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菌灶用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5722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菌灶用锅炉。



背景技术:

灵芝培养基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杀菌。目前对灵芝培养基的杀菌通常采用高温消毒杀菌,利用在常压下,利用高温热气对灵芝培养基进行杀菌。现有的灭菌灶,通常是在一边设置一个大型锅炉,然后利用燃料燃烧产生高温热气,然后将热气送到灭菌灶炉中,实现消毒杀菌目的。目前的锅炉结构通常下层为燃烧腔,通过在下层用柴火或者燃气进行燃烧,产生的烟气温度较高。这种锅炉结构对热量的利用并不完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利用率高的灭菌灶用锅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方案:

一种灭菌灶用锅炉,包括锅炉本体,该锅炉本体内设有内壳体,该内壳体中设有隔板,该隔板将锅炉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下腔室为燃烧室,所述锅炉本体上设有与上腔室连通的进风管和出风口,该出风口通过管路与引风机连接,锅炉本体上设有鼓风机,该鼓风机通过管路与燃烧室连接,上腔室中设有上挡板和下挡板,下挡板底面与上腔室底面密闭安装,该下挡板上端与上腔室上端面之间具有间隙,上挡板上端面与上腔室上端面密闭安装,上挡板下端面与上腔室底面具有间隙,上腔室侧壁、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形成热风通道,该热风通道中设有热交换管,该热交换管下端与燃烧室连通,该热交换管上端向上延伸出锅炉本体外,锅炉本体顶部设有壳罩,热交换管上端位于该壳罩内,壳罩上设有烟气出口。

所述锅炉本体的侧壁与内壳体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烟气通道,烟气出口通过管路与烟气通道连通,锅炉本体上设有烟气排放管,进风管从锅炉本体侧壁贯穿并从烟气通道中穿入上腔室中。

所述壳罩为圆锥形。

所述进风管内设有进风电磁阀,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电磁阀,出风口处还设有温度传感器。

所述锅炉本体外设有温度显示计,该温度显示计通过线路与温度传感器连接。

所述热风通道中设置至少两根热交换管。

本实用新型热利用率,操作方便,能够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灭菌灶用锅炉,包括锅炉本体1,该锅炉本体1内设有内壳体15,该内壳体15中设有隔板,该隔板将锅炉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腔室14和下腔室16,下腔室为燃烧室,所述锅炉本体1上设有与上腔室14连通的进风管3和出风口11,该出风口11通过管路与引风机13连接,锅炉本体1上设有鼓风机,该鼓风机通过管路与燃烧室连接,上腔室14中设有上挡板18和下挡板17,下挡板17底面与上腔室14底面密闭安装,该下挡板17上端与上腔室14上端面之间具有间隙,上挡板18上端面与上腔室14上端面密闭安装,上挡板18下端面与上腔室14底面具有间隙,上腔室侧壁、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形成热风通道5,该热风通道5中设有热交换管8,该热交换管8下端与燃烧室连通,该热交换管上端向上延伸出锅炉本体外,锅炉本体1顶部设有壳罩7,热交换管8上端位于该壳罩7内,壳罩7上设有烟气出口9。壳罩为圆锥形。通过弯折的热风通道,使得空气从进风管进入到在上腔室中具有更长时间的流动,从而延长空气在上腔室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升温更加充分。

所述锅炉本体1的侧壁与内壳体15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烟气通道2,烟气出口9通过管路与烟气通道2连通,锅炉本体1上设有烟气排放管6,进风管从锅炉本体侧壁贯穿并从烟气通道中穿入上腔室中。从而将排出的温度经过第一次降低的烟气再次利用,对进风管进行一个预热,从而对进风管中的气体起到一个预热作用,使得气体在上腔室中升温更快,并且对进风管进行预热后的烟气温度再次降低,排出时污染更低。

此外,进风管3内设有进风电磁阀4,出风口11处设有出风电磁阀12,锅炉本体1外表面还设有温度传感器10。锅炉本体外设有温度显示计,该温度显示计通过线路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极大的方便了操作。如果出风口处的热风温度还没达到预定温度,则关闭进风电磁阀和出风电磁阀,使热风进一步提高温度。

所述热风通道中设置至少两根热交换管。如在本实施例中,共设有三根热交换管。

本实用新型中,燃烧室可采用树枝、椴木等作为原材料进行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到热交换管中,气体从进风管进入到上腔室中,上腔室与热交换管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上腔室内的气体的温度升高,同时降低了烟气的温度。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出风口处的热风温度已经达到或者高于设定温度,则利用引风机将热风引出,可引导至灭菌灶中,用于放置在灭菌灶中的灵芝培养基进行杀菌消毒。而烟气从壳罩排出后再次被引入内壳体与锅炉本体之间的烟气通道中,通过进风管形成一个热量交换,使进风管的温度上升,从而对进风管内的气体起到一个预加热的作用,从而使得进入到上腔室中的气体就已经具有一定的温度,更加快速的提升温度,节省能源。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