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循环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1703阅读:8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循环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循环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由风机、进风管道、排风管道以及各种接头连接构成,风机启动,使室内形成负压,室内受污染的空气经排风口及风机排出室外,室外新鲜空气便经进风口进入室内,将室外新鲜空气与室内污浊空气不间断置换,从而使长时间待在室内的人们能够呼吸到高品质的新鲜空气。目前,已有的新风系统循环系统主要以内外循环独立为主,即室外空气经过净化后进入室内,室内空气通过独立的管道排出到室外,无法进行内外循环的切换。当室外空气污染程度较高时,此时仍然通过外循环进入污染空气,需要使用净化器,但当净化器的净化率达到瓶颈时,无法有效的净化室外空气,同时由于不间断的净化室外污染空气,净化器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最终会导致空气净化效果不佳以及净化器更换的频率大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循环新风系统,根据室内外空气污染值的差值进行自动切换内外循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循环新风系统,包括:

室外新风管道,与室外空气连通;

进风管道,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

室内新风管道,与室内空气连通;

回风管道,用于将净化后的室内空气排入室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新风管道与所述进风管道相连通构成室外循环通道;

所述室内新风管道与所述回风管道相连通构成室内循环通道,还包括:

电控四通阀门,连接所述室外新风管道、进风管道、室内新风管道和回风管道;

室外空气探测器,用于对室外空气质量进行探测;

室内空气探测器,用于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探测;

空气净化器,安装于所述回风管道中,用于净化进入到室内的空气,以及

与所述室外空气探测器、室内空气探测器和电控四通阀门电性连接的微电脑控制系统。

采用这种结构,室内外空气探测器分别对室内和室外的空气进行检测,当室外空气污染程度较高时,通过微电脑控制系统控制电控四通阀门,使室外新风管道和进风管道关闭,且使室内新风管道和回风管道开通,即通过室内循环通道对室内的空气质量进行调节和改善;当室外空气污染值降低到设定阈值时,通过微电脑控制系统控制电控四通阀门,使室内新风管道和回风管道关闭,且使室外新风管道和进风管道开通,系统将切换至室外循环通道,将室外洁净空气送入室内;本申请可以有效净化空气质量,内外循环交替使用,实施简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优选的,所述空气净化器包括静电吸附装置、光触媒装置和负氧离子发生装置。

采用这种结构,首先通过静电吸附装置除去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然后通过光触媒装置对空气中的细菌进行灭活,最后通过负氧离子发生装置向空气中添加负氧离子,以实现空气的净化。

优选的,所述负氧离子发生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正电极和负电极;

所述正电极为金属或导电聚合物电极;

所述负电极为表面涂覆石墨烯的金属或导电聚合物电极;

所述正电极、负电极和电路相连形成产生负氧离子的空间。

采用这种结构,利用负氧离子体电场中的高能电子等活性粒子对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及化学有害物质进行净化降解,同时负氧离子又能使空气感到清新,使得室内的空气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优选的,所述光触媒装置包括紫外线光源体和光触媒载体;

所述紫外线光源体位于所述光触媒载体的两侧;

所述光触媒载体为锥形过滤网且在其上附着有光触媒涂层。

采用这种结构,通过设置在紫外线光源中间的锥形过滤网结构,增大了紫外光对光触媒的辐照面积,降低了风阻,且增加了空气与光触媒涂层的接触,提高了空气净化效率。

优选的,在所述进风管道中安装有所述空气净化器。

采用这种结构,也可通过空气净化器对室外循环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并送入到室内。

优选的,所述室外空气探测器/室内空气探测器包括PM2.5/PM10传感器、TVOC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采用这种结构,可更全面的检测室内外的空气质量,便于对室内外空气的污染值进行比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智能循环新风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智能循环新风系统的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循环新风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循环新风系统包括室外新风管道10、进风管道20、室内新风管道30、回风管道40、电控四通阀门50、室外空气探测器60、室内空气探测器70、空气净化器80、以及微电脑控制系统90,其中,室外空气探测器60和室内空气探测器70均包括PM2.5/PM10传感器、TVOC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通过室内空气探测器70和室外空气探测器60分别对室内外的空气环境进行探测。本实用新型的进风管道20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回风管道40用于将净化后的室内空气排入室内。另外,所述室外新风管道10与所述进风管道20相连通构成室外循环通道,所述室内新风管道30与所述回风管道40相连通构成室内循环通道,所述室外循环通道和室内循环通道之间的切换通过电控四通阀门50来控制,四通阀门50与所述室外新风管道10、进风管道20、室内新风管道30和回风管道40相连接,所述室外空气探测器60和室内空气探测器70分别对室内和室外的空气进行检测,并对两者检测的值进行比较,当室外空气污染程度较高时,通过微电脑控制系统90控制电控四通阀门50,使室外新风管道10和进风管道20关闭,且使室内新风管道30和回风管道40开通,即通过室内循环通道对室内的空气质量进行调节和改善;当室外空气污染值降低到设定阈值时,即室外的空气质量高于室内空气质量时,通过微电脑控制系统90控制电控四通阀门50,使室内新风管道30和回风管道40关闭,且使室外新风管道10和进风管道20开通,系统将切换至室外循环通道,将室外洁净空气送入室内;本申请根据室内外空气污染值的差值进行自动切换内外循环,可以有效净化空气质量,内外循环交替使用,实施简单,且能降低空气净化器的压力,提高净化器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如图2所示,所述空气净化器80包括静电吸附装置81、光触媒装置82和负氧离子发生装置83,首先通过静电吸附装置81除去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然后通过光触媒装置82对空气中的细菌进行灭活,最后通过负氧离子发生装置83向空气中添加负氧离子,以实现空气的净化。具体地,所述光触媒装置82包括紫外线光源体821和光触媒载体822,所述紫外线光源体821位于所述光触媒载体822的两侧,所述光触媒载体822为锥形过滤网且在其上附着有光触媒涂层,通过设置在紫外线光源中间的锥形过滤网结构,增大了紫外光对光触媒的辐照面积,降低了风阻,且增加了空气与光触媒涂层的接触,提高了空气净化效率。所述负氧离子发生装置83包括相对设置的正电极831和负电极832,所述正电极831为金属或导电聚合物电极;所述负电极832为表面涂覆石墨烯的金属或导电聚合物电极,所述正电极831、负电极832和电路833相连形成产生负氧离子的空间,其中,石墨烯是碳原子紧密堆积而成的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石墨烯具有类似于活性炭的天然吸附性,氧气分子能够物理吸附在石墨烯的表面且氧-氧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由于氧气分子与碳原子之间会发生电荷转移,具体来说,在石墨烯表面游离着大量的自由电子,且它的游离态电子与金属中游离态电子不同在于电子与碳原子的结合没有电子与金属原子的结合那么紧密,一旦氧气分子吸附在石墨烯表面时,它获得了与它最近邻碳原子的电荷,与它次近邻的碳原子也贡献了一小部分电子给氧气分子,同时氧气分子自身的电荷发生了重新排布,氧-氧之间一小部分电荷转移到氧气分子两侧。氧气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解析能是2.39eV,该解析能远远小于氧气分子的O-O键能,所以当氧气分子物理吸附在石墨烯表面,理论上使得带电荷氧分子易于脱离石墨烯表面。石墨烯具有类似于活性炭的天然吸附性,氧气分子物理吸附在涂覆有石墨烯的金属或导电聚合物电极表面时,石墨烯中的游离电子由碳原子转移到氧原子上,形成负氧离子,通电后,石墨烯表面的自由电子数量增加,在氧气吸附脱附的这一动态平衡过程中,带负电的氧气脱附,空气中氧气继续吸附在电极表面,从而使得空气中的氧气不断带上负电荷逃逸。氧气与石墨烯电极的接触面积越大,则负氧离子的产率越高。利用负氧离子体电场中的高能电子等活性粒子对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及化学有害物质进行净化降解,同时负氧离子又能使空气感到清新,经过空气净化器80使得达到室内的空气为洁净气体。

另外,在光触媒装置82和负氧离子发生装置83之间还安装有过滤网和过滤器,通过过滤网和过滤器对空气中的颗粒和灰尘进行吸收,以减少空气中的杂质,以免对负氧离子发生装置产生影响。进一步地,过滤网包括活性炭过滤网和除甲醛过滤网,所述过滤器包括初效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从光触媒装置82到负氧离子发生装置83的方向顺次设置所述高效过滤器、除甲醛过滤网、活性炭过滤网和初效过滤器,初效过滤器能去除小颗粒、毛发等,活性炭过滤网和除甲醛过滤网能去除部分甲醛、TVOC,高效过滤器能去除PM2.5尘埃粒子,使空气得到充分的过滤,并使室内空气的洁净度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进风管道20中也安装有所述空气净化器80,也可通过空气净化器80对室外循环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并送入到室内,进一步提高室外循环通道的空间净化效果。

通过上述结构,微电脑控制系统90可依据室内外空气的污染程度(通过室外空气探测器60和室内空气探测器70得知),控制电控四通阀门50来切换循环通道,当室外空气污染严重时系统将切换至内循环模式,对室内空气进行二次净化,当室外空气污染值降低到设定阈值时,系统将切换至外循环模式,对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并送入室内,使新风系统的运行更智能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上述上下左右前后的描述均以参照附图进行的描述,非限定本发明之用,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