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建筑用调节冷暖的节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8891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建筑用调节冷暖的节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层建筑用调节冷暖的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中为了调节室内温度,通常在建筑的天花板上安装中央空调用于集中调节建筑室内温度,使用中央空调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温度调节成本较高。

众所周知,夏季地下水的温度低于外部空气温度,冬季地下水的温度高于室外温度,而地下水使用成本低,因此需要对传统的调节装置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多层建筑用调节冷暖的节能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层建筑用调节冷暖的节能装置,包括建筑本体,所述建筑本体的地板上开有安装槽,且安装槽内嵌装有防护板,防护板内设有中空结构的调温板,所述调温板的一端通过导管与水泵的出水端连接,且水泵的进水端通过水管延伸至地下水内,所述调温板远离水泵的一端连接有垂直设置的出水管,且出水管的底部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两侧内壁之间连接有传动杆,且传动杆圆周外壁的中部套接有固定圈,且固定圈上焊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扇叶,传动杆延伸至壳体外侧的一端套接有发电机组件,且发电机组件通过螺栓与壳体或建筑本体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建筑本体包括6-10层地板,且6-10层地板内均设有调温板,相邻的两个调温板之间通过连接管依次连接,且调温板与连接管构成回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扇叶为螺旋状结构,且扇叶的平面垂直于出水管的长度方向。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开有排水管,且排水管的底部延伸至地下水内。

优选的,所述调温板包括中空结构的盛水板,盛水板的顶部外壁和底部外壁上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安装通孔,且安装通孔内插接有导热鳍片。

优选的,所述导热鳍片的竖截面为S形结构,且盛水板的顶部外壁和底部外壁上均粘接有热反射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水泵将地下水提升至盛水板内,盛水板内的水通过导热鳍片与建筑内部进行热交换,在建筑内部温度高时,为建筑降温,在建筑内部温度低时为建筑升温,成本低,且通过自然散热的方式降温或升温,使居住者更加舒适;

2、水流经出水管从最高点流向壳体内,高速的水流冲击扇叶,推动扇叶和传动杆转动,传动杆转动带动发电机组件工作,使发电机组件发电,为水泵提供电力,能够节省电力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层建筑用调节冷暖的节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层建筑用调节冷暖的节能装置调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建筑本体、2防护板、3调温板、4连接管、5水泵、6出水管、7壳体、8传动杆、9扇叶、10发电机组件、11盛水板、12热反射膜、13导热鳍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多层建筑用调节冷暖的节能装置,包括建筑本体1,建筑本体1的地板上开有安装槽,且安装槽内嵌装有防护板2,防护板2内设有中空结构的调温板3,调温板3的一端通过导管与水泵5的出水端连接,且水泵5的进水端通过水管延伸至地下水内,调温板3远离水泵5的一端连接有垂直设置的出水管6,且出水管6的底部连接有壳体7,壳体7的两侧内壁之间连接有传动杆8,且传动杆8圆周外壁的中部套接有固定圈,且固定圈上焊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扇叶9,传动杆8延伸至壳体7外侧的一端套接有发电机组件10,且发电机组件10通过螺栓与壳体7或建筑本体1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建筑本体1包括6-10层地板,且6-10层地板内均设有调温板3,相邻的两个调温板3之间通过连接管4依次连接,且调温板3与连接管4构成回形结构,扇叶9为螺旋状结构,且扇叶9的平面垂直于出水管6的长度方向,壳体7的底部开有排水管,且排水管的底部延伸至地下水内,调温板3包括中空结构的盛水板11,盛水板11的顶部外壁和底部外壁上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安装通孔,且安装通孔内插接有导热鳍片13,导热鳍片13的竖截面为S形结构,且盛水板11的顶部外壁和底部外壁上均粘接有热反射膜12。

工作原理:水泵5将地下水提升至盛水板11内,盛水板11内的水通过导热鳍片13与建筑本体1内部进行热交换,在夏季,建筑本体1内部温度高时,地下水温度低于建筑本体1内温度,地下水能够吸收建筑本体1内的热量,为建筑本体1降温,冬季,建筑本体1内部温度低,地下水温度高于建筑本体1,地下水热量经导热鳍片13与建筑本体1进行热交换,提高建筑本体1内温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