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8294发布日期:2019-05-22 02:4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厨房家电,尤其是一种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吸油烟机已成为现代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厨房家电设备之一。通常吸油烟机包括顶吸式和近吸式,顶吸式的吸油烟机利用热气上升的原理,吸排烹饪时所产生的自然上升的油烟,此外还由于整洁轻巧、占用空间小等优点,而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现有的顶吸式吸油烟机(安装在灶具正上方的,薄形、深型或塔型吸油烟机,不包括侧吸和下排式)大多结构形式为:顶部设置集烟罩形成内凹腔体(集烟腔),集烟罩上设置有进风口和过滤网。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被收集在集烟腔内,并通过与集烟腔连通的风道排出室外。如申请号为200520086100.7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吸排油烟机,包括设置在下部的集烟罩和设计在集烟罩上部的风道,在集烟罩的中部设置有与风道底端相连的进风圈,风道中设置有风扇,进风圈下部设置有滤油网,滤油网的下部设置有油杯。这种吸油烟机的负压区主要集中在进风口附近,也就是说高负压区主要集中在中间,这种吸风方式对采用双眼灶或多眼灶的用户使用不利,油烟容易从烟机左右两侧和前侧外溢。

为了提高吸油烟效果,目前也已公开了一些带有导烟板的吸油烟机,油烟通过导烟板时产生附壁效应,能够使得油烟向左右两侧和前侧引导。如申请号为201410315985.7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顶吸式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以及设置在集烟罩底面的进风口,集油板固定在进风口的正下方,与进风口底面构成四侧进风的通道,导流罩罩设在集油板的下表面;又如201410419676.4包括集烟罩、导烟板及机体,所述集烟罩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导流板正对集烟罩的进风口设置,且导流板与集烟罩保持预定的间距而形成油烟通道,机体内设置有风机系统。

上述的这些现有技术方案,风机系统采用的通常为多翼离心风机,并且为单孔进风,进风通道不能根据灶台使用情况进行调整;而且多翼离心风机静压低,负压区小,缺少负压集中导向,吸排油烟效果不理想,如果不能将负压区进行集中使用,则难以解决跑烟问题;在吸油烟机不使用时,不能自动关闭,不能有效防止油烟的串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吸油烟效率的吸油烟机。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和设置在集烟罩上方的机箱,所述集烟罩内形成有向上凹陷的集烟腔,所述机箱内设置有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三元风机和第二三元风机,所述集烟板上开设有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的第一进风孔和第二进风孔,所述集烟板上方设置有能相对集烟板翻转从而打开或关闭第一进风孔的第一翻板,以及能相对集烟板翻转从而打开或关闭第二进风孔的第二翻板。

为实现翻板的自动翻转和独立控制,所述集烟板上方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翻板翻转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一传动机构,以及用于驱动第二翻板翻转的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

优选的,为便于第一翻板的平稳翻转,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与第一支撑座相邻设置的用于与第一翻板连接的第一连杆、以及与第二支撑座相邻设置的用于与第一翻板连接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进风孔的前侧,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另一个设置在第一进风孔的后侧;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具有穿过第一支撑座的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一输出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二支撑座转动连接。

为便于第一传动机构带动第一翻板,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翻板上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翻板的形状、尺寸与第一进风孔的形状、尺寸适配,所述第一支撑板大于第一翻板,所述第一翻板固定在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与第一支撑板连接。

为减少油烟的逃窜,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与各支撑座连接的、位于第一进风孔上方的端部具有向上弯折的、圆滑过渡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呈弧形弯折。

优选的,为便于第二翻板的平稳翻转,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三支撑座、第四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相邻设置的用于与第二翻板连接的第三连杆、以及与第四支撑座相邻设置的用于与第二翻板连接的第四连杆,所述第三支撑座和第四支撑座的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二进风孔的前侧,所述第三支撑座和第四支撑座的另一个设置在第二进风孔的后侧;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具有穿过第二支撑座的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三连杆与第二输出轴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与第四支撑座转动连接。

为便于第二传动机构带动第二翻板,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翻板上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翻板的形状、尺寸与第二进风孔的形状、尺寸适配,所述第二支撑板大于第二翻板,所述第二翻板固定在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与第二支撑板连接。

为减少油烟的逃窜,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与各支撑座连接的、位于第二进风孔上方的端部具有向上弯折的、圆滑过渡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呈弧形弯折。

为充分利用集烟板上方的空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一传动机构设置在集烟板的左侧,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设置在集烟板的右侧,由此使得两个翻板朝向互相远离的方向翻转以打开相应的进风孔、朝向互相靠近的方向翻转以关闭相应的进风孔。

为在不改变机箱尺寸的基础上,增加风量,所述第一三元风机包括第一三元叶轮和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三元风机包括第二三元叶轮和第二进风口,在油烟流动路径上,所述第二进风口与第一进风口位置等同,所述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并列设置、并且分别朝向机箱的左、右两侧。

优选的,为在不增大机箱尺寸的前提下减小风阻,提高吸油烟效果,所述第一三元风机的第一三元叶轮、所述第二三元风机的第二三元叶轮分别与水平方向成60°~90°,并且两个三元叶轮朝向相反的方向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三元风机还包括第一蜗壳,所述第一三元叶轮设置在第一蜗壳内,所述第二三元风机还包括第二蜗壳,所述第二三元叶轮设置在第二蜗壳内,所述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间隔、并排地布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第一蜗壳上,所述第二进风口形成在第二蜗壳上,所述第一蜗壳内形成有第一油烟通道,所述第一油烟通道的顶端形成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蜗壳内形成有第二油烟通道,所述第二油烟通道的顶端形成第二出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第一三元叶轮和第二三元叶轮在同一个蜗壳内间隔、并排地布置,与第一三元叶轮相对应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二三元叶轮相对应的第二进风口分别形成在蜗壳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三元叶轮和第二三元叶轮之间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延伸到蜗壳的顶端,从而将蜗壳内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第一油烟通道和第二油烟通道,所述第一油烟通道的顶端形成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油烟通道的顶端形成第二出风口。

为便于同时驱动两个叶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三元叶轮和第二三元叶轮之间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具有分别用于驱动第一三元叶轮和第二三元叶轮的双输出轴。

为对两个三元风机相应出口的气体起到导流作用,有利于出口气体形成层流,从而大幅度降低流动损失,提高效率,所述风机系统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出风罩,所述出风罩包括呈中空筒状的罩体,所述罩体具有相对的、开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口径大于第二端的口径,所述罩体内设置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每个导流板从罩体的第一端向第二端延伸,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罩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扩压流道,所述第二导流板和罩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二扩压流道,所述第一扩压流道和第二扩压流道的截面积分别由罩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缩小,所述第一扩压流道在罩体的第一端处与第一三元风机的第一出风口对应,所述第二扩压流道在罩体的第一端处与第二三元风机的第二出风口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相对集烟板翻转的翻板,从而打开或关闭进风孔,可以使得两个进风孔分别都针对灶具上各自的炉头,充分利用负压区集中导向,提升吸油烟效果;而且两个进风孔可以根据灶台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做到精准直吸;关闭时可藏较油污的滤网和风机系统,有效防止油烟的串味,同时使吸油烟机显得干净整洁,方便清洗,对厨房空气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且翻板的翻转方式,缩小了安装空间;通过采用两个三元风机,风机结构紧凑,尺寸相对较小,风机效率和风压高,产生的负压梯度大,能使得吸烟效率大幅度提升;这种并联双风机竖直摆放的形式,可以使得风机系统的最强负压区正对左右两侧进入的气流,而集烟板上的双进风通道可以使得下方进入的气流从左右两侧负压最强的区域进入风机系统,减少了油烟的逃逸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油烟机的进风孔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吸油烟机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吸油烟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油烟机的进风孔关闭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吸油烟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吸油烟机的风机系统和出风罩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图1的吸油烟机的出风罩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吸油烟机的风机系统和出风罩第二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吸油烟机的风机系统和出风罩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6,一种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1、位于集烟罩1上方的机箱2、以及设置在机箱2内的风机系统4。在下文中,为便于描述,“前”、“后”、“左”、“右”、“上”、“下”指吸油烟机使用时相对使用者的方位,但并不构成对技术方案的限定。

集烟罩1包括内罩壳11和外罩壳12,内罩壳11包括多个侧板111和设置在侧板111顶部的顶板112,侧板111和顶板112共同构成向上凹陷的集烟腔13,集烟腔13的形状不限,如顶板12可以呈水平或相对水平倾斜,由此使得集烟腔13呈t形或塔形等。各顶板112相互靠近的内端部之间构成供油烟从集烟腔13进入到机箱2内的进风口14,外罩壳12顶部的内端部、内罩壳11的顶板112的内端部分别连接在机箱2的底端。

机箱2内形成有风道25,滤网26设置在风道25的进口处。在本实施例中,滤网26采用格栅状的平板式滤网,可替代的,滤网26也可以为旋转滤网、向上凹陷的反转滤网等。

集烟罩1底部设置有集烟板3,集烟板3设置在集烟罩1的内罩壳11的各侧板111的底部之间,位于集烟腔13的底部。集烟罩1和集烟板3可以一体成型。

机箱2内的风机系统4采用三元风机,可采用现有技术,如本申请人的申请号为201620102790.9的专利中所公开的风机结构,风机系统4的出风口设置有出风罩5,用于将风机系统4排出的油烟排放到出风管道。风机系统4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详述。

集烟板3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孔31和第二进风孔32,两个进风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从而每个进风孔与灶具的其中一个灶头对应。这种双进风通道相对于传统常见的吸油烟机,流道相对集中、合理,减少了烟机噪声源向外辐射的路径,因此噪声更低、使用体验更好。油烟可通过每个进风孔进入集烟腔13内,并从集烟腔13通过顶板112中间的进风口14进入到机箱2内,并通过机箱2内设置的风机系统4排放到机箱2外。

两个进风孔中心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灶头中心距尺寸进行选择设计。而每个进风孔的形状可以有多种选择,如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其他任何不规则的异形等。

第一进风孔31处可以通过设置第一翻板81、第二进风孔31处可以通过设置第二翻板82,从而来打开和关闭第一进风孔31、第二进风孔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翻板81和第二翻板82可以独立控制,并能相对相应进风孔翻转,从而来独立地打开和关闭相应的进风孔。集烟腔13内部、位于集烟板3上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翻板81翻转的第一驱动机构83和第一传动机构84、用于驱动第二翻板82翻转的第二驱动机构85和第二传动机构86。优选的,第一驱动机构83和第二驱动机构85的结构相同。为便于固定,上述各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设置在集烟板3的上表面上。

第一驱动机构83设置在第一进风孔31的后侧,第二驱动机构85设置在第二进风孔32的前侧。或者,也可以为,第一驱动机构83设置在第一进风孔31的前侧,第二驱动机构85设置在第二进风孔32的后侧;或者,也可以为,第一驱动机构83设置在第一进风孔31的前侧,第二驱动机构85设置在第二进风孔32的前侧;或者,也可以为,第一驱动机构83设置在第一进风孔31的后侧,第二驱动机构85设置在第二进风孔32的后侧。其中,第一驱动机构83和第二驱动机构85优选的采用电机,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可驱动负载旋转的机构。第一驱动机构83和第二驱动机构85分别具有第一输出轴831和第二输出轴851。为充分利用集烟板3上的空间,避免两个驱动机构发生干涉,两个翻板在翻转的过程中发生干涉,第一驱动机构83位于集烟板3的左侧,第一输出轴831向右延伸,第二驱动机构85位于集烟板3的右侧,第二输出轴851向左延伸。两个翻板朝向互相远离的方向翻转以打开各自相应的进风孔,朝向互相靠近的方向翻转以关闭各自相应的进风孔。

第一传动机构84包括设置在第一翻板81上的第一支撑板841、第一支撑座842、第二支撑座843、第一连杆844和第二连杆845。第一翻板81的形状、尺寸与第一进风孔31的形状、尺寸适配,而第一支撑板841则大于第一翻板81,第一翻板81固定在第一支撑板81的下表面上。

第一支撑座842设置在第一进风孔31的后侧、并且位于第一驱动机构83的前侧,优选的,第一支撑座842位于集烟板3的左侧。第一支撑座84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8421,第一驱动机构83的第一输出轴831从第一支撑座842的后侧向前穿过第一通孔8421而连接到第一连杆844,优选的,连接到第一连杆844的中部。第一连杆844与第一输出轴831连接处的右侧,优选的,右侧端部连接到第一支撑板841。

第二支撑座843设置在第一进风孔31的前侧,优选的,位于集烟板3上的左侧。第二连杆845,优选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846与第二支撑座843转动连接。第二连杆845与第二支撑座843连接处的右侧,优选的,右侧端部连接到第一支撑板841。第一支撑板841的后、前两侧,可分别具有向上翻折的第一翻折部8412和第二翻折部8413,以分别与第一连杆844和第二连杆845连接。

由此,当第一驱动机构83启动时,可通过第一输出轴831带动第一连杆844转动,由此通过第一支撑板841带动第一翻板81相对于第一进风孔31翻转,优选的,翻转的角度小于90度。第一支撑板841位于第一进风孔31左侧上方的、靠近与各支撑座连接的端部具有向上弯折的、圆滑过渡的第一弯折部8411,第一弯折部8411呈弧形弯折。由此,当第一翻板81打开时,第一弯折部8411与集烟板3贴紧、可用于封闭第一进风孔31左侧上方,避免油烟从该位置流到第一支撑板841和相应的侧板111之间,影响吸油烟,同时第一翻板81还能对油烟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得油烟更快、更稳进入机箱2内。

第二传动机构86包括设置在第二翻板82上的第二支撑板861、第三支撑座862、第四支撑座863、第三连杆864和第四连杆865。第二翻板82的形状、尺寸与第二进风孔32的形状、尺寸适配,而第二支撑板861则大于第二翻板82,第二翻板82固定在第二支撑板82的下表面上。

第三支撑座862设置在第二进风孔32的前侧、并且位于第二驱动机构85的后侧,优选的,第三支撑座862位于集烟板3的右侧,由此可避免与第一传动机构84发生干涉。第三支撑座862上开设有第二通孔8621,第二驱动机构85的第二输出轴851从第三支撑座862的前侧向后穿过第二通孔8621而连接到第三连杆864,优选的,连接到第三连杆864的中部。第三连杆864与第二输出轴851连接处的左侧,优选的,左侧端部连接到第二支撑板842。

第四支撑座863设置在第二进风孔32的后侧,优选的,位于集烟板3上的右侧,由此可避免与第一传动机构84发生干涉。第四连杆865,优选的,中部通过第二转轴866与第四支撑座863转动连接。第四连杆865与第四支撑座863连接处的左侧,优选的,左侧端部连接到第二支撑板861。第二支撑板861的前、后两侧,可分别具有向上翻折的第三翻折部8612和第四翻折部8613,以分别与第三连杆864和第四连杆865连接。

由此,当第二驱动机构85启动时,可通过第二输出轴851带动第三连杆864转动,由此通过第二支撑板861带动第二翻板82相对于第二进风孔32翻转,优选的,翻转的角度小于90度。第二支撑板861位于第二进风孔32右侧上方的、靠近与各支撑座连接的端部具有向上弯折的、圆滑过渡的第二弯折部8611,第二弯折部8411呈弧形弯折。由此,当第二翻板82打开时,第二弯折部8611与集烟板3贴紧、可用于封闭第二进风孔32右侧上方,避免油烟从该位置流到第二支撑板861和相应的侧板111之间,影响吸油烟,同时第二翻板82还能对油烟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得油烟更快、更稳地进入机箱2内。

当吸油烟机工作时,第一驱动机构83和第二驱动机构85启动运转,将覆盖在第一进风孔31处的第一翻板81、覆盖在第二进风孔32处的第二翻板82向两侧翻转而打开一定角度,参见图1和图3。或者也可以根据烹饪的情况,仅驱动其中一个翻板动作。

当吸油烟机关闭时,第一驱动机构83和第二驱动机构85启动运转,将第一翻板81、第二翻板82分别向集烟板3的中间翻转,直至分别覆盖各自相应的第一进风孔31和第二进风孔32,封闭整个集烟板3,成为一体,参见图5和图6。由此可隐藏较油污的滤网和风机系统,有效防止油烟的串味,同时使吸油烟机显得干净整洁,方便清洗,对厨房空气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上述这种翻板的翻转方式,缩小了安装空间,可以使得两个进风孔分别都针对灶具上各自的炉头,充分利用负压区集中导向,翻转后的翻板又可以实现导流的作用,提升吸油烟效果;而且两个进风孔可以根据灶台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做到精准直吸。

参见图2、图7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风机系统4包括两个可独立运转的第一三元风机41和第二三元风机42,两个三元风机并联设置。通过使用三元叶轮,相比于离心风机,可以大幅增加流动效率,提高风量。

第一三元风机41包括第一蜗壳411和设置在第一蜗壳411内的第一三元叶轮412,第二三元风机42包括第二蜗壳421和设置在第二蜗壳421内的第二三元叶轮422。第一蜗壳411和第二蜗壳421并排、间隔地布置,第一蜗壳411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413,第二蜗壳421上形成有第二进风口423,两个蜗壳的进风口互相远离,即第一蜗壳411的进风口313形成在远离第二蜗壳421的一侧,两个蜗壳背对背设置,使得两个三元风机呈左、右并排布置,并且第一进风口413朝向机箱2的左侧、第二进风口423朝向机箱2的右侧。油烟从集烟罩1进入时,分别从左、右两侧进入到风机系统4内。第一蜗壳411内形成第一油烟通道441,第一油烟通道441的顶端形成第一出风口414,第二蜗壳421内形成第二油烟通道442,第二油烟通道442顶端形成第二出风口424,第一出风口414和第二出风口424并排、间隔地布置。

第一三元叶轮412和第二三元叶轮422可采用现有技术,如本申请人的申请号为201620102790.9的专利中所公开的结构。第一三元叶轮412和第二三元叶轮422共用同一个驱动电机43,驱动电机43设置在第一蜗壳411和第二蜗壳421之间,驱动电机43具有双输出轴,由此向左延伸的输出轴431可与第一三元叶轮412连接而驱动第一三元叶轮412运转,向右延伸的输出轴431可与第二三元叶轮422连接而驱动第二三元叶轮422运转。由此可使得两个三元风机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同时又能节约能源。

第一三元叶轮412和第二三元叶轮422可以分别与水平方向成60°~90°,两个叶轮朝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第一三元叶轮412向左倾斜,第二三元叶轮422向右倾斜),由此可以减小风阻,提高吸油烟效果。第一三元叶轮412的中心与吸油烟机的风道25入口保持一定的距离,该距离为第一三元叶轮412的直径的1~2倍,第二三元叶轮422的中心与吸油烟机的风道25入口保持一定的距离,该距离为第二三元叶轮422的直径的1~2倍,叶轮中心与风道25入口的距离必须大于叶轮直径,这样风道25入口处的滤网26才能起到作用,但也不能大于2倍直径,否则距离负压区域距离太远。

上述两个三元风机,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并且这种布置方式,风机系统整体体积较小,可以在不改变机箱2原有尺寸,在保持较高风压的情况下又能使得风量翻倍,提高吸油烟效率。两个进风口分别朝向左、右两侧,使得两侧周边的负压区域面积增大,适用于两个灶头,达到不跑烟的效果;噪声传播路径朝向左、右两侧,而不像现有技术中那样朝向使用者,由此减小了噪声。

风机系统4的上方设置有出风罩5,出风罩5的罩体51覆盖第一三元风机41的第一蜗壳411的第一出风口414、第二三元风机42的第二蜗壳421的第二出风口424、并且均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罩5包括罩体51、设置在罩体51内的导流板。罩体51呈中空的筒状,并且相对的第一端511(下端)和第二端512(上端)开口,第一端511的口径大于第二端512的口径,即开口从靠近风机系统4的位置向远离风机系统4的位置逐渐缩小,油烟气流从第一端511进入到罩体51内,并从第二端512离开罩体51进入与出风罩5连接的外接管道。

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521和第二导流板522,第一导流板521从罩体51的第一端511向第二端512延伸,并且第一导流板521在罩体51的第一端511处、与第一三元风机41的第一出风口414处的靠近第二三元风机42的第二出风口424的第一边沿415(第一出风口的右侧边沿)对应,第二导流板522在罩体51的第一端511处、与第二三元风机42的第二出风口424处的靠近第一三元风机41的第一出风口414的第二边沿425(第二出风口的左侧边沿)对应。每个导流板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宽度。第一导流板521由第一端511至第二端512、逐渐朝向第二导流板522(向右)倾斜,第二导流板522由第一端511至第二端512、逐渐朝向第一导流板521倾斜(向左),即每个导流板从罩体51底部偏离中间的位置向罩体51顶部中间的位置延伸。第一导流板521和第二导流板522的顶端(靠近罩体51的第二端512)互相连接,优选的,两个导流板的连接处呈圆滑过渡,从而引导气流平稳过渡。

第一导流板521的前、后两侧边5211、5212始终与罩体51的内侧壁连接,第二导流板522的前、后两侧边5221、5222始终与罩体51的内侧壁连接。由此罩体51内分隔为罩体51内侧壁和第一导流板521之间的第一扩压流道531、罩体51内侧壁和第二导流板522之间的第二扩压流道532,第一扩压流道531和第二扩压流道532互相独立。第一扩压流道531在罩体51的第一端511处与第一三元风机41的第一出风口414对应,即完全覆盖第一出风口414,第二扩压流道532在罩体51的第一端511处与第二三元风机42的第二出风口424对应,即完全覆盖第二出风口424。第一扩压流道531的截面积由第一端511至第二端512逐渐缩小,第二扩压流道532的截面积第一端511至第二端512逐渐缩小,由此,第一扩压流道531顶部的出口速度大于第一扩压流道531底部的出口速度,第二扩压流道532顶部的出口速度大于第二扩压流道532底部的出口速度。

通过设置上述的导流板,使得与第一三元风机41的第一出风口414连通的第一扩压流道531、与第二三元风机42的第二出风口424连通的第二扩压流道42的气流速度彼此接近。出风罩5的这一导流作用有利于出口气体形成层流,形成层流后进入外接管道,避免了气流从蜗壳出来后以紊流状态直接进入外接管道的缺陷,也避免了两个三元风机的出风口气流混合时的强烈的摩擦和撞击,从而大幅度降低流动损失,提高效率。

第一导流板521和/或第二导流板522上密布有吸声孔54,有利于降低出口噪声。为进一步降低噪声,还可以在第一导流板521和第二导流板522之间的空间设置隔板55,使得第一导流板521和第二导流板522之间的空间被分隔成至少两个共振腔551。或者,也可以在第一导流板521和第二导流板522之间的空间设置吸音棉。或者,也可以用加强筋代替隔板55,以增强导流板的强度。

上述这种并联双风机竖直摆放的形式,可以使得风机系统4的最强负压区正对左右两侧进入的气流,而集烟板3上的双进风通道可以使得下方进入的气流从左右两侧负压最强的区域进入风机系统4,减少了油烟的逃逸率。

实施例二

参见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三元风机41和第二三元风机42共用同一个蜗壳44,即第一三元风机41的第一三元叶轮412和第二三元风机42的第二三元叶轮422共同设置在同一个蜗壳44内。

两个三元叶轮之间设置有安装板45,从而将两个三元叶轮分隔在安装板45的两侧,安装板45延伸到蜗壳44的顶端,从而将蜗壳44内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第一油烟通道441和第二油烟通道442。驱动电机43从安装板45穿过、并与安装板45连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罩5仅包括罩体51以及设置在罩体51内的导流板56,导流板56在油烟的流动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为在纵向上延伸,导流板56的位置与安装板45相对应,从而将罩体51分隔为与蜗壳44内的油烟通道相对应的独立的第一扩压流道531和第二扩压流道532。

可替代的,出风罩5也可以采用实施例一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