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菌恒温恒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8576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灭菌恒温恒湿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医院检测室提供恒温恒湿环境的机房系统,具体是一种灭菌恒温恒湿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医院MR机房空调、CT机房空调只是为MR、CT检查室,MR、CT机房设备提供恒温恒湿环境,没有考虑消毒和灭菌问题。但是MR检查室、CT检查室每天接待20-50个病人做检查,这些检查室内部空间又相对比较封闭,所以交叉感染的机会非常大,检查室使用频繁,这对检查的患者或体检的人群留下了安全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医院检查室机房空调不能解决消毒和灭菌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灭菌恒温恒湿系统。实现的目的为,在保证给医院检查室提供恒温恒湿条件的同时,能够对检查室还起到消毒和灭菌的作用,最大化降低能耗,增强广谱适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灭菌恒温恒湿系统,其结构包括自动温控设备,与自动温控设备连通的风道,以及通过微处理器与湿度传感器连接的液体雾化器,液体雾化器与风道连通,在风道的输出端安装有紫外线杀菌器。在保证给空间提供恒温恒湿的条件下,增设的紫外线杀菌器对自动温控设备、液体雾化器输出的气体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对供给的空气起到净化的作用,同时也可对空间内原有的空气起到灭菌、消毒的作用,由于本身系统没有额外引入大功率的设备,故在最低能耗的条件下,同时实现恒温、恒湿、灭菌三个功能,广谱适用性强,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进一步的,在自动温控设备与风道连通的管路上串接有过滤装置。为了进一步的保证供给的空气干净、无菌,空气在从自动温控设备刚输出时就采用过滤装置先进行一次过滤,可将空气中大颗粒的有害物质过滤掉。

进一步的,在液体雾化器与风道连通的管路内安装有电解槽。液体再经雾化器打散形成雾气时,再经过电解槽,可以使雾化水释放纯净物质臭氧(O3),O3在水的雾化过程中起到对水质杀菌消毒的功效,并随着均匀的加湿细雾传播到房间的各个角落,与紫外线灭菌器起到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灭菌的速度和效率。

进一步的,在风道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PM2.5过滤网,在PM2.5过滤网上涂覆有二氧化钛催化剂层。随着雾霾天气的加重,可在风道的输出端再增设PM2.5过滤网,不仅能进一步净化空气,涂覆的二氧化钛催化剂层,也在紫外线杀菌器的照射下进一步分解空气中有毒物质,释放出氧气,无需多余的电子设备,即可同时实现两种功能,降低能耗。

进一步的,在自动温控设备、微处理器内部安装有无线通讯芯片。当密闭空间内无需再使用恒温恒湿系统,或者需要调节时,通过无线通讯芯片可实现远距离甚至远程操作,利用智能化的设备减少人工的工作时间,使用方便。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清楚的了解灭菌恒温恒湿系统的工作情况,在自动温控设备外表面连接有显示屏,显示屏还与微处理器连接。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能耗最低的条件下,能够同时实现灭菌、恒温、恒湿三种功能,广谱适用性强,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自动温控设备;2、风道;3、微处理器;4、湿度传感器;5、液体雾化器;6、紫外线杀菌器;7、过滤装置;8、电解槽;9、PM2.5过滤网;10、无线通讯芯片;11、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灭菌恒温恒湿系统,参照图1所示,包括自动温控设备1,与自动温控设备连通的风道2,以及通过微处理器3与湿度传感器4连接的液体雾化器5,液体雾化器与风道连通,在风道的输出端安装有紫外线杀菌器6。

在具体使用时,风道是安装在房间内的,自动温控设备最常见的就是变频式空调,可提供给室内恒温的条件,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房间内的湿度,其数据传输给微处理器,当湿度条件不符合要求时,便可启动液体雾化器,为房间提供合适的湿度,液体雾化器最常见的就是商用加湿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系统,可同时实现恒温、恒湿、灭菌三种功能。

实施例二:除了实施例一公开的结构外,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实施例,在自动温控设备与风道连通的管路上串接有过滤装置7,如图2所示,在液体雾化器与风道连通的管路内安装有电解槽8,在风道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PM2.5过滤网9,在PM2.5过滤网上涂覆有二氧化钛催化剂层;

进一步的,在自动温控设备、微处理器内部安装有无线通讯芯片10,无线通讯芯片可以是GPRS、W I F I、Z I GBEEN等能够实现无线通讯的芯片,使本系统可以接受远距离甚至是远程的控制;

进一步的,在自动温控设备外表面连接有显示屏11,显示屏还与微处理器连接,当自动温控设备不工作时,显示屏也可以通过微处理器显示雾化器的工作状态,起到节能省电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