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4542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散热片上的散热翅片往往是固定不变的,且与散热片的连接板固定连接。然而,由于散热翅片固定不变,无法增加或减少散热翅片,进而无法满足不同的散热需求,并且无法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其使用范围有限,通用性差,不利于推广应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型的散热结构。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的散热结构,包括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连接结构上的第一散热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上的压板结构、设置于所述连接结构上的第二散热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上方的若干第三散热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第一固定块、连接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左右两侧的定位杆,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支撑杆、位于所述支撑杆上方的第一散热板、位于所述支撑杆左右两侧的第二散热板,所述压板结构包括压板、位于所述压板下方的弹簧,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框、位于所述散热框左右两侧的第一散热翅片,所述第三散热结构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三散热结构包括顶靠板、位于所述顶靠板上方的第二散热翅片。

所述第一固定块呈圆柱体,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左右表面的安装孔,所述定位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散热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支撑板平行,所述第一散热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散热板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散热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散热板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所述压板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压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若干第二通孔,所述弹簧设有若干个,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压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散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散热框的下表面顶靠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定位杆的侧面顶靠在所述散热框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一散热板收容于所述散热框内且与所述散热框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压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散热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框上设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散热翅片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框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顶靠板顶靠在所述第一散热板上,所述压板顶靠在所述顶靠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下端与所述顶靠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新型的散热结构能够方便的增加或者减少散热翅片,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当增加散热翅片时可以增强其散热效果,并且由于散热翅片的数量可以改变,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使用范围广,通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新型的散热结构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新型的散热结构包括连接结构1、设置于所述连接结构1上的第一散热结构2、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2上的压板结构3、设置于所述连接结构1上的第二散热结构4、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2上方的若干第三散热结构5。

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结构1包括支撑板11、位于所述支撑板11下方的第一固定块12、连接板13、位于所述支撑板11上方左右两侧的定位杆14。所述支撑板11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板1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固定块1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固定块12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1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13呈长方体,所述连接板13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1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13上设有若干贯穿其左右表面的安装孔131,所述安装孔131呈圆形,且可供螺栓穿过,以便将其固定在产品上。所述定位杆1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11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杆14呈长方体,所述定位杆14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1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散热结构2包括支撑杆21、位于所述支撑杆21上方的第一散热板22、位于所述支撑杆21左右两侧的第二散热板23。所述支撑杆21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杆21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1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2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散热板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散热板2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散热板22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散热板22与所述支撑板11平行,所述第一散热板2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21,所述第一通孔221呈圆形。所述第二散热板23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散热板23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散热板2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散热板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散热板23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散热板23采用导热材料制成。

如图1所示,所述压板结构3包括压板31、位于所述压板31下方的弹簧32。所述压板31呈长方体,所述压板3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压板3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若干第二通孔311。所述弹簧32设有若干个,所述弹簧32的上端与所述压板3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32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1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32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21,所述弹簧32拉动所述压板31。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散热结构4包括散热框41、位于所述散热框41左右两侧的第一散热翅片42。所述散热框4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散热框41的下表面顶靠在所述支撑板11上,所述定位杆14的侧面顶靠在所述散热框41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一散热板22收容于所述散热框41内且与所述散热框4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从而对所述散热框41起到定位作用,所述散热框4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传递热量,所述压板31的下表面与所述散热框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框41上设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三通孔411,所述第三通孔411呈圆形,方便热量进入到散热框41内。所述第一散热翅片42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4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散热翅片42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框41的侧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散热结构5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三散热结构5包括顶靠板51、位于所述顶靠板51上方的第二散热翅片52。所述顶靠板51呈长方体,所述顶靠板51顶靠在所述第一散热板22上,所述压板31顶靠在所述顶靠板51的上表面上,从而可以将顶靠板51固定在所述第一散热板22上。所述第二散热翅片52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散热翅片52的下端与所述顶靠板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翅片52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11。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新型的散热结构在使用时,所述第一散热翅片42、散热框41、第二散热翅片52、第一散热板22及第二散热板23均起到了散热的作用。当需要更滑第二散热翅片52时,向上移动所述压板31,使得所述散热框41向上脱离所述第一散热板22,然后将第二散热翅片52换上或者取下,然后将散热框41及压板31向下移动直至恢复至初始状态,所述压板31重新压在顶靠板51上,所述弹簧32的弹力作用使得压板31将顶靠板51固定,从而可以方便的根据需要更换第二散热翅片52,使用方便。至此,本实用新型新型的散热结构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