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地道风、太阳能与除湿技术的集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5473发布日期:2018-09-18 21:17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供暖/供冷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地道风、太阳能与除湿技术的集成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一般建筑采用空调系统对新风进行处理,仅需要一定的排风机能耗。排风机由热交换器里携带,地道风降温技术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和环保效益,其原理是利用地层深处土壤全年温度恒定的特点,通过深埋的地埋管道将空气与土壤进行热交换,并由机械送风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从而改善室内环境状况。

现有技术中,送风和排风都需要采用排风机辅助,导致排风机需要全年运行造成能耗过高;对于夏热冬暖高湿地区,现有的除湿技术中往往采用传统气液直接接触填料塔式液体除湿技术,但该技术存在的除湿溶液液滴夹带问题。

采用膜式液体除湿技术可更好地解决传统气液直接接触填料塔式液体除湿技术中存在的除湿溶液液滴夹带问题。在膜式液体除湿技术中,湿空气和除湿溶液被半透膜隔离。该膜只允许水蒸气的透过,而严格阻比其它气体和液体的渗透。膜材料作为水蒸气选择性渗透的核心部分, 在膜式传热传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它们通常采用聚合物材料,一般为均匀致密膜, 由选择层(只允许水分通过)和支撑层(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紧密贴合组成,主要利用水蒸气在膜中的传递速率和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需要独立新风的建筑,针对建筑室内空气污染需要新风,提供一种基于地道风、太阳能与除湿技术的集成系统,用于解决建筑能耗高、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与空气中水蒸气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基于地道风、太阳能与除湿技术的集成系统,按照室外新风的风向方向依次设有进风口、地下埋管、膜式除湿器、热交换器、送风口、室内、排风口、排风管和太阳能集热风管,所述地下埋管与膜式除湿器之间设有第一阀门,所述地下埋管与热交换器之间连接有旁通管,所述旁通管上设有第二阀门。

本实用新型结合合了地道风、太阳能与除湿系统。它主要由经地道风的处理,效果可达到室外36℃的空气经处理可到达26℃,所以地道风可以提供夏季冷量,冬季热量;膜式除湿系统解决了夏热冬暖高湿地区湿度问题,同时也解决经夏季地道风后空气湿度增大的现象,并且通过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控制,根据不同季节的湿度情况,来控制地下埋管的新风是否通过膜式除湿器。

优选地,所述太阳能集热风管包括透明玻璃管和风帽,所述透明玻璃管的一端与排风管连接,另一端与风帽连接;透明玻璃管在吸收太阳能的基础上,配合风帽的辅助,为排风提供一定的升力,使风排出室外。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处还设有过滤器。

优选地,所所述排风管一端与排风口连接,另一端依次经过热交换器、膜式除湿器与太阳能集热风管连接,充分利用回风余热,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口处还设有排风机,更进一步地,所述排风管处还设有风速传感器,所述风速传感器与通信的单片机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排风机工作;当阳光条件差或夜间时间,可以开启排风机来辅助。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埋管内还设有紫外线灯,用于杀菌消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低能耗,全年运行的能耗主要在于排风机能耗,而采取太阳能烟囱和季节不同排风管道的变化,可以达到全年运行能耗在10kw/a,相比较于同类建筑的空调能耗,节省了很大一部分建筑的能耗。

二、可再生资源,有效结合当地特点,列如湖南地区太阳辐射大部分在于夏季,而经地道的空气湿度变大需要除湿,膜式溶液除湿结合太阳能的利用有效结合整个系统的运行。

三、舒适性,该系统的组成有效的降低温湿度的剧烈变化,可以提供给用户一个相对稳定的温湿度环境。而同类大部分建筑室内温湿度会随室外温湿度变化而变化,舒适性差。

四、智能化,在阳光条件较差或者夜间的时候,通过风速传感器检测到排风管的低风速,通过单片机控制排风机工作,从而能保证室内的通风。

附图说明

图1基于地道风、太阳能与除湿技术的集成系统示意图。

图2 风速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其中,1-进风口、2-过滤器、3-地下埋管、4-膜式除湿器、5-热交换器、6-送风口、7-排风口、8-排风管、9-室外排风透明玻璃管、10-风帽、11-第一阀门、12-第二阀门;13-旁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地道风、太阳能与除湿技术的集成系统,按照室外新风的风向方向依次设有进风口1、过滤器2、地下埋3、膜式除湿器4、热交换器5、送风口6、室内、排风口7、排风管8和太阳能集热风管,太阳能集热风管包括室外排风透明玻璃管9和风帽10,透明玻璃管9的一端与排风管8连接,另一端与风帽10连接,进风口1设有过滤器2,排风管8一端与排风口7连接,另一端依次经过热交换器5、膜式除湿器4与太阳能集热风管连接,排风口7处还设有排风机,排风管8处还设有风速传感器,风速传感器与通信的单片机连接,单片机控制排风机工作,地下埋管3与膜式除湿器4之间设有第一阀门,地下埋管3与热交换器5之间连接有旁通管13,旁通管13上设有第二阀门,地下埋管3内还设有紫外线灯。

本实施例分为冬季、夏季、过渡季的工作模式,具体如下:

夏季运行工况:室外新风高温高湿,经过进风口1和过滤器2进入地下埋管3(称地下风)降温,打开第一阀门11,关闭第二阀门12,然后通过膜式除湿器4,接着通入热交换器5与回风进行余热交换。最后由地板送风口6送至各个楼层。同时回风不断从上部排风口7汇合进入热交换器5,再进入膜式除湿器4带走高温溶液的水分,溶液再生。最后,在室外排风透明玻璃管9在吸收太阳能的热的基础上,加上风帽10的辅助,为排风提供一定的升力,使风排出至室外。

冬季运行工况:冬季新风无需除湿,因此膜式除湿器5停用,且关闭第一阀门11,打开第二阀门12。新风经由进风口1,过滤器2进入地下埋管3升温,旁通管13之后直接进行热交换,最后送入室内。排风经过排风管8,最后,在室外排风透明玻璃管9在吸收太阳能的热的基础上,加上风帽10的辅助,为排风提供一定的升力,使风排出至室外。

过渡季节运行工况:室外新风温湿度适宜,因此不用处理它的温湿度。关闭第一阀门11,打开第二阀门12。新风经由进风口1,过滤器2进入地下埋管3升温,旁通管13之后直接进行热交换,最后送入室内。排风经过排风管8,最后,在室外排风透明玻璃管9在吸收太阳能的热的基础上,加上风帽10的辅助,为排风提供一定的升力,使风排出至室外。

此外,本实施例在阳光条件较差或者夜间的时候,当风速传感器检测到排风管8处的风速过低,信号传输到单片机,单片机控制排风机开启,从而保证室内通风效果。

本实施例风速传感器采用华裕WD400热式风速变送器,安装方式如图2所示,通过固定法兰固定排风管8外,感应探头设置在排风管8内,其产品属性如下:

测量范围:0~1M/S~0~30M/S 供电电压:24VCD-AC(±20%)

输出信号:4~20MA或0~10V,线性 耗电流:<50MA

工作范围:-10~+50℃。

采用本实施例的地道风、太阳能与除湿技术集成系统,全套系统同时解决了建筑制冷、供暖和新风问题,而且充分利用了地道风对空气升温和降温作业,以及太阳能提供热浮升力排风作用,使整个建筑处于超低能耗状态。同时保证建筑夏季室内温度保持在24到26℃,冬季18到22℃,湿度在40%到60%之间,保证人体的舒适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