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3861发布日期:2018-08-04 16:2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除湿机大多采用一块蒸发器和一块冷凝器,且蒸发器和冷凝器进风面积一样,但是从性能上来讲,一般冷凝器的换热面积和所需的风量都要大于蒸发器,现有的除湿机采用的技术就是加厚冷凝器部件,但较厚的冷凝器换热效率差,使整机能耗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旨在使除湿机的补风冷凝器的换热效率高,降低整机能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除湿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且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补风冷凝器,所述补风冷凝器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和部分出风口设置;除湿组件,所述除湿组件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和部分出风口设置;以及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风道内,并位于所述补风冷凝器和除湿组件面向出风口的一侧,将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引入所述风道内;由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补风冷凝器后,由所述出风口吹出,由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除湿组件后,由所述出风口吹出。优选地,所述补风冷凝器与所述除湿组件于风道内纵向排布。优选地,所述补风冷凝器位于所述除湿组件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除湿组件的下方。优选地,所述除湿组件包括沿进风方向层叠设置的除湿蒸发器和除湿冷凝器。优选地,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补风冷凝器、除湿冷凝器和除湿蒸发器依次连接形成闭合的管路,所述管路内设有冷媒,冷媒沿压缩机、补风冷凝器、除湿冷凝器至除湿蒸发器方向循环流动。优选地,所述补风冷凝器、除湿冷凝器和除湿蒸发器均为板型设置。优选地,所述风机包括蜗壳和设于蜗壳内的风轮,所述蜗壳连接所述壳体,且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面对所述补风冷凝器和除湿冷凝器,所述出风侧面对所述出风口。优选地,所述风机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连接于所述蜗壳,所述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风轮,并驱动所述风轮转动。优选地,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或者离心风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壳体设置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且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且除湿组件对应第二进风口和部分出风口设置,由第二进风口进入风道的空气经过除湿组件形成干燥且温度较低的空气,由出风口吹出;补风冷凝器对应第一进风口和部分出风口设置,由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的空气能够充分与补风冷凝器进行换热,该补风冷凝器增加了出风的温度,使得出风温度能达到室温需求。设置补风冷凝器,相当于增加了除湿机内冷凝器的总的换热面积,使冷凝器的换热效率高,降低整机能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内部结构的爆炸图;图2为图1中除湿机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除湿机中冷媒流向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除湿机33除湿冷凝器10补风冷凝器50风机20压缩机51蜗壳30除湿组件53风轮31除湿蒸发器55电机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除湿机100,除湿机100包括:壳体(未图示),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且形成有连通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补风冷凝器10,补风冷凝器10设于风道内,并对应第一进风口和部分出风口设置;除湿组件30,除湿组件30设于风道内,并对应第二进风口和部分出风口设置;以及风机50,风机50设于风道内,并位于补风冷凝器10和除湿组件30面向出风口的一侧,将空气由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引入风道内;由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补风冷凝器10后,由出风口吹出,由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除湿组件30后,由出风口吹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壳体设置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且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除湿组件30对应第二进风口和部分出风口设置,由第二进风口进入风道内的空气经过除湿组件30的除湿后,形成干燥且温度较低的空气,由出风口吹出;补风冷凝器10对应第一进风口和部分出风口设置,由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内的空气能够充分与补风冷凝器10进行换热,该补风冷凝器10增加了出风的温度,使得出风温度能达到室温需求。设置补风冷凝器,相当于增加了除湿机内冷凝器的总的换热面积,使冷凝器的换热效率高,降低整机能耗。进一步地,由于风机50自身结构的限制,风机50的进风比出风均匀,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将风机50设置于冷凝器组件10和出风口之间,该风机50启动后将空气由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吸入风道内,使得由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能够均匀的经过补风冷凝器10和除湿组件30,与补风冷凝器10和除湿组件30的热交换效率高,进一步降低整机能耗。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补风冷凝器10与除湿组件30于风道内纵向排布。沿纵向设置的补风冷凝器10和除湿组件30使得整机占地面积小,壳体内的使用空间更加合理。可以理解地,补风冷凝器10和除湿组件30也可以沿横向设置,则整机占地面积较大,放置更加平稳。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补风冷凝器10位于除湿组件30的上方。由于补风冷凝器10比除湿组件30的体积小、重量轻,因此,将除湿组件30设于下方,补风冷凝器10设于上方,使除湿机100放置更加平稳,不易倾倒。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壳体内还设有接水盘(未图示),接水盘设于除湿组件30的下方。除湿组件30在对空气进行除湿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该冷凝水沿着除湿组件30向下流动至接水盘中。进一步地,补风冷凝器10位于除湿组件30的上方,且除湿组件30的下方设置接水盘,不仅便于冷凝水的收集,且使壳体内空间得到有效的利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除湿组件30包括沿第二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的除湿蒸发器31和除湿冷凝器33。由第二进风口进入风道内的空气,先经过除湿蒸发器31,由于除湿蒸发器31的温度比该部分空气的温度低,该部分空气经过除湿蒸发器31,并与该除湿蒸发器31进行热交换,空气中的水分会遇冷而凝结成水滴,使得经过除湿蒸发器31后的空气含水量低,但温度较低,而除湿冷凝器33的温度较高,经过除湿蒸发器31后的空气与除湿冷凝器33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经过除湿冷凝器33后的空气温度较高,接近室内温度。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除湿机100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的压缩机20,压缩机20、补风冷凝器10、除湿冷凝器33和除湿蒸发器31依次连接形成闭合的管路,管路内设有冷媒,冷媒沿压缩机20、补风冷凝器10、除湿冷凝器33至除湿蒸发器31方向循环流动。冷媒经过压缩机20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汽态冷媒,流向补风冷凝器10,高温高压的汽态冷媒流经补风冷凝器10,进行初步降温,之后流向除湿冷凝器33,进行再次降温,由此可知,补风冷凝器10的温度比除湿冷凝器33的温度高;由第二进风口进入风道的空气首先由除湿蒸发器31进行除湿和降温后吹向除湿冷凝器33,经过除湿蒸发器31后的空气与除湿冷凝器33存在足够大的温度差,能够有效的进行换热,冷媒在补风冷凝器10和除湿冷凝器33上相当于有一个梯度换热的过程,而空气与补风冷凝器10、空气与除湿冷凝器33都存在较为合适的温度差值,换热效率都比较高,从而整体上提高了除湿机100的换热效率。补风冷凝器10与除湿冷凝器33可以为两个单独的冷凝器也可以为一个整体的冷凝器结构。当补风冷凝器10与除湿冷凝器33为一个整体的冷凝器结构时,除湿机100的生产和安装更加简便,同样也能达到增加除湿机100中冷凝器换热面积,以提高整机能效的效果。当补风冷凝器10与除湿冷凝器33为两个单独的冷凝器时,由于补风冷凝器10与除湿冷凝器33上的翅片没有相互连接,彼此之间不会进行热量的传导,从而补风冷凝器10和除湿冷凝器33不会影响彼此的换热效率,使补风冷凝器10和除湿冷凝器33均能达到良好的换热效果。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补风冷凝器10、除湿冷凝器33和除湿蒸发器31均为板型设置。板型设置的补风冷凝器10、除湿冷凝器33和除湿蒸发器31能满足一侧进风、另一侧出风的设置需求,且换热效果好。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风机50包括蜗壳51和设于蜗壳51内的风轮53,蜗壳51连接壳体,且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进风侧面对补风冷凝器10和除湿冷凝33器,出风侧面对出风口。风轮53旋转出风,蜗壳51对风轮53的出风进行导向和聚拢的作用,使得风轮53的出风效率更高。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风机50还包括电机55,电机55连接于蜗壳51,电机55的转轴连接风轮53,并驱动风轮55转动。蜗壳51于出风侧形成有出风栅格,所述出风栅格的中部形成有固定电机55的支架,电机55固定于支架上,使得进风不受风机50阻挡,进风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风机50为轴流风机;另一实施例中,风机50为离心风机。轴流风机为轴向进风和轴向出风,且出风量大。具有离心风机能够改变空气的流向,且能提高风量和风压。本实施例中的除湿机为卧式,壳体大致呈方形。补风进风口和除湿进风口位于壳体的同侧,且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另一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