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2797发布日期:2018-06-30 05:15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空调器逐渐走到了千家万户,空调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在空调器的适用过程中,空调直接对人吹风,容易造成不适,尤其是在人体以及环境温度比较低时,冷风吹到身上会造成不适,尤其是对于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这种不适更加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导风效果好,使用更加舒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主体、前面板和导风板。所述主体内具有出风口;所述前面板设在所述主体前面,所述前面板上具有与所述出风口对齐的通孔;所述导风板设在所述通孔处并适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出风口;其中,所述前面板上设有适于连通所述出风口和空调器外部空间的散风结构,整个所述前面板由所述散风结构完全覆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导风效果好,使用更加舒适。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上位于所述通孔左侧的部分、位于所述通孔右侧的部分、位于所述通孔上侧的部分和位于所述通孔下侧的部分中的至少一处设有散风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的内侧设有空腔,所述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连通所述空腔,所述空腔适于连通所述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腔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由格栅状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腔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有开关门,所述开关门用于连通和隔断所述空腔和所述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为弧形板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为内部形成所述空腔的盒体,所述前面板的外侧壁上设置所述散风结构,且所述前面板具有适于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空腔入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的空腔入口伸入到所述出风口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上设有散风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风结构包括微孔、气泡、百叶窗、风叶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体上;或所述前面板可以通过滑动、转动、平移朝远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安装于所述前面板上并随同所述前面板移动。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4和图5是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其中,图4中前面板上设有散风机构,图5中空调器的前面和侧面设有散风结构。

图6至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散风结构朝不同方向导风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前面板与侧散风板的组合的可拆卸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主体1、前面板2和导风板3。

其中,主体1内具有出风口101,在导风板3打开时,气流可以从出风口101送出。前面板2设在主体1前面,前面板2上具有与出风口101对齐的通孔(未示出)。导风板3设在通孔处并适于打开和关闭出风口101。

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在空调器的不同位置设置散风结构,从而增大空调器的散风范围和制冷效率等。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前面板2上设有适于连通出风口101和空调器100室外空间的散风结构201。散风结构可以与出风口101和空调器100室外空间始终连通,也可以设置开关门选择性地洁筒散风结构和出风口101或空调器100的室外空间。

在导风板3关闭出风口101(或导风板3打开出风口101)时,可以将气流可以送往前面板2上的散风结构201,然后经过散风结构201的打散后送出,从而实现无风感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前面板2上的散风结构201增大散风的范围,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散风,不仅可以提高无风感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实现温度的快速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面板2上位于通孔左侧的部分、位于通孔右侧的部分、位于通孔上侧的部分和位于通孔下侧的部分中的至少一处设有散风结构201。

优选地,整个前面板2由散风结构201完全覆盖,从而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气流,不仅可以进一步地弱化气流的强度,而且还可以实现温度的快速调节。

进一步地,散风结构201包括微孔、气泡、百叶窗、风叶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面板2上的散风结构201包括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和形成于前面板2的外表面上的盲孔。可以根据气流强度变化来选择不同位置散风结构201的贯通或部贯通状态,便于气流的均匀分布,而且,对于气流强度太弱导致无法从散风结构201送出的区域,可以设置盲孔的形式,从而避免过多的散风结构201导致清洗困难的问题。

实施例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面板2的内侧设有空腔,前面板2上的散风结构201 连通空腔,空腔适于连通出风口101。送往出风口101的气流可以进入到空腔内,然后通过前面板2上的散风结构201送出,便于气流的均匀流通,而且,气流在经过出风口101 后进入空腔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100的无风感效果。

空腔内可以为空,也可以在空腔内填充风叶、气味剂、杀菌剂、过滤件等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如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空腔与出风口101之间由格栅状孔连通。通过设置格栅孔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无风感效果。

另外,空腔与出风口101之间也可以设置散风结构201、滤网等等结构。

如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腔与出风口101之间设有开关门102,开关门用于连通和隔断空腔和出风口101。通过开关门可以对气流的流向进行选择,从而方便空调器100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前面板2为弧形板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前面板2为内部形成空腔的盒体,前面板2的外侧壁上设置散风结构,且前面板2具有适于与出风口101连通的空腔入口。气流由空腔入口进入到空腔内,然后由散风结构201打散风,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散风的效果。

其中,尤其是在出风口101被关闭时,此时如果空调器100为开机的状态,则气流将会通过空腔入口进入到前面板2内,然后从前面板2上的预定位置排出,从而实现正面无风感的效果。而且,进入到空腔内的冷气(或热气)在空腔的作用下,不容易回流,使得更多的气流可以从前面板2送出,提高空调器100的降温或升温效率,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优选地,前面板2的空腔入口伸入到出风口101内。

另外,还可以在导风板3上也设置散风结构201。

其中,本实用新型前述的散风结构201包括微孔、气泡、百叶窗、风叶等中的至少一种。

实施例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面板2可以通过滑动、转动、平移朝远离出风口101 的方向移动。前面板2可以通过打开实现导风,提高导风和无风感的效果。

例如,前面板2可以将上端或下端向外翻转打开,从而实现通过前面板2向上或向下导风。另外,前面板2也可以沿出风方向平移,从而使气流可以从前面板2的四周散风,提高散风的效果和室内换热的效率。

优选地,导风板3安装在前面板2上并随同前面板2移动。或者说,前面板2始终可移动地安装在前面板2上,在前面板2打开时,导风板3将随着前面板2一体运动,此时,导风板3仍然可以相对于前面板2运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前面板2也可以前面板2固定安装于主体1上。

实施例4

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主体1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处设置侧散风板4,并在侧散风板4上设置了散风结构201,散风结构201可以连通出风口101和空调器100外部空间,从而实现散风。

在导风板3关闭出风口101或者导风板3打开出风口101时,气流都可以送往侧散风板4上的散风结构201,然后经过散风结构201的散风后送出,从而实现无风感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可以通过侧散风板4上的散风结构201增大散风的范围,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散风,不仅可以提高无风感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实现温度的快速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散风板4设置与主体1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主体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侧散风板4。从而进一步地增大散风范围。

优选地,整个侧散风板4由散风结构201完全覆盖,从而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气流,不仅可以进一步地弱化气流的强度,而且还可以实现温度的快速调节。

进一步地,散风结构201包括微孔、气泡、百叶窗、风叶中的至少一种。

更进一步的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散风板4上的散风结构201包括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和形成于侧散风板4的外表面上的盲孔。可以根据气流强度变化来改变散风结构201的局部的贯通或部贯通状态,便于气流的均匀分布,而且,对于气流强度太弱导致无法从散风结构201送出的区域,可以设置盲孔的形式,从而避免过多的散风结构201导致清洗困难的问题。

优选地,侧散风板4的内侧设有空腔,侧散风板4上的散风结构201连通空腔,空腔适于连通出风口101。送往出风口101的气流可以进入到空腔内,然后通过侧散风板4上的散风结构201送出,便于气流的均匀流通,而且,气流在经过出风口101后进入空腔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100的无风感效果。

空腔内可以为空,也可以在空腔内填充风叶、气味剂、杀菌剂、过滤件等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如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空腔与出风口101之间由格栅状孔连通。通过设置格栅孔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无风感效果。

另外,空腔与出风口101之间也可以设置散风结构201、滤网等等结构。

如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腔与出风口101之间设有开关门,开关门用于连通和隔断空腔和出风口101。通过开关门可以对气流的流向进行选择,从而方便空调器100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侧散风板4为弧形板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侧散风板4为内部形成空腔的盒体,侧散风板4的外侧壁上设置散风结构201,且侧散风板4具有适于与出风口101连通的空腔入口。气流由空腔入口进入到空腔内,然后由散风结构201散风,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散风的效果。

其中,尤其是在出风口101被关闭时,此时如果空调器100为开机的状态,则气流将会通过空腔入口进入到侧散风板4内,然后从侧散风板4上的预定位置排出,从而实现正面无风感的效果。而且,进入到侧空腔内的冷气(或热气)在空腔的作用下,不容易回流,使得更多的气流可以从侧散风板4送出,提高空调器100的降温或升温效率,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优选地,侧散风板4的空腔入口伸入到出风口101内。

另外,还可以在导风板3上也设置散风结构201。

其中,本实用新型前述的散风结构201包括微孔、气泡、百叶窗、风叶等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散风板4可以通过滑动、转动、平移朝远离出风口101的方向移动。侧散风板4可以通过打开实现导风,提高导风和无风感的效果。

例如,侧散风板4可以将上端或下端向外翻转打开,从而实现通过侧散风板4向上或向下导风。另外,侧散风板4也可以沿出风方向平移,从而使气流可以从侧散风板4的四周散风,提高散风的效果和室内换热的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侧散风板4也可以固定安装于主体1上。

实施例5

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可以在同时设置侧散风板4和前面板。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处设置有侧散风板4,其中,侧散风板4和前面板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了散风结构201,该散风结构201适于连通出风口101和空调器100的外部空间。

另外,所述前面板和所述侧散风板4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机体上。也就是说,前面板与侧散风板4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独立地进行安装和拆卸。

在导风板3关闭出风口101或者导风板3打开出风口101时,气流都可以送往侧散风板4和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201,然后经过散风结构201的散风后送出,从而实现无风感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可以通过侧散风板4和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201 增大散风的范围,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散风,不仅可以提高无风感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实现温度的快速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散风板4设置与主体1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主体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侧散风板4。从而进一步地增大散风范围。

优选地,整个侧散风板4由散风结构201完全覆盖,或者说,侧散风板4上的散风结构201完全覆盖侧散风板4。另外,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201也可以完全覆盖前面板。从而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气流,不仅可以进一步地弱化气流的强度,而且还可以实现温度的快速调节。

进一步地,散风结构201包括微孔、气泡、百叶窗、风叶中的至少一种。

更进一步的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散风板4上的散风结构201包括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和形成于侧散风板4的外表面上的盲孔,进一步地,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201包括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和形成于前面板的外表面上的盲孔。可以根据气流强度变化来改变散风结构201的贯通或部贯通状态,便于气流的均匀分布,而且,对于气流强度太弱导致无法从散风结构201送出的区域,可以设置盲孔的形式,从而避免过多的散风结构201导致清洗困难的问题。

优选地,侧散风板4的内侧设有空腔,侧散风板4上的散风结构201连通侧散风板4 内侧的空腔,侧散风板4内侧的空腔适于连通出风口101。送往出风口101的气流可以进入到侧散风板4内侧的空腔内,然后通过侧散风板4上的散风结构201送出,便于气流的均匀流通,而且,气流在经过出风口101后进入侧散风板4内侧的空腔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100的无风感效果。

进一步地,前面板的内侧设有空腔,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201连通前面板内侧的空腔,前面板内侧的空腔适于连通出风口101。送往出风口101的气流可以进入到前面板内侧的空腔内,然后通过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201送出,便于气流的均匀流通,而且,气流在经过出风口101后进入前面板内侧的空腔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100的无风感效果。

空腔内可以为空,也可以在空腔内填充风叶、气味剂、杀菌剂、过滤件等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如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空腔与出风口101之间由格栅状孔连通。通过设置格栅孔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无风感效果。

另外,空腔与出风口101之间也可以设置散风结构201、滤网等等结构。

如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腔与出风口101之间设有开关门,开关门用于连通和隔断空腔和出风口101。通过开关门可以对气流的流向进行选择,从而方便空调器100的控制。

具体而言,侧散风板4内侧的空腔与所述出风口101之间、前面板内侧的空腔与所述出风口101之间均设有开关门。

另外,由于侧散风板4与前面板的内侧均设有空腔,侧散风板4内侧的空腔与前面板内侧的空腔可以相互连通、相互隔开或设置有开关门,从而可以更加方便地控制气流的流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侧散风板4为弧形板状。同样地前面板也可以为弧形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侧散风板4为内部形成空腔的盒体,侧散风板4的外侧壁上设置散风结构201,且侧散风板4具有适于与出风口101连通的侧空腔入口。气流由侧空腔入口进入到空腔内,然后由散风结构201散风,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散风的效果。

其中,尤其是在出风口101被关闭时,此时如果空调器100为开机的状态,则气流将会通过空腔入口进入到侧散风板4内,然后从侧散风板4上的预定位置排出,从而实现正面无风感的效果。而且,进入到侧空腔内的冷气(或热气)在空腔的作用下,不容易回流,使得更多的气流可以从侧散风板4送出,提高空调器100的降温或升温效率,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优选地,空腔入口伸入到出风口101内。

另外,还可以在导风板3上也设置散风结构201。

其中,本实用新型前述的散风结构201包括微孔、气泡、百叶窗、风叶等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散风板4和前面板都可以通过滑动、转动、平移朝远离出风口101的方向移动。可以通过打开侧散风板4和前面板实现导风,提高导风和无风感的效果。

例如,侧散风板4可以将上端或下端向外翻转打开,从而实现通过侧散风板4向上或向下导风。另外,侧散风板4也可以沿出风方向平移,从而使气流可以从侧散风板4的四周散风,提高散风的效果和室内换热的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侧散风板4也可以固定安装于主体1上。

实施例6

与实施例6不同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面板与所述侧散风板4 为一体成型或相对固定地连接并可拆卸地安装与所述主体1上。

进一步地,所述前面板和所述侧散风板4上设有卡凸和卡槽中的一个,所述机体上设有卡凸和卡槽中的另一个,所述前面板和所述散风板与所述机体卡扣连接。

有利地,所述前面板与所述侧散风板4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

实施例7

本实用新型中的散风结构201可以设置成向前导风、向上导风、向下导风、向左导风、向右导风、向后导风中的至少一种形式。

例如,参照图8至图10,在侧散风板板4上设置的散风结构201设置成向下导风、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设置成向前导风;在侧散风板板4上设置的散风结构201设置成向左右导风、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设置成向前导风;在侧散风板板4上设置的散风结构201设置成向前导风、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设置成向前导风;在侧散风板板4上设置的散风结构201 设置成前导风、前面板上的散风结构设置成向下导风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空调器100:气流可实现向后贴墙“反吹”和/或“向前”吹,虽“无风感”但风量更大,且都可以保留美的经典的“孔”。而且,还可以避免出现无风感正吹过程中由于风速低产生的回流问题,无风感反吹气流组织形式更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