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流化床。
背景技术:
流化床主要用于对物料进行干燥。目前,通过风机输送空气经流化床上的进气管输送至反应塔内,将反应塔内的物料冷却,此种类型的流化床鼓吹进反应塔内的空气容易形成扰流,继而破坏床内的气体分布,进而影响到物料流化状态;容易使物料结团形成局部死床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流化床,旨在提高流化床的冷却物料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流化床,其设置于反应塔底部,包括床体以及均匀分布于床体上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下贯穿所述床体,所述出风口的孔径为3毫米,孔距为4毫米。
优选地,所述床体为厚度为3毫米的板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内壁与床体的下表面为光滑弧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内壁与床体的下表面为倒角连接。
优选地,所述反应塔内塔壁的底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向塔内延伸的支撑架,所述床体的下表面对应所述支撑架处设置有凹槽。
优选地,所述床体与所述反应塔内塔壁为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床体与出风口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反应塔底部与鼓风装置连通,鼓风装置可向塔内鼓风,鼓入塔内的风将经流化床上的出风口从下往上吹,与流化床上方自反应塔塔顶降落的液体状热物料相遇,使得热物料分裂并收缩,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细小的固态颗粒,并继续随重力作用下降,最终降落至流化床上进行累积;通常,在反应塔内部靠近流化床的上方设置有出料口,当累积在流化床上的固体壳体与出料口齐平时,将自动从出料口溢出,得到固体状成品。通过上述流化床的设置,使得经过流化床后的风变成束状集中往上鼓吹,使得风力集中,可缩短物料的冷却时间,冷却效果更充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反应塔冷却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流化床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流化床。
参照图1至4,图1为本实用新型反应塔冷却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流化床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2中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述,该流化床10设置于反应塔20底部,其包括床体110以及均匀分布于床体110上的出风口120,所述出风口120上下贯穿所述床体110,所述出风口120的孔径为3毫米,孔距为4毫米。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反应塔20底部还与鼓风装置30连通,鼓风装置30可向塔内鼓风,鼓入塔内的风将经流化床10上的出风口120从下往上吹,与流化床10上方自反应塔20塔顶降落的液体状热物料相遇,使得热物料分裂并收缩,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细小的固态颗粒,并继续随重力作用下降,最终降落至流化床10上进行累积;通常,在反应塔20内部靠近流化床10的上方设置有出料口40,当累积在流化床10上的固体壳体与出料口40齐平时,将自动从出料口40溢出,得到固体状成品。
通过上述流化床10的设置,使得经过流化床10后的风变成束状集中往上鼓吹,使得风力集中,可缩短物料的冷却时间,冷却效果更充分。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20的孔径优选设为3毫米,孔距优选设为4毫米,床体110为厚度为3毫米的板状结构,该床体110形状与反应塔20的形状截面形状一致,该出风口120孔径比最后形成的固体颗粒的直径稍小,从而,在避免固体颗粒从出风口120泄漏至塔底部的同时,还能使出风效果好,物料充分冷却。
进一步地,如图3、图4所述,出风口120内壁121与床体110的下表面111为光滑弧面连接或者倒角连接。
采用光滑弧面连接或者倒角连接的方式,使得从塔底向上鼓吹的风可顺滑通过出风口120,出风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塔20内塔壁的底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向塔内延伸的支撑架(图未示),所述床体110的下表面111对应所述支撑架处设置有凹槽(图未示)。
通过上述凹槽和支撑架的配合,使得流化床10的安装过程更快速精准,并且安装完后,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流化床10不会随穿过出风口120的风周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床体110与所述反应塔20内塔壁为过盈配合。
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使得流化床10与反应塔20紧密嵌合,不会随向上的风力上下移动,并且也能避免固体颗粒从流化床10与反应塔20内壁之间泄漏。
进一步地,所述床体110与出风口120一体成型。
该流化床10可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冲压等工艺后一次铸造,利于批量化生产,节约生产人力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