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无耗能通风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614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物无耗能通风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说的是一种建筑物无耗能通风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物的通风效果,是建筑舒适度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也是结构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对于目前的城市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紧缺,许多楼间距都十分狭小,建筑通风问题很突出。使用空调等电气设备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能耗大,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无耗能通风建筑结构,该通风建筑可以在微风的条件下,利用建筑本身的气动性能,无耗能的更新建筑物室内空气,提高建筑物的通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物无耗能通风建筑结构,包括内墙、外墙和上下层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墙、外墙和上下层楼板之间合围形成横向的疏风槽,在外墙上有进风口接通疏风槽,在建筑物侧壁上有出风口接通疏风槽,在内墙与外墙之间有竖向的排风槽,疏风槽与排风槽之间有排气口接通,排风槽与各层内室之间有次级排气管接通,构成无耗能通风通道。

作为优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墙和内墙表面光滑,有利于形成较大压力差。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墙为建筑物的外墙,其形状与内墙一致,为弧形、直线型或者弧形与直线型的组合,有利于保持稳定的风压。

作为优选,所述的疏风槽连接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布置在楼板与楼板之间,进风口面积大于出风口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的疏风槽的形状可以是弧形、直线型或弧形与直线型的组合。所示形状有利于在疏风槽内形成风进而在排气口和建筑室内形成压力差。

作为优选,所述的排气口设置在疏风槽下表面,其形状与排气槽形状一致,为圆形或矩形等形状。

作为优选,所述的排气口设置在疏风槽总长度的1/3-2/3处,可以较好利用疏风槽中稳定的气流,最大化利用压力差。

作为优选,所述无耗能通风建筑结构在同一楼层对称设置4个,以适应不同的来流风方向。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突出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技术进步:本实用新型于利用风从疏风槽中流过时,流速较大,风压减小,将疏风槽底部的排气口与建筑物的排气槽相连接,利用疏风槽中的自然风带走排气槽内的空气;同时,风流过建筑物时,建筑物侧面的流速大,形成负压区,而在建筑迎风面,压力为正,这样在微风的情况下,无需耗能就可以达到建筑物的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建筑的实施例的三维示意图。

图2 是本建筑的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3 是本建筑的实施例的立面图。

图4 是本建筑的实施例的在微风下自产风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1、参见图1和图2,本建筑无耗能通风建筑结构,包括内墙(4)、外墙(3)和上下层楼板(9、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墙(4)、外墙(3)和上下层楼板(9、10)之间合围形成横向的疏风槽(2),在外墙(3)上有进风口(7)接通疏风槽(2),在建筑物侧壁上有出风口(8)接通疏风槽(2),在内墙(4)与外墙(3)之间有竖向的排气槽(6),疏风槽(2)与排气槽(6)之间有排气口(5)接通,排气槽(6)与各层内室之间有次级排气管(11)接通,构成无耗能通风通道。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如下:

所述的外墙(3)和内墙(4)表面光滑。

所述的外墙(3)形状与内墙(4)一致,为弧形、直线型或者弧形与直线型的组合。

所述的疏风槽(2)连接进风口(7)和出风口(8),布置在上楼板(9)与下楼板(10)之间,进风口(7)面积大于出风口(8)面积。

所述的疏风槽(2)的形状可以是弧形、直线型或弧形与直线型的组合。其形状应有利于在疏风槽(2)内形成风进而在排气口(5)和建筑室内形成压力差。

所述的排气口(5)设置在疏风槽(2)下表面,其形状与排气槽(6)形状一致,为圆形或矩形。

所述的排气口(5)设置在疏风槽(2)离进风口(7)距离为疏风槽(2)总长度的1/3-2/3处。

所述无耗能通风通道在同一楼层前后对称设置4个。

实施例三:

图1、图2、图3所示为本通风建筑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耗能通风建筑结构,所述的外墙(3)和内墙(4)表面光滑。所述的疏风槽(2)连接进风口(7)和出风口(8),所述进风口(7)与出风口(8)布置在上层楼板(9)与下层楼板(10)之间,进风口(7)面积大于出风口(8)面积。所述的疏风槽(2)的形状可以是弧形、直线型或弧形与直线型的组合。所示形状有利于在疏风槽内形成风进而在排气口和建筑室内形成压力差。所述的外墙(3)形状与内墙(4)一致,为弧形、直线型或者弧形与直线型的组合。所述的排气口()设置在疏风槽(2)下表面,其形状与排气槽(6)形状一致,为圆形或矩形等形状。所述的排气口(5)设置在疏风槽(2)离进风口(7)距离为疏风槽(2)总长度的1/3-2/3处。所述无耗能通风建筑结构在同一楼层前后对称设置4个,以适应不同的来流风方向。

风流过建筑物时,建筑物侧面的流速大,形成负压区,而在建筑迎风面,压力为正,由于风压在疏风槽(2)内就会形成风,风流过疏风槽(2)时,流速增大,压力减小,在排气槽(6)和疏风槽(2)之间又会形成压力差,此时将疏风槽(2)底部的排气口(5)和建筑物的排气槽(6)相连接,利用疏风槽(2)中的风带走排气槽(6)内的空气。在微风情况下,无需耗能就可以达到建筑物的通风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