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热回收机组及空调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6063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凝热回收机组及空调室外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凝热回收机组及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能源日趋紧张,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节能途径,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在大型中央空调冷水机组中,全热回收机组将冷却水的冷凝热全部回收加热生活用水,具有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维修便捷、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院、酒店、洗浴中心、餐厅等场所。现有的中央空调全热回收机组多采用三容器结构(蒸发器、冷凝器和热回收器),具有整机重量大、机组占地空间大、制造工时多、制作成本高、冷媒充注量大等缺点;且在使用的时候,机组运行制冷工况时,热回收器停止工作,热回收器仅作为冷媒的流通通道,由于热回收器内部容积较大,所以为保证机组正常运行,往往要充注较多的制冷剂;同样,机组运行热回收工况时,冷凝器停止运行,冷凝器仅作为冷媒的流通通道。现有的两容器结构热回收机组往往存在冷凝器和热回收器之间相互串水的现象,导致机组运行异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冷凝热回收机组及空调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冷凝热回收机组,包括主筒体、第一筒体、第二筒体、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在所述主筒体内设有冷凝器和热回收器,所述第一筒体内部由第一隔板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热回收水室和第一冷凝水室,所述第二筒体内部由第二隔板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二热回收水室和第二冷凝水室;

所述主筒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第一筒体固定连接,所述主筒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管板与所述第二筒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端密封固定,所述第二管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端密封固定;

所述冷凝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凝水室和第二冷凝水室相连通,所述热回收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回收水室和第二热回收水室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回收器和冷凝器共用一个筒体,使冷凝水室和热回收水室分隔开,且通过将第一管板通过螺栓与第一隔板固定连接,将第二管板通过螺栓与第二隔板固定连接,有效避免了串水风险。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第一筒体包括第一连接筒以及密封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筒一端的第一端盖,所述第一隔板沿与所述第一连接筒轴向平行的方向布置且其两端均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内壁上。

进一步,所述冷凝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板固定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一管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一冷凝水室相连通,所述热回收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板固定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一管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一热回收水室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冷凝水室由第三隔板分隔成相互独立的冷凝器进水腔和冷凝器出水腔,所述第三隔板沿与所述第一连接筒轴向平行的方向布置且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内壁上以及第一隔板上;所述第一端盖上开设有冷凝器进水口和冷凝器出水口,所述冷凝器进水口与所述冷凝器进水腔相对布置且连通,所述冷凝器出水口与所述冷凝器出水腔相对布置且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冷凝水室分隔成冷凝水的进水腔和出水腔,避免冷凝水进出水的串水风险。

进一步,所述第一热回收水室由第四隔板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热回收器进水腔和热回收器出水腔,所述第四隔板沿与所述第一连接筒轴向平行的方向布置且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内壁上以及第一隔板上;所述第一端盖上开设有热回收器进水口和热回收器出水口,所述热回收器进水口与所述热回收器进水腔相对布置且连通,所述热回收器出水口与所述热回收器出水腔相对布置且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热回收水室分隔成热回收水水的进水腔和出水腔,避免热回收水进出水的串水风险。

进一步,所述第二筒体包括第二连接筒以及密封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筒一端的第二端盖,所述第二隔板沿与所述第二连接筒轴向平行的方向布置且其两端均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内壁上。

进一步,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板固定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二管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冷凝水室相连通,所述热回收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板固定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二管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二热回收水室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与所述主筒体之间均密封固定有焊接垫片。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与主筒体之间通过焊接垫片密封,避免水室漏水。

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冷凝器热回收机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冷凝器和热回收器集中在一个筒体中,且通过隔板将冷凝水侧和热回收水侧分隔开,避免了冷凝水和热回收水的串水现象,避免热回收器中水质下降;且减少了冷媒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冷凝热回收机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冷凝热回收机组的未安装第一盖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冷凝热回收机组的安装第一盖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管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盖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盖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主筒体;2、第一筒体;21、第一隔板;22、第一热回收水室;221、第四隔板;222、热回收器进水腔;223、热回收器出水腔;23、第一冷凝水室;231、第三隔板;232、冷凝器进水腔;233、冷凝器出水腔;24、第一连接筒;25、第一端盖;251、冷凝器进水口;252、冷凝器出水口;253、热回收器进水口;254、热回收器出水口;26、第一连接法兰;3、第二筒体;31、第二连接筒;32、第二端盖;33、第二连接法兰;4、焊接垫片;5、第一管板;51、通孔;6、第二管板;7、冷媒进口;8、冷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冷凝热回收机组,包括主筒体1、第一筒体2、第二筒体3、第一管板5和第二管板6,在所述主筒体1内设有冷凝器和热回收器,所述第一筒体2内部由第一隔板21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热回收水室22和第一冷凝水室23,所述第二筒体3内部由第二隔板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二热回收水室和第二冷凝水室;所述主筒体1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管板5与所述第一筒体2固定连接,所述主筒体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管板6与所述第二筒体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板5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隔板21的一侧端密封固定,所述第二管板6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端密封固定。所述冷凝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凝水室23和第二冷凝水室相连通,所述热回收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回收水室22和第二热回收水室相连通。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筒体2包括第一连接筒24以及密封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筒24一端的第一端盖25,所述第一管板5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筒24和所述主筒体1之间,所述第一隔板21的两端均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筒24的内壁上,所述第一隔板21与第一连接筒24的中心轴线平行布置,第一隔板21的宽度与第一连接筒24的宽度相等;所述冷凝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板5固定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一管板5上的通孔51与所述第一冷凝水室23相连通,所述热回收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板5固定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一管板5上的通孔51与所述第一热回收水室22相连通。第一连接筒26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法兰27与所述第一管板5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管板,以实现第一管板与冷凝器和热回收器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冷凝器和热回收器分别与冷凝水室和热回收水室的密封连通。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冷凝水室23由第三隔板231分隔成相互独立的冷凝器进水腔232和冷凝器出水腔233,所述第三隔板231沿与所述第一连接筒24轴向平行的方向布置且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筒24的内壁上以及第一隔板21上,第三隔板231与第一隔板21垂直布置;所述第一端盖25上开设有冷凝器进水口251和冷凝器出水口252,所述冷凝器进水口251与所述冷凝器进水腔233相对布置且连通,所述冷凝器出水口252与所述冷凝器出水腔233相对布置且连通。通过将冷凝水室分隔成冷凝水的进水腔和出水腔,避免冷凝水进出水的串水风险。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热回收水室22由第四隔板221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热回收器进水腔222和热回收器出水腔223,所述第四隔板221沿与所述第一连接筒24轴向平行的方向布置且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筒24的内壁上以及第一隔板21上,所述第四隔板221与第一隔板21垂直布置;所述第一端盖25上开设有热回收器进水口253和热回收器出水口254,所述热回收器进水口253与所述热回收器进水腔232相对布置且连通,所述热回收器出水口254与所述热回收器出水腔223相对布置且连通。通过将热回收水室分隔成热回收水水的进水腔和出水腔,避免热回收水进出水的串水风险。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二筒体3包括第二连接筒31以及密封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筒31一端的第二端盖32,所述第二管板6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筒31和所述主筒体1之间,所述第二隔板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筒31的内壁上,所述第二隔板与第二连接筒31的中心轴线平行布置,所述第二隔板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连接筒31的宽度相等;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板6固定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二管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冷凝水室相连通,所述热回收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板6固定相连且通过所述第二管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二热回收水室相连通。第二连接筒31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法兰34与所述第二管板6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管板,以实现第二管板与冷凝器和热回收器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冷凝器和热回收器分别与冷凝水室和热回收水室的密封连通。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管板5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隔板21的一侧端固定相连,第一管板5、第一隔板21、第一盖板25和主筒体1上均开设有相对应的螺钉孔,主筒体1、第一管板5、第一隔板21和第一盖板25之间依次通过螺钉固定相连。通过将第一管板通过螺栓与第一隔板固定连接,使第一管板一侧的水室互不干扰。

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二管板6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端固定相连(图中未标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冷凝水室和第二热回收水室内未设置隔板,本实施例的第二冷凝水室和第二热回收水室内的水是持续流动的,是冷凝器中冷凝水和热回收器中热回收水进行循环过度用的腔室,不需要通过隔板隔开。通过将第二管板通过螺栓与第二隔板固定连接,使第二管板一侧的水室互不干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管板5和第二管板6与所述主筒体1之间均密封固定有环形结构的焊接垫片4。通过将第一管板5和第二管板6与主筒体之间通过焊接垫片4密封,避免水室漏水。

本实施例的冷凝热回收机组的工作过程为,当机组运行制冷工况时,热回收器停止工作,冷凝器开始工作,热回收器仅作为冷媒的流通通道,从冷凝器进水口通入冷凝水,冷凝水进入冷凝器进水腔,进而进入与冷凝器进水腔相连通的冷凝管束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进入第二冷凝水室,在水压的作用下进入与冷凝器出水腔相连通的冷凝管束进入冷凝器出水腔,最后再通过冷凝器出水口排出,完成冷凝过程。当机组运行热回收工况时,热回收器开始工作,冷凝器停止工作,冷凝器仅作为冷媒的流通通道,从热回收器进水口通入热回收水,热回收水进入热回收水进水腔,进而进入与热回收水进水腔相连通的热回收管束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进入第二热回收水室,在水压的作用下进入与热回收器出水腔相连通的热回收管束进入热回收器出水腔,最后再通过热回收器出水口排出,完成热交换过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如实施例1所述的冷凝器热回收机组。主筒体上设有分别与压缩机排气口相连的冷媒进口7以及与蒸发器相连的冷媒出口8。本实施例通过将冷凝器和热回收器集中在一个筒体中,且通过隔板将冷凝水侧和热回收水侧分隔开,避免了冷凝水和热回收水的串水现象,避免热回收器中水质下降;且减少了冷媒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