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反复加热的水电分离式浴缸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8971阅读:8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浴室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反复加热的水电分离式浴缸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热水的需求量逐年加大。据估计,目前洗浴热水的能耗已占城市民用建筑能耗的20%以上。洗浴过程有大量废水进入地漏排入下水道,排风扇将浴室内的水蒸汽随空气一起排出室外,而这些废水、废气内存在大量可利用的热能,大量的余热随着废水、废气排走。随着建筑节能的开展,如何更简单、更有效地合理利用洗浴废水、废气的热量,具有重要的节能和环保意义。现有技术中,采用浴缸洗浴通常在水凉以后,采取先排掉一部分水,在通过热水器加热,放入新的热水,排掉的温热水的热量都是浪费掉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智能化控制,快捷方便,水电分离,安全可靠,可以边洗边加热,水温真正可以做到恒温,通过循环泵实现冲浪效果的可反复加热的水电分离式浴缸供热系统。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反复加热的水电分离式浴缸供热系统,具有浴缸;所述浴缸底部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浴缸的缸体底部具有加热器和控制电路板;所述加热器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道和进水电磁阀门后与外部自来水管相连,出水口与浴缸内腔连通;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相连,输出端与加热器的电源输入端相连;所述排水口通过管道与循环泵的入口相连,排水口的下端连接有排水电磁阀门;所述循环泵的出口通过单向止回阀后与加热器的进水口以及进水电磁阀门之间的进水管道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浴缸的缸体底部设有对应排水口的下方位置设置的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为方形聚能盆,且底部开设有与家庭排水管道连通的废水排出口;所述进水管道贯穿方形聚能盆的盆体。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加热器的出水口通过紧固件安装有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一般普通的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均可。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排水口处还连接有“L”形管道;所述“L”形管道的竖直管道内通过紧固件安装有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水位传感器,一般普通的浮子式水位传感器均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积极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具有智能化控制,快捷方便,水电分离,安全可靠等特点,可以边洗边加热,水温真正可以做到恒温,通过循环泵实现冲浪效果。

(2)本实用新型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水电彻底分离,浴缸设计有水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使用前放水,达到要求水位后,停止放水,通过内部的水循环系统对浴缸内的水循环加热,直到达到设定的洗浴温度。洗浴的过程中,当水温降低到某个温度值时,再次恢复加热,保证浴缸内的水温。浴缸底部设计有余热回收装置,第二个人换水洗浴时可减少加热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为:浴缸1、排水口2、加热器3、进水管道4、进水电磁阀门5、循环泵6、排水电磁阀门7、单向止回阀8、余热回收装置9、废水排出口10、温度传感器11、“L”形管道12、水位传感器1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用新型具有浴缸1;浴缸1底部开设有排水口2;浴缸1的缸体底部具有加热器3和控制电路板;加热器3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道4和进水电磁阀门5后与外部自来水管相连,出水口与浴缸1内腔连通;控制电路板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相连,输出端与加热器3的电源输入端相连,控制电路板中包括单片机芯片;排水口2通过管道与循环泵6的入口相连,排水口2的下端连接有排水电磁阀门7;循环泵6的出口通过单向止回阀8后与加热器3的进水口以及进水电磁阀门5之间的进水管道4连通。

浴缸1的缸体底部设有对应排水口2的下方位置设置的余热回收装置9;余热回收装置9为方形聚能盆,且底部开设有与家庭排水管道连通的废水排出口10;进水管道4贯穿方形聚能盆的盆体。

加热器3的出水口通过紧固件安装有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11。排水口2处还连接有“L”形管道12;“L”形管道12的竖直管道内通过紧固件安装有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水位传感器13。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工作流程:

1、放水,打开进水电磁阀门5,关断排水电磁阀门7,开启加热,加热后的水进入浴缸1,当水位达到要求水位时,关断进水电磁阀门5,开启循环泵6,直到水温达到要求温度,停止加热;

2、随着洗浴时间,水温渐渐降低,当水温低于要求温度-2度时,再次开启加热,达到恒温效果。

3、洗浴完成,换水或排水,打开排水电磁阀门7,废水进入能量回收区,预热进水管道4(如果换水,则吸收的能量可以进一步传递给换后的自来水);最后废水通过废水排出口10排出。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