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水循环温度检测与控制安全高效运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2761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热能水循环温度检测与控制安全高效运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能水循环温度检测与控制安全高效运行系统,特别涉及水热毯、垫、被褥、箱、袋、服装、鞋帽、披肩、护腰、护颈、护肘、护腕、护腿、护膝、护脚踝,水热疗箱、水热疗袋、水热疗毯、垫,水热取暖器、水热床、水热床板、水热炕、水热炕板、水暖炕板、水热地暖、水热地板、水热地面、水热墙等热能水循环温度检测与控制安全高效运行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号:201110200320.8,授权公告号:cn102865619b,授权公告日:2016.5.25,发明名称:热能水自循环系统。该专利工作时,需要控制散热体温度,并且加热容器工作状态下有时出现温度过高而不回水现象。

上述“回水”是指:加热筒(加热容器)内产生的水蒸汽液化,体积变小,产生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吸入加热筒(加热容器)内的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工作时即能控制散热体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温度过高而不回水的水热毯、垫、被褥、箱、袋、服装、鞋帽、披肩、护腰、护颈、护肘、护腕、护腿、护膝、护脚踝,水热疗箱、水热疗袋、水热疗毯、垫,水热取暖器、水热床、水热炕、水暖炕板、水热地暖、水热地板、水热地面、水热墙等热能水循环温度检测与控制安全高效运行系统。

本发明技术方案:包括:水箱、加热容器、电热元件、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出水连接管、进水连接管、散热体、散热通道;散热体与散热通道相结合;电热元件与加热容器相结合;加热容器与出水连接管相通,出水连接管又与散热通道相通,散热通道又与进水连接管相通,进水连接管又与水箱相通,水箱通过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与加热容器相通;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温控装置,该第一温控装置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继电器;包括第二温控装置,该第二温控装置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继电器;第一温控装置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通、断;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加热容器的温度,第一温控装置接通或断开第一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第二温控装置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通、断;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第二温控装置接通或断开第二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

本发明工作时能够呈现两种工作状态:

工作状态1:接通加热容器电源电路,加热容器升温,其内的水沸腾产生蒸汽,并推动水经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向水箱内流动,此时,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加热容器的温度上升,第一温控装置接通(当第一继电器选用常闭型时)或断开(当第一继电器选用常开型时)第一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加热容器温度下降并且水蒸汽散热,液化,产生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加热容器内,此时,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加热容器的温度下降,第一温控装置断开(当第一继电器选用常闭型时)或接通(当第一继电器选用常开型时)第一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接通;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二温控装置接通(当第二继电器选用常闭型时)或断开(当第二继电器选用常开型时)第二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降低到设定温度或设定温度以下时,第二温控装置断开(当第二继电器选用常闭型时)或接通(当第二继电器选用常开型时)第二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接通;如此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这样,即能控制散热体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温度过高而不回水,以此实现循环传热。

工作状态2:接通加热容器电源电路,加热容器升温,其内的水沸腾产生蒸汽,推动水经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向水箱内流动,水蒸汽散热,液化,产生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加热容器内,进入其内的水再次沸腾,产生蒸汽推动水经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向水箱内流动,水蒸汽再次散热,液化,产生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加热容器内,如此重复上述循环过程,以实现循环传热,并且通过第一温控装置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接通,将加热容器控制在能够回水的温度范围内,以预防加热容器因温度过高而不能回水;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加热容器温度达到或超过控制温度范围时,即不回水时,通过第一温控装置接通(当第一继电器选用常闭型时)或断开(当第一继电器选用常开型时)第一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加热容器温度下降,其内的蒸汽液化,产生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加热容器内,此时,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加热容器的温度下降,第一温控装置断开(当第一继电器选用常闭型时)或接通(当第一继电器选用常开型时)第一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接通。在上述过程中,并不是每次回水之前都要断开加热容器电源电路,只有当加热容器温度过高不能回水时,才断开加热容器电源电路;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二温控装置接通(当第二继电器选用常闭型时)或断开(当第二继电器选用常开型时)第二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降低到设定温度或设定温度以下时,第二温控装置断开(当第二继电器选用常闭型时)或接通(当第二继电器选用常开型时)第二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接通;如此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这样,即能控制散热体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温度过高而不回水,以此实现循环传热。

根据对加热容器控制温度的不同,可呈现上述某一种工作状态,也可呈现两种工作状态交替运行。

所述回水单向流动装置是指:包括单向阀、止回阀、逆止阀等,具有一切止回、单向导通功能的装置。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与加热容器的电源电路相串联。这样,使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在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通、断时,形成互为决定断路关系,即,当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断开时,其中另外一个温控装置不能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接通;当加热容器电源电路为接通状态时,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温控装置都能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断开。这样,使被检测的加热容器的温度以及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任何一个温度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都能控制断开加热容器电源电路,从而即能控制散热体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温度过高而不回水。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第一继电器输出端与第二继电器的供电端电路相串联;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与加热容器的电源电路相串联。这样,使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在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通、断时,形成互为决定断路关系,即,当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断开时,其中另外一个温控装置不能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接通;当加热容器电源电路为接通状态时,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温控装置都能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断开。这样,使被检测的加热容器的温度以及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任何一个温度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都能控制断开加热容器电源电路,从而即能控制散热体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温度过高而不回水。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第二继电器输出端与第一继电器的供电端电路相串联;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与加热容器的电源电路相串联。这样,使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在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通、断时,形成互为决定断路关系,即,当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断开时,其中另外一个温控装置不能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接通;当加热容器电源电路为接通状态时,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温控装置都能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断开。这样,使被检测的加热容器的温度以及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任何一个温度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都能控制断开加热容器电源电路,从而即能控制散热体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温度过高而不回水。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设第三继电器,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输出端与第三继电器的供电端电路相串联,第三继电器输出端与加热容器电源电路相串联。这样,当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输出端任何一个为断开状态时,或者当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输出端同时接通时,使第三继电器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或接通。当第三继电器选用常开型时,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输出端任何一个为断开状态时,第三继电器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当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输出端同时接通时,使第三继电器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接通;当第三继电器选用常闭型时,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输出端任何一个为断开状态时,第三继电器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接通,当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输出端同时接通时,使第三继电器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这样,使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在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通、断时,形成互为决定断路关系,即,当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断开时,其中另外一个温控装置不能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接通;当加热容器电源电路为接通状态时,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温控装置都能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断开。这样,使被检测的加热容器的温度以及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任何一个温度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一温控装置、第二温控装置任何一个都能控制断开加热容器电源电路,从而即能控制散热体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温度过高而不回水。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还包括水泵,该水泵与所述水箱、加热容器的水路相连通。这样,当加热容器不回水时,启动水泵工作向加热容器内供水,以实现加热容器快速回水。另外,当加热容器内无水并且其内充满空气,其温度上升至100℃以上时,启动水泵工作,将水供至加热器内,并且在加热容器内沸腾产生蒸汽,蒸汽与其内的空气混合,将空气排出加热容器。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设延时供电装置与所述水泵电路相连。这样,当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后,通过延时供电装置延迟一段时间向水泵供电,如果在延时的时间内,加热容器回水温度降低,就不需要向水泵供电,在延时时间内加热容器内不回水,才向水泵供电,启动水泵向加热容器内供水。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并且接通水泵电源电路。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增设第一回水通道,通过该第一回水通道、所述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使加热容器与水箱相连通。

为进一步完善本发明,还包括储水装置,所述加热容器上有两处与该储水装置相通,在所述加热容器上与储水装置相通的这两处,其中一相通处高于另一相通处,较低位置的相通处即为低位相通处,较高位置的相通处即为高位相通处;还包括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所述储水装置通过该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与水箱相通。这样,当加热容器内产生的水蒸汽将加热容器内的水推出加热容器时,储水装置内的水通过加热容器上的低位相通处流入加热容器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将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向加热容器内吸入,同时,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向储水装置内吸入,吸入加热容器、储水装置内的水与其内的水蒸汽进一步接触而使水蒸汽进一步液化,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加热容器内,同时,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吸入储水装置内,完成回水过程。

本发明中,第一温控装置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继电器;第二温控装置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继电器;第一温控装置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通、断;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加热容器的温度,第一温控装置接通或断开第一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第二温控装置控制加热容器电源电路通、断;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出水连接管、散热通道、进水连接管、水箱的水温,第二温控装置接通或断开第二继电器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与电源电路断开。这样,在工作时即能控制散热体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温度过高而不回水,进一步提升该产品性能,使其更易推广普及。

附图说明

图1-7为本发明电路示意图。

图8-11为本发明水循环结构示意图。

图12本发明中散热体为毯、垫、被褥体时,散热通道一种排布结构图。

图8-12中箭头所示为本发明中水流运动方向及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出水单向流动装置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12所示,水箱1与大气相通;散热体8内设散热通道10;电热元件5与加热容器6相结合;加热容器6与出水连接管9相通,出水连接管9又与散热通道10相通,散热通道10又与进水连接管11相通,进水连接管11又与水箱1相通,水箱1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与加热容器6相通;第一温控装置101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02、第一继电器103;第二温控装置201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02、第二继电器203;第一温控装置101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通、断;第一温度传感器102检测加热容器6的温度,第一温控装置101接通或断开第一继电器103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1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第二温控装置201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通、断;第二温度传感器202检测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第二温控装置201接通或断开第二继电器203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2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

本发明工作时能够呈现两种工作状态:

工作状态1:接通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加热容器6升温,其内的水沸腾产生蒸汽,并推动水经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向水箱1内流动,此时,第一温度传感器102检测到加热容器6的温度上升,第一温控装置101接通(当第一继电器103选用常闭型时)或断开(当第一继电器103选用常开型时)第一继电器103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1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加热容器6温度下降并且水蒸汽散热,液化,产生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吸入加热容器6内,此时,第一温度传感器102检测到加热容器6的温度下降,第一温控装置101断开(当第一继电器103选用常闭型时)或接通(当第一继电器103选用常开型时)第一继电器103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1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接通;第二温度传感器202检测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当第二温度传感器202检测到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二温控装置201接通(当第二继电器203选用常闭型时)或断开(当第二继电器203选用常开型时)第二继电器203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2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当第二温度传感器202检测到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降低到设定温度或设定温度以下时,第二温控装置201断开(当第二继电器203选用常闭型时)或接通(当第二继电器203选用常开型时)第二继电器203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2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接通;如此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这样,即能控制散热体8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6温度过高而不回水,以此实现循环传热。

工作状态2:接通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加热容器6升温,其内的水沸腾产生蒸汽,推动水经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向水箱1内流动,水蒸汽散热,液化,产生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吸入加热容器6内,进入其内的水再次沸腾,产生蒸汽推动水经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向水箱1内流动,水蒸汽再次散热,液化,产生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吸入加热容器6内,如此重复上述循环过程,以实现循环传热,并且通过第一温控装置101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接通,将加热容器6控制在能够回水的温度范围内,以预防加热容器6因温度过高而不能回水;第一温度传感器102检测到加热容器6温度达到或超过控制温度范围时,即不回水时,通过第一温控装置101接通(当第一继电器103选用常闭型时)或断开(当第一继电器103选用常开型时)第一继电器103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1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加热容器6温度下降,其内的蒸汽液化,产生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吸入加热容器6内,此时,第一温度传感器102检测到加热容器6的温度下降,第一温控装置101断开(当第一继电器103选用常闭型时)或接通(当第一继电器103选用常开型时)第一继电器103供电端电路,使第一继电器1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接通。在上述过程中,并不是每次回水之前都要断开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只有当加热容器6温度过高不能回水时,才断开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第二温度传感器202检测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当第二温度传感器202检测到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二温控装置201接通(当第二继电器203选用常闭型时)或断开(当第二继电器203选用常开型时)第二继电器203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2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当第二温度传感器202检测到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降低到设定温度或设定温度以下时,第二温控装置201断开(当第二继电器203选用常闭型时)或接通(当第二继电器203选用常开型时)第二继电器203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2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接通;如此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这样,即能控制散热体8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6温度过高而不回水,以此实现循环传热。

根据对加热容器6控制温度的不同,可呈现上述某一种工作状态,也可呈现两种工作状态交替运行。

图1、2所示,第一继电器103、第二继电器203的输出端与加热容器6的电源电路相串联。这样,使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在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通、断时,形成互为决定断路关系,即,当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断开时,其中另外一个温控装置不能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接通;当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为接通状态时,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温控装置都能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断开。这样,使被检测的加热容器6的温度以及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任何一个温度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都能控制断开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从而即能控制散热体8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6温度过高而不回水。图2所示,第一继电器103输出端断开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并接通水泵23电源电路。

图5、6所示,第一继电器103输出端与第二继电器203的供电端电路相串联;第二继电器203的输出端与加热容器6的电源电路相串联。这样,使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在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通、断时,形成互为决定断路关系,即,当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断开时,其中另外一个温控装置不能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接通;当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为接通状态时,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温控装置都能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断开。这样,使被检测的加热容器6的温度以及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任何一个温度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都能控制断开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从而即能控制散热体8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6温度过高而不回水。图5所示,第一继电器103输出端接通第二继电器203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203输出端控制接通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图6所示,第一继电器103输出端断开第二继电器203供电端电路,使第二继电器203输出端控制断开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

图7所示,第二继电器203输出端与第一继电器103的供电端电路相串联;第一继电器103的输出端与加热容器6的电源电路相串联。这样,使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在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通、断时,形成互为决定断路关系,即,当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断开时,其中另外一个温控装置不能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接通;当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为接通状态时,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温控装置都能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断开。这样,使被检测的加热容器6的温度以及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任何一个温度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都能控制断开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从而即能控制散热体8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6温度过高而不回水。

图3、4所示,设第三继电器300,第一继电器103、第二继电器203输出端与第三继电器300的供电端电路相串联,第三继电器300输出端与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相串联。这样,当第一继电器103、第二继电器203输出端任何一个为断开状态时,或者当第一继电器103、第二继电器203输出端同时接通时,使第三继电器300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或接通。当第三继电器300选用常开型时,第一继电器103、第二继电器203输出端任何一个为断开状态时,第三继电器300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当第一继电器103、第二继电器203输出端同时接通时,使第三继电器300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接通;当第三继电器300选用常闭型时,第一继电器103、第二继电器203输出端任何一个为断开状态时,第三继电器300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接通,当第一继电器103、第二继电器203输出端同时接通时,使第三继电器300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这样,使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在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通、断时,形成互为决定断路关系,即,当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断开时,其中另外一个温控装置不能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接通;当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为接通状态时,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温控装置都能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断开。这样,使被检测的加热容器6的温度以及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的水温任何一个温度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第一温控装置101、第二温控装置201任何一个都能控制断开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从而即能控制散热体8的温度,又能避免加热容器6温度过高而不回水。图4所示,第一继电器103输出端断开第三继电器300供电端电路,使第三继电器300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电源电路断开并且接头水泵23电源电路。

图9所示,水泵23与水箱1、加热容器6的水路相连通。这样,当加热容器6不回水时,启动水泵23工作,向加热容器6内供水,以实现加热容器6快速回水。另外,当加热容器6内无水并且其内充满空气,其温度上升至100℃以上时,启动水泵23工作,将水供至加热6内,并且在加热容器6内沸腾产生蒸汽,蒸汽与其内的空气混合,将空气排出加热容器6。

图1-6所示,设延时供电装置36与水泵23电路相连。这样,当第一继电器1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后,通过延时供电装置36延迟一段时间向水泵23供电,如果在延时的时间内,加热容器6回水温度降低,就不需要向水泵23供电,在延时时间内加热容器6内不回水,才向水泵23供电,启动水泵23向加热容器6内供水。

图2、4、6所示,第一继电器103的输出端控制加热容器6与电源电路断开并且接通水泵23电源电路。

图8-11所示,增设第一回水通道15,通过该第一回水通道15、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使加热容器6与水箱1相连通;增设第二回水通道25,通过第二回水通道25、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使储水装置30与水箱1相连通。这样,更方便连接、安装、制造。图8、11所示,增设第三回水通道35,加热容器6通过第三回水通道35与水箱1相连通,并且第三回水通道35与加热容器6相通处高于第一回水通道15与加热容器6相通处。这样,当回水时,水流通过第三回水通道35在更高位置向加热容器6内补水,回水量更大,速度也更快,另外,使回入加热容器6内的水分流,减小震动。

图8-11所示,还包括储水装置30,加热容器6上有两处与储水装置30相通,在加热容器6上与储水装置30相通的这两处,其中一相通处高于另一相通处,较低位置的相通处即为低位相通处16,较高位置的相通处即为高位相通处26;储水装置30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与水箱1相通。这样,当加热容器6内产生的水蒸汽将加热容器6内的水推出加热容器6时,储水装置30内的水通过加热容器6上的低位相通处16流入加热容器6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其内的水蒸汽液化,产生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向加热容器3内吸入,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向储水装置30内吸入,吸入加热容器6和储水装置30内的水与其内的水蒸汽进一步接触而使水蒸汽进一步液化,产生更大回吸力,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吸入加热容器6内,同时,将水进一步持续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吸入储水装置30内,完成回水过程。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储水装置30内的水通过加热容器6上的低位相通处16流入加热容器6内,同时,加热容器6内的蒸汽通过其高位相通处26补入到储水装置30内,进入到储水装置30内的水蒸汽在其内进行换热,散热,使水蒸汽液化,这样,形成的回吸力更大,更易将水向加热容器6、储水装置30内吸入。

图8-11所示,加热容器6下部与蒸汽存储装置31相连通。这样,当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时,水蒸汽更易于散热,液化,产生回吸力。

图8-11所示,蒸汽存储装置31为金属体,其内设有蒸汽通道22或蒸汽仓形成。这样,电热元件5将加热容器6加热,使加热容器6内的水快速沸腾产生水蒸汽并膨胀(此时加热容器6内水体温度较低),水蒸汽迅速推动加热容器6内的水由上至下运动并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加热容器6内较低温度的水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进行热交换,使蒸汽存储装置31温度与出水温度相一致),当加热容器6内的水排空后,加热容器6内加热壁上沾有的少量水也变为水蒸汽随后也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并与蒸汽存储装置31进行热交换,水蒸汽释放出热量,与此同时,蒸汽存储装置31吸入该热量并存储,当回水时,回入到蒸汽存储装置31内的水又使蒸汽存储装置31温度降低(蒸汽存储装置31将热能向水中释放),当下次再出水时,来自加热容器6内的较低温度的水经过蒸汽存储装置31,蒸汽存储装置31再次将热能向水中释放,将蒸汽存储装置31温度进一步降低,随后来自加热容器6内的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再与蒸汽存储装置31进行热交换,水蒸汽释放热量,蒸汽存储装置31吸收水蒸汽的热量,使水蒸汽液化。这样,蒸汽存储装置31内的水蒸汽直接被液化,并且通过蒸汽存储装置31将来自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水,进行热交换,同时蒸汽存储装置31向外界散热,从而保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回吸力,吸入大量的凉水进入加热容器6内并与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混合,使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全部液化,产生巨大吸力,实现完全回水,这样,使其能够良好回水,水循环效率高。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进入到蒸汽存储装置31内的水蒸汽与之进行热交换,同时蒸汽存储装置31向外界散热,并且蒸汽存储装置31不断的吸收大量的热,水蒸汽不断的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水蒸汽不断的液化,体积变小,长时间不断产生较大的回吸力,使水长时间不断被吸入加热容器6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混合,使水蒸汽全部液化,实现完全回水,使其能够良好回水。这样,回水量大,出水量也大,使水循环量变大,效率更高。

图8-10所示,增设阻力通道32,通过该阻力通道32将加热容器6上的低位相通处16与储水装置30相连通。由于阻力通道32的阻力作用,储水装置30内的水经过阻力通道32,总是晚于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这样,确保水蒸汽进入蒸汽存储装置31内时,储水装置30内有足够的水流入加热容器6与蒸汽存储装置31内并与其内的水蒸汽接触,进行汽水换热,使水蒸汽液化,产生更大的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单向流动装置2继续吸入加热容器6和蒸汽存储装置31内,同时,将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二回水单向流动装置3继续吸入储水装置30内。

图10所示,蒸汽存储装置31为蒸汽仓。这样,能够存储更多的水蒸汽,当水蒸汽液化时,产生更大回吸力。

图10所示,加热容器6与水箱1之间由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相连形成的通路上任意位置设出水单向流动装置12。这样,当回水时,出水单向流动装置12关闭,避免出水回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回水。

出水单向流动装置12是指:包括单向阀、止回阀、逆止阀等,具有一切止回、单向导通功能的装置。

图8-11中,加热容器6为管状或筒状,立式设置。这样,更易生产,制造。

图9、10所示,在加热容器6、蒸汽通道22、蒸汽仓与出水连接管9之间增设蒸汽管20,通过该蒸汽管20将蒸汽通道22与出水连接管9相连通。这样,可以更好的容纳水蒸汽,并且水蒸汽可进入蒸汽管20内,将加热水时产生的不能还原为水的气体携带入并存留在蒸汽管20内,下次循环时被水流带走进入水箱1内,向大气排出。蒸汽管20材质为不锈钢或紫铜。这样,更易散热、回水。并且起到排气、消音作用。蒸汽管20可由金属接头形成。

图8所示,增设第一回水接头17、第三回水接头27,通过第一回水接头17将加热容器6与第一回水通道15相连通,通过第三回水接头27将加热容器6与第三回水通道35相连通。这样,更易安装、制造。

本发明中,第二温度传感器202也可设在第一回水通道15、第二回水通道25、第三回水通道35上,当回水时,水箱1内的水通过第一回水通道15、第二回水通道25、第三回水通道35时,第二温度传感器202就可以在第一回水通道15、第二回水通道25、第三回水通道35上检测到水箱1的水温。

本发明中,出水连接管9、散热通道10、进水连接管11、水箱1内的水温虽有差别但有一定的对应值,只要检测控制任何一个的水温就可以控制散热体8的温度。

本发明中,加热容器6可由铝或铝合金材料制成,电热元件5采用ptc电热元件加热。这样,快速升温、快速传热、使其更好循环传热,工作效率更高。加热容器6可以是圆管状也可以是方管状,一般其是内圆外方,其内径一般6mm-30mm,长度10mm-300mm;当功率在600w以下时,内径最适宜10mm-16mm最好,长度在30mm-150mm为好。

本发明中,“回水”是指: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的水蒸汽液化,体积变小,产生回吸力,将水箱1内的水吸入加热容器6、蒸汽存储装置31、储水装置30内的过程。

本发明中,所述“储水装置”是指:内部能够存水的装置。储水装置形状大小不限,可以是箱状、可以是管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扁的,只要储水装置内能够存水即可;所述“蒸汽存储装置”是指:内部能够存储水蒸汽的装置。蒸汽存储装置形状大小不限,可以是箱状、可以是管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扁的,只要蒸汽存储装置内能够存储水蒸汽即可。

本发明中,储水装置30可由金属材料制成,当水蒸汽进入储水装置30内时,可在其内换热、散热,产生回吸力,在回水时产生合力,这样更易回水。

本发明中,散热通道10可由水管构成,也可在散热体8内设密封通道形成。制造水热毯、垫、被褥、护肩、热疗服等产品,散热通道10为管时,其内径为3mm-8mm,最佳内径为3.5mm、3.8mm、4mm、4.5mm、5mm。具体可为内径3.5mm外径5mm、内径4mm外径6mm;制造水水暖炕、水热炕、水暖床板等产品,散热通道10为管时,其内径为4mm-8mm,最佳内径为4mm-5mm。

本发明中,散热体8是指散热部分,具体可以是毯、垫、被褥、箱、袋、服装、鞋帽、披肩、护腰、护颈、护肘、护腕、护腿、护膝、护脚踝、散热器、床、床板、炕、炕板、地板、地面、墙等。图12中,散热体8为毯、垫、被褥体。图12中,散热通道10在散热体8上的排布方式为一种并联方式,但不限于此,可以是任何的并联或串联方式的排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