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介质除湿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8393发布日期:2018-06-05 23:28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双介质除湿机组。



背景技术:

在不同的温度下,空气所能容纳的水分是不同的,空气中的水分含量随着空气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当含有水蒸汽的高温气体通过低温物体时,高温气体温度降低,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汽就会在低温物体表面凝结。

基于上述现象,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除湿机组,除湿机组包括有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压缩机等其他组件,蒸发器表面温度较低,冷凝器表面温度较高,需要进行除湿的气体(例如室外空气)依次经过蒸发器、冷凝器,就能够实现除湿,其具体过程如下:以对室外空气除湿作业为例,当室外空气通过蒸发器时,空气被蒸发器冷却降温,空气随着温度的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汽逐渐凝结,并达到饱和状态,当空气的露点继续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汽就变成凝结水并析出,从而空气中的绝对含水量得到降低以实现除湿的目的。

除湿后的低温空气会经过冷凝器再释放到房屋内,冷凝器表面温度较高,这样经过冷凝器的干燥空气就会把高温能量带入到房屋内。伴随着空气连续循环不断的经过蒸发器与冷凝器,室内的空气温度会不断的升高,这样会降低室内舒适度。

然而,现有技术无法对排出除湿机组的干燥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调温除湿机组,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可进行除湿、又能够进行温度调节的除湿机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介质除湿机组,包括有机组外壳、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压缩机,所述机组外壳上开设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蒸发器以及所述冷凝器均设置于所述机组外壳内,所述蒸发器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冷凝器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接,于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膨胀阀,所述蒸发器通过回流管与所述压缩机连接。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介质除湿机组还包括有双介质换热器;

所述压缩机上设置有排气管,与所述排气管连接有两根并联设置的旁通支路以及调节支路,所述旁通支路上设置有具有调节功能的电磁阀,所述调节支路与所述双介质换热器连接;

所述旁通支路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双介质换热器与所述冷凝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双介质换热器为套管式结构,所述双介质换热器套设于所述调节支路上、并与所述调节支路形成有热交换连接结构;还包括有辅助散热器,所述辅助散热器与所述双介质换热器连接、用于对所述双介质换热器中的相变介质进行散热。

优选地,于所述蒸发器的外侧设置有冷凝集水栅板,所述冷凝集水栅板设置有多个,全部的所述冷凝集水栅板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凝集水栅板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有除湿间隙。

优选地,于所述冷凝器上设置有散热栅板,所述散热栅板设置有多个,全部的所述散热栅板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栅板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有加热间隙。

优选地,所述旁通支路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旁通支路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冷凝器连接的汇总管;所述双介质换热器与所述汇总管连接、并通过所述汇总管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机组外壳为长方体壳体结构,沿所述机组外壳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机组外壳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所述进风口以及所述出风口,自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于所述机组外壳内形成有直线型风道;于所述机组外壳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风机。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介质除湿机组中,压缩机做功可通过排气管定量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排气管连接有旁通支路以及调节支路,旁通支路连接冷凝器,并且在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电磁阀,通过电磁阀的节流作用可对输送至冷凝器内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输送量进行调节,当需要降低冷凝器的散热量时,可以适当减小电磁阀的开启程度,当需要增加冷凝器的散热量时,可以适当提高电磁阀的开启程度。旁通支路由电磁阀进行节流控制,其余部分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则由调节支路进行分流,调节支路与双介质换热器连接,在实际安装时,双介质换热器被设置到室外,这样通过双介质换热器可将调节支路输送过来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中所蕴含的热能散发到房屋外部环境中。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机就具有了温度调节功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双介质除湿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机组外壳1、蒸发器2、冷凝器3、压缩机4、膨胀阀5、回流管6、双介质换热器7、排气管8、旁通支路9、调节支路10、电磁阀11、辅助散热器12、冷凝集水栅板13、散热栅板14、汇总管15、风机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示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实用新型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实用新型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双介质除湿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介质除湿机组,用于实现房屋空气湿度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双介质除湿机组包括有机组外壳1、蒸发器2、冷凝器3以及压缩机4。其中,机组外壳1采用塑料壳体结构设计或者是金属壳体结构,将蒸发器2以及冷凝器3设置到机组外壳1内,这样室内空气(或者是输送至室内的室外新风)进入到机组外壳1内,就可以由蒸发器2进行除湿,之后由冷凝器3进行加热。

机组外壳1上开设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为了提高双介质除湿机组的美观性,以及避免异物进入到机组外壳1内,本实用新型在进风口以及出风口上均设置有百叶组件。

蒸发器2以及冷凝器3均设置于机组外壳1内,蒸发器2靠近进风口设置,冷凝器3靠近出风口设置。在蒸发器2的下部或者是在机组外壳1的底部设置有集水盒,这样除湿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就能够被收集到集水盒内。

冷凝器3与蒸发器2连接,于冷凝器3与蒸发器2之间设置有膨胀阀5,蒸发器2通过回流管6与压缩机4连接。其中,蒸发器2、冷凝器3以及压缩机4均采用现有设备,在此不对上述三个设备进行结构赘述。

在现有技术中,由压缩机输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会全部输送至冷凝器进行冷凝放热,这就是传统除湿机会连续不断地输出热风的原因。

为了能够对除湿机组的散热量进行控制,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结构设计还特别提供了双介质换热器7,通过双介质换热器7对压缩机4输出的高温高压蒸气进行分流,可将压缩机4输出的制冷剂蒸气中所蕴含的热量分散到室外,从而降低冷凝器3的散热量。

具体地,压缩机4上设置有排气管8,与排气管8连接有两根并联设置的旁通支路9以及调节支路10。在实际工作状态下,压缩机4中输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由排气管8输出并可分别输送至旁通支路9以及调节支路10中。旁通支路9上设置有具有调节功能的电磁阀11,通过电磁阀11可对旁通支路9内流通的制冷剂蒸气进行节流。调节支路10与双介质换热器7连接,旁通支路9与冷凝器3连接,双介质换热器7与冷凝器3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介质除湿机组中,压缩机4做功可通过排气管8定量输出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排气管8连接有旁通支路9以及调节支路10,旁通支路9连接冷凝器3,并且在旁通支路9上设置有电磁阀11,通过电磁阀11的节流作用可对输送至冷凝器3内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输送量进行调节,当需要降低冷凝器3的散热量时,可以适当减小电磁阀11的开启程度,当需要增加冷凝器3的散热量时,可以适当提高电磁阀11的开启程度。旁通支路9由电磁阀11进行节流控制,其余部分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则由调节支路10进行分流,调节支路10与双介质换热器7连接,在实际安装时,双介质换热器7被设置到室外,这样通过双介质换热器7可将调节支路10输送过来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中所蕴含的热能散发到房屋外部环境中。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机就具有了温度调节功能。

具体地,双介质换热器7为套管式结构,双介质换热器7套设于调节支路10上、并与调节支路10形成有热交换连接结构;还包括有辅助散热器12,辅助散热器12与双介质换热器7连接、用于对双介质换热器7中的相变介质进行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中,调节支路10采用导热性能较为优良的金属管,例如铜管,双介质换热器7为套管式结构,其主体部分为金属管材,将双介质换热器7套装到调节支路10上,调节支路10与双介质换热器7接触,这样就能够形成热交换连接结构。调节支路10内流通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通过热交换作用,能够将其蕴含的大量热能传递给双介质换热器7内的换热介质。

为了提高双介质换热器7的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辅助散热器12,辅助散热器12用于安装到室外,辅助散热器12与双介质换热器7接触,可快速将双介质换热器7吸收的热能释放到室外环境中。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效率以及除湿效果,本实用新型对蒸发器2进行了结构优化:于蒸发器2的外侧设置有冷凝集水栅板13,冷凝集水栅板13设置有多个,全部的冷凝集水栅板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冷凝集水栅板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有除湿间隙。

上述的冷凝集水栅板13采用铜片结构,在除湿机组使用状态下,在竖直方向上、冷凝集水栅板13自上而下依次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冷凝集水栅板之间具有间隙(除湿间隙)。

进一步地,冷凝集水栅板13采用倾斜方式设置,即冷凝集水栅板13与水平面之间具有30-45°的夹角,这样需要除湿的气体会先撞击到冷凝集水栅板13后,再通过除湿间隙,这样在撞击过程中,可提高冷凝集水栅板13对水蒸汽的拦截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本实用新型除湿效率以及除湿效果的目的。

具体地,于冷凝器3上设置有散热栅板14,散热栅板14设置有多个,全部的散热栅板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散热栅板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有加热间隙。

设置散热栅板14的作用为:利用散热栅板14吸收冷凝器3表面热量,除湿后的冷空气在经过散热栅板14时,吸收散热栅板14上的热能升温,由于散热栅板14与冷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其散热(冷空气加热)效率得到了提高。

由上述可知,旁通支路9以及双介质换热器7均与冷凝器3连接。为了便于双介质除湿机组组装,旁通支路9的一端与排气管8连接,旁通支路9的另一端设置有与冷凝器3连接的汇总管15;双介质换热器7与汇总管15连接、并通过汇总管15与冷凝器3连接。

在此限定:旁通支路9、排气管8、汇总管15均采用铜管结构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机组外壳1为长方体壳体结构,沿机组外壳1的长度方向、位于机组外壳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自进风口朝向出风口于机组外壳1内形成有直线型风道;于机组外壳1内、并位于进风口与蒸发器2之间设置有风机16。设置有风机16能够加速气体通过除湿机组的通过量,这样可以快速实现房屋除湿。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机组外壳1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例如,为了提高机组外壳1的美观性,机组外壳1还可以采用小动物外形结构。

具体地,机组外壳1采用PVC塑料机组外壳结构设计,其采用一体式结构,这样机组外壳1的结构强度能够得到提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介质除湿机组,该双介质除湿机组可在除湿的同时,任意设定并调节房间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气从压缩机4出口进入排气管8,排气管8上设有两个支路:一路为调节支路10,调节支路10通向双介质换热器7;一路为旁通支路9,在旁通支路9上设置电磁阀11。当室内温度要求较低时,将旁通支路9的电磁阀11开度减小,这样通过双介质换热器7的制冷剂蒸气量增加,在双介质换热器7中将热量传递给另外一种相变介质,双介质换热器7中的相变介质汽化后将热量传递到辅助散热器12,依靠室外空气实现冷凝、散热。这时,通过旁通支路9的制冷剂蒸气量就相应减少,通过双介质换热器7已经降温的制冷剂蒸气与这小部分高温制冷剂蒸气混合后进入冷凝器3,这样相应总的冷凝热也减少,从而能够降低室内的温度。当室内温度要求升高时,将旁能支路上的电磁阀11开度增大,这样更多的高温制冷剂气体就会进入室内冷凝器3,将更多的冷凝热释放到室内,从而提高室内的温度。经过室内冷凝器3的制冷剂气体冷凝成低温高压的液体,再经膨胀阀5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2吸热蒸发成气体再次进入压缩机4实现循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