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8209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冷凝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用的真空冷凝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火电厂发电系统中,对于汽轮机组发电后排出的高温水蒸气仅仅采用空冷器进行冷凝;实际使用中发现,该种结构不但能耗大,且冷凝效果差,从而导致管路内背压较高,阻碍发电效率的提升,因此亟需一种全新的冷凝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冷凝效果好的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所述系统包含有发电机组,所述发电机组的蒸汽排出端连接至蒸发式真空凝汽器;所述蒸发式真空凝汽器,包含有壳体,所述壳体中部安装有换热器,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水槽,所述壳体的壳壁位于换热器和水槽之间的部分设置有进风窗,所述壳体的顶部壳壁上嵌置有风机,喷淋管位于风机和换热器之间,所述喷淋管上设置有多个朝向换热器的喷头,所述喷淋管与水槽之间的管路上穿接有循环泵;

所述换热器包含前腔体和后腔体,所述前腔体的前管板和后腔体的后管板之间连接有多根冷却排管,所述前腔体内设置有前管板隔板将前腔体分隔为上下两个腔室,所述后腔体内设置有后管板隔板将后腔体分隔为上下两个腔室,所述前腔体上安装的蒸汽进口与前腔体的下腔室相连通,所述后腔体上安装的凝结水出口与后腔体的下腔室相连通,所述后管板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前腔体上安装的抽真空接口与前腔体的上腔室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所述发电机组包含有锅炉,所述锅炉生产的蒸汽经过热器送入汽轮机组进行发电,汽轮机组的蒸汽排出端连接至蒸汽进口,所述凝结水出口连接至凝结水箱,所述凝结水箱的出水口经凝结水泵、过滤器和低压加热器后连通至除氧器,所述除氧器的出水口经给水泵连通至高压加热器,在高压加热器内预热的水经管路连通至锅炉。

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所述汽轮机组的蒸汽排出端经管路还连通至空冷器的蒸汽进口,该空冷器的冷凝水出口连接至凝结水箱。

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所述空冷器的真空接口和蒸发式真空凝汽器的抽真空接口均连通至真空机组。

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所述真空机组包含有三叶罗茨真空泵,且由水循环泵为三叶罗茨真空泵提供冷却水。

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所述冷却排管倾斜设置,冷却排管由前管板朝向后管板斜向下设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所述换热器包含前腔体和后腔体,所述前腔体的前管板和后腔体的后管板之间连接有多根冷却排管,所述前腔体内设置有前管板隔板将前腔体分隔为上下两个腔室,所述后腔体内设置有后管板隔板将后腔体分隔为上下两个腔室,所述前腔体上安装的蒸汽进口与前腔体的下腔室相连通,所述后腔体上安装的凝结水出口与后腔体的下腔室相连通,所述后管板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后腔体上安装的抽真空接口与后腔体的上腔室相连通;所述冷却排管倾斜设置,连通前腔体的下腔室和后腔体的下腔室的冷却排管由前管板朝向后管板斜向下设置,连通前腔体的上腔室和后腔体的上腔室的冷却排管由前管板朝向后管板斜向上设置,且后管板隔板和前管板隔板上均设置有多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所述喷淋管和风机之间设置有收水器;所述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有PVC填料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利用蒸发式真空凝汽器对原有发电机组进行改造,从而极大提高了冷凝效果,降低了能耗;并且提供冷凝效果后,有效的降低了管路内的气压,从而有助于提高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的另一种应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中的蒸发式真空凝汽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锅炉101、过热器102、汽轮机组103、凝结水箱104、凝结水泵105、过滤器106、低压加热器107、除氧器108、给水泵109、高压加热器110、空冷器111;

循环泵1、进风窗2、PVC填料层3、凝结水出口4、后管板5、后管板隔板6、喷头7、收水器8、风机9、冷却排管10、抽真空接口11、前管板隔板12、前管板13、蒸汽进口14。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应用于火电厂的真空冷凝系统,所述系统包含有发电机组,所述发电机组的蒸汽排出端连接至蒸发式真空凝汽器;所述蒸发式真空凝汽器,包含有壳体,所述壳体中部安装有换热器,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水槽,所述壳体的壳壁位于换热器和水槽之间的部分设置有进风窗2,所述壳体的顶部壳壁上嵌置有风机9,喷淋管位于风机9和换热器之间,所述喷淋管上设置有多个朝向换热器的喷头7,所述喷淋管与水槽之间的管路上穿接有循环泵1;工作时,水槽内的冷却水经由循环泵1抽到喷头7处,然后喷淋至换热器上对其内部的蒸汽进行冷却,冷却水在下落过程中通过进风窗2吸入的冷却风进行冷却,随后掉落至水槽内;

参见图1和图2,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包含前腔体和后腔体,所述前腔体的前管板13和后腔体的后管板5之间连接有多根冷却排管10,所述前腔体内设置有前管板隔板12将前腔体分隔为上下两个腔室,所述后腔体内设置有后管板隔板12将后腔体分隔为上下两个腔室,所述前腔体上安装的蒸汽进口14与前腔体的下腔室相连通,所述后腔体上安装的凝结水出口4与后腔体的下腔室相连通,所述后管板隔板6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前腔体上安装的抽真空接口11与前腔体的上腔室相连通;使用时,发电机组的蒸汽排出端排出的蒸汽经由蒸汽进口14进入前腔体的下腔室,随后在下方的冷却排管10中冷凝,冷凝水进入后腔体的下腔室经由凝结水出口4排出至凝结水箱104,冷凝后的蒸汽经由后管板隔板6上的通孔进入后腔体的上腔室,然后再由位于上方的冷却排管10再次冷凝后进入前腔体的上腔室经由抽真空接口11抽出,整个过程中二次冷凝,保证了冷凝的效果,而常规的直进直出方式,会使得为去除水分的蒸汽也被抽出,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在本专利中,利用两块隔板实现气流的回转,使得蒸汽不会直接经由抽真空口抽出,保证了冷凝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冷却排管10倾斜设置,冷却排管10由前管板13朝向后管板5斜向下设置,从而保证在冷却排管10内凝结的水可快速的滑落至后腔体的下腔室内,以防滞留在冷却排管10内的水导致管内容积变小,阻力增大而影响冷却效果;

参见图3,所述换热器包含前腔体和后腔体,所述前腔体的前管板13和后腔体的后管板5之间连接有多根冷却排管10,所述前腔体内设置有前管板隔板12将前腔体分隔为上下两个腔室,所述后腔体内设置有后管板隔板12将后腔体分隔为上下两个腔室,所述前腔体上安装的蒸汽进口14与前腔体的下腔室相连通,所述后腔体上安装的凝结水出口4与后腔体的下腔室相连通,所述后管板隔板6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后腔体上安装的抽真空接口11与后腔体的上腔室相连通;所述冷却排管10倾斜设置,连通前腔体的下腔室和后腔体的下腔室的冷却排管10由前管板13朝向后管板5斜向下设置(从而保证冷凝水下落),连通前腔体的上腔室和后腔体的上腔室的冷却排管10由前管板13朝向后管板5斜向上设置,且后管板隔板6和前管板隔板12上均设置有多个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管和风机9之间设置有收水器8;所述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有PVC填料层3;

进一步的,所述发电机组包含有锅炉101,所述锅炉101生产的蒸汽经过热器102送入汽轮机组103进行发电,汽轮机组103的蒸汽排出端连接至蒸汽进口14,所述凝结水出口4连接至凝结水箱104,所述凝结水箱104的出水口经凝结水泵105、过滤器106和低压加热器107后连通至除氧器108,所述除氧器108的出水口经给水泵109连通至高压加热器110,在高压加热器110内预热的水经管路连通至锅炉101;

进一步的,所述汽轮机组103的蒸汽排出端经管路还连通至空冷器111的蒸汽进口,该空冷器111的冷凝水出口连接至凝结水箱104;

进一步的,所述空冷器111的真空接口和蒸发式真空凝汽器的抽真空接口11均连通至真空机组;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机组包含有三叶罗茨真空泵,且由水循环泵为三叶罗茨真空泵提供冷却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专利的一个优化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构思所做的任何改动或改进,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