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手持终端的家用电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53744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手持终端的家用电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手持终端的家用电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家用电器(如挂机空调、柜机空调、空气净化器等)的传感器部件设置在整机内部或者整机表面,由于室内空间、空气流动性、不均匀性等因素的影响,传感器检测到的是局部的室内空气质量(包括温度、湿度、洁净度、舒适度等)。另外,对家用电器的控制通常是人为近距离通过家用电器上的按键控制家用电器的运行模式,这样当用户躺在床上时,对于家用电器的控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手持终端的家用电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手持终端的家用电器控制系统,包括m个传感器组、手持终端以及多个家用电器,每一个所述传感器组包括n个类型不相同的传感器,m*n个传感器形成多组相同类型的传感器,每一个所述传感器组均与所述手持终端无线连接,所述手持终端与每一个家用电器无线连接,其中,m、n均为正整数;

所述每一个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的环境参数值,并将检测的环境参数值发送给手持终端;

所述手持终端,用于接收所有传感器检测的环境参数值,并将相同类型的环境参数值进行平均或者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平均或者加权平均后的环境参数值;还用于将平均或者加权平均后的环境参数值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向对应的家用电器发送控制指令;

所述家用电器,用于接收手持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将传感器组剥离家用电器,固定于室内的墙面或天花板上,并采用多个相同的传感器检测室内不同位置的环境参数,并将各个传感器检测的环境参数平均,这样检测的室内环境参数会更准确;另外,采用手持终端对室内的家用电器进行控制,实现了手持终端对室内所有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相比人为到每一个家用电器上控制,方便快捷。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作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每一个传感组中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灰尘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电磁传感器、光强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每一个所述传感器组均采用固定装置固定于室内墙壁或天花板上。

所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将传感器剥离于家用电器,固定于墙壁或天花板,而不是设置于家用电器内部,更能反映整个室内的环境。

进一步的,多个传感器组采用固定装置均匀固定于室内墙壁上或者均匀分布于室内天花板上。

所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多个相同的传感器均匀固定于墙壁上或者天花板上,传感器在室内均匀分布,检测的室内的环境参数平均之后更能反映整个室内的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装置为吸盘装置、胶黏装置、悬挂装置或者钉固定装置。

进一步的,每一个传感器组与手持终端之间通过WIFI连接,以及手持终端与每一个家用电器之间通过WIFI连接。

所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在家庭室内具有WIFI的环境下,每一个传感器与手持终端以及手持终端与每一个家用电器之间均采用WIFI,实现了整个系统的无线通信环境。

进一步的,若传感器组中包括多个传感器,则其中一个传感器收集其它传感器检测的环境参数值,该传感器将所有的传感器检测的环境参数值发送给手持终端。

所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传感器组中的一个传感器与手持终端通信,将该传感器组中所有的传感器检测的室内环境参数发送给手持终端,节约了网络通信资源。

进一步的,每一个传感器均自带充电电池或者每一个传感器均采用远程无线充电方式进行充电。

所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所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每一个传感器的充电方式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基于手持中终端的家用电器控制系统连接框图示意图;

图2为每一个传感器组中的传感器的连接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基于手持终端的家用电器控制系统。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手持终端的家用电器控制系统包括m个传感器组、手持终端以及多个家用电器,每一个所述传感器组包括n个类型不相同的传感器,比如,传感器组中包括3个传感器,则每一个传感器的类型均不相同,例如,这3个传感器分别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每一个传感器组中包括的传感器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m个传感器组中所有的m*n个传感器形成多组相同类型的传感器。

具体的,本实施例在室内设置m个传感器组,每一个传感器组中可以包括一个传感器,也可以包括多个传感器,即传感器组为多个传感器的组合,也即将多个传感器封装于同一个壳子中,每一个传感器组中的n个传感器为类型不相同的传感器。可参见图2,每一个传感组中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灰尘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电磁传感器、光强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m个传感器组中所有的m*n个传感器形成多组相同类型的传感器,比如,形成多个温度传感器、多个湿度传感器、多个灰尘传感器、多个光强传感器等,其中,m、n均为正整数。

每一个所述传感器组均与所述手持终端无线连接,所述手持终端与每一个家用电器无线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传感器组与手持终端之间通过WIFI连接,以及手持终端与每一个家用电器之间通过WIFI连接。若传感器组中包括多个传感器,则其中一个传感器与手持终端通过WIFI连接,其它的传感器均与该传感器连接。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家用电器包括但不限于挂式空调、柜式空调、中央空调、窗式空调、移动空调或者空气净化器等。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传感器组均采用固定装置固定于室内墙壁或天花板上,具体固定时,可将多个传感器组采用固定装置均匀固定于室内墙壁上或者均匀固定于室内天花板上。每一组传感器还可以围绕家用电器均匀分布,比如,在室内设置6个湿度传感器,则每一个湿度传感器与空气净化器之间的距离均相等,每一个湿度传感器与空气净化器之间的夹角也相等,都为60°。这样,最终将每一个湿度传感器检测的室内的灰尘浓度平均后的灰度浓度值更能够反映整个室内的灰尘浓度值。所述的固定装置为吸盘装置、胶黏装置、悬挂装置或者钉固定装置。

对于每一个传感器的充电方式,每一个传感器均自带充电电池或者每一个传感器均采用远程无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方式类似于手机的无线充电方式,每一个传感器可灵活选择供电方式。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手持终端的家用电器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为:固定于室内墙壁上或天花板上的传感器组将其中每一个传感器检测的当前位置的环境参数,比如,温度参数、湿度参数、灰尘参数、气体浓度参数、电磁参数或光强参数发送给手持终端,手持终端将相同的参数数据进行平均或者加权平均,得到平均或者加权平均后的环境参数,并按照平均或者加权平均后的环境参数来控制对应的家用电器,例如,当通过多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室内平均温度高于预设阈值,则通过手持终端控制室内空调进入制冷模式;比如,当通过多个气体传感器检测的室内的平均灰尘参数超过阈值时,则通过手持终端控制空气净化器进入空气净化模式;当通过多个光照传感器检测的若室内平均的光照强度超过阈值时,则通过手持终端控制室内的照明设备的关闭会开启或者调低亮度。其中,当多个相同的传感器与相应的家用电器之间的距离不相等时,可以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来求取环境参数值的加权平均值。比如,现有3个温度传感器,第一个传感器与家用电器的距离为1m,第二个传感器与家用电器的距离为2m,第三个传感器与家用电器的距离为3m,则第一个传感器的加权系数为0.3,第二个传感器的加权系数为0.4,第三个传感器的加权系数为0.3。第一个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为X1,第二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为X2,第三个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为X3,则加权平均后的温度值为X=0.3X1+0.4X2+0.3X3。手持终端可将加权后的平均温度值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向相应的家用电器发送控制指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手持终端的家用电器控制系统,传感器组剥离家用电器,固定于室内的墙面或天花板上,并采用多个相同的传感器检测室内不同位置的环境参数,并将各个传感器检测的环境参数平均,这样检测的室内环境参数会更准确;另外,采用手持终端对室内的家用电器进行控制,实现了手持终端对室内所有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相比人为到每一个家用电器上控制,方便快捷;将传感器剥离于家用电器,固定于墙壁或天花板,而不是设置于家用电器内部,多个相同的传感器固定于距离家用电器相等距离以及相同角度的位置,平均之后更能反映整个室内的环境;在家庭室内具有WIFI的环境下,每一个传感器与手持终端以及手持终端与每一个家用电器之间均采用WIFI,实现了整个系统的无线通信环境;在传感器组中确定一个传感器与手持终端通信,将该传感器组中所有的传感器检测的室内环境参数发送给手持终端,节约了网络通信资源;每一个传感器可采用自带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也可以采用无线充电方式进行充电,充电方式灵活。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