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塔式发电的二次反射镜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塔式发电是在很大面积的场地上装有许多台大型太阳能反射镜,通常称为定日镜,每台都各自配有跟踪机构准确的将太阳光反射集中到一个高塔顶部的接受器上。接收器通常包括一中空圆柱形建筑体和周向布置于圆柱形筒体外围的若干集热管,如图1所示接收器的横向截面图,集热管01竖向安装,定日镜反射的阳光积聚于集热管上集热管将吸收的太阳光能转化成热能,再将热能传给工质。
由于定日镜通常距离集热塔均较远,同时反射镜也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定日镜反射的阳光不能精准地积聚于集热管上,易产生偏差。为了解决该问题,对应的方案是在集热管与圆柱形建筑体之间设置抛物面反射镜02,即塔式发电系统中的二次反射镜,如图2所示,集热管01位于二次反射镜的焦点处。由定日镜反射的太阳光首先反射至二次反射镜02上,二次反射镜02将太阳光汇聚于集热管01上。由于二次反射镜的接收面大于集热管且距离集热管较近,因此二次反射镜能够将尽量多的阳光准确汇聚于集热管上。
接受器的聚光倍率在500-1000倍之间,二次反射镜进行太阳光反射时其自身的温度也会升高,由于二次反射镜的反射面通常涂覆银层,而银层在高于90℃以上时,银层的使用寿命会大大缩短,进而影响二次反射镜的使用寿命,并增加集热塔的维护成本。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使二次反射镜能够快速散热的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二次反射镜能够快速散热的散热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塔式发电的二次反射镜散热装置,包括:
多个呈封闭环状的散热环;多个散热环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
每个散热环包括沿周向依次拼接且与二次反射镜贴合的多个散热单元;
所述散热单元包括顶板、底板、两块散热板、以及若干隔板;两块散热板通过若干隔板连接并形成若干竖向且分别独立的第一空腔;若干隔板的高度小于两块散热板的高度,所述顶板设置于两块散热板的顶部,所述顶板与若干隔板的顶端之间预留有与所有第一空腔联通的第二空腔;所述底板设置于两块散热板的底部,所述底板与若干隔板的底端之间预留有与所有第一空腔联通的第三空腔;第三空腔设有与外部空气联通的进风口;第二空腔设有与外部空气联通的出风口。
所述散热单元通过第一侧端面和第二侧端面与两侧的散热单元拼接;
所述进风口开设于第一侧端面的底部与第三空腔联通;所述出风口开设于第二侧端面的上部与第二空腔联通;
沿第一侧端面到第二侧端面的管道,第三空腔的内径逐步递减;
沿第一侧端面到第二侧端面的管道,第二空腔的内径逐步递减。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反射镜散热装置还包括:竖直风管,与每个散热单元的出风口联通。
更为优选地,在每个散热单元的出风口设置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在每个散热单元的出风口设置排风扇。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在每个散热环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滤网。
其中,两块所述散热板中,包括至少一块形状与所述二次反射镜的形状相同的散热板;
与所述二次反射镜形状相同的一块散热板与所述二次反射镜贴合。
优选地,与所述二次反射镜贴合的散热板与所述二次反射镜之间涂覆导热硅胶层。
所述散热板的制作材料为铝或铜。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设置多个竖向设置的散热环,每个散热环上设置沿周向依次拼接且与二次反射镜贴合的多个散热单元,散热单元内设有由若干第一空腔、下流道和上流道组成的若干竖向风道。通过若干竖向风道,散热单元对与其贴合的二次反射镜进行有效散热。散热环对与其对应的环状区域的二次反射镜的散热,从而实现整个接收器中二次反射镜的散热,进而保证二次反射镜能够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接收器的横向截面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设置二次反射镜的接收器的横向截面图;
图3为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示出的用于塔式发电的二次反射镜散热装置的纵向中心截面图;
图4为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示出的散热环的横向截面图;
图5为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示出的与二次反射镜贴合的散热单元的横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光热电站过热蒸汽生成设备的实施例。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下面对本申请中提出的太阳能光热电站过热蒸汽生成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图3为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示出的用于塔式发电的二次反射镜散热装置的纵向中心截面图。如图3所示,二次反射镜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环1。多个散热环1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
图4为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示出的散热环的横向截面图。由图4所示,散热环1呈封闭环状。散热环1包括沿周向依次拼接且与二次反射镜贴合的多个散热单元10。
图5为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示出的与二次反射镜贴合的散热单元的横向截面图。由图5所示,散热单元10包括顶板、底板(顶板和底板图中未示出)、两块散热板101、以及若干隔板102。两块散热板101通过若干隔板连接并形成若干竖向且分别独立的第一空腔。若干隔板的高度小于两块散热板的高度,顶板设置于两块散热板的顶部,顶板与若干隔板的顶端之间预留有与所有第一空腔联通的第二空腔。底板设置于两块散热板的底部,底板与若干隔板的底端之间预留有与所有第一空腔联通的第三空腔。
第三空腔设有与外部空气联通的进风口;第二空腔设有与外部空气联通的出风口。
本实施中散热单元通过第一侧端面103和第二侧端面104与两侧的散热单元拼接。作为优选实施方案,进风口开设于第一侧端面的底部与第三空腔联通;出风口开设于第二侧端面的上部与第二空腔联通。
由于风压在沿一定长度的管径里会逐渐减小,优选地,沿第一侧端面到第二侧端面的管道,第三空腔的内径逐步递减,以保证进入每个第一空腔的分压尽量相等。
同理沿第一侧端面到第二侧端面的管道,第二空腔的内径逐步递减,以保证出风口的风压值的损耗较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两块散热板中,有至少一块形状与二次反射镜的形状相同。二次反射镜形状相同的一块散热板与二次反射镜通过在贴合。在上述实施例中,两块散热板的形状相同。两块散热板的形状相同,方便制作。但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两块散热板的形状可不同,即一块与散热板与二次反射镜的形状相同,另一块散热板的形状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两块散热板之间可设置隔板并构成由下而上的风道空腔即可。通常情况下,二次反射镜的形状为W形,与之对应地,与其贴合的散热板的形状亦为W形。
作为各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例,与二次反射镜贴合的散热板与二次反射镜之间涂覆导热硅胶层。
本实施例中,散热板的制作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或铜,凡是散热效果优良的材料均可用于制造本申请中的散热板。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在二次反射镜中与反射面相反的那一面设置多个竖向设置的散热环,而不是采用与圆柱形建筑体高度相同的一个完整的散热环,是因为如果采用一个完整的散热环,由于圆柱形建筑体高度较高,则对应地散热环的高度就会较高,当散热环具有较高高度时,散热单元由第三空腔经第一空腔到达第二空腔的风道内的摩擦阻力会较大,其散热效果不明显。而设置沿竖向排列的多个散热环1时,每个散热环的高度较小,每个散热单元由第三空腔经第一空腔到达第二空腔的风道内的摩擦阻力较小,散热效果显著,通过该结构布置,可实现只利用散热环即可实现其对应环状区域二次反射镜的散热,而不需要其他辅助设备即可实现。
进一步优选地,二次反射镜散热装置还包括与每个散热单元10的出风口联通的风管。风管相当于为每个散热单元设置烟囱,风管能够起到引流的作用,加快散热单元内的空气流动,进而使散热单元的散热效果更加良好。
更进一步地,还可在每个散热单元的入风口设置鼓风机,在出风口设置排风扇,以防止在风力较弱或者需要更为优异的散热效果时使用。
作为优选实施例,在每个散热单元的出风口设置温度传感器。利用温度传感器探知出风口的温度,可对每个散热环对应的二次反射镜的温度控制更加精确。
由于塔式发电系统多布置在太阳能较丰富的地区,而目前我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地区其风能也较为丰富,风力较大的时候就会存在风沙肆虐的现象出现,在每个散热环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滤网,可以有效减少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风道内沙石的积聚。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设置多个竖向设置的散热环,每个散热环上设置沿周向依次拼接且与二次反射镜贴合的多个散热单元,散热单元内设有由第三空腔、若干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组成的若干竖向风道。通过若干竖向风道,散热单元对与其贴合的二次反射镜进行有效散热。散热环对与其对应的环状区域的二次反射镜的散热,从而实现整个接收器中二次反射镜的散热,进而延长二次反射镜的使用寿命,降低集热塔的维护成本。
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实用新型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