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69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空气净化器,所述空气净化器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具有对室内进行扫描来检测人的指向性;以及旋转构件,所述旋转构件使吸引口朝向该传感器检测到的人的方向。该空气净化器构成为设置有吸引口、送风口以及传感器的主体能够在底座旋转。通过主体沿左右方向进行摇头动作,传感器对室内进行扫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452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结构中,通过使固定有传感器的主体进行摇头动作,从而对室内进行扫描来检测人的位置。由于吹出口设置于主体,所以每当对室内进行扫描时,吹出口的方向变化。由此,当吹出风吹到人等时,会不舒适。另外,室内的污染有可能通过吹出风而扩散。另外,每当对室内进行扫描时,体积大的主体动作,所以有时会感到不舒适。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所述空气净化器根据人检测装置进行扫描而检测到的人的方向来使吸入口的方向变化,并且能够准确地检测人的方向而不会因人检测动作对人造成不舒适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空气净化器具有:主体箱体;风扇,所述风扇将室内空气取入到主体箱体的内部;空气净化过滤器,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对由风扇取入的空气进行净化;人检测装置,所述人检测装置对人的位置进行检测;以及主体旋转机构,所述主体旋转机构使主体箱体沿水平方向进行旋转动作而改变朝向。人检测装置设置于主体箱体。人检测装置沿水平方向进行旋转动作。主体旋转机构根据人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进行驱动,使主体箱体旋转而改变朝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准确地检测人的方向而不会因人检测动作对人造成不舒适感的空气净化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空气净化器m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空气净化器m的a-a剖视图。

图3是空气净化器m的第一分解立体图。

图4是空气净化器m的第二分解立体图(a)以及卡合承接部91的放大图(b)。

图5是自动转向单元40的立体图。

图6是自动转向单元40的俯视图(a)以及俯视图(a)中的b-b剖视图(b)。

图7是自动转向单元40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上部单元50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人检测装置55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人检测装置55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红外线传感器的上下方向的视野角的示意图。

图12是人检测装置的旋转驱动角度的概略图。

图13是与人检测装置的旋转驱动时的位置对应的概念图。

图14是与主体箱体朝向正面的状态下的室内分割区域对应的人检测装置的旋转角度的第一概略图。

图15是与主体箱体朝向正面的状态下的室内分割区域对应的人检测装置的旋转角度的第二概略图。

图16是与主体箱体朝向左的状态下的室内分割区域对应的人检测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概略图(a)以及与主体箱体朝向右的状态下的室内分割区域对应的人检测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概略图(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适当地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4,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m具有主体箱体10、风扇单元20、基板单元30、作为改变主体箱体10的朝向的旋转机构的自动转向单元40、上部单元50、空气净化过滤器60、覆盖前表面的前罩70、分别覆盖左右的侧面的侧面罩80、覆盖后表面的后罩90、以及它们所附带的零件。

将通过配置于上部单元50的后述的人检测装置55的旋转动作的中心的中心线设为旋转轴线ja。将通过自动转向单元40的旋转动作的中心(主体箱体10的旋转动作的中心)的中心线设为旋转轴线jb。

人检测装置55和主体箱体10分别进行旋转,以沿水平方向改变所朝向的方向。旋转轴线ja和旋转轴线jb是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线。

主体箱体10通过将构成前侧的前主体箱体11与构成后侧的后主体箱体12前后相合地结合而构成。

前主体箱体11的从前方观察的形状呈在纵向上长的矩形。在前主体箱体11设置有上隔板11a以及下隔板11b,所述上隔板11a以及下隔板11b是将前主体箱体11的内部分隔为前侧和后侧的壁面。

上隔板11a分隔前主体箱体11的内部的上侧。在上隔板11a上形成有圆形的上开口111a。下隔板11b分隔前主体箱体11的内部的下侧。在下隔板11b上形成有圆形的下开口111b。该上开口111a和下开口111b是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开口。另外,上隔板11a位于比下隔板11b靠前方的位置。

而且,传感器开口11c在前主体箱体11的前表面开口,所述传感器开口11c处于后述的人检测装置55面对的位置。该传感器开口11c在前主体箱体11的前表面上侧,位于左右宽度的中心。

接着,后主体箱体12的从前方观察的形状呈在纵向上长的矩形。后主体箱体12在上侧形成有上涡壳12a,在下侧形成有下涡壳12b。

这些涡壳12a、12b由隔板壁构成,所述隔板壁从壁面12x朝向前方立起,所述壁面12x对后主体箱体12的前后进行分隔。涡壳12a、12b朝向前方呈涡旋形状开口。在涡壳12a、12b上分别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的上方开口121a、121b。

上涡壳12a位于比下涡壳12b靠前方的位置。与上方开口121a的后方邻接的空间经由上涡壳12a的后方的空间与上方开口121b连通。

另外,在对后主体箱体12的前后进行分隔的壁面12x、上涡壳12a以及下涡壳12b之间形成开口朝向侧方的空间部12c。

而且,在上涡壳12a的内部形成有上凹部122a,所述上凹部122a是朝向前方开口的圆形的凹部。同样地,在下涡壳12b的内部形成有下凹部122b,所述下凹部122b是朝向前方开口的圆形的凹部。

在这里,空间部12c位于上下的涡壳12a、12b之间。由此,空间部12c与上凹部122a的距离等于空间部12c与下凹部122b的距离,或者是没有大的差的状态。

接着,风扇单元20具有马达21、覆盖马达21的马达罩22、以及固定于马达21的旋转轴21a的叶片23。该风扇单元20通过马达21驱动来使叶片23旋转,从而从旋转轴21a的轴向(前方)取入空气,并沿径向吹出。该风扇单元20是西洛克风扇(siroccofan)等离心多叶片风扇。

接着,基板单元30具有安装有电子零件的印刷配线基板31(以下,称为基板31)、第一基板箱体32以及第二基板箱体33。第一基板箱体32在内部收纳基板31。第一基板箱体32由树脂形成。第二基板箱体33收纳将基板31保持于内部的状态下的第一基板箱体32。第二基板箱体33由金属形成。

该基板单元30构成控制构件,所述控制构件基于来自操作部、各种传感器的输入,对构成空气净化器m的传感器、马达等各种电气零件的动作进行控制。

此外,构成基板单元30的印刷配线基板31也可以是电源基板。作为控制构件的微型计算机也可以设置于构成后述的操作显示部54的操作基板54a。

接着,参照图5~图7,说明自动转向单元40。

自动转向单元40具有基台41、底主体箱体42、自动转向轴43、旋转驱动单元44、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滑动板46、滑动板按压件47、基台侧车轮48以及主体侧车轮49。底主体箱体42与主体箱体10连接而成为底部。底主体箱体42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自动转向轴43。旋转驱动单元44使底主体箱体42相对于基台41旋转。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检测底主体箱体42的旋转位置。

基台41是作为对空气净化器m的整体进行支承的底部的部位。基台41的外形呈矩形。在基台41上形成有基台凹部41a,所述基台凹部41a是以圆形开口的凹部。在基台凹部41a的中央形成有中心凸部41b,所述中心凸部41b是中心部分开口的突出部。自动转向轴43设置于该中心凸部41b。

在自动转向轴43的中心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贯通孔43a。在自动转向轴43安装于中心凸部41b的状态下,中心凸部41b位于贯通孔43a的内部。通过将在自动转向轴43的中心开口的贯通孔43a嵌入该中心凸部41b,自动转向轴43被安装于基台41。此外,贯通孔43a与中心凸部41b的开口连通。

用于从外部得到电力的电源线41c在该中心凸部41b通过。中心凸部41b的开口是用于将电源线41c引导到主体箱体内的开口。并且,电源线41c与印刷配线基板31连接。

这样,电源线41c通过中心凸部41b而被引导到主体箱体10的内部。由此,即使主体箱体10利用自动转向单元40进行旋转,电源线41c也不易受到该旋转的影响。

另外,在基台凹部41a以从底面突出的方式设置有隔板413a。隔板413a是以基台凹部41a的中心为原点描绘的圆弧的形状。在隔板413a上以等间隔形成有三个狭缝414a。该基台凹部41a的中心是底主体箱体42的旋转中心。

而且,相对于隔板413a隔着自动转向轴43而在相反侧的基台凹部41a的开口边缘形成有沿着开口边缘以扇状扩展的齿条齿轮415a。而且,在基台凹部41a的开口边缘设置有多个基台侧车轮48。基台侧车轮48被设置成沿以基台凹部41a的中心为原点描绘的圆的切线方向旋转。

接着,在底主体箱体42的中心形成作为轴承42a的开口。底主体箱体42的外形呈能够插入到基台凹部41a的内部这种尺寸的杯状。在底主体箱体42上形成有从上端朝向外方延伸的凸缘42b。在该底主体箱体42上设置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旋转驱动单元44、滑动板46以及主体侧车轮49。

作为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使用三个光遮断器(photointerrupter)。光遮断器具有对置的发光部和受光部。光遮断器是能够由受光部检测来自发光部的光的传感器。控制构件基于这三个光遮断器分别检测到光时的信号的组合,判定旋转位置。

构成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的三个光遮断器分别以从底主体箱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至发光部与受光部对置的间隙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分别相等的方式设置于光遮断器安装凹部42d,所述光遮断器安装凹部42d形成于底主体箱体42。该光遮断器安装凹部42d是向下方开口的凹部。

此外,从底主体箱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至光遮断器的发光部与受光部对置的间隙为止的距离与从设置于基台41的自动转向轴43的中心至隔板413a为止的距离相等。相邻的光遮断器的中心的间隔与形成于隔板413a的相邻的狭缝的间隔相等。

另外,光遮断器的发光部与受光部对置的间隙构成为向下方开口。

在这里,底主体箱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为旋转轴线jb。即,旋转轴线jb是通过自动转向单元40的旋转动作的中心(主体箱体10的旋转动作的中心)的假想的线。主体箱体10进行旋转,以沿水平方向改变所朝向的方向。旋转轴线jb是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线。

接着,旋转驱动单元44具有作为驱动源的步进马达44a、小齿轮44b、轴承保持板44c以及马达箱体44d。小齿轮44b安装于步进马达44a的旋转轴441a。轴承保持板44c承接步进马达44a的旋转轴441a。马达箱体44d从下侧覆盖步进马达44a并进行保持。

这样构成的旋转驱动单元44在旋转轴441a朝向下方的状态下,经由形成于马达箱体44d和轴承保持板44c的螺孔,从底主体箱体42的下侧被螺钉紧固。通过这样安装旋转驱动单元44,从而小齿轮44b位于底主体箱体42的下方。

接着,滑动板46呈滑动板开口46a在圆形的板的内部开口的环状。在滑动板46的上表面形成有供凸缘42b进入的凸缘凹部46b。

这样形成的滑动板46在将底主体箱体42通过滑动板开口46a且凸缘42b进入到凸缘凹部46b的状态下,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主体箱体42。

接着,主体侧车轮49以主体侧车轮49的一部分从底主体箱体42向下方突出的状态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车轮壳体42c,所述车轮壳体42c是形成于底主体箱体42的下表面的、向下方开口的凹部。

此外,在底主体箱体42上安装多个主体侧车轮49。各个主体侧车轮49被配置成离底主体箱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的距离相同。

以上的自动转向单元40的各部分按如下方式组装。

轴承42a被安装成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自动转向轴43,所述自动转向轴43安装于基台41。由此,如上述那样设置各部分的底主体箱体42安装于基台41。

此时,设置于底主体箱体42的旋转驱动单元44的小齿轮44b成为与设置于基台41的齿条齿轮415a啮合的状态。另外,隔板413a位于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的对置的发光部与受光部的间隙。

此外,以轴承42a不从自动转向轴43脱离的方式安装止动器42e。该止动器42e从轴承42a的侧面开口421a进入到形成于自动转向轴43的侧面的槽部431a而卡合,从而防止底主体箱体42向上方脱落。

另外,通过将从上方按压滑动板46的周缘的滑动板按压件47安装于基台41,从而能够抑制底主体箱体42侧旋转时的晃动。

这样,在底主体箱体42安装于基台41的状态下,主体侧车轮49与基台41相接地支承底主体箱体42。而且,基台侧车轮48与滑动板46相接地支承底主体箱体42。

这些车轮通过在底主体箱体42相对于基台41旋转时滚动,减少两个部件间的阻力,使底主体箱体42侧顺畅地旋转。

另外,从底主体箱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至光遮断器的发光部与受光部对置的间隙为止的距离与从设置于基台41的自动转向轴43的中心至隔板413a为止的距离相等。因此,在隔板413a位于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底主体箱体42能够旋转。

因此,在基台41被放置于地面的状态下,通过步进马达44a进行动作,与齿条齿轮415a啮合的小齿轮44b旋转,底主体箱体42侧相对于基台41旋转。

这样,在底主体箱体42旋转而改变朝向时,作为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的光遮断器以由发光部和受光部夹入隔板413a的状态与底主体箱体42一起旋转。

并且,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与隔板413a的位置因旋转而变化。根据旋转位置的变化,狭缝414a位于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从而受光部检测到来自发光部的光。

控制构件基于上述各个光遮断器的受光部检测到的状态的组合,判定底主体箱体42(主体箱体10)的旋转位置(朝向)。

接着,参照图1~图2、图8,对上部单元50进行说明。

上部单元50具有框体51、百叶窗52、百叶窗驱动马达53、操作显示部54、人检测装置55。框体51是上部单元的骨架。百叶窗52改变吹出的净化风的朝向。百叶窗驱动马达53改变百叶窗52的朝向。操作显示部54输入空气净化器m的各种设定条件、以及显示空气净化器m的状态。人检测装置55具有用于检测人的存在的传感器。

框体51的从上方观察的形状呈矩形。在框体51的后侧形成净化空气的吹出口51a,所述吹出口51a是朝向上方的矩形的开口。在框体51中,比吹出口51a靠跟前侧的是比吹出口51a的周缘低的台阶部51b。在框体51的前表面形成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前表面凹部51c。在该前表面凹部51c设置后述的人检测装置55。

接着,百叶窗52改变从吹出口51a吹出的净化后的空气的朝向。以架设在吹出口51a的左右的方式前后排列地设置有两个百叶窗52。百叶窗52将其左右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吹出口51a的内壁。

另外,在框体51的侧面,在百叶窗52的附近,设置有百叶窗驱动马达53,所述百叶窗驱动马达53用于使百叶窗52动作来改变朝向。

接着,操作显示部54包括操作基板54a、下操作框54b、上操作框54c以及片材541c。在操作基板54a上安装开关541s、作为发光部541h的led等电子零件。在下操作框54b上设置光路开口541b、连杆542b。光路开口541b引导led的光。连杆542b对操作基板54a上的开关进行按压。在上操作框54c上设置供led的光通过的显示开口542c和按钮543c。在片材541c上印刷led灯的功能、说明。在片材541c上形成与按钮543c为上下的位置关系的按钮开口541d。

在台阶部51b设置操作基板54a。在操作基板54a上设置下操作框54b。在下操作框54b的上方设置上操作框54c。在上操作框54c的上表面设置片材541c。

在这样设置各部分的状态下,形成于片材541c的按钮开口541d与按钮543c为上下的位置关系。该按钮543c与设置于下操作框54b的连杆542b为上下的位置关系。连杆542b与开关541s为上下的位置关系。

另外,印刷有led灯的功能、说明的部分与显示开口542c为上下的位置关系。显示开口542c与光路开口541b为上下的位置关系。作为发光部541h的led位于该光路开口541b的内部。

通过这样构成,按压按钮543c,由此设置于下操作框54b的连杆542b被按下,并且安装在操作基板54a上的开关541s被按压。

另外,安装在操作基板54a上的led、下操作框54b的光路以及片材541c的灯的功能及说明上下一致。通过与印刷于片材541c的功能及说明显示对应的led点灯或熄灯,示出空气净化器m的状态。

在这里,操作基板54a为从左右宽度的中心部分的前侧局部地将预定的区域切为半圆形而成的形状。换言之,通过使操作基板54a的外形为凹陷的形状,从而在操作基板54a上形成有基板凹部541a。该基板凹部541a在操作基板54a设置于台阶部51b的状态下位于与前表面凹部51c的上方重叠的位置。

在这里,形成基板凹部541a的缺口构成为与设置在操作基板54a上的开关、led在前后不重叠。

接着,下操作框54b为从左右宽度的中心部分的前侧局部地将预定的区域切为半圆形而成的形状。换言之,通过使下操作框54b的外形为凹陷的形状,从而在下操作框54b上形成操作框凹部543b。该操作框凹部543b在下操作框54b设置于台阶部51b的状态下位于与前表面凹部51c的上方重叠的位置。

在这里,形成操作框凹部543b的缺口构成为与形成于下操作框54b的作为led的光路的开口、开关的连杆所处的开口在前后不重叠。

接着,参照图8~图10,对人检测装置55进行说明。

人检测装置55具有箱体55a、收纳于该箱体55a的内部的红外线传感器55b、以及连结于箱体55a的传感器驱动马达55c。

箱体55a包括框体551a和盖体552a。框体551a呈筒状。在框体551a上形成有:下开口553a,所述下开口553a朝向下方开口;红外线取入开口554a,所述红外线取入开口554a朝向前方开口;轴连接部555a,所述轴连接部555a连接有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轴551c;以及旋转限制肋556a,所述旋转限制肋556a对箱体55a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

旋转限制肋556a被形成为从轴连接部555a在左右方向上分别突出。旋转限制肋556a在箱体55a利用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进行旋转时与作为供人检测装置55安装的部位的框体51触碰,由此对箱体55a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

此外,左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触碰的位置对应于后述的左触碰位置0。右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触碰的位置对应于右触碰位置4。

在这样构成的箱体55a的内部,以保持于传感器保持框551b的状态插入红外线传感器55b。下开口553a由盖体552a关闭。

传感器保持框551b的与红外线取入开口554a对置的部分由使红外线透过的部件构成。在该状态下,红外线传感器55b被配置成能够检测入射到箱体55a的红外线取入开口554a的红外线。

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使箱体55a动作来改变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作为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使用步进马达。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以旋转轴551c为垂直向下的方式与形成于箱体55a的上部的轴连接部555a连接。在这里,旋转轴551c的中心线为旋转轴线ja。人检测装置55进行旋转,以沿水平方向改变所朝向的方向。旋转轴线ja为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箱体55a与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直接连接,所以旋转轴线ja与旋转轴551c一致。

这样固定的人检测装置55为箱体55a与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上下相连的在纵向上长的形状,所述箱体55a在内部保持红外线传感器55b。

这样构成的人检测装置55通过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进行驱动来改变箱体55a的朝向,并改变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构成为能够在水平方向上以约150度的角度范围进行旋转驱动。

参照图12,红外线传感器55b的从左停止位置1至右停止位置3为止的角度设定为约150度。红外线传感器55b的从左触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为止的角度和从右触碰位置4至右停止位置3为止的角度设定为约3度。由此,红外线传感器55b构成为不能超过从左触碰位置0至右触碰位置4为止的角度约156度地进行旋转。

另外,红外线传感器55b检测来自对象物的红外线。在纵向上具备八个受光元件(未图示),如图11所示,能够将对象物(对象区域)划分为高度不同的a1至a8这八个区域来进行检测。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人检测装置55在水平方向上在约150度的范围反复驱动,对室内的温度进行扫描。由控制构件根据该温度检测结果来判定人的有无和从空气净化器m观察的人所处的方向。

作为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使用能够准确地调整驱动角度的步进马达。由此,准确地判断人所处的方向。步进马达旋转与输入的脉冲数相应的角度。

该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设定为驱动与输入脉冲数相应的角度。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例如按照每1个脉冲驱动α度。即,若每1秒输入100个脉冲,则旋转(100×α)度。

具有以上的各部分的上部单元50按如下方式组装。

在框体51的前侧的台阶部51b的上表面设置操作基板54a。接着,以覆盖该操作基板54a的方式设置下操作框54b。并且,在下操作框54b的上表面设置上操作框54c。

这样设置于框体51的操作显示部54的上表面与吹出口51a为大致相同的高度。操作显示部54的上表面在将百叶窗52关闭而覆盖吹出口51a的状态下,高度与百叶窗52的上表面一致。

这样,在相对于框体51设置有操作基板54a和下操作框54b的状态下,框体51的前表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以及操作框凹部543b为在垂直方向上相连的位置关系。在这些凹部的内部设置人检测装置55。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箱体55a位于前表面凹部51c的凹部内部。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位于基板凹部541a和操作框凹部543b的凹部内部。此外,人检测装置55通过螺钉紧固固定于框体51,与控制构件电连接。

另外,人检测装置55的红外线传感器55b相对于垂直方向放倒预定的角度地安装于箱体55a的内部,从正面朝向斜上方。

红外线传感器55b的安装角度例如被设定成当在空气净化器m中在从地面起的高度约为80cm的位置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55b时水平向上呈θ=14°。

通过这样配置,红外线传感器55b能够检测在从空气净化器m离开约1.0[m]的场所坐着的儿童(座高65cm)的头至在离开约1.0[m]的场所站着的大人(身高170cm)的头。

这样,各凹部(51c、541a、541b)以在垂直方向上相连的方式配置于上部单元50。人检测装置55设置于由这些凹部形成的空间。由此,进一步减少人检测装置55向上部单元50的下方突出的量。

即,后述的空气净化过滤器60与人检测装置55上下不重叠,或者能够进一步减少重叠的量。另外,能够构成为进一步增大设置空气净化过滤器60的区域,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60安装于人检测装置55的下方。

另外,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减少人检测装置55向上部单元50的前方突出的量。

接着,参照图2~图4,对空气净化过滤器60进行说明。

空气净化过滤器60包括预过滤器61、hepa过滤器62以及除臭过滤器63。

预过滤器61用于从空气中除掉比较大的灰尘等。hepa过滤器62去除未能由预过滤器61从空气中除掉的尘埃(微粒子)、细菌及病毒等。除臭过滤器63从在预过滤器61以及hepa过滤器62通过后的空气流中吸附、分解臭味成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并除掉。

接着,参照图4,说明构成空气净化器m的外轮廓的罩类。

空气净化器m的外轮廓包括前罩70、左右各个侧面罩80、以及后罩90。

前罩70呈在纵向上长的矩形。在前罩70的前表面形成有左右长的凹部71。并且,人检测装置55所面对的传感器开口72在该凹部71的左右中心开口。

凹部71是如下的凹部:在人检测装置55位于传感器开口72的状态下,在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借助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而变化时,为了确保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检测视野而设置。在人检测装置55位于传感器开口72的状态下,人检测装置55的前表面与前罩70的前表面为大致相同的面。

并且,凹部71与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旋转角度相匹配地以传感器开口72为中心呈约比150度大的扇形。由此,在人检测装置55进行动作而使箱体55a旋转时,前罩70不会妨碍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检测视野。

此外,传感器开口72在前罩70安装于主体箱体10的状态下,设置于离地面约80[cm]的位置。

接着,左右的侧面罩80呈在纵向上长的矩形。在侧面罩80的侧面形成有手持凹部81。在侧面罩80的前边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较宽的侧面凹部82。在侧面罩80的后边形成有朝向内侧立起的卡合爪83。卡合爪83呈板状。卡合爪开口83a在卡合爪83的内部开口。另外,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螺钉开口84在前边开口。

接着,后罩90呈在纵向上长的矩形。在后罩90的左侧以及右侧的边侧形成有多个供卡合爪83卡合的卡合承接部91。该卡合承接部91包括:朝向侧方的狭缝状的开口(狭缝开口91a);以及凸部91b,所述凸部91b在后罩90的朝向前方的面,形成于该狭缝开口91a的附近。

上述的前罩70、侧面罩80、后罩90均构成为相同的高度。

以上的各单元以及零件按如下方式组装而形成空气净化器m。

参照图2~图4,在后主体箱体12的上凹部122a和下凹部122b分别安装马达21,由此设置风扇单元20。

马达21使旋转轴21a的轴向朝向前方地分别安装于上凹部122a和下凹部122b。

即,风扇单元20被设置成叶片23的吸入口朝向前方,从前方吸引空气,向在叶片23的径向上位于周围的涡壳12a、12b吹出气流。

接着,前主体箱体11以覆盖前表面的方式连接于该后主体箱体12。即,前主体箱体11与后主体箱体12前后相合,通过螺钉紧固等来固定,构成主体箱体10。

在这里,在前主体箱体11与后主体箱体12前后相合地固定时,在前主体箱体11和后主体箱体12的下端夹入底主体箱体42,由此自动转向单元40安装于主体箱体10。

即,在前主体箱体11与后主体箱体12前后相合地形成的主体箱体10的下部的空间设置底主体箱体42而形成主体箱体10的底。

该底主体箱体42在被前主体箱体11和后主体箱体12夹入的状态下固定于前主体箱体11和后主体箱体12。底主体箱体42构成为相对于基台41旋转自如。因此,与底主体箱体42一体的主体箱体1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基台41旋转。

这样,在前主体箱体11与后主体箱体12前后相合地固定时,在前主体箱体11和后主体箱体12的下端夹入底主体箱体42,由此自动转向单元40安装于主体箱体10。由此,能够将主体箱体10与自动转向单元40牢固地结合。

特别是在通过前主体箱体11与后主体箱体12前后相合而形成的空间嵌入有底主体箱体42。

即,用该空间的形状抑制底主体箱体42相对于主体箱体10的移动(成为止转部)。因此,即使各部分被安装而重量增加的主体箱体10旋转,也能够牢固地保持主体箱体10与自动转向单元40的结合。

另外,在前主体箱体11与后主体箱体12这样连接的状态下,风扇单元20被设置成旋转轴21a朝向前方,所以叶片23的吸入开口朝向前方。上侧的风扇单元20的吸入开口与上开口111a对置,下侧的风扇单元20与下开口111b对置。

在与后主体箱体12这样结合的前主体箱体11的内部按如下方式设置风扇防护罩(fanguard)13和空气净化过滤器60。

风扇防护罩13是防止异物向风扇单元20的内部侵入的格子状的框。风扇防护罩13分别被设置成覆盖上开口111a和下开口111b。

空气净化过滤器60设置于前主体箱体11的内侧。空气净化过滤器60依次在前表面侧设置预过滤器61,在预过滤器61的后方设置hepa过滤器62,在hepa过滤器62的后方设置除臭过滤器63。

接着,在前主体箱体11与后主体箱体12前后相合地固定而构成的主体箱体10的上部设置上部单元50。该上部单元50被配置成跨越前主体箱体11和后主体箱体12。并且,上部单元50的框体51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于前主体箱体11和后主体箱体12。

这样,跨越前主体箱体11和后主体箱体12地配置上部单元50,作为上部单元50的骨架的框体51固定于前主体箱体11和后主体箱体12。因此,前主体箱体11与后主体箱体12的结合变得更牢固。

接着,按上述方式安装于主体箱体10的上部单元50的吹出口51a位于涡壳的上方开口121a、121b的上方。另外,在前主体箱体11的传感器开口11c,使向内部引导红外线的开口朝向前方而成为面对人检测装置55的状态。

在这里,人检测装置55设置于凹部的内部,所述凹部由在垂直方向上上下相连的框体51的前表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以及操作框凹部543b形成。由此,能够在人检测装置55设置于框体51的状态下减少人检测装置55向框体51的前方以及下方的突出量。

这样,减少人检测装置55向前方的突出量。由此,能够更紧凑地构成空气净化器m的前后方向的大小。

另外,减少人检测装置55向下方突出的量。因此,能够构成为进一步减少人检测装置55遮挡位于下方的空气净化过滤器60的量。由此,能够使室内空气高效地流经空气净化过滤器60。

接着,对设置基板单元30的位置进行说明。

在上涡壳12a与下涡壳12b的上下方向之间,在从下涡壳12b的上方至上涡壳12a的背侧为止的空间即开口朝向侧方的空间部12c设置基板单元30。

空间部12c是因由曲面形成的涡壳12a、12b与矩形的后主体箱体12的形状的差异而形成的空间。通过将基板单元30设置于该空间部12c,能够高效地配置基板单元30。由此,能够更紧凑地形成空气净化器m。

特别是,空间部12c位于上涡壳12a与下涡壳12b之间。因此,能够构成为使设置于各个涡壳的风扇单元20离基板单元30的距离相等。

由此,能够构成为使将基板单元30与各风扇单元20连接的配线的长度分别相同。因此,不需要准备改变配线的长度的马达,在进行组装作业时,可以不区分上下的马达地进行安装。

接着,参照图3以及图4,对构成外轮廓的前罩70、侧面罩80、后罩90的安装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螺钉紧固将后罩90设置于后主体箱体12的背面。由此,在上方开口121b的上方形成由后主体箱体12和后罩90包围的空间k。

该空间k使下涡壳12b的上方开口121b与吹出口51a连通。该空间k成为从设置于下涡壳12b的风扇单元20吹出的气流的流路。

接着,对侧面罩80的安装进行说明。

侧面罩80的卡合爪83从侧方进入到安装于后主体箱体12的状态下的后罩90的狭缝开口91a。凸部91b嵌入到卡合爪开口83a。在该状态下,侧面罩80相对于后罩90呈直角,覆盖主体箱体10的侧面。并且,通过从前方通过螺钉开口64而进行螺钉紧固,从而侧面罩80被螺钉紧固于前主体箱体11。

这样,卡合爪83插入到后罩90的狭缝开口91a,从而侧面罩80的后侧进入到后罩90的内侧。侧面罩80的后侧通过凸部91b嵌入到卡合爪开口83a,不使用螺钉等地进行卡合。侧面罩80的前侧使用螺钉进行固定。

由此,能够减少将侧面罩80安装于后罩90时的螺钉的使用量。

接着,对前罩70的安装进行说明。

在空气净化过滤器60安装于前主体箱体11的状态下,前罩70以覆盖空气净化过滤器60的方式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前主体箱体11。

在前罩70安装于前主体箱体11的状态下,红外线传感器55b位于传感器开口72。在前罩70安装于前主体箱体11的状态下,安装于侧面罩80的螺钉开口84的螺钉由于前罩70而无法从外部看到。

此外,前罩70相对于前主体箱体11装卸自如,通过卸下前罩70,能够拆卸空气净化过滤器60,进行清扫等维护。

另外,由于在侧面罩80上形成有侧面凹部82,所以在前罩70与侧面罩80的相合位置形成间隙r。该间隙r成为将室内空气取入到空气净化器m的内部的空气取入口82a。

这样,空气取入口82a朝向空气净化器m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从空气净化器m的侧方取入空气。即,空气取入口82a根据空气净化器m的旋转角度调节朝向,以便能够从更宽的范围取入室内空气。

而且,在这样构成的空气净化器m设置有:灰尘传感器(未图示),所述灰尘传感器对室内空气所包含的灰尘的量进行检测;以及臭气传感器(未图示),所述臭气传感器对室内空气的臭味进行检测。

并且,这些传感器电连接于控制构件,由传感器进行检测而发送的信号向控制构件输入,并构成为能够基于该信号进行空气净化运转。

而且,如图1、2所示,在组装后的空气净化器m中,在主体箱体10朝向正面方向而停止的状态下,旋转轴线ja与旋转轴线jb成为在从正面观察主体时重叠的位置关系,并位于主体箱体10的宽度的大致中央。另外,旋转轴线ja位于比旋转轴线jb靠前方的位置。

如以上那样组装各部分而成的空气净化器m按如下方式使各部分动作,取入室内空气并进行空气净化。

首先,当将电源线41c连接于电源时,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检测组装有各部分的状态下的主体箱体10(以下,简称为主体箱体10)与自动转向单元40的位置关系。

在主体箱体10没有朝向与自动转向单元40相同的方向的情况、即主体箱体10没有朝向正面的情况下,旋转驱动单元44进行驱动来使主体箱体10旋转,直到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检测到主体箱体10朝向正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箱体10朝向正面的状态是如下状态:作为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的三个光遮断器分别位于形成于隔板413a的三个狭缝,所有的光遮断器的受光部检测到来自发光部的光。

这样,在使主体箱体10朝向作为初始状态的朝向的正面的动作结束后,人检测装置55的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在实施后述的对位动作后,以红外线传感器55b朝向正面的状态停止。

接着,通过对设置于操作显示部54的运转开始开关进行操作,控制构件开始空气净化动作。

首先,通过百叶窗驱动马达53进行驱动,百叶窗52向上方进行动作,吹出口51a被打开。此时,百叶窗52停止在净化空气向从水平方向朝上约45度的方向吹出的角度。该吹出角度是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最佳角度。

接着,风扇单元20进行驱动。由此,室内的空气从形成于前罩70与侧面罩80之间的空气取入口82a吸入到空气净化器m的内部。

并且,取入到空气净化器m的内部的室内的空气通过预过滤器61、hepa过滤器62以及除臭过滤器63,从前方吸入到风扇单元20的叶片23,向叶片23的旋转方向排出,并从吹出口51a向空气净化器m的外部吹出。

在这里,通过对设置于操作显示部54的模式切换开关进行操作,能够选择预先设定的运转模式。

例如,当选择标准自动运转时,基于人检测装置55、灰尘传感器(未图示)、臭气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结果,由控制构件执行使风扇单元20、自动转向单元40、百叶窗52动作的运转。

接着,参照图12、图13,对人检测装置55的人检测动作进行说明。

当开始标准运转时,人检测装置55开始人的检测动作。通过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进行驱动,在内部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55b的箱体55a进行旋转来改变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

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设定为驱动与输入脉冲数相应的角度,据此来确定箱体55a的旋转角度的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角度、即箱体55a的旋转角度被设定为约156度,是从一方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触碰的状态至另一方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触碰的范围。

参照图13,在步骤1中,控制构件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左触碰脉冲p1,以使箱体55a的左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朝向与框体51触碰的位置即左触碰位置0地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向左旋转。

该左触碰脉冲p1的输入脉冲数是如下脉冲数: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能够向左旋转从右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触碰的位置即右触碰位置4至左触碰位置0为止的约156度以上的旋转角度。在该步骤1结束的阶段,朝向最左侧的方向。

该步骤1是最初的工序,该工序用于控制构件对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位置进行复位,以便能够进行对位动作,该对位动作使红外线传感器55b所朝向的方向准确。由此,即使在开始步骤1以前,在使用者触碰到人检测装置55或者某些物体与人检测装置55接触而旋转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进行对位动作。

接着,在步骤2中,控制构件输入第一修正脉冲p2,以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相对于步骤1时的旋转进行反转。

该第一修正脉冲p2的输入脉冲数是对构成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齿轮的齿隙(backlash)、旋转轴551c与箱体55a的连接的松动(游隙)进行修正这种程度的数。箱体55a不旋转地停留在左触碰位置0的位置。

在这里,说明从步骤1结束的状态起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进行驱动而向右旋转(与步骤1相反的旋转)的状态。

首先,步骤1结束的状态是箱体55a的左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触碰的状态。当输入第一修正脉冲p2时,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旋转驱动与构成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齿轮的齿隙、旋转轴551c与箱体55a连接的松动相应的量。

并且,当该松动消失时,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传递到箱体55a,箱体55a开始向右旋转。

即,即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进行动作,在构成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齿轮的齿隙、旋转轴551c与箱体55a连接的松动消失之前,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旋转也不传递,所以箱体55a不旋转。

因此,在从步骤1的状态想要使箱体55a向右方向旋转(反转)的情况下,即使将与想要使箱体55a旋转的量相应的脉冲输入到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由于实际存在齿轮的齿隙、各部分的松动,所以箱体55a会比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延迟地开始动作。

即,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根据输入的脉冲旋转的角度和箱体55a旋转的角度产生误差,仅凭旋转预定的角度的脉冲,不能使箱体55a旋转准确的角度。

为了减少这样的误差,在步骤2中,输入第一修正脉冲p2,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驱动。由此,能够减小齿隙、各部分的松动所致的旋转角度的误差。

接着,在步骤3中,控制构件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使其向右旋转3度的初始位置设定脉冲p3。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从左触碰位置0驱动至左停止位置1。由此,在左触碰位置0与左停止位置1之间形成3度的间隔。

该间隔用于防止在人检测装置55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旋转动作并进行人检测动作的过程中箱体55a在改变旋转方向的左停止位置1与框体51触碰。

以上,步骤1~步骤3是人检测装置55进行人检测动作之前的初始位置设定动作。通过这样设定人检测装置55的旋转初始位置,能够基于人检测装置55的检测结果,使空气净化器m朝向正确的方向。

接着,当开始人检测动作时,在步骤4中,控制构件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使其向右旋转150度的右旋转脉冲p4。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从左停止位置1驱动至右停止位置3。

在这里,红外线传感器55b对来自处于检测视野的范围的对象物的红外线进行检测,并将其信号输入到控制构件。并且,控制构件根据来自红外线传感器55b的输入信号、和该信号被输入的位置的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脉冲来判定人所处的位置。

接着,当人检测装置55旋转至右停止位置3时,在步骤5中,控制构件为了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向左反转,将第二修正脉冲p5输入到传感器驱动马达55c。

该第二修正脉冲p5的输入脉冲数是对构成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齿轮的齿隙、旋转轴551c与箱体55a连接的松动(游隙)进行修正这种程度的数。

该第二修正脉冲p5与第一修正脉冲p2同样地用于减小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根据输入的脉冲旋转的角度与箱体55a旋转的角度的误差。第二修正脉冲p5的绝对值与第一修正脉冲p2的绝对值的比较被设定为p2>p5。

在左触碰位置0,箱体55a处于与框体51触碰的状态。在左触碰位置0,是在旋转方向上被按压后,所以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反转时的松动大。

相对于此,在右停止位置3与右触碰位置4之间存在3度的间隙。在右停止位置3,箱体55a不与框体51触碰,所以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反转时的松动小。

因此,通过将第二修正脉冲p5的大小设定为比第一修正脉冲p2的大小小,从而能够适当地修正上述误差。

接着,在步骤6中,控制构件向传感器驱动马达55c输入使其向左旋转150度的左旋转脉冲p6。传感器驱动马达55c从右停止位置3驱动至左停止位置1。

在这里,红外线传感器55b对来自处于检测视野的范围的对象物的红外线进行检测,并将其信号输入到控制构件。并且,控制构件根据来自红外线传感器55b的输入信号、和该信号被输入的位置的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脉冲来判定人所处的位置。

接着,当人检测装置55旋转至左停止位置1时,在步骤7中,控制构件为了使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向右反转,将第三修正脉冲p7输入到传感器驱动马达55c。

该第三修正脉冲p7的输入脉冲数是对构成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齿轮的齿隙、旋转轴551c与箱体55a连接的松动(游隙)进行修正这种程度的数。

该第三修正脉冲p7与第一修正脉冲p2同样地,用于减小传感器驱动马达55c根据输入的脉冲旋转的角度与箱体55a旋转的角度的误差。第三修正脉冲p7的绝对值的大小与第一修正脉冲p2的绝对值的大小的比较被设定为p2>p7。

在左触碰位置0,箱体55a处于与框体51触碰的状态。在左触碰位置0,是在旋转方向上被按压后,所以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反转时的松动大。

相对于此,在左停止位置1与左触碰位置4之间存在3度的间隙。在左停止位置1,箱体55a不与框体51触碰,所以传感器驱动马达55c反转时的松动小。

因此,通过将第三修正脉冲p7的大小设定为比第一修正脉冲p2的大小小,能够适当地修正上述误差。

如上所述,控制构件在步骤1~步骤3中进行人检测装置55进行人检测动作之前的初始位置设定动作。控制构件通过反复进行步骤4~步骤7,能够检测与人检测装置55朝向的方向对应的人的有无,掌握人所处的位置。

特别是,除了人检测装置55的传感器驱动马达55c的扫描动作之外,通过自动转向单元40的旋转来改变主体箱体10的朝向,能够检测更宽范围的人。

并且,控制构件基于人检测装置55的检测结果,使自动转向单元40的旋转驱动单元44和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5驱动,使空气净化器m的正面朝向人所处的方向。

而且,驱动百叶窗驱动马达53,使百叶窗52朝向垂直方向。由于空气取入口82a朝向空气净化器m的左右方向,所以从空气净化器m朝向与人所处的方向呈90°的方向。因此,能够向人所处的方向吹送吹出风,所以能够将人周围的灰尘高效地搬运至空气净化器m的旁边,且吹出风不会吹到人。

另外,在这样的状态下,基于来自灰尘传感器(未图示)、臭气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结果,当在室内空气中灰尘多时、臭气强时,提高风扇单元20的马达21的转速,对室内空气强力地进行净化直到灰尘的量、臭气的强度下降为止。

而且,若在上述状态下,在一定时间内由灰尘传感器、臭气传感器检测不到室内的灰尘、臭气等污垢,或者检测值为预定值以下,则由人检测装置55再次重新开始对人的检测。

图14表示与室内分割区域对应的人检测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概略图。如图所示,将空气净化器m的正面的室内区域分为“左”、“左中”、“中央”、“右中”、“右”这5个方向。通过反复进行上述步骤4~步骤7,检测与人检测装置55朝向的方向对应的人的有无,判断处于分割的室内区域的哪个方向。例如,将人检测装置55的动作范围以旋转轴线ja为中心分割为5部分,当在动作范围a检测到人时,判断为处于室内区域“左”。

在这里,在主体箱体10朝向正面方向而停止的状态下,旋转轴线ja与位于主体箱体10的宽度的大致中央的旋转轴线jb成为在从正面观察主体时重叠的位置关系。因此,人检测装置55的动作范围a~e能够形成为左右对称的角度。在这里,左右对称指的是a与e、b与d可以分别为相同的角度。因此,判定控制能够简单且准确地检测人的方向。

例如,如图15所示,当旋转轴线ja与旋转轴线jb未成为在从正面观察主体时重叠的位置关系时,人检测装置55的动作范围a~e不是左右对称的角度。因此,需要分别设定人检测装置55的动作范围a~e,判定控制变得复杂。

在这里,图16(a)表示主体箱体10朝向室内区域“左”的图。图16(b)表示主体箱体10朝向室内区域“右”的图。当人检测装置55在图16(a)的位置进行人检测动作时,室内区域“左”、“左中”、“中央”对应于人检测装置55的动作范围c、d、e。同样地,当人检测装置55在图16(b)的位置进行人检测动作时,室内区域“中央”、“右中”、“右”对应于人检测装置55的动作范围a、b、c。

这样,在主体箱体10朝向正面方向而停止的状态下,旋转轴线ja与位于主体箱体10的宽度的大致中央的旋转轴线jb成为在从正面观察主体时重叠的位置关系,所以在图16(a)、图16(b)中,人检测装置55的动作范围a~e也能够形成为左右对称的角度。因此,判定控制能够简单且准确地检测人的方向。

如上所述,空气净化器m具有:主体箱体10;风扇单元20,所述风扇单元20将室内空气取入到主体箱体10的内部;空气净化过滤器60,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60对由风扇单元20取入的空气进行净化;人检测装置55,所述人检测装置55检测人的位置;以及自动转向单元40,所述自动转向单元40改变主体箱体10的朝向。人检测装置55设置于主体箱体10,以铅垂方向的旋转轴线ja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转动。自动转向单元40以铅垂方向的旋转轴线jb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转动,改变主体箱体10的朝向。另外,自动转向单元40根据人检测装置55的检测结果进行驱动。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得到一种能够准确地检测人的方向而不会因人检测动作对人造成不舒适感的空气净化器m。

而且,旋转轴线ja与旋转轴线jb在主体箱体10朝向正面方向而停止的状态下以在从正面观察主体时重叠的位置关系配置于主体箱体10的宽度的大致中央。因此,能够在不设为复杂的控制的情况下准确地检测人的方向。

此外,在本申请中,旋转不仅包括以各个旋转轴线为中心的360度以上的旋转动作,还包括360度以下的旋转动作。例如,朝向正面的主体箱体10、人检测装置55以旋转轴线为中心向右方向转动45度来改变朝向的动作也是旋转动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器。

附图标记说明

m:空气净化器;10:主体箱体;11:前主体箱体;11a:上隔板;111a:上开口;11b:下隔板;111b:下开口;11c:传感器开口;12:后主体箱体;12a:上涡壳;121a:上方开口;122a:上凹部;12b:下涡壳;121b:上方开口;122b:下凹部;12c:空间部;12x:对前后进行分隔的壁面;13:风扇防护罩;20:风扇单元;21:马达;21a:旋转轴;22:马达罩;23:叶片;30:基板单元;31:印刷配线基板;32:第一基板箱体;33:第二基板箱体;40:自动转向单元;41:基台;41a:基台凹部;413a:隔板;414a:狭缝;415a:齿条齿轮;41b:中心凸部;41c:电源线;42:底主体箱体;42a:轴承;421a:侧面开口;42b:凸缘;42c:车轮壳体;42d:光遮断器安装凹部;43:自动转向轴;43a:贯通孔;431a:槽部;44:旋转驱动单元;44a:步进马达;441a:旋转轴;44b:小齿轮;44c:轴承保持板;44d:马达箱体;45:旋转位置检测构件;46:滑动板;46a:滑动板开口;46b:凸缘凹部;47:滑动板按压件;48:基台侧车轮;49:主体侧车轮;50:上部单元;51:框体;:51a:吹出口;51b:台阶部;51c:前表面凹部;52:百叶窗;53:百叶窗驱动马达;54:操作显示部;54a:操作基板;541a:基板凹部;54b:下操作框;541b:光路开口;542b:连杆;543b:操作框凹部;54c:上操作框;541c:片材;55:人检测装置;55a:箱体;551a:框体;552a:盖体;553a:下开口;554a:红外线取入开口;555a:轴连接部;556a:旋转限制肋;55b:红外线传感器;551b:传感器保持框;55c:传感器驱动马达;551c:旋转轴;60:空气净化过滤器;61:预过滤器;62:hepa过滤器;63:除臭过滤器;70:前罩;71:凹部;72:传感器开口;80:侧面罩;81:手持凹部;82:侧面凹部;82a:空气取入口;83:卡合爪;83a:卡合爪开口;84:螺钉开口;90:后罩;91:卡合承接部;91a:狭缝开口;91b:凸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