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装置、排风机及吊顶式集成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2807发布日期:2018-06-30 05:1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导风装置、排风机及吊顶式集成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排风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导风装置、排风机及吊顶式集成电器。



背景技术:

吊顶是指房屋居住环境的顶部装修的一种装饰。简单的说,就是指天花板的装饰,是室内装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吊顶式集成电器安装于吊顶中,其从广义上说可以包括:照明、换气、取暖三大模块,即通俗上说的照明用的灯,通风用的换气扇,取暖用的浴霸。

常见的吊顶式集成电器的换气功能,是通过设置在吊顶式集成电器机箱中的排风机实现的。现有技术中,排风机由驱动器带动排风扇旋转,以将外界空气从排风机的进风口吸入,并从排风机的出风口排出。出风口是由设置在壳体上的通孔形成的,该种通孔也可以替换呈一些镂空结构,排风机将空气输送至通孔处使通孔向外排风。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出风口仅利用镂空结构进行排风,气流经过时不会改变运动方向,因此,该种吊顶式集成电器在排风时,无法将排出的风向中间聚集,造成吊顶式集成电器的换气效果有待提高。因此,如何使排风机或吊顶式集成电器可以排出向中间聚集的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装置、排风机及吊顶式集成电器,使排风机或吊顶式集成电器可以排出向中间聚集的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装置,设置在排风机的出风口,包括:导风板;

所述导风板包括:导风板本体和导风管;

所述导风管为中空结构,具有导风管进风口和导风管出风口;

所述导风板本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导风管的中空的聚风圈;

所述聚风圈具有聚风圈进风口和聚风圈出风口,且所述聚风圈出风口的直径小于所述聚风圈进风口的直径;

所述聚风圈的轴心与所述导风管的轴心重叠,使所述聚风圈进风口与所述导风管进风口同向,所述聚风圈出风口与所述导风管出风口同向;

所述导风管通过连接筋与所述聚风圈连接;

所述聚风圈设有多个聚风叶,各所述聚风叶向所述导风管延伸且不与所述导风管接触,且各所述聚风叶以所述导风管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导风装置还包括:安装架;

所述安装架具有环形凸壁,且所述环形凸壁形成安装架进风口和安装架出风口;

所述导风板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且位于所述环形凸壁内,使所述导风板可以在所述环形凸壁内翻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导风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

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并与所述导风板本体联动,以带动所述导风板本体在所述环形凸壁内翻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风板本体设有从动轴端和传动轴端;

所述安装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

所述环形凸壁位于所述上壳体上;

所述下壳体设有与所述从动轴端配合的第一支撑架,以及与所述传动轴端配合的第二支撑架;

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并与所述传动轴端联动,以带动所述导风板本体在所述环形凸壁内翻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筋的数量为多个,且各所述连接筋以所述导风管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且围绕于所述导风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风管出风口的直径大于所述导风管进风口的直径,使所述出风管呈喇叭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聚风圈的数量为两个且以所述导风板本体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各所述聚风圈之间设有多个导向叶,各所述导向叶相互平行以形成导向叶出风口,所述导向叶出风口与所述聚风圈出风口同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排风机,包括上述设计中的导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吊顶式集成电器,包括上述设计中的排风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风装置、排风机及吊顶式集成电器,通过导风板的聚风圈、聚风叶和导风管的结构,可以使排风机或吊顶式集成电器可以排出向中间聚集的风。当该导风板设置在排风机的出风口时,排风机从其排风口将气流排出,该气流经过该,由于导风管位于聚风圈内,气流被聚风圈和导风管切割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聚风圈和导风管之间,由于聚风圈出风口的直径小于聚风圈进风口的直径,该部分气向聚风圈的中心轴集中聚合;另一部分气流直接经过导风管,由于该部分气流比上一部分气流更靠近中心位置,因此,该部分气流的速度较快,导风管为管状中空结构,以不减慢这部分气流的速度,从而使得经导风管流出的气流带动被聚风圈聚合的气流一起向外排出,增加了气流速度及力度,进一步提高了排风效果。不仅如此,设置在聚风圈上的多个聚风叶,对气流进一步分隔,增加了聚风圈排风口的气流均匀度,进一步提高聚风和出风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导风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导风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导风板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的排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的排风机的爆炸图。

图中标记:

导风板1;

导风板本体11;

导风管12;

聚风圈111;

连接筋13;

导向叶1112;

聚风叶1111;

安装架2;

环形凸壁23;

驱动电机3;

上壳体21;

下壳体22;

从动轴端112;

传动轴端113;

第一支撑架221;

第二支撑架22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导风装置,该种导风装置设置在排风机的出风口,其作用是引导或改变出风方向。该导风装置主要包括:导风板。具体来说,导风板为一塑料板体,使其在具有一定强度的同时,具有较轻的重量,以减少设备整体的负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导风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导风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导风板1包括:导风板本体11和导风管12。

本实施例中,导风管12为圆管,并且导风管12的数量为两个。导风板本体11和导风管12通过连接筋13连接,导风管12和导风板本体11为一体化结构,由塑料经模具浇注成型而成。导风管12呈管状,为中空结构,具有导风管进风口和导风管出风口。

其中,导风管进风口是指风进入导风管侧的开口,例如图2中的右后方,同样的,导风管出风口是指导风管排出风侧的开口,例如图2中的左前方。导风管进风口朝导风管出风口的轴向与排风机的排风方向相同,故而,排风机排出的风,会进入导风管进风口,再从导风管出风口排出。

导风板本体11具有用于容纳导风管12的中空的聚风圈111。聚风圈111呈环状,本实施例中,聚风圈111即为导风板本体11的一部分,其位于导风管12本体的侧边缘,并由该侧边缘的侧壁围绕形成一聚风圈111部位。聚风圈111与导风管12类似,呈中空结构,聚风圈111具有聚风圈进风口和聚风圈出风口,且聚风圈出风口的直径小于聚风圈进风口的直径。聚风圈进风口朝聚风圈出风口的轴向与排风机的排风方向相同,故而,排风机排出的风,会进入导风管进风口,再从导风管出风口排出。本实施例中,聚风圈111与导风管12一一对应,聚风圈111的数量与导风管12的数量相同,并且导风管12位于聚风圈111内。

可选地,导风管12与聚风圈111呈中心轴重叠设置,即:聚风圈111的轴心与导风管12的轴心重叠,使聚风圈进风口与导风管进风口同向,聚风圈出风口与导风管出风口同向;导风管12通过连接筋13与聚风圈111连接。其中,聚风圈进风口是指风进入聚风圈侧的开口,同样的,聚风圈出风口是指聚风圈排出风侧的开口。

如图1和图2所示,聚风圈111设有多个聚风叶1111,各聚风叶1111向导风管12延伸且不与导风管12接触,且各聚风叶1111以导风管12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聚风叶1111呈薄片状,用于引导风向和切割气流。还需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聚风效果,聚风片可以以聚风圈111的中心轴为中心,呈螺旋倾斜,从而使气流经聚风圈111及聚风叶1111后,形成螺旋气流并向外排出。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当该导风板1设置在排风机的出风口时,排风机从其排风口将气流排出,该气流经过该导风板1的聚风圈111和导风管12,由于导风管12位于聚风圈111内,气流被聚风圈111和导风管12切割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聚风圈111和导风管12之间,由于聚风圈出风口的直径小于聚风圈进风口的直径,该部分气向聚风圈111的中心轴集中聚合;另一部分气流直接经过导风管12,由于该部分气流比上一部分气流更靠近中心位置,因此,该部分气流的速度较快,导风管12为管状中空结构,以不减慢这部分气流的速度,从而使得经导风管12流出的气流带动被聚风圈111聚合的气流一起向外排出,增加了气流速度及力度,进一步提高了排风效果。不仅如此,设置在聚风圈111上的多个聚风叶1111,对气流进一步分隔,增加了聚风圈出风口的气流均匀度,进一步提高聚风和出风效果。

可选地,连接筋13的数量为多个,且各连接筋13以导风管12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且围绕于导风管12。连接筋13与导风管12、聚风圈111为一体成型结构。该种设置方式,使得一部分经聚风圈111与导风管12之间的气流进一步被连接筋13切割,以进一步提高气流均匀度,从而提高出风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导风管出风口的直径大于导风管进风口的直径,使出风管呈喇叭状。使部分从导风管12排出的气流能与从导风管12和聚风圈111之间的气流的接触面积更多,进一步提高了聚风效果。

另外,如图1和2所示,聚风圈111的数量为两个且以导风板本体11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以形成两股被聚合的气流。

值得指出的是,各聚风圈111之间设有多个导向叶1112,各导向叶1112相互平行以形成导向叶1112出风口,导向叶1112出风口与聚风圈出风口同向。以进一步提高出风效果。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风装置还包括:安装架2。安装架2与导风板1配合,是用于安装导风板1的部件。

安装架2具通孔结构,在该通孔周围设有环形凸壁23,该环形凸壁23向上延伸,且环形凸壁23形成安装架进风口和安装架出风口。其中,安装架进风口是指风进入安装架侧的开口,同样的,安装架出风口是指安装架排出风侧的开口。安装架进风口与聚风圈进风口同向,安装架出风口与聚风圈出风口同向,以对排风机排出的风起引导作用。

具体来说,导风板1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架2上且位于环形凸壁23内,使导风板1可以在环形凸壁23内翻转,从而改变出风方向。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导风板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4和5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风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可有外界控制器控制器启停。

驱动电机3设置在安装架2上并与导风板本体11联动,以带动导风板本体11在环形凸壁23内翻转。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板本体11设有从动轴端112和传动轴端113。

同时,安装架2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

其中,环形凸壁23位于上壳体21上,下壳体22设有与从动轴端112配合的第一支撑架221,以及与传动轴端113配合的第二支撑架222。

从动轴端112搁置在第一支撑架221上,传动轴端113搁置在第二支撑架222上,从而使得导风板本体11位于环形凸壁23内翻转。

驱动电机3设置在下壳体22上并与传动轴端113联动,以带动导风板本体11在环形凸壁23内翻转。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装置,可以由驱动电机3带动导风板本体1在环形凸壁23内翻转,使操作人员可以远程调节出风角度。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的排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的排风机的爆炸图,如图6和7所示,该排风机包括实施例一中的导风装置。本实施例的导风装置设置在排风机的出风口,其作用是引导或改变出风方向。该导风装置4不仅包括:导风板11、安装架2和驱动电机3,还包括风机及其机壳5。

具体来说,导风板为一塑料板体,使其在具有一定强度的同时,具有较轻的重量,以减少设备整体的负重。

更具体地说,导风板包括:导风板本体和导风管。导风板本体和导风管通过连接筋连接,导风管和导风板本体为一体化结构,由塑料经模具浇注成型而成。导风管呈管状,为中空结构,具有导风管进风口和导风管出风口。导风管进风口朝导风管出风口的轴向与排风机的排风方向相同,故而,排风机排出的风,会进入导风管进风口,再从导风管出风口排出。本实施例中,导风管为圆管,并且导风管的数量为两个。

导风板本体具有用于容纳导风管的中空的聚风圈。聚风圈呈环状,本实施例中,聚风圈即为导风板本体的一部分,其位于导风管本体的侧边缘,并由该侧边缘的侧壁围绕形成一聚风圈部位。聚风圈与导风管类似,呈中空结构,聚风圈具有聚风圈进风口和聚风圈出风口,且聚风圈出风口的直径小于聚风圈进风口的直径。聚风圈进风口朝聚风圈出风口的轴向与排风机的排风方向相同,故而,排风机排出的风,会进入导风管进风口,再从导风管出风口排出。本实施例中,聚风圈与导风管一一对应,聚风圈的数量与导风管的数量相同,并且导风管位于聚风圈内。

可选地,导风管与聚风圈呈中心轴重叠设置,即:聚风圈的轴心与导风管的轴心重叠,使聚风圈进风口与导风管进风口同向,聚风圈出风口与导风管出风口同向;导风管通过连接筋与聚风圈连接。

聚风圈设有多个聚风叶,各聚风叶向导风管延伸且不与导风管接触,且各聚风叶以导风管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聚风叶呈薄片状,用于引导风向和切割气流。还需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聚风效果,聚风片可以以聚风圈的中心轴为中心,呈螺旋倾斜,从而使气流经聚风圈及聚风叶后,形成螺旋气流并向外排出。

安装架2设置在风机的机壳5上,安装架具通孔结构,在该通孔周围设有环形凸壁,该环形凸壁向上延伸,且环形凸壁形成安装架进风口和安装架出风口。其中,安装架进风口是指风进入安装架侧的开口,同样的,安装架出风口是指安装架排出风侧的开口。安装架进风口与聚风圈进风口同向,安装架出风口与聚风圈出风口同向,以对排风机排出的风起引导作用。

具体来说,导风板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架上且位于环形凸壁内,使导风板可以在环形凸壁内翻转,从而改变出风方向。

驱动电机3设置在安装架上并与导风板本体联动,以带动导风板本体在环形凸壁内翻转。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板本体设有从动轴端和传动轴端。

同时,安装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

其中,环形凸壁位于上壳体上,下壳体设有与从动轴端配合的第一支撑架,以及与传动轴端配合的第二支撑架。

从动轴端搁置在第一支撑架上,传动轴端搁置在第二支撑架上,从而使得导风板本体位于环形凸壁内翻转。

驱动电机3设置在下壳体上并与传动轴端联动,以带动导风板本体在环形凸壁内翻转。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当该导风板设置在排风机的出风口时,排风机从其排风口将气流排出,该气流经过该导风板的聚风圈和导风管,由于导风管位于聚风圈内,气流被聚风圈和导风管切割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聚风圈和导风管之间,由于聚风圈出风口的直径小于聚风圈进风口的直径,该部分气向聚风圈的中心轴集中聚合;另一部分气流直接经过导风管,由于该部分气流比上一部分气流更靠近中心位置,因此,该部分气流的速度较快,导风管为管状中空结构,以不减慢这部分气流的速度,从而使得经导风管流出的气流带动被聚风圈聚合的气流一起向外排出,增加了气流速度及力度,进一步提高了排风效果。不仅如此,设置在聚风圈上的多个聚风叶,对气流进一步分隔,增加了聚风圈出风口的气流均匀度,进一步提高聚风和出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了一种吊顶式集成电器,该吊顶式集成电器,包括实施例四中的排风机。此处不予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