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及其外机导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7566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及其外机导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的外机导风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外机导风装置的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用空调逐渐推广使用。

空调是一个热交换系统,目前的家用空调主要采用分体式结构,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室内机。在室内机内部设置有一风机,吸收室内的空气,吸收进来的空气经过散热盘管,变冷后通过送风口输送回室内,这样不断对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制冷或者制热功能。室外机通过压缩机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来实现换热的,通常室外机设置在建筑物外部,并且在外机风轮前方设置有一个防护格栅,该防护格栅固定在风轮口出,主要用于防止异物触碰风轮,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然而,为了建筑物整体美观性,越来越多的建筑物的外壁都设计有防护板结构区域,该防护板结构区域专门用于安装空调外机,此时,由于防护板具有遮挡防护作用,风轮将热空气沿水平方向或者其他倾斜角度排放到防护板处,热空气容易直接撞击到防护板上,只能有部分热空气直接顺着防护板边缘排出,其余部分的热空气均被挡回,并聚集在空调的出风口处,导致热空气无法顺利排放出去,散热效率较低,严重时可能导致热量聚集大大降低空调外机的制冷效果。

因此,如何提高空调的散热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的外机导风装置,能够提高空调的散热效率,并且防止异物碰触风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外机导风装置的空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的外机导风装置,包括设置于空调外部且正对其排风口的防护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调的排风口处、用于改变其排风风向的导风部件,以使其排风风向避开所述防护板。

优选地,所述导风部件包括第一环板和第二环板,所述第一环板罩设在所述排风口上,且中间区域设置有出风孔;所述第二环板的外壁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环板的内壁上,以使在所述第二环板绕所述第一环板的圆心旋转时改变所述空调的排风风向。

优选地,所述第二环板的旋转平面平行于所述排风口的横截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环板为多层叶片结构板。

优选地,还包括若干个用于将所述第一环板固定在所述排风口上的固定件。

优选地,各所述固定件为卡扣,所述卡扣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环板的端面相连,且所述卡扣的固定部夹紧在所述排风口的内侧壁上。

优选地,还包括若干个设置于所述第一环板的周向侧壁上、用于将所述第二环板固定在预设旋转角度的紧固件。

优选地,所述紧固件包括若干个沿所述第一环板周向侧壁设置的螺栓,且所述第二环板的周向侧壁上设置有与各所述螺栓配合的螺纹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空调外机和设置在所述空调外机上的外机导风装置,其中,所述外机导风装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外机导风装置。

本发明所提供的空调的外机导风装置,主要包括防护板和导风部件。其中,防护板设置在空调外部,主要用于对空调形成防护,并且防护板正对着空调的排风口,当排风口出风时,热风直接撞击到防护板上。导风部件设置于空调的排风口处,主要用于改变空调排风风向,以使改变后的空调排风风向避免防护板的遮挡,如此,空调的热空气能够顺利排放不聚集。当该空调外机导风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空调外机的风机将热空气输送至排风口处,由于排风口处设置有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能够将水平方向流动的热空气改变一定角度,使得调整后的排风风向避开防护板,避免撞击到防护板上,而从其周向其余位置排出,如此,空调的热空气能够顺利排放至防护板结构外部,相比传统防护格栅,该导风部件不仅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还能够根据不同防护板的阻挡方向调整空调排风风向,以保证空调所排放的热空气顺利避开防护板的阻挡,使得热空气不聚集,大幅提高空调的制冷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导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2中:

防护板—1,排风口—2,导风部件—3,第一环板—31,第二环板—32,固定件—4,紧固件—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空调的外机导风装置主要包括防护板1和导风部件3。

其中,防护板1设置在空调外部,主要用于对空调形成防护,并且防护板1正对着空调的排风口2,当排风口2出风时,热风直接撞击到防护板1上。

导风部件3设置于空调的排风口2处,主要用于改变空调排风风向,以使改变后的空调排风风向避开防护板1的遮挡,使得空调的热空气能够顺利排放不聚集。

具体的,当该空调外机导风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空调外机的风机将热空气输送至排风口2处,由于排风口2处设置有导风部件3,该导风部件3能够将水平方向流动的热空气改变一定角度,使得调整后的排风风向避开防护板1的遮挡,如此,空调的热空气能够顺利排放至防护板1结构外部,相比传统防护格栅,该导风部件3不仅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还能够根据不同防护板1的遮挡方向调整空调排风风向,以保证空调所排放的热空气顺利避开防护板1的遮挡,使得热空气不聚集,大幅提高空调的制冷效率。

请参考图2,图2为图1中所示的导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关于导风部件3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导风部件3主要包括第一环板31和第二环板32。其中,第一环板31为具有一定深度的环形套管结构板,第一环板31罩设在排风口2上,并且第一环板31的中间区域设置有出风孔,以使排风口2中的热空气顺利排出;第二环板32的外壁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环板31的内壁上,并且第二环板32的外侧壁紧贴在第一环板31的内侧壁上,如此,形成第二环板32嵌套在第一环板31内部的结构,使得第二环板32可在第一环板31内进行周向旋转,以使在第二环板32绕第一环板31的圆心旋转时改变排风口的排风风向。

在关于第二环板32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二环板32的旋转平面与排风口2的横截面平行,此时,第二环板32的外侧壁紧贴第一环板31的内侧壁,如此,该外机导风装置的排风效果最佳。当然,可以将第二环板32的旋转平面不与第一环板31的横截面平行,比如呈10~30°夹角等。

为了提高第二环板32的导向排风功能,可将第二环板32设计为多层叶片结构板,也即百叶窗结构,且每层叶片与第二环板32的表面成10°~30°夹角,例如10°、15°、20°、25°以及30°等。当然,每层叶片与第二环板32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不仅限于上述角度,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确定。

为了提高导风部件3整体的稳定性,可以增设若干个固定件4。固定件4主要用于将第一环板31固定在排风口2上,可防止排风口2处的气流对第一环板31造成位移,提高第一环板31的安装稳定性。

在关于固定件4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固定件4具体为卡扣。该卡扣主要包括连接部和固定部,其中连接部与第一环板31的端面相连,且固定部夹紧在排风口2的内侧壁上,如此,使得第一环板31稳定性提高,进而提高导风部件3整体的稳定性。

当第二环板32调整一定角度后,需要将其固定在预设旋转角度位置,为此,可以增设若干个紧固件5。其中,各紧固件5沿第一环板31的周向侧壁设置,在需要调整第二环板32的旋转角度时,可拧松紧固件5,此时可顺利调节第二环板32的旋转角度;在需要将第二环板32的旋转角度固定时,此时可拧紧紧固件5,将第二环板32固定在当前转动角度位置。当然,该预设旋转角度可根据用户需要以及实际使用场景来确定。

在关于紧固件5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紧固件5具体为螺栓。其中,螺栓沿第一环板31的周向侧壁设置,且在第二环板32的周向侧壁上设置有与螺栓配合的螺纹孔,如此,第二环板32调整排风角度后,通过拧紧螺栓并将其固定在螺纹孔内,即可将第二环板32固定在第一环板31的内侧壁上。当然,还可以在第一环板31的内侧壁上设置滑轨,同时,将第二环板32的周向外侧壁与滑轨相连,且保证在第二环板32旋转一定角度后能将其固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空调外机和设置在空调外机上的外机导风装置,其中,该外机导风装置与上述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外机导风装置,主要包括防护板1和导风部件3。其中,防护板1设置在空调外部,主要用于对空调形成防护。导风部件3设置于空调的排风口2处,主要用于改变空调排风风向,以使改变后的空调排风风向避开防护板1的遮挡,如此,空调的热空气能够顺利排放不聚集。当该空调外机导风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空调外机的风机将热空气输送至排风口2处,由于排风口2处设置有导风部件3,该导风部件3能够将水平方向流动的热空气改变一定角度,使得调整后的排风风向避开防护板1的遮挡,如此,空调的热空气能够顺利排放至防护板1结构外部,相比传统防护格栅,该导风部件3不仅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还能够根据不同防护板1的遮挡方向调整空调排风风向,以保证空调所排放的热空气顺利避开防护板1的遮挡,使得热空气不聚集,大幅提高空调的制冷效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