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2009发布日期:2018-09-25 19:4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是一种用于车间工作进行过程中,对车间生产废水中残余的热量进行回收,以使能源充分利用,节约能源的附属装置,其在余热回收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包括工作箱、一组热管、进水管、出水管、进料管和出料管,工作箱内设置有工作腔,并在工作箱内中央区域横向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将工作腔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一组热管分别穿过并固定在分隔板上,进水管、出水管、进料管和出料管分别与工作箱左侧壁和右侧壁连通,并在进水管和进料管上分别设置有一组开关阀;现有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使用时,将工作箱与控制器电连接,当车间需要排放生产废水时,将一组开关阀打开,通过进水管将生产废水导入工作箱内下腔室,通过一组热管下半区域对废水中的热量进行吸收,吸收热量后的废水通过出水管排出,通过进料管将可以吸收热量的干净的水导入工作箱内上腔室中,一组热管上半区域放热对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通过出料管排出再进行利用;现有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使用中发现,其经过一组热管加热后的水若温度较高,容易产生蒸汽散入空气中,造成对水资源的浪费;并且其生产废水中含有较多杂质,直接导入工作箱内容易吸附在热管上,使热管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其使用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对加热后的水产生的水蒸气进行回收,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并且可以减少废水中的杂质,使热管可以正常工作,提高使用可靠性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包括工作箱、一组热管、进水管、出水管、进料管和出料管,工作箱内设置有工作腔,并在工作箱内中央区域横向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将工作腔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一组热管分别穿过并固定在分隔板上,进水管、出水管、进料管和出料管分别与工作箱左侧壁和右侧壁连通,并在进水管和进料管上分别设置有一组开关阀;还包括传输管、螺旋管、冷却箱和输送管,所述传输管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出料管和螺旋管连通,所述冷却箱内设置有冷却腔,并在冷却箱左侧壁底端和顶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均有冷却腔相通,所述输送管输出端和进料管输入端分别安装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冷却箱顶部和底部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上固定口和下固定口,上固定口和下固定口均与冷却腔相通,所述螺旋管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分别穿过并固定在上固定口和下固定口处,并且螺旋管底端与进料管连通;还包括处理箱、进液管、支撑柱、一组搅拌叶和鼓风机,所述处理箱内设置有处理腔,并在处理箱顶部设置有清理口,清理口与处理腔相通,所述进液管右端与处理箱左侧壁上半区域连通,所述一组搅拌叶安装在支撑柱上,所述支撑柱和一组搅拌叶内分别设置有一组通气孔,并且一组通气孔均相通,并在支撑柱底端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底端设置有固定轮,所述处理箱内底部中央区域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轮位于固定槽内,所述鼓风机安装在支撑柱顶端,并且鼓风机输出端与支撑柱顶部通气孔相通,所述处理箱右侧壁下半区域设置有出液口,出液口与处理腔相通,所述进水管输入端安装在出液口处,并在进水管上设置有传输泵,所述处理箱内右侧壁出液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一组支撑杆和一组滑轮,所述一组支撑杆一端分别与鼓风机外侧壁连接,并在一组支撑杆另一端底部分别设置有一组连接杆,所述一组滑轮分别安装在一组连接杆底端,所述处理箱顶部边缘区域设置有滑轮槽,所述一组滑轮分别位于一组滑轮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底座、四组支腿和四组滚轮,所述处理箱和工作箱分别安装在底座顶部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所述四组支腿分别安装在底座底部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所述四组滚轮分别安装在四组支腿底端,并在四组滚轮上分别设置有四组防滑胶圈。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两组固定杆、连接轴和两组推杆,所述两组固定杆底端分别安装在底座顶部右前侧和右后侧,所述连接轴前端和后端分别与两组固定杆中央区域连接,所述两组推杆左侧壁分别与两组固定杆右侧壁顶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限位架和一组固定弹簧,所述限位架右侧壁安装在工作箱左侧壁上半区域,所述一组固定弹簧一端分别安装在限位架内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并在一组固定弹簧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组卡板,所述一组卡板分别与冷却箱左侧壁和右侧壁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一组防滑垫,所述一组防滑垫分别安装在一组卡板上,并且一组防滑垫分别与冷却箱左侧壁和右侧壁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防尘网,输出防尘网安装在鼓风机输入端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加热后的水通过出料管导出,水中的水蒸气可以通过传输管导入螺旋管内,并可以通过输送管向冷却箱内导入冷却水,螺旋管内的水蒸气通过与冷却水间接接触而冷凝成水分,滴入进料管内,吸收水蒸气中热量后的冷却水通过进料管导出,并传输至工作箱的上腔室内,可以对加热后的水产生的水蒸气进行回收,减少对水资源和水蒸气中热量的浪费;并且可以通过进液管将生产废水导入处理箱内,并打开鼓风机,通过鼓风机向一组通气孔中导入空气,使气泡由一组搅拌叶的一组通气孔中导出,通过气泡将生产废水中的杂质夹带悬浮至液体表面,对生产废水中的杂质进行去除,并且可以通过固定轴将固定轮安装在支撑柱底端,并可以将固定轮安装在固定槽内,从而将支撑柱固定在处理箱内,并可以打开进水管上的开关阀和传输泵,将处理后的生产废水通过进水管导入工作箱内下腔室,并通过过滤网对处理后的生产废水进行再次过滤,减少废水中的杂质,使热管可以正常工作,提高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标记:1、工作箱;2、热管;3、进水管;4、进料管;5、分隔板;6、开关阀;7、传输管;8、螺旋管;9、冷却箱;10、输送管;11、处理箱;12、进液管;13、支撑柱;14、搅拌叶;15、鼓风机;16、固定轴;17、固定轮;18、传输泵;19、过滤网;20、支撑杆;21、滑轮;22、连接杆;23、底座;24、支腿;25、滚轮;26、防滑胶圈;27、固定杆;28、连接轴;29、推杆;30、限位架;31、固定弹簧;32、卡板;33、防滑垫;34、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包括工作箱1、一组热管2、进水管3、出水管、进料管4和出料管,工作箱内设置有工作腔,并在工作箱内中央区域横向设置有分隔板5,分隔板将工作腔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一组热管分别穿过并固定在分隔板上,进水管、出水管、进料管和出料管分别与工作箱左侧壁和右侧壁连通,并在进水管和进料管上分别设置有一组开关阀6;还包括传输管7、螺旋管8、冷却箱9和输送管10,传输管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出料管和螺旋管连通,冷却箱内设置有冷却腔,并在冷却箱左侧壁底端和顶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均有冷却腔相通,输送管输出端和进料管输入端分别安装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冷却箱顶部和底部中央区域分别设置有上固定口和下固定口,上固定口和下固定口均与冷却腔相通,螺旋管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分别穿过并固定在上固定口和下固定口处,并且螺旋管底端与进料管连通;还包括处理箱11、进液管12、支撑柱13、一组搅拌叶14和鼓风机15,处理箱内设置有处理腔,并在处理箱顶部设置有清理口,清理口与处理腔相通,进液管右端与处理箱左侧壁上半区域连通,一组搅拌叶安装在支撑柱上,支撑柱和一组搅拌叶内分别设置有一组通气孔,并且一组通气孔均相通,并在支撑柱底端设置有固定轴16,固定轴底端设置有固定轮17,处理箱内底部中央区域设置有固定槽,固定轮位于固定槽内,鼓风机安装在支撑柱顶端,并且鼓风机输出端与支撑柱顶部通气孔相通,处理箱右侧壁下半区域设置有出液口,出液口与处理腔相通,进水管输入端安装在出液口处,并在进水管上设置有传输泵18,处理箱内右侧壁出液口处设置有过滤网19;通过上述设置,加热后的水通过出料管导出,水中的水蒸气可以通过传输管导入螺旋管内,并可以通过输送管向冷却箱内导入冷却水,螺旋管内的水蒸气通过与冷却水间接接触而冷凝成水分,滴入进料管内,吸收水蒸气中热量后的冷却水通过进料管导出,并传输至工作箱的上腔室内,可以对加热后的水产生的水蒸气进行回收,减少对水资源和水蒸气中热量的浪费;并且可以通过进液管将生产废水导入处理箱内,并打开鼓风机,通过鼓风机向一组通气孔中导入空气,使气泡由一组搅拌叶的一组通气孔中导出,通过气泡将生产废水中的杂质夹带悬浮至液体表面,对生产废水中的杂质进行去除,并且可以通过固定轴将固定轮安装在支撑柱底端,并可以将固定轮安装在固定槽内,从而将支撑柱固定在处理箱内,并可以打开进水管上的开关阀和传输泵,将处理后的生产废水通过进水管导入工作箱内下腔室,并通过过滤网对处理后的生产废水进行再次过滤,减少废水中的杂质,使热管可以正常工作,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一组支撑杆20和一组滑轮21,一组支撑杆一端分别与鼓风机外侧壁连接,并在一组支撑杆另一端底部分别设置有一组连接杆22,一组滑轮分别安装在一组连接杆底端,处理箱顶部边缘区域设置有滑轮槽,一组滑轮分别位于一组滑轮槽内;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一组连接杆将一组滑轮分别安装在一组支撑杆底部,并且可以通过一组滑轮在滑轮槽内转动方便通过支撑杆使鼓风机转动,从而使支撑柱带动一组搅拌叶转动,可以通过固定轮在固定槽内转动方便支撑柱的转动,使处理箱内的废水与一组搅拌叶排出的气泡充分接触,提高对杂质的分离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底座23、四组支腿24和四组滚轮25,处理箱和工作箱分别安装在底座顶部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四组支腿分别安装在底座底部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四组滚轮分别安装在四组支腿底端,并在四组滚轮上分别设置有四组防滑胶圈26;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将处理箱和工作箱均安装在底座上,并可以通过四组支腿将四组滚轮安装在底座底部,并可以通过四组滚轮方便底座带动处理箱和工作箱移动,同时可以通过四组防滑胶圈增强四组滚轮与放置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其放置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两组固定杆27、连接轴28和两组推杆29,两组固定杆底端分别安装在底座顶部右前侧和右后侧,连接轴前端和后端分别与两组固定杆中央区域连接,两组推杆左侧壁分别与两组固定杆右侧壁顶端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连接轴限定两组固定杆之间的相对位置,并可以通过推拉两组推杆,使两组固定杆对底座产生推力或拉力,方便底座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限位架30和一组固定弹簧31,限位架右侧壁安装在工作箱左侧壁上半区域,一组固定弹簧一端分别安装在限位架内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并在一组固定弹簧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组卡板32,一组卡板分别与冷却箱左侧壁和右侧壁接触;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分别压缩一组固定弹簧,使一组卡板与冷却箱左侧壁和右侧壁接触,并通过一组固定弹簧的弹力使一组卡板压紧冷却箱,从而将冷却箱固定在限位架内,提高其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一组防滑垫33,一组防滑垫分别安装在一组卡板上,并且一组防滑垫分别与冷却箱左侧壁和右侧壁接触;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一组防滑垫增强一组卡板与鼓风机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对鼓风机的固定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还包括防尘网34,输出防尘网安装在鼓风机输入端处;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防尘网减少空气中的杂质被鼓风机鼓入处理箱内。

本实用新型的车间生产废水余热回收自动控制装置,其在工作时,将工作箱与控制器电连接,当车间需要排放生产废水时,将一组开关阀打开,通过进水管将生产废水导入工作箱内下腔室,通过一组热管下半区域对废水中的热量进行吸收,吸收热量后的废水通过出水管排出,通过进料管将可以吸收热量的干净的水导入工作箱内上腔室中,一组热管上半区域放热对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通过出料管排出再进行利用,水中的水蒸气可以通过传输管导入螺旋管内,并可以通过输送管向冷却箱内导入冷却水,螺旋管内的水蒸气通过与冷却水间接接触而冷凝成水分,滴入进料管内,吸收水蒸气中热量后的冷却水通过进料管导出,并传输至工作箱的上腔室内,可以对加热后的水产生的水蒸气进行回收,减少对水资源和水蒸气中热量的浪费;并且可以通过进液管将生产废水导入处理箱内,并打开鼓风机,通过鼓风机向一组通气孔中导入空气,使气泡由一组搅拌叶的一组通气孔中导出,通过气泡将生产废水中的杂质夹带悬浮至液体表面,对生产废水中的杂质进行去除,并且可以通过固定轴将固定轮安装在支撑柱底端,并可以将固定轮安装在固定槽内,从而将支撑柱固定在处理箱内,并可以打开进水管上的传输泵,将处理后的生产废水通过进水管导入工作箱内下腔室,并通过过滤网对处理后的生产废水进行再次过滤,减少废水中的杂质,使热管可以正常工作,提高使用可靠性,可以通过一组连接杆将一组滑轮分别安装在一组支撑杆底部,并且可以通过一组滑轮在滑轮槽内转动方便通过支撑杆使鼓风机转动,从而使支撑柱带动一组搅拌叶转动,可以通过固定轮在固定槽内转动方便支撑柱的转动,使处理箱内的废水与一组搅拌叶排出的气泡充分接触,提高对杂质的分离能力,可以将处理箱和工作箱均安装在底座上,并可以通过四组支腿将四组滚轮安装在底座底部,并可以通过四组滚轮方便底座带动处理箱和工作箱移动,同时可以通过四组防滑胶圈增强四组滚轮与放置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其放置稳定性,可以通过连接轴限定两组固定杆之间的相对位置,并可以通过推拉两组推杆,使两组固定杆对底座产生推力或拉力,方便底座的移动,可以分别压缩一组固定弹簧,使一组卡板与冷却箱左侧壁和右侧壁接触,并通过一组固定弹簧的弹力使一组卡板压紧冷却箱,从而将冷却箱固定在限位架内,提高其稳定性,可以通过一组防滑垫增强一组卡板与鼓风机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对鼓风机的固定能力,可以通过防尘网减少空气中的杂质被鼓风机鼓入处理箱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