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传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0086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传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效传热管。



背景技术:

很多产品在工作过程中都会产生热量,特别是电子产品,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产品功率越来越大,工作过程中的发热量也增大,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散热,不仅会影响工作情况,还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现有一般都是用散热器或风扇进行散热,但是散热器的热导率较低,很难及时的把热量传递出去,因此,人们设计了传热管对热量进行传递,但是,现有的传热管封口质量差,容易泄露,而且传热管容易氧化,影响传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传热管,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能够较好的改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传热管,包括管壳、吸液芯、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所述管壳为两端开放的管状结构,所述吸液芯设置在所述管壳内,所述管壳的其中一端为第一开口端,另一端为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一封头封闭住所述第一开口端,所述第二封头封闭住所述第二开口端,所述管壳、所述第一封头和所述第二封头围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工作介质,所述管壳的外表面设有保护层。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管壳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半圆形或扁平形。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头与所述管壳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头与所述管壳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封头与所述管壳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管壳采用铜或铝制成。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工作介质为丙酮、乙醇或甲醇。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管壳的靠近所述第一封头的一端为发热端,所述管壳的靠近所述第二封头的一端为冷却端,所述冷却端的外侧设有散热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传热效率高,抗氧化、抗腐蚀性能好,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效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带散热片的高效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1-管壳;102-吸液芯;103-第一封头;104-第二封头;105-保护层;106-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传热管,包括管壳101、吸液芯102、第一封头103和第二封头104。

管壳101为两端开放的管状结构,本实施例中,管壳101为无缝管,管壳101的其中一端为第一开口端,另一端为第二开口端。

管壳101可以采用铜制成,也可以采用铝制成。优选采用铜制成管壳101,痛的导热性能好。

管壳101的外表面可以设置保护层105,这样可以防止管壳101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保护层105可以是通过对管壳101进行钝化处理而形成的保护膜,也可以是在管壳101的外表面涂覆一层抗氧化层。

管壳10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加工成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矩形、扁平形等。横截面形状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比如,用在矩形槽的地方,可以优选采用横截面形状为扁平形或矩形的管壳101,半圆槽的地方可以采用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半圆形的管壳101,这样当管壳101放置在槽内时接触面积比较大。

管壳101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管壳101的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可以加工成U型结构、L型结构或其他形状的结构等。

吸液芯102是传热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液芯102的结构形式将直接影响到传热管和热管换热器的性能。

吸液芯102应具有以下特点:

(1)足够大的毛细抽吸压力或较小的管芯有效孔径;

(2)较小的液体流动阻力,即有较高的渗透率;

(3)良好的传热特性,即有小的径向热阻。

本实施例中,吸液芯102为由一定目数的金属粉末烧结在管壳101内壁而形成与管壁一体的毛细结构。

第一封头103设置在管壳101的第一开口端且封闭住第一开口端,第一封头103与管壳101之间可以为焊接连接,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焊接连接制造方便,一体成型结构密封性能好。

第二封头104设置在管壳101的第二开口端且封闭住第二开口端。第二封头104与管壳101为焊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封闭第二封头104前,需要对管壳101内抽真空并注入工作介质,然后才用第二封头104封闭住管壳101的第二开口端。

工作介质可以采用丙酮、乙醇或甲醇等。这些工作介质沸点低,受热易挥发。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管壳101的外侧可以设置散热片106。

参考图2所示,管壳101的靠近第一封头103的一端为发热端,管壳101的靠近第二封头104的一端为冷却端,散热片106设置在管壳101的冷却端。散热片106可以是沿管壳101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也可以是沿管壳101的周向方向排布。这样,发热端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冷却端能够通过散热片106传导到空气中,散热片106与空气接触面积大,散热快。

该高效传热管的工作原理为:在传热管的蒸发段(即管壳101的发热端),管壳101内的工作液体受热蒸发,并带走热量,该热量为工作液体的蒸发潜热,蒸汽流向传热管的冷凝段(即管壳101的冷却端),凝结成液体,同时放出潜热,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液体回流到蒸发段。这样,就完成了一个闭合循环,从而将大量的热量从发热端传到冷却端。

该高效传热管具有以下特性:

(1)很高的导热性

传热管内部主要靠工作液体的汽、液相变传热,热阻很小,因此具有很高的导热能力。与银、铜、铝等金属相比,单位重量的热管可多传递几个数量级的热量。

(2)优良的等温性

传热管内腔的蒸汽是处于饱和状态,饱和蒸汽的压力决定于饱和温度,饱和蒸汽从蒸发段流向冷凝段所产生的压降很小,根据热力学中的方程式可知,温降亦很小,因而热管具有优良的等温性。

(3)热流密度可变性

传热管可以独立改变蒸发段或冷却段的加热面积,即以较小的加热面积输入热量,而以较大的冷却面积输出热量,或者传热管可以较大的传热面积输入热量,而以较小的冷却面积输出热量,这样即可以改变热流密度,解决一些其他方法难以解决的传热难题。

(4)热流方向可逆性

一根水平放置的传热管,由于其内部循环动力是毛细力,因此任意一端受热就可作为蒸发段,而另一端向外散热就成为冷凝段。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