼此的前后、左右、或者上下的位置关系原则上是将室外机1设置为可使用的状态时的位置关系。另外,室外机1的“正面”或者“前表面”是指在将室外机1以能够使用的状态设于建筑物的壁面时位于室内侧的外廓面,室外机1的“背面”是指在将室外机1以能够使用的状态设于建筑物的壁面的状态时位于室外侧的外廓面。另外,室外机1的“左面”或者“右面”是从前表面侧观察室外机1时的左侧的外廓面或者右侧的外廓面。

如图1所示,在室外机1的壳体1a的正面侧设置有第1前表面面板3以及第2前表面面板5,由这些部件构成室外机1的壳体1a的正面侧的外廓面。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被第1分隔部件7左右划分,第1前表面面板3构成作为覆盖左侧的区间的面板。另外,第2前表面面板5构成为覆盖右侧的区间的前表面的面板。第1前表面面板3以及第2前表面面板5例如通过螺纹紧固来固定,并可以构成为维修板,使得能够进行室外机1的内部的维护。第1前表面面板3以及第2前表面面板5例如构成为金属板面板。

在第1前表面面板3设置有第1通气口9a以及第2通气口9b。第1通气口9a以能够通过第1送风机11a的旋转驱动而将室外机1的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方式配置。第2通气口9b以能够通过第2送风机11b的旋转驱动而将室外机1的外部的空气吸入的方式配置。在图1中,在第1前表面面板3的下方设置有一个第1通气口9a,在第1通气口9a的上方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有两个第2通气口9b。第1通气口9a以及第2通气口9b的形状例如能够以与包围第1送风机11a或者第2送风机11b的周围的整流喇叭口的开口部的形状相同的方式形成为圆形形状。另外,第1通气口9a以及第2通气口9b例如可以形成为由通气罩覆盖的结构。此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对整流喇叭口以及通气罩未进行图示。

第1送风机11a以及第2送风机11b在室外机1的内部配置于由第1分隔部件7分割的左侧的区间,该左侧的区间构成为送风机室。将配置有第1送风机11a以及第2送风机11b的室外机1的内部的空间,即,由第1分隔部件7分割的左侧的区间称为送风机室。第1送风机11a以及第2送风机11b例如构成为螺旋桨式风扇等轴流风扇。第1送风机11a以及第2送风机11b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使通过驱动第1送风机11a而生成的空气气流的流向在室外机1的内部与通过驱动第2送风机11b而生成的空气气流的流向形成为反向。

在室外机1的内部,由第1分隔部件7分割的右侧的区间构成为机械室。例如图1所示,在机械室收容有将吸入的低压制冷剂压缩并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设备亦即压缩机13。压缩机13例如构成为旋转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等。机械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收容构成室外机1的其他构成要素,例如,储液器、油分离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受液器以及减压装置等。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后视图。如图2所示,在室外机1的壳体1a的背面侧设置有第1背面面板15、第2背面面板17以及热交换器19,由这些部件构成室外机1的壳体1a的背面侧的外廓面。室外机1的送风机室被第2分隔部件21上下划分,第1背面面板15构成为覆盖上侧的送风机室的面板。另外,在下侧的送风机室配置有第1送风机11a、以及与第1送风机11a沿水平方向对置的热交换器19。另外,第2背面面板17覆盖室外机1的机械室。第1背面面板15以及第2背面面板17例如构成为通过螺纹紧固或者焊接等而被固定的金属板面板。

在第1背面面板15设置有多个排气口23。排气口23以如下方式设置,即:通过第2送风机11b的旋转驱动,将从第2通气口9b吸入至室外机1的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在图2中,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有两个排气口23。排气口23的形状与第2通气口9b的形状相同,例如,能够以与包围第2送风机11b的周围的整流喇叭口的开口部的形状相同的方式形成为圆形形状。另外,排气口23例如可以形成为由排气罩覆盖的结构。

热交换器19例如可以构成为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其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翅片、以及贯通多个翅片的导热管。热交换器19的形状可以构成为平板形状,也可以构成为在俯视下呈U字形状或者L字形状。热交换器19在向与室外机1连接的室内机等提供冷热的供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在向室内机等提供温热的供暖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此外,在制冷循环装置为空调机的情况下,有时也将冷凝器称为散热器,将蒸发器称为冷却器。

此外,对于第1送风机11a,则考虑热交换器19的外部尺寸等来决定风扇直径。另外,第2送风机11b以能够确保将通过热交换器19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风量的方式来决定风扇直径或者设置个数。

接下来,使用图3以及图4对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向建筑物的外壁25进行设置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向建筑物的外壁25进行设置的设置方式、以及利用制冷剂配管45与室外机1进行了配管连接的室内机50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在图3以及图4中示意地示出了从室外机1的左面侧观察的室外机1的内部构造。

如图3所示,在建筑物的外壁25形成有朝向建筑物的外侧开口的凹形状的外壁内部空间27。即,外壁内部空间27以至少在与室内空间29之间具有壁面31的方式形成于建筑物的外壁25。在外壁内部空间27的开口部安装有格栅33,其构成为能够优化建筑物的外观并且能够通气。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室外机1以使室外机1的壳体1a的正面侧朝向室内空间29侧的方式配置于外壁内部空间27。另外,如图4所示,在形成于建筑物的外壁25的壁面31设置有维护门35,其构成为能够使室外机1的检查维护人员进出外壁内部空间27。如前述那样,配置于室外机1的壳体1a的正面侧的第1前表面面板3或者第2前表面面板5可以构成为维修板。通过将第1前表面面板3或者第2前表面面板5构成为维修板,从而室外机1的检查维护人员能够从室内空间29打开维护门35而接近室外机1,并将维修板取下来访问室外机1的内部。维修板以朝向室内空间29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室外机1的检查维护人员能够从室内空间29侧容易地进行制冷剂量的追加调整、控制基板的部件更换、配管连接部或者布线连接部的检查维护等维护作业,从而能够避免从建筑物的外侧进行的危险的作业。

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室外机1的内部的送风机室如前述那样被第2分隔部件21上下划分。在第2分隔部件21的下方形成有第1风路37,第1风路37配置有热交换器19以及第1送风机11a。在第2分隔部件21的上方形成有第2风路39,第2风路39配置有第2送风机11b。

另外,如图4所示,室外机1经由制冷剂配管45而与向室内空间29供给冷热或者温热的室内机50配管连接。例如,在制冷循环装置为空调机的情况下,在供冷运转时,从室外机1经由制冷剂配管45向室内机50供给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在室内机50的室内侧热交换器进行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向室内空间29供给冷热。另外,在供暖运转时,从室外机1经由制冷剂配管45向室内机50供给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室内机50的室内侧热交换器进行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向室内空间29供给温热。此外,在图4中,室内机50构成为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落地式室内单元。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在室内空间29配置有多个室内机50的结构。

接下来,对在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驱动时,在室外机1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图3以及图4中,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驱动时的空气的流动如符号A~C的空心框箭头所示。

若驱动室外机1,则通过第1送风机11a的旋转驱动,而如符号A所示那样将外部空气向室外机1的第1风路37吸引,从而通过热交换器19。通过了热交换器19的外部空气与在热交换器19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热交换器19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从设置于第1前表面面板3的第1通气口9a向外壁内部空间27被排出。被排出至外壁内部空间27的空气因第2送风机11b的旋转驱动而如符号B所示那样在外壁内部空间27中回流,并从设置于第1前表面面板3的第2通气口9b被吸入到室外机1的第2风路39。从第2通气口9b吸入的空气因第2送风机11b的旋转驱动而如符号C所示那样从设置于第1背面面板15的排气口23被排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为安装于房屋等建筑物的外壁内部空间27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其具备:壳体1a、收容于壳体1a的热交换器19、吸引通过热交换器19的空气并将其向外壁内部空间27排出的第1送风机11a、吸入由第1送风机11a排出至外壁内部空间27的空气并将其向建筑物的外侧排出的第2送风机11b、以及在壳体1a的内部划分出配置有热交换器19以及第1送风机11a的第1风路37和配置有第2送风机11b的第2风路39的分隔部件亦即第2分隔部件21。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室外机1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经由第1风路37被排出至外壁内部空间27。另外,被排出至外壁内部空间27的空气经由被第2分隔部件21划分的第1风路37和第2风路39被排出至建筑物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1中,无需在室外机1的内部设置将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变为相反方向的风路,因此既能够确保室外机1的静音性能,又能够实现室外机1的小型化。另外,在室外机1的内部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不停滞,因此能够实现室外机1的性能提高,从而能够确保室外机1的运转时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可以提供既能够确保室外机1的静音性能,又能够确保兼顾室外机1的小型化以及性能提高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中,在室外机1的内部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不停滞,因此能够抑制第1送风机11a的旋转驱动数,从而能够降低室外机1中的能量消耗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中,可以构成为第2风路39位于第1风路37的上方。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第2风路39向建筑物的外侧排出后的空气再次被吸入到第1风路37的所谓的短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中,壳体1a可以构成为具备作为配置于建筑物的室内侧的第1前表面面板3或者第2前表面面板5的一个例子的维修板。在设置室外机1时,无法确保室外机1的设置场所,因此有时不得不在将室内空间29与室外分隔开的外壁25的外壁内部空间27设置室外机1。另外,由于建筑物的外观上的理由,有时不得不在将室内空间29与室外分隔开的外壁25的外壁内部空间27设置室外机1。根据该结构,即便在如下情况下,即:不得不在将室内空间29与室外分隔开的外壁25的外壁内部空间27设置室外机1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室内空间29侧进行访问,从而进行室外机1的安装或者维护检查等维护作业。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室外机1的维护中的作业效率。

实施方式2.

使用图5以及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后视图。

本实施方式2为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如图5所示,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被第2分隔部件21上下划分。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的下侧的区间被第1分隔部件7进一步左右划分。

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的右下侧的区间由第2前表面面板5覆盖,构成为收容有压缩机等的机械室。如图6所示,机械室的背面侧由第2背面面板17覆盖。

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的左下侧的区间由设置有第1通气口9a的第3前表面面板55覆盖,并配置有第1送风机11a。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的左下侧的区间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1风路37对应,在图5中,配置有一个第1送风机11a。另外,如图6所示,在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的左下侧的区间的背面侧配置有热交换器19。

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的上侧的区间由设置有第2通气口9b的第4前表面面板60覆盖,并收容有第2送风机11b。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的上侧的区间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2风路39对应,在图5中,收容有三个第2送风机11b。另外,如图6所示,室外机1的内部空间的上侧的区间的背面侧由设置有多个排气口23的第1背面面板15覆盖。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1中,在壳体1a设置有作为收容压缩机13的空间的机械室,上述第2风路构成为位于上述机械室的上方。根据该结构,可以增加能够配置于第2风路39的第2送风机11b的个数,因此能够提高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排出效率。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除空调机以外的制冷循环装置例如热泵式热水器。

符号说明:

1…室外机;1a…壳体;3…第1前表面面板;5…第2前表面面板;7…第1分隔部件;9a…第1通气口;9b…第2通气口;11a第1送风机;11b…第2送风机;13…压缩机;15…第1背面面板;17…第2背面面板;19…热交换器;21…第2分隔部件;23…排气口;25…外壁;27…外壁内部空间;29…室内空间;31壁面;33…格栅…;35…维护门;37…第1风路;39第2风路;45…制冷剂配管;50…室内机;55…第3前表面面板;60…第4前表面面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