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整体供气系统的人防地下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8708发布日期:2018-06-08 18:26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具有整体供气系统的人防地下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室供气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整体供气系统的人防地下室。



背景技术:

人防地下室战时起着保护室内人员和战备物资免遭敌人武器破坏的作用。从战略角度考虑,大城市越来越重视建筑的人防设计,特别是人防地下室的通风系统排布。因人防地下室分区较多,各分区空间相对独立,使得人防地下室某些区域空气交换速度较慢,完成一次人防地下室的内部的空气流通所需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整体供气系统的人防地下室,通过对送风系统以及排风系统的管道布置,具有加快人防地下室内空气更换速度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具有整体供气系统的人防地下室,包括送风系统与排风系统,所述送风系统包括分别设置于地下室左右两侧的第一竖口和第二竖口,所述第一竖口和第二竖口为进气口,所述第一竖口连通有出风口朝向地下室左上方的第一送风机构、以及出风口朝向地下室下方的第二送风机构,所述第二竖口连通有出风口朝向地下室右上方的第三送风L型管、以及出风口朝向地下室下方的第三送风机构,所述排风系统包括分别设置于地下室左右两侧的第三竖口和第四竖口,所述第三竖口和第四竖口为排风口,所述第三竖口连通有进风口位于地下室上方的第三排风机构、进风口位于地下室下方的第四排风机构、以及进风口位于地下室左上角落位置的第二排风机构,所述第四竖口连通有进风口位于地下室上方的第六排风机构、进风口位于地下室下方的第七排风机构、以及进风口朝向地下室右上角的左纵管,所述送风系统与排风系统的管路上均布有风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洁的空气分别从第一竖口和第二竖口进入送风系统,经过第一送风机构与第三送风L型管将空气输送至地下室左右上角落,经过第二送风机构和第三送风机构将空气输送至地下室中部。地下室内的浑浊空气经排风系统排出,其中地下室左右上角落的空气经第二排风机构和左纵管排出,地下室中部的空气经第三排风机构和第六排风机构排出,地下室下部的空气经第四排风机构和第七排风机构排出。通过合理排布送风系统与排风系统的管路,地下室内的空气完全更换一次速度加快。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送风机构包括连通于第一竖口的转接管,所述转接管顺序连通有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道,所述第二送风机构包括连通于第一竖口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连通有第二送风纵管,所述第二送风纵管连通有出风口分别朝向地下室左右侧壁的第二送风左横管和第二送风右横管,所述第三送风机构包括连通于第二竖口的第三送风机构纵管,所述第三送风机构纵管连通有出风口分别朝向地下室左右侧壁的第三送风管道左横管和第三送风管道右横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竖口内排出的清洁空气依次经转接管、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道输送到地下室左上方,同时,第一竖口内排出的清洁空气依次经第二风机、第二送风纵管后分别进入第二送风左横管和第二送风右横管,后输送到地下室中部位置的左侧。通入第三送风机构的清洁空气流经第三送风机构纵管分别进入第三送风管道左横管和第三送风管道右横管,后输送到地下室中部位置的右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送风右横管与第三送风管道左横管的出风口相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排出的清洁空气在同一位置聚集,提高地下室中部位置清洁空气的浓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排风机构包括连通于第三竖口的第五风机,所述第五风机顺序连通有第三竖口上纵管、第三竖口横管,所述第三排风机构包括连通于第三竖口的第三竖口右管道横管,所述第三竖口右管道横管连通有进风口朝向地下室右侧壁的第三竖口右管道左横管,所述第四排风机构包括连通于第三竖口的下横管,所述下横管的进风口朝向地下室右侧壁,所述第六排风机构包括连通于第四竖口的左连通管,所述左连通管连通有进风口朝向地下室左侧壁的Z型管,所述第七排风机构包括连通于第四竖口的第二L型管,所述第二L型管连通有进风口朝向地下室左侧壁的第四竖口下管道左横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室左上方角落的污浊空气从第三竖口横管后进入,从第三竖口排出;地下室中部的污浊空气经过第三竖口右管道左横管与Z型管进入,从第三竖口排出;地下室下部的污浊空气经过下横管与第四竖口下管道左横管进入,从第三竖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竖口右管道左横管与Z型管的进风口相对,所述下横管与第四竖口下管道左横管的进风口相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地下室内的污浊空气聚集于同一位置,提高地下室内部循环空气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口右管道左横管的管径小于第三竖口右管道横管的管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空气进入排风系统的进风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供气系统包括位于排风系统下方的回风系统,所述回风系统的回风口朝向地下室左侧壁,所述回风系统内设置有过滤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启回风系统,可使地下室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空气进入回风系统后经过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可以过滤地下室内部空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风系统的管道管径从右到左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空气进入回风系统的进风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风系统下方设置有排烟系统,所述排烟系统的进烟口分别朝向地下室的左右两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下室充斥有大量烟雾时,烟雾在排烟系统的作用下快速从地下室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烟系统下方设置有辅助排烟的右排烟管,所述右排烟管的进烟口朝向地下室的右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下室充斥有少量烟雾时,烟雾可以在左排烟管的作用下排出地下室。同时,也能辅助排烟系统进行排烟工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清洁的空气分别从第一竖口和第二竖口进入送风系统,经过第一送风机构与第三送风L型管将空气输送至地下室左右上角落,经过第二送风机构和第三送风机构将空气输送至地下室中部。地下室内的浑浊空气经排风系统排出,其中地下室左右上角落的空气经第二排风机构和左纵管排出,地下室中部的空气经第三排风机构和第六排风机构排出,地下室下部的空气经第四排风机构和第七排风机构排出。通过合理排布送风系统与排风系统的管路,地下室内的空气完全更换一次速度加快。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整体供气系统的人防地下室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送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上A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排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上B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回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上C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排烟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送风系统;11、第一竖口;12、第一送风机构;121、转接管;122、第一送风管道;123、第一风机;124、阀门;13、第二送风机构;131、第二风机;132、第二送风纵管;133、第一送风三通接头;134、第二送风左横管;135、第二送风右横管;14、第二竖口;15、第三风机;16、第三送风纵管;17、第二送风三通接头;18、第三送风L型管;19、第三送风机构;191、第三送风机构纵管;192、第三送风三通接头;193、第三送风管道左横管;194、第三送风管道右横管;2、排风系统;21、第三竖口;22、第一排风机构;221、第一排风三通接头;222、第四风机;223、第二排风三通接头;23、第二排风机构;231、第五风机;232、第三竖口上纵管;233、第三竖口横管;24、第三排风机构;241、第三竖口右管道横管;242、U型管;243、第三竖口右管道左横管;25、第四排风机构;251、下竖管;252、第一L型管;253、下横管;26、第四竖口;27、第五排风机构;271、第六风机;272、第三排风三通接头;28、第六排风机构;281、左连通管;282、第四排风三通接头;283、Z型管;284、左纵管;29、第七排风机构;291、第二L型管;292、第五排风三通接头;293、第四竖口下管道横管;294、第四竖口下管道左横管;295、第四竖口下纵管;3、回风系统;31、第一回风机构;311、第五竖口;312、第七风机;313、过滤装置;32、第二回风机构;321、第八风机;322、排烟回风转接头;323、排烟回风阀;324、排烟回风管;325、第六竖口;33、回风连接管;34、第一回风横管;35、第二回风横管;36、第三回风横管;37、第四回风横管;371、第四回风右管;372、第四回风弯管;373、第四回风左管;38、第五回风横管;4、排烟系统; 41、第七竖口;42、第九风机;43、左排烟管;44、右排烟管;45、第八竖口;46、第十风机;47、右排烟机构;471、第一排烟三通接头;472、排烟连接管;473、第二排烟三通接头;474、排烟竖管;475、第一排烟横管;476、第二排烟横管;477、第三排烟横管;48、左排烟结构;481、第四排烟横管;482、Z型排烟管;5、梯室;51、第一梯室;52、第二梯室;53、第三梯室;54、第四梯室;54、第五梯室;6、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

一种具有整体供气系统的人防地下室,一种人防地下室的供气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布置于地下室顶部送风系统1、排风系统2、回风系统3以及排烟系统4。送风系统1、排风系统2、回风系统3和排烟系统4利用管路流通空气,各管路上均布有的风口6,通过管路上的风口使管路内的空气与地下室空气进行有效循环。为方便人员流动,人防地下室内设置有梯室5,梯室5包括第一梯室51,第一梯室51位于地下室的左上角,第一梯室51正右方设置有第二梯室52,第二梯室52正下方设置有第三梯室53,第三梯室53正左方设置位于第一梯室51正下方的第四梯室54,第三梯室53和第四梯室54之间设置有第五梯室55。

如图2和图3所示,送风系统1包括设置于第一梯室51和第二梯室52之间靠近第一梯室51的第一竖口11,第一竖口11连通地上进风设备。第一竖口11上方设置有第一送风机构12,第一送风机构12包括连通于第一竖口11的转接管121,转接管121左方连通有第一风机123,第一风机123两端设置有滤网,滤网可防止杂物进入风机内,影响风机正常工作,同时,第一风机123的排气口设置有阀门124,阀门124可控制空气流动。各系统中的风机排气口均设有阀门124,故不再赘述。第一风机123左方连通有端口朝向地下室左侧壁的第一送风管道122。

结合图2与图3,第一竖口11左下方设置有第二送风机构13,第二送风机构13包括连通于第一竖口11左侧的第二风机131,第二风机131下方连通有第二送风纵管132,第二送风纵管132背向第一梯室51的一端连通有第一送风三通接头133,第一送风三通接头133左右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二送风左横管134和第二送风右横管135。

结合图2与图3,第一竖口11内通入的空气在第一风机123的作用下于转接管121和第一送风管道122内流通,使得地下室左上方角落流通清洁空气。第一竖口11内通入的空气于第二风机131作用下进入第二送风纵管132,第二送风纵管132内的空气经第一送风三通接头133分别分配至第二送风左横管134和第二送风右横管135,使得地下室下方左侧区域流通清洁空气。

如图2所示,第一梯室51和第二梯室52之间靠近第二梯室5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竖口14,第二竖口14连通地上进风设备。第二竖口14连通有第三风机15,第三风机15右方连通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三送风纵管16,第三送风纵管16下方连通有第二送风三通接头17,第二送风三通接头17左方连通有管口朝向上方的送风L型管18,第二送风三通接头17下方连通有第三送风机构19。第三送风机构19包括第三送风机构纵管191,第三送风机构纵管191下方连通有第三送风三通接头192,第三送风三通接头192左右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三送风管道左横管193和第三送风管道右横管194,其中第三送风管道左横管193的端口与第二送风右横管135的端口相对。

如图2所示,第二竖口14内通入的空气在第三风机15的作用下流动至第三送风纵管16,第三送风纵管16内的空气经第二送风三通接头17分别分配于第三送风L型管18和第三送风管道机构19内,第三送风L型管18可将清洁空气通入地下室右上方,加快地下室右上方空气的流通。第三送风管道机构19通过第三送风管道纵管191将空气送到地下室下部,第三送风管道纵管191下端连接有第三送风三通接头192,第三送风三通接头192将第三送风管道纵管191内的空气分别分配到第三送风管道左横管193和第三送风管道右横管194,使得地下室下方右侧区域流通清洁空气。

如图4和图5所示,排风系统2包括设置于第一梯室51左方的第三竖口21,第三竖口21连通地上排风设备。第三竖口21下方连通有第一排风机构22,第一排风机构22包括连通于第三竖口21的第一排风三通接头221,第一排风三通接头221下方连通有第四风机222,第四风机222下方连通有第二排风三通接头223。

如图4所示,第二排风三通接头223右方连通有第三排风机构24,第三排风机构24包括连通于第二排风三通接头223的第三竖口横管241,第三竖口横管241右侧连通有U型管242,U型管242右侧连通有内径小于U型管242的第三竖口右横管243。第二排风三通接头223下方连通有第四排风机构25,第四排风机构25包括连通于第二排风三通接头223的下竖管251,下竖管251连通有内径小于下竖管251的第一L型管252,第一L型管252右方连通有内径小于第一L型管252的下横管253。距第四风机222的距离越远,管道内径越小,保证第四排风机构25各处排出的空气流量基本相同,加快地下室空气的更换速度。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排风三通接头221左方连通有第二排风机构23,第二排风机构23包括连通于第一排风三通接头221的第五风机231,第五风机231上方连通有第三竖口上纵管232,第三竖口上纵管232右方连通有第三竖口横管233。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五风机231工作时,地下室内的空气经第三竖口横管233和第三竖口上纵管232后流入第三竖口21排出,可更换地下室左上方的空气。第四风机222工作时,地下室内的空气经下横管253、第一L型管252和下竖管251流入第三竖口21排出,可更换地下室左下方的空气。

如图4所示,排风系统2包括设置于第二梯室52右方的第四竖口26,第四竖口26连通地上排风设备。第四竖口26下方设置有第五排风机构27,第五排风机构27包括连通第四竖口26的第六风机271,第六风机271下方连通有第三排风三通接头272。

如图4所示,第三排风三通接头272左方连通有第六排风机构28,第六排风机构28包括左连通管281,左连通管281左方连通有第四排风三通接头282,第四排风三通接头282左方连通有内径小于左连通管281的Z型管283,Z型管283的端口与第三竖口右管道左横管243的端口相对。第四排风三通接头282上方连通有内径小于左连通管281的左纵管284。

如图4所示,第三排风三通接头272下方连通有第七排风机构29,第七排风机构29包括连接于第三排风三通接头272的第二L型管291,第二L型管291左方连通有第五排风三通接头292,第五排风三通接头292左方连通有内径小于第四竖口下管道横管293,第四竖口下管道横管293左方连通有内径小于第四竖口下管道横管293的第四竖口下管道左横管294,第四竖口下管道左横管294的端口与下横管253的端口相对。第五排风三通接头292下方连通有与第四竖口下管道左横管294内径相同的第四竖口下纵管295。

如图4所示,第六风机271工作时,第六排风机构28和第七排风机构29可吸收地下室右方的空气,距离第六风机271越远的管道内径越小,地下室右方的空气被均匀吸入第四竖口26内,后从第四竖口26排出,使得地下室内部空气交换效率提高。

如图6和图7所示,回风系统3包括设置于第三梯室53下方的第一回风机构31,第一回风机构31包括位于第三梯室53下方的第五竖口311,第五竖口311右方连通有第七风机312,第七风机312右方连通有过滤装置313,过滤装置313可对流过的空气进行过滤。过滤装置313下方连通有第二回风机构32,第二回风机构32包括连接于过滤装置313下方的第八风机321,第八风机321下方连通有排烟回风转接头322,排烟回风转接头322左方连通有排烟回风阀323,排烟回风阀323左方连通有排烟回风管324,排烟回风管324的端部连通有第六竖口325。

如图6所示,过滤装置313上方连通有形状为L型的回风连接管33,回风连接管33左方连通有第一回风横管34,第一回风横管34左方连通有第二回风横管35,第二回风横管35左方连通有第三回风横管36,第三回风横管36左方连通有第四回风横管37,第四回风横管37包括连通于第三回风横管36的第四回风右管371,第四回风右管371左方连通有为避开墙体而设置的第四回风弯管372,第四回风弯管372左方连通有第四回风左管373。第四回风左管373左方连通有端口朝向地下室左侧壁的第五回风横管38。从第一回风横管34开始,第一回风横管34、第二回风横管35、第三回风横管36、第四回风横管37、第五回风横管38的管径顺序减小。

如图6所示,回风系统3启动后地下室对外界空气交换的需求量减少,过滤装置313可对第一回风机构31和第二回风机构32流入的气体进行过滤,为地下室提供清洁的空气。

如图8所示,排烟系统4包括设置于第四梯室54下方的第七竖口41,第七竖口41右方连通有第九风机42,第九风机42左方连通有右排烟管43,左排烟管43右方连通有右排烟管44,右排烟管44的管径小于左排烟管43的管径。

如图8所示,排烟系统4包括设置于第七竖口41上方的第八竖口45,第八竖口45右方连通有第十风机46,第十风机46右方连通有右排烟机构47,右排烟机构47包括连接于第十风机46的第一排烟三通接头471,第一排烟三通接头471右方连通有排烟连接管472,排烟连接管472右方连通有第二排烟三通接头473,第二排烟三通接头473下方连通有排烟竖管474,第二排烟三通接头473右方连通有第一排烟横管475,第一排烟横管475右方连通有第二排烟横管476,第二排烟横管476右方连通有内径小于第二排烟横管476的第三排烟横管477。同时,第一排烟三通接头471上方连通有左排烟结构48,左排烟结构48包括第四排烟横管481,第四排烟横管481左方连通有Z型排烟管482。当地下室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开启排烟系统4,将地下室内的烟雾排出地下室。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