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122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尤其涉及具有附壁面板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有的空调室内机(例如挂壁机)在壳体的出风口前方设置有附壁面板(也叫做康达效应导流板),籍此,在制冷运转时,通过使附壁面板相对于壳体打开至规定角度,能使附壁面板发挥附壁效应,从而将从壳体的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很好地朝空调对象空间的天花板等引导。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中,设置附壁面板的初衷只是使其在制冷运转时发挥附壁效应,因此,在送风模式、制热模式等其它运转模式下,附壁面板通常不起作用,或仅仅作为普通的导流板起作用,对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引导作用有限。特别地,现有的带附壁面板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下无法利用附壁面板在确保从出风口向下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的同时增大该吹出空气所覆盖的空调对象空间的面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在制热运转时能在确保从出风口向下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的同时增大该吹出空气所覆盖的空调对象空间的面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在前表面侧安装有前面板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比所述前面板靠下方的位置设有出风口,在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前面板包括位于上方的前面板主体和位于下方的附壁面板,所述导风板和所述附壁面板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相互配合地转动而形成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延伸风道,所述附壁面板和所述导风板设置成:在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所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的前下方,且所述附壁面板的末端与所述导风板的末端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运转时,通过使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且使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能确保从出风口向下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并且,通过将延伸风道的末端开口保持得较大,能增大上述吹出空气所覆盖的空调对象空间的面积,使空调对象空间内的人员的脚部先暖,从而提高舒适性和制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是26°~47°,所述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是65°~75°。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更好地确保从出风口向下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使空调对象空间内的人员的脚部先暖,从而提高舒适性和制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和所述导风板设置成:当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时,所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的前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运转时,通过驱动附壁面板和导风板转动而使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使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能更好地使从出风口吹出的暖空气到达空调对象空间的地面,使空调对象空间内的人员的脚部先暖,从而提高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和所述导风板设置成:当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内时,所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的前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制冷运转时,通过驱动附壁面板和导风板转动而使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且使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内,能更好地使从出风口吹出的冷空气贴着空调对象空间的天花板等前进,提高制冷时的附壁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由引导板部和扩散板部构成,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转状态下,所述引导板部靠近所述壳体,且所述扩散板部远离所述壳体,所述引导板部和所述扩散板部设置成:当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时,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在所述引导板部的作用下朝下方前进,且在所述扩散板部的作用下朝前方扩散。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运转时,通过驱动附壁面板和导风板转动而使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使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能利用由附壁面板的引导板部和导风板的配合形成的送风风道增加从出风口吹向空调对象空间的地面的空气的送风距离,并能利用附壁面板的扩散板部使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向前方扩散,增大地面的覆盖面积,使空调对象空间内的人员的脚部先暖,从而提高舒适性和制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由引导板部和扩散板部构成,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转状态下,所述引导板部靠近所述壳体,且所述扩散板部远离所述壳体,所述引导板部和所述扩散板部设置成:当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处于所述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内时,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在所述引导板部的作用下朝前方前进,且在所述扩散板部的作用下朝上方扩散。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制冷运转时,通过驱动附壁面板转动而使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处于所述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内,附壁面板起到附壁作用,并且,引导板部能增加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向前方的送风距离,扩散板部能使吹出的空气沿空调对象空间的天花板等向前方吹出,从而提高制冷性能。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和所述导风板设置成:当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处于所述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内时,在空调室内机的前后方向上,所述导风板整体比所述附壁面板靠后或所述导风板的末端与所述附壁面板的根部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尤其是在设置成当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处于所述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内时导风板的末端与附壁面板的根部重叠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时,通过驱动附壁面板转动而使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且导风板处于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内,能提高附壁面板的附壁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和所述导风板设置成:当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时,所述引导板部和所述扩散板部的连接点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导风板的根部与末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通过驱动附壁面板和导风板转动而使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使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能在确保从出风口向下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的同时,提高吹出空气的扩散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包括蜗壳的风扇组件,所述蜗壳具有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的蜗舌,所述蜗舌具有前壁,所述附壁面板设置成:当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时,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观察,所述扩散板部在所述附壁面板的末端处的切线与所述前壁的在该前壁的末端处的切线大致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运转时,通过驱动附壁面板和导风板转动而使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使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所述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能减小送风阻力,从而能进一步增大从出风口向下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

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观察,所述引导板部和所述扩散板部均呈弧形,且所述引导板部的曲率小于所述扩散板部的曲率。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观察,所述引导板部的弧长大于所述扩散板部的弧长。

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观察,所述引导板部呈弧形,所述扩散板部呈直线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至第十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进一步改善附壁面板的导流和附壁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十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包括多个子附壁面板,多个所述子附壁面板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排列。

本实用新型第十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多个所述子附壁面板分别独立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三方面和第十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通过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附壁面板,能更好地满足空调对象空间内的人员等的需求,提高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第十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附壁面板的尺寸为所述导风板的尺寸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增大送风面积。

本实用新型第十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在所述出风口内设置有多组垂直导风叶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增大送风面积,并且,通过与附壁面板、导风板配合地驱动垂直导风叶片转动,能更好地对从出风口吹向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方向进行调节。此时,通过独立地控制各组垂直导风叶片,能使出风口同时朝多个方向吹出空气。

本实用新型第十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和所述导风板设置成:在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所述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当所述导风板转动至与所述附壁面板平行的位置或转动至所述导风板与所述附壁面板之间的间隙越往下越小的位置时,所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的前下方,且所述附壁面板的末端与所述导风板的末端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本实用新型第十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是-49°~-34°,所述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是-15°~0°。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所述附壁面板和所述导风板设置成:在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且所述导风板处于所述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所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的前下方,且所述附壁面板的末端与所述导风板的末端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因此,在制热运转时,通过使所述附壁面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且使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能确保从出风口向下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并且,通过将延伸风道的末端开口保持得较大,能增大上述吹出空气所覆盖的空调对象空间的面积,使空调对象空间内的人员的脚部先暖,从而提高舒适性和制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侧剖图,且表示附壁面板关闭的状态。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局部示意侧剖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内部结构的示意侧剖图,且表示附壁面板处于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状态。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侧剖图,且表示附壁面板处于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状态。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附壁面板和导风板的转动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附壁面板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在运转时的附壁面板和导风板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变形例的仰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空调室内机

10 壳体

11 出风口

11b 下边缘

12 导风板

12a 导风板的根部

12b 导风板的末端

20 前面板

21 前面板主体

22 附壁面板

22a 附壁面板的根部

22b 附壁面板的末端

22-1 子附壁面板

221 引导板部

222 扩散板部

30 驱动装置

31 电机

32 传动机构

323 齿条

324 导轨

50 蜗壳

51 蜗舌

511 前壁

511a 前壁的末端

512 后壁

FZ 风扇组件

A 连接点

L 转动轴线

T1、T2 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进行说明。

另外,为方便起见,在此,以图1中的X1-X2方向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前后方向、以图1中的Y1-Y2方向作为空调室内机的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并且,以X1方向侧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前方侧,以X2方向侧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后方侧,以Y1方向侧作为空调室内机的上方侧,以Y2方向侧作为空调室内机的下方侧。此外,与X1-X2方向和Y1-Y2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当于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1具有在前表面侧安装有前面板20的壳体10,在壳体10的比前面板20靠下方的位置设有出风口11,在出风口11处设置有导风板12。此处,导风板12能以其根部12a(例如参照图3)附近的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

并且,如图2所示,在壳体10内设置有包括蜗壳50的风扇组件FZ,蜗壳50具有开口朝向出风口11的蜗舌51,蜗舌51构成壳体内风道,且具有前壁511和后壁512。此处,蜗舌51的前壁511的末端位于出风口11的上边缘附近,后壁512的末端位于出风口11的下边缘11b(参照图4)附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前面板20包括位于上方的前面板主体21和位于下方的附壁面板22。此处,附壁面板22以其根部22a(例如参照图3)为中心进行转动。

并且,导风板12和附壁面板22在控制单元(未图示)的控制下相互配合地转动而形成从出风口11吹出的空气的延伸风道。

此处,上述控制单元既可与导风板12的转动独立地对附壁面板22的转动进行控制,也可与导风板12的转动联动地对附壁面板22的转动进行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1具有驱动装置30,该驱动装置30驱动附壁面板22转动。具体而言,如图1、图3、图4所示,驱动装置30包括电机31和传动机构32,其中,传动机构32包括:输出齿轮,该输出齿轮安装在电机31的输出轴(未图示)上;齿条323,该齿条323的一端连接于附壁面板22,该齿条323的另一端侧与上述输出齿轮连接;以及导轨324,并且,齿条323设置成能沿导轨324滑动。更具体而言,齿条323和导轨324分别呈弧形,齿条323的一端固定于附壁面板22,齿条323的另一端经由多个中间齿轮而与上述输出齿轮连接,并且,齿条323设置成能沿以转动轴线L为弧形的中心的导轨324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电机31驱动齿条323沿导轨324滑动,附壁面板22可从图1所示的位置经由图3所示的位置转动至图4所示的位置,其中,在图1所示的位置处,附壁面板22相对于壳体10关闭,在图4所示的位置处,附壁面板22处于以下说明的第一角度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当导风板12转动至与附壁面板22平行(此处所谓的“平行”并不指严格平行,而是指大致平行,即在沿着空调室内机1的宽度方向观察时,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处的切线与导风板12的末端12b处的切线大致平行)时,上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出风口11的下边缘11b的前下方,且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与导风板12的末端12b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角度范围是26°~47°。顺便提一下,在本申请中,“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是指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处的切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当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导风板1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此处,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是65°~75°)内时,上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出风口11的下边缘11b的前下方。另一方面,当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此处,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是-49°~-34°)内且导风板1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此处,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是-15°~0°)内时,上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出风口11的下边缘11b的前上方。与上面一样,在本申请中,“导风板1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是指导风板12的末端12b处的切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并且,将导风板12的末端朝向下方时的角度设为正,将导风板12的末端朝向上方时的角度设为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附壁面板22由引导板部221和扩散板部222构成,其中,在空调室内机1的运转状态下,引导板部221靠近壳体10,扩散板部222远离壳体10。并且,当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导风板1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时,从出风口11吹出的空气在引导板部221的作用下朝下方前进,且在扩散板部222的作用下朝前方扩散。并且,当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且导风板12处在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内时,从出风口11吹出的空气在引导板部221的作用下朝前方前进,且在扩散板部222的作用下朝上方扩散。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当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时,在空调室内机1的前后方向上,导风板12整体比附壁面板22靠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要,也可设置采用如下结构:当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时,在空调室内机1的前后方向上,导风板12的末端与附壁面板22的根部重叠)。

此处,如图6所示,沿空调室内机1的宽度方向观察,引导板部221和扩散板部222均呈弧形,且引导板部221的曲率小于扩散板部222的曲率。并且,沿空调室内机1的宽度方向观察,引导板部221的弧长大于扩散板部222的弧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导风板1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时,沿空调室内机1的宽度方向观察,引导板部221和扩散板部222的连接点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导风板12的根部12a与末端12b之间(参照图4),并且,扩散板部222在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处的切线T1与前壁511的在该前壁511的末端511a处的切线T2大致平行(参照图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热运转时,控制单元在使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使导风板1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使扩散板部222在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处的切线与导风板12在其末端12b处的切线的延长线始终平行(参照图7)或渐缩(即导风板12与附壁面板22之间的间隙越往下越小)地驱动附壁面板22和导风板12转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冷运转时,控制单元在使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附壁面板第二角度范围内且使导风板1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在导风板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使扩散板部222在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处的切线与导风板12在其末端12b处的切线的延长线始终平行或渐缩(即导风板12与附壁面板22之间的间隙越往前越小)地驱动附壁面板22和导风板12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制热运转时,通过使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附壁面板第一角度范围内且使导风板1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导风板第一角度范围内,能确保从出风口11向下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并且,通过将延伸风道的末端开口保持得较大,能增大上述吹出空气所覆盖的空调对象空间的面积。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制热运转时,能通过引导板部221和导风板12的配合来增加从出风口11向地面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并且,能利用扩散板部222使吹出的空气向前方扩散,适当增大吹出空气所覆盖的空调对象空间的面积,使空调对象空间内的人员的脚部先暖,从而提高舒适性和制热性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制冷运转时,附壁面板起到附壁作用,并且,引导板部221能增加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向前方的送风距离,扩散板部222能使吹出的空气沿空调对象空间的天花板等向前方吹出,从而提高制冷性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附壁面板可包括多个子附壁面板22-1,多个子附壁面板22-1沿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排列。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子附壁面板22-1可分别由控制单元独立控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沿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观察,引导板部221和扩散板部22均呈弧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引导板部呈弧形,而扩散板部呈直线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空调室内机的宽度方向上,附壁面板的尺寸例如是导风板的尺寸以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条的另一端侧经由多个中间齿轮而与输出齿轮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要,也可省去中间齿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条323和导轨324均呈弧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采用直线形状的齿条和导轨。在这种情况下,将导轨的一端能转动地与附壁面板连接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室内机还可包括检测单元,空调室内机的控制单元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附壁面板和导风板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此处,检测单元可以是温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检测单元可以设置在壳体内,也可设置在被调节空间内,还可设置在遥控器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出风口内还可设置多组垂直导风叶片。藉此,通过与附壁面板、导风板配合地驱动这些导风叶片转动(具体是驱动这些导风叶片绕位于图1的纸面内的轴线转动),能更好地对从出风口吹向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方向进行调节。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在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沿着空调室内机1的宽度方向观察,当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处的切线与导风板12的末端12b处的切线大致平行时,上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出风口11的下边缘11b的前下方,且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与导风板12的末端12b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在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沿着空调室内机1的宽度方向观察,当附壁面板22的连接点A处的切线与导风板12的末端12b处的切线大致平行时,上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出风口11的下边缘11b的前下方,且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与导风板12的末端12b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或者,还可采用如下结构:附壁面板22不包括扩散板部,并且,在附壁面板22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处于第一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沿着空调室内机1的宽度方向观察,当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处的切线与导风板12的末端12b处的切线大致平行时,上述延伸风道的末端位于出风口11的下边缘11b的前下方,且附壁面板22的末端22b与导风板12的末端12b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