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5527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新风节能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公共建筑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占到建筑总能耗的60%,而空调系统的新风能耗一般占空调能耗的20%~30%。新风能耗占比较大,在空调节能中需要重点关注,一方面要保证室内必要的新风量,另一方面,要掌握空调运行期间新风负荷变动情况来实施运行管理控制。

减少新风能耗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采用排风能量回收设备。现有的一种方法是在排风管路和新风管路中设置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具有排风进出口和新风进出口,新风从新风进口进入热交换器,与流经热交换器的排风进行热交换,回收排风能量,并预冷或预热新风,减少新风能耗。

具体地,如图1所示,现有的新风冷热预处理装置通常包括出风管路1、第一排风管路11、第二排风管路12、预冷预热装置(即热交换器)2、第一新风管路3、第二新风管路4、第三新风管路5、送风管路6、新风旁通管路7、回风连接管路8和辅助冷却加热盘管9,预冷预热装置2具有排风进口(图中未示出)、排风出口(图中未示出)、新风进口(图中未示出)和新风出口(图中未示出),出风管路1通过第一排风管路11连接排风进口,排风出口连接第二排风管路12,第一新风管路3通过第二新风管路4连接新风进口,新风出口连接第三新风管路5,第一新风管路3还通过新风旁通管路7连接第三新风管路5,出风管路1还通过回风连接管路8连接第三新风管路5,第三新风管路5通过辅助冷却加热盘管9连接送风管路6,第二新风管路4中设置有第一阀门13,新风旁通管路7中设置有第二阀门14,回风连接管路8中设置有第三阀门15。

使用时,出风管路1和送风管路6分别管路连接空调房间10。

当空调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时,打开预冷预热装置2、辅助冷却加热盘管9、第一阀门13和第三阀门15,关闭第二阀门14,新风从第一新风管路3经第二新风管路4进入预冷预热装置2,经过预冷或预热处理后的新风进入第三新风管路5,与从回风连接管路8出来的回风混合后,进入辅助冷却加热盘管9进一步处理到送风状态,经送风管路6送入空调房间10。另一方面,空调房间10出来的出风经出风管路1后,一部分作为排风从第一排风管路11流经预冷预热装置2与新风进行换热,从而可对新风进行预冷或预热处理,换热后的排风以废气的形式从第二排风管路12排放至外界大气,另一部分作为回风流经回风连接管路8,此为预冷预热新风混合模式;

当空调季室内外温差较小时,关闭预冷预热装置2和第一阀门13,打开辅助冷却加热盘管9、第二阀门14和第三阀门15,新风通过新风旁通管路7进入第三新风管路5,与从回风连接管路8出来的回风混合后,进入辅助冷却加热盘管9进一步处理到送风状态后经送风管路6送入空调房间10,此为新风混合模式;

当非空调季时,关闭预冷预热装置2、辅助冷却加热盘管9、第一阀门13和第三阀门15,打开第二阀门14,新风直接送入空调房间10,此为全新风模式。

但是,采用上述新风冷热预处理装置存在的最大的缺陷是利用排风能量预冷或预热处理新风时,往往通过人工操作和调节,耗费人力成本,难以实现最优化的排风能量回收。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其能够自动智能收集处理相关数据,自动进行新风运行模式切换,能保证稳定高效地进行排风热回收,降低人工作业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其能够自动智能收集处理相关数据,自动进行新风运行模式切换,能保证稳定高效地进行排风热回收,降低人工作业强度,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包括出风管路、第一排风管路、第二排风管路、预冷预热装置、第一新风管路、第二新风管路、第三新风管路、送风管路、新风旁通管路、回风连接管路和辅助冷却加热装置,所述预冷预热装置具有排风进口、排风出口、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所述出风管路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路连接所述排风进口,所述排风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排风管路,所述第一新风管路通过所述第二新风管路连接所述新风进口,所述新风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新风管路,所述第一新风管路还通过所述新风旁通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新风管路,所述出风管路还通过所述回风连接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新风管路,所述第三新风管路通过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连接所述送风管路,所述第二新风管路中设置有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所述新风旁通管路中设置有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所述回风连接管路中设置有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其特点是,所述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室内温度检测装置和室外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信号连接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所述室外温度检测装置、所述预冷预热装置、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所述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所述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

较佳地,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是辅助冷却加热盘管。

较佳地,所述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所述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均为阀门。

较佳地,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和所述室外温度检测装置均为温度传感器。

较佳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采集单元,所述采集单元分别信号连接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所述室外温度检测装置和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分别信号连接所述预冷预热装置、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所述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所述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

更佳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所述存储单元。

更佳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面板。

更佳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监测器,所述监测器分别信号连接所述预冷预热装置、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所述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所述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所述监测器。

更佳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报警器,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所述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除了包括出风管路、第一排风管路、第二排风管路、预冷预热装置、第一新风管路、第二新风管路、第三新风管路、送风管路、新风旁通管路、回风连接管路和辅助冷却加热装置外,还包括控制装置、室内温度检测装置和室外温度检测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信号连接室内温度检测装置、室外温度检测装置、预冷预热装置、辅助冷却加热装置、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和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从而控制装置根据室内温度检测装置和室外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的差值控制预冷预热装置、辅助冷却加热装置、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和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从而自动进行新风运行模式切换,因此,其能够自动智能收集处理相关数据,自动进行新风运行模式切换,能保证稳定高效地进行排风热回收,降低人工作业强度,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实用新型的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除了包括出风管路、第一排风管路、第二排风管路、预冷预热装置、第一新风管路、第二新风管路、第三新风管路、送风管路、新风旁通管路、回风连接管路和辅助冷却加热装置外,还包括控制装置、室内温度检测装置和室外温度检测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信号连接室内温度检测装置、室外温度检测装置、预冷预热装置、辅助冷却加热装置、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和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从而控制装置根据室内温度检测装置和室外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的差值控制预冷预热装置、辅助冷却加热装置、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和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从而自动进行新风运行模式切换,因此,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新风冷热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向,虚线表示信号连接,实线表示管路连接。

图3是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表示信号连接。

(符号说明)

1出风管路;2预冷预热装置;3第一新风管路;4第二新风管路;5第三新风管路;6送风管路;7新风旁通管路;8回风连接管路;9辅助冷却加热盘管;10空调房间;11第一排风管路;12第二排风管路;13第一阀门;14第二阀门;15第三阀门;16辅助冷却加热装置;17控制装置;18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9室外温度检测装置;20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1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2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3处理器;24采集单元;25存储单元;26控制面板;27监测器;28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2~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包括出风管路1、第一排风管路11、第二排风管路12、预冷预热装置2、第一新风管路3、第二新风管路4、第三新风管路5、送风管路6、新风旁通管路7、回风连接管路8、辅助冷却加热装置16、控制装置17、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8和室外温度检测装置19,所述预冷预热装置2具有排风进口(图中未示出)、排风出口(图中未示出)、新风进口(图中未示出)和新风出口(图中未示出),所述出风管路1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路11连接所述排风进口,所述排风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排风管路12,所述第一新风管路3通过所述第二新风管路4连接所述新风进口,所述新风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新风管路5,所述第一新风管路3还通过所述新风旁通管路7连接所述第三新风管路5,所述出风管路1还通过所述回风连接管路8连接所述第三新风管路5,所述第三新风管路5通过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16连接所述送风管路6,所述第二新风管路4中设置有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0,所述旁通管路7中设置有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1,所述连接管路8中设置有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2,所述控制装置17分别信号连接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8、所述室外温度检测装置19、所述预冷预热装置2、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16、所述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0、所述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1和所述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2。

从而控制装置17根据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8和室外温度检测装置19检测到的温度的差值控制预冷预热装置2、辅助冷却加热装置16、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0、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1和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2,从而自动进行新风运行模式切换。当空调季时,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8和室外温度检测装置19检测到的温度的差值大于预设值例如5时,判断为空调季室内外温差较大,采用前述的预冷预热新风混合模式;当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8和室外温度检测装置19检测到的温度的差值小于预设值例如5但不等于0时,判断为空调季室内外温差较小,采用前述的新风混合模式;当非空调季时,采用前述的全新风模式。

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16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辅助冷却加热装置,请参见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16是辅助冷却加热盘管9。

所述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0、所述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1和所述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管路开度控制开关,所谓管路开度指的是管路打开的程度,请参见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0、所述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1和所述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2均为阀门。

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8和所述室外温度检测装置19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温度检测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8和所述室外温度检测装置19均为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17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2~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7包括处理器23和采集单元24,所述采集单元24分别信号连接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8、所述室外温度检测装置19和所述处理器23,所述处理器23分别信号连接所述预冷预热装置2、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16、所述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0、所述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1和所述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2。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采集单元24通过所述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8和所述室外温度检测装置19分别采集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至所述处理器23。

为了存储预设的参数以及所述处理器23的处理结果,请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7还包括存储单元25,所述处理器23信号连接所述存储单元25。

为了输入设定参数及查询条件,请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7还包括控制面板26,所述处理器23信号连接所述控制面板26。

为了监测各装置的运行状况是否良好,请参见图2~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7还包括监测器27,所述监测器27分别信号连接所述预冷预热装置2、所述辅助冷却加热装置16、所述第一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0、所述第二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1和所述第三管路开度控制开关22,所述处理器23信号连接所述监测器27。所述监测器27用于采集各装置的运行参数,并将监测数据信息发送至所述处理器23。

为了在所述处理器23接收到的数据异常时报警,请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7还包括报警器28,所述处理器23信号连接所述报警器28。比如室内温度短时间升高时,可能空调出现故障,通过报警器28报警。在所述控制装置17还包括监测器27的情况下,如果监测器27发送来的监测数据信息异常,通过报警器28报警。

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采集室内外温度,然后依据设定的逻辑流程去控制管路开度(阀门开度)和设备运行等功能,使新风控制系统达到要求并实现节能的目的。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新风冷热预处理节能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智能收集处理相关数据,自动进行新风运行模式切换,能保证稳定高效地进行排风热回收,降低人工作业强度,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