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2769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灶具在生产组装时,大多采用下装式的安装,具体而言就是在面板的下箱内进行安装,一般情况是采用螺接的方式将托板和炉头和表面板三者采用螺接的主式进行连接,螺钉通过表面板后螺接在炉头上,这样托板受力于集中受力螺接螺丝和表面板之上。这样,长时间使用后螺钉容易受到腐蚀或锈化,以致螺钉无法拆出修维造成炉头整体报废;在使用到玻璃等易碎材质的表面板使用时,由于热帐冷缩的物理特性受到螺钉的拉持而集中受力,使表面板整体爆碎造成安全事故,制作用材成本较高、结构复杂、组装和维护拆卸和安装操作不方便,等等缺点。

因此,为了克服上述的缺陷,我们研制了一种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它上装无阻式的结构优势明显、有效提升了安全级别,且有效降低成本、生产组装、维护和使用操作更加方便,大大提高的生产和维护的操作效率,有效防止受力集中致使面板和炉头报废,此上装无阻式结构打破传统的下装方式,领导灶具结构的划时代变革,对网络营业销和售后服务和用户使用体验的的便利性的意义相当重大。因此,它是一种经济性和技术性均具优越性能的产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它包括:

一个灶壳体,该壳体具有供炉头放置的腔体,该腔体具有口部;

一个饰盖板,该饰盖板放置于灶壳体上以便覆盖灶壳体的敞开口部,且该饰盖板至少设置一个通孔,借助于通孔以实现上装无阻的空间;

至少一个托举板,该托举板借助于自身延伸出或连接支撑结构,借助于支撑结构受力于灶壳体或饰盖板或炉头。

同一构思之下,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它包括:

一个灶壳体,该壳体具有供炉头放置的腔体,该腔体具有口部;

一个饰盖板,该饰盖板放置于灶壳体上以便覆盖灶壳体的口部,且该饰盖板至少设置一个通孔,借助于通孔以实现上装无阻的空间;

一个托举板,该托举板连接或形成于炉头或连接于通孔周围或灶壳体,以使托举板支撑锅支架时受力分散于炉头或通孔周围;或和,

该托举板配合于支撑聚能部,让支撑聚能部口部支撑托举板,以使托举板支撑锅支架时受力于支撑聚能部上,该支撑聚能部连接炉头或灶壳体或饰盖板。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该饰盖板具有与所述灶壳体直接或间接接触以形成组合的物理面,饰盖板采用硬质板材制成。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该托举板设置有供炉头或和通孔周围的安装结构,以便使托举板安位安装,

该安装结构包括设于炉头与托举板上相配合的向上的凸起或向下的凹位;并且,

该托举板安装后允许向上移动拆出。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装设防水装饰圈。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聚能部具有供灶壳体配合安装定位的底部,该底部具有可拆卸组装于灶壳体的凸起或凹位或螺接结构或卡接结构或扣接结构;所述支撑聚能部具有避空炉头的避让口。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聚能部呈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该支撑聚能部表面设置有隔热层;所述托举板具有供锅支架底圈相贴抵持的外环部。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托举板的中央部分形成孔部,孔部周围向上翻边形成防水围部,外环部与防水围部之间形成有纳水腔。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该灶壳体采用金属板材经冲压一体成形,该灶壳体具有底部和四个侧壁,各侧壁之间具有圆弧过滤段。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该灶壳体的口部边缘向外延伸出用于支撑饰盖板的围边框;所述支撑聚能部口部边缘向外延伸出用于支撑托举板的环边。

本发明同背景技术相比存在的效果是:

由于本发明采用上述的方案,它上装无阻式的结构优势明显、有效提升了安全级别,且有效降低成本、生产组装、维护和使用操作更加方便,大大提高的生产和维护的操作效率,有效防止受力集中致使面板和炉头报废,此上装无阻式结构打破传统的下装方式,领导灶具结构的划时代变革,对网络营业销和售后服务和用户使用体验的的便利性的意义相当重大。因此,它是一种经济性和技术性均具优越性能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附图所显示的方位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仅供较佳实施例的参考理解,可以图中所示的产品部件进行位置的变化或数量增加或结构简化。

说明书中所述的“连接”及附图中所示出的部件相互“连接”关系,可以理解为固定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形成一体的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媒介相连,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连接关系而可以得出螺接或铆接或焊接或卡接或嵌接等方式以适宜的方式以进行不同实施方式替用。

说明书中所述的上、下、左、右、顶、底等方位词及附图中所示出方位,各部件可直接接触或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如在上方可以为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它仅表示高于其他物;其他方位也可作类推理解。

说明书及附图中所表示出的具有实体形状部件的制作材料,可以采用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或其他合成材料;凡涉及具有实体形状的部件所采用的机械加工工艺可以是冲压、锻压、铸造、线切割、激光切割、铸造、注塑、数铣、三维打印、机加工等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加工条件、成本、精度进行适应性地选用,但不限于上述材料和制作工艺。

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旨在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所示出的,本发明较佳地提供一种上装无阻式分散受力的灶具,它包括灶壳体1、炉头2、饰盖板3和托举板4,其中,该灶壳体1具有供炉头2放置的腔体;该饰盖板3放置于灶壳体1上,且该饰盖板3至少设置一个通孔31,借助于通孔31以实现上装无阻的空间;该托举板4自身受力于灶壳体1或饰盖板3或炉头2,锅支架5受力于托举板4。

进一步参照图2所示出的,托举板4自身延伸出或连接支撑结构6,借助于支撑结构6受力于灶壳体1或饰盖板3或炉头2,支撑结构6的具体形状和受力位置可以不作具体限定,图2中所示出的支柱状为当然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出的,支撑结构6的形状可以是盘形。

参照图4、5所示出的,其大体结构与上述相同,不同之处是选择增加了支撑聚能部7和防水装饰圈8,让支撑聚能部口部71支撑托举板4,以使托举板4支撑锅支架5时受力于支撑聚能部7上,该支撑聚能部7连接受力于炉头2或灶壳体1或饰盖板3。该壳体1具有供炉头放置的腔体11;腔体具有口部12,饰盖板3覆盖灶壳体的口部12,该饰盖板3至少设置一个通孔31,借助于通孔31以实现上装无阻的空间;借助于这个空间炉头上的所有部件、托举板4、支撑聚能部7、防水装饰圈8和其他部件(电池盒、电控合盒、打火件等等)在上方安装完成,安装不需要反复地上下周转位置,大大提高安装效率,更加方便维护时清洁或维修。托举板4是个活动的盖板,受力不再是集中点受力,不产生安装后的拉持力,就杜绝了爆碎造事件的发生。

该饰盖板3具有与所述灶壳体直接或间接接触以形成组合的物理面,饰盖板3采用硬质板材制成,饰盖板3可以是玻璃材质的或不锈钢材质的或其他板材制成。

该托举板4设置有供炉头或和通孔周围的安装结构,以便使托举板安位安装,该安装结构包括设于炉头与托举板上相配合的向上的凸起21或向下的凹位;并且该托举板4安装后允许向上移动拆出。安装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是凸凹位配合结构,也可以卡接、扣接、铆接等方式的连接结构。

防水装饰圈8装设于通孔31边缘,可采用胶接的方式形成水密封。

所述支撑聚能部7具有供灶壳体1配合安装定位的底部72,该底部72具有可拆卸组装于灶壳体1的凸起或凹位或螺接结构或卡接结构或扣接结构;所述支撑聚能部7具有避空炉头的避让口73。

支撑聚能部7呈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该支撑聚能部7表面还可以设置有隔热层;所述托举板4具有供锅支架5底圈相贴抵持的外环部41。托举板4的中央部分形成孔部42,孔部周围向上翻边形成防水围部43,外环部41与防水围部43之间形成有纳水腔44。

灶壳体1可以采用金属板材经冲压一体成形,该灶壳体具有底部14和四个侧壁15,各侧壁15之间具有圆弧过滤段16,底部四周15与各侧壁16之间具有圆弧过滤段。这样加工更容易,成品率高,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灶壳体1的口部12边缘向外延伸出用于支撑饰盖板4的围边框121;所述支撑聚能部7口部边缘向外延伸出用于支撑托举板4的环边72。

结合上述内容且一并结合所有附图,本发明的上装无阻式的结构优势明显、有效提升了安全级别,且有效降低成本、生产组装、维护和使用操作更加方便,大大提高的生产和维护的操作效率,有效防止受力集中致使面板和炉头报废,此上装无阻式结构打破传统的下装方式,领导灶具结构的划时代变革,对网络营业销和售后服务和用户使用体验的的便利性的意义相当重大。因此,它是一种经济性和技术性均具优越性能的产品。

尽管已经按上述的较佳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存在落在本发明范围内的变更、置换和等价方案。还应当注意,存在许多替换方式来实现本发明。

因此,旨在将所附权利要求书解释为包括落在本发明的真正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变更、置换和等价方案。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基础上采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改进和替代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