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3629发布日期:2018-08-10 20:11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换热管。



背景技术:

水(地)源热泵技术是目前空调系统中能效比最高的制冷、制热方式之一,成为最热门的空调系统,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系统通过输入少量的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机组消耗1kW的能量,获得4-5kW以上的冷/热量,能量来源于地下能源,系统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可广泛应用在办公楼、宾馆、学校、宿舍、医院、饭店、商场、别墅、住宅等领域。

中国目前地热利用是开采地下热水利用地热,向地下钻深井,在深井中下套管,将管外地热能通过管壁换热交换到工作循环介质上,最后通过循环介质将热能输出,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目前的换热管换热的效率低下,并且经常造成热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快速的进行换热,并且提高换热的效率的热泵用换热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管,包括由铝制成的外管、由铜制成的中间管和内管,且所述的中间管套设在内管上,所述的外管套设在中间管上,且所述的内管、中间管和外管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的内管的内腔和外管与中间管形成的腔体的水流方向相同,所述的中间管与内管形成的腔体与内管的内腔的水流方向相反。

所述的外管外包裹有一层保温层。

所述的保温层外设有一层防腐层。

所述的外管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有左堵头和右堵头,所述的中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左封头和右封头,所述的左封头的端部延伸到左堵头外与进水管连通,所述的右封头的端部延伸到右堵头外与出水管连通,所述的外管与中间管形成的腔体的两端分别与左堵头和右堵头连通,所述的内管的左端与左堵头通过左过渡管连通,且该左过渡管的一端与内管的内腔连通,另一端穿过左封头与外管和中间管形成的腔体连通,所述的内管的右端与右堵头通过右过渡管连通,该右过渡管的一端与内管的内腔连通,另一端穿过右封头与外管和中间管形成的腔体连通;所述的左堵头上连接有一换热出水管,所述的右堵头上连通有一换热进水管。

所述的内管和中间管之间设有环绕内管的多个换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有的换热管道能够同时进入热水和冷水,并且在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能够使进入到管道中的热量得到充分的换热,同时保证了热量在换热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损失,有效的提高了换热的速率,同时避免了在换热过程中,热量被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管;2.中间管;3.外管;4.环绕管;5.保温层;6.防腐层;7.左堵头;8.右堵头;9.左封头;10.右封头;11.左过渡管;12.右过渡管;13.进水管;14.出水管;15.换热出水管;16.换热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1

如图1所述的一种换热管,包括由铝制成的外管3、由铜制成的中间管2和内管1,且所述的中间管2套设在内管1上,所述的外管3套设在中间管2上,且所述的内管1、中间管2和外管3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的内管1的内腔和外管3与中间管2形成的腔体的水流方向相同,所述的中间管2与内管1形成的腔体与内管1的内腔的水流方向相反。

所述的外管2有保温橡胶材料制成,且外管2外刷有一层保温漆4。

所述的内管1和中间管2是由铜制成,所述的外管3是由铝制成,能够保证内管1、中间管2和外管3的导热性,同时外管3采用铝制成,能够保证中间管的导热性和延展性,外管3外从内到外包裹有保温层5和防腐层6,能够保证换热中的环境,避免造成热量的浪费,同时避免外界的热量对换热造成影响,为了能够尽可能的保证换热管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采用防腐层6,避免在使用的时候发生腐蚀,造成换热管发生破坏;具体的所述的外管3和中间管2之间形成的腔体与内管1中间的腔体通入同种的换热介质或者被换热介质,所述的中间管2与内管1之间形成腔体通入被换热介质或者换热介质,且中间管2与内管1之间的腔体介质的进入方向与外管3和中间管2之间形成的腔体和内管1中间的腔体的介质进入的方向相反,在具体通入介质时,如中间管2与内管1之间的腔体通入的介质为换热介质,则外管3和中间管2之间形成的腔体和内管1中间的腔体通入的介质为被换热介质,负责相反。通过不同的方向通入能够相互换热的介质,在中部进行相遇,能够确保换热的稳定性和平均性;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保证换热的效率,使其能够充分的进行换热,在所述的内管1和中间管2之间设有环绕内管1的多个环绕管4,该环绕管4与内管1和外管3与中间管2之间形成的腔体所通入的介质相同,通过3个不同的换热介质对中间管2与内管1之间的腔体通入的被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有效的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所述的外管3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有左堵头7和右堵头8,所述的中间管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左封头9和右封头10,所述的左封头9的端部延伸到左堵头7外与进水管13连通,所述的右封头10的端部延伸到右堵头8外与出水管14连通,所述的外管3与中间管2形成的腔体的两端分别与左堵头7和右堵头8连通,所述的内管1的左端与左堵头7通过左过渡管11连通,且该左过渡管11的一端与内管1的内腔连通,另一端穿过左封头9与外管3和中间管2形成的腔体连通,所述的内管1的右端与右堵头8通过右过渡管12连通,该右过渡管12的一端与内管1的内腔连通,另一端穿过右封头10与外管3和中间管2形成的腔体连通;所述的左堵头7上连接有一换热出水管15,所述的右堵头8上连通有一换热进水管16。所述的左堵头7和右堵头8用于对进入到的堵头中的介质进行分配,使其能够同时进入到内管1和外管3与中间管2之间形成的腔体中,所述的左封头9和右封头10是将进入到内管1和中间管2之间的被换热介质进行导流,在进入使在进水管3上设有一水泵,用于控制进入的快慢,进而调整换热的时间,同时因左右封头是穿过左右堵头中的,因此将内管1与外管3和中间管2之间形成的腔体隔开。因此所述的左右过渡管是将内管1的内腔与外管3和中间管2之间形成的腔体贯通,方便液体的进入,同时不影响内管1和中间管2之间形成的腔体的密封性,具体的是在换热进水管16的端部增加水泵,能够控制换热介质的速率,进而控制换热的效率。

上述实施例中的内管1和中间管2之间、中间管2和外管3之间都设有镂空的支架,能够将内管1、中间管2和外管3连接起来,同时该镂空支架能够将起来的同时,同时能够保证个腔体中间液体的流动,不会影响其换热的效率。

以上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