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2007发布日期:2018-09-25 19:42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凝工具,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冷凝器。



背景技术:

工业上化学药品的制造,有些过程冷凝装置是不可缺少的仪器。做为冷凝装置的冷凝器大多都是直立的球形冷凝器、蛇形冷凝器、直形冷凝器,功能太过于单一,且冷凝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常常造成人力和材料的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 2383028Y的中过使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管冷凝器,基本结构由外壳、冷凝器组成,冷凝器装在外壳内,冷凝器由冷凝上腔、多根冷凝器、冷凝下腔和收集管组成,冷凝上腔通过多根冷凝器与冷凝下腔连通在一起,收集管安装在冷凝下腔底部且伸出外壳,冷凝上腔与蒸汽输入管配连相通,蒸汽输入管一端伸出外壳,工作时,外壳内注有冷却液,外壳底部有冷却液输入管和输出管。

现有这种冷凝器在工作时,由于冷却管为多根,且内部流动的待冷凝气体的温度比较高,而外部的冷凝液温度比较低,导致冷却管的内外温差比较大比较大。长久使用个别冷却管可能会出现裂缝等原因,导致冷凝器不能正常工作。由于冷却管直接固定在冷凝器上,导致冷却管不易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方便更换冷却管的冷凝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凝器,包括筒状的外壳、外壳上进料管和出料管以及内部的冷却管,所述进料管连接有固定在外壳上的进料端盖,所述出料管连接有固定在外壳上的出料端盖,所述冷却管可拆卸的固定在进料端盖和出料端盖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冷却管出现裂缝时,因为冷却管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冷凝器上,所以可以对有裂缝的冷却管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端盖的底端设置有进料短管,所述出料端盖的顶端设置有出料短管,且所述出料短管和进料短管上都设有与冷却管连接的连接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通过设置连接件将冷却管固定在进料短管与出料短管上,拆卸时,通过取下连接件取消冷却管与两端短管的连接。通过连接件安装拆取实现冷却管的安装拆卸,方便冷却管的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为螺纹套筒,且所述出料短管和进料短管与冷却管连接的端口,以及冷却管的两端都设置有外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短管与冷却管均通过螺纹连接在螺纹套筒上。通过螺纹套筒的旋动实现冷却管的安装拆卸。方便冷却管的安装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却管有若干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冷却管的数量,能提高待冷凝气体热交换的面积,提高冷凝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端盖以及出料端盖与外壳之间通过法兰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端盖与管道连接的密封性,还方便端盖的拆卸安装,便与之后的维修保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换管口和外壳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冷却管需要更换时,打开外壳盖,通过换管口进行对内部的冷却管更换。方便对冷却管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盖为透明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的外壳盖可以观察到内部的工况,当有气泡产生时,说明有冷却管出现裂缝,能够及时发现并对产出气泡的冷却管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管口的一侧设有下固定块,所述外壳盖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上固定块,且上固定块与下固定块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连接将上下两个固定块贴紧,进而带动外壳盖和换管口贴紧,外壳盖盖紧换管口,使外壳的内部处于一个密封的环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管口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外壳盖上设置有与凹槽上相对应的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起配合凹槽,并在连接处设置密封条,能够进一步提高外壳盖和换管口的密封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及时发现冷凝器的冷却管出现裂缝,并方便对有裂缝的冷却管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外壳的轴测图;

图3为外壳盖的轴测图;

图4为进料端盖的仰视图;;

图5为出料端盖的俯视图;

图6为外壳内部的主视图;

图7为图6的半剖图。

图中:1、外壳;2、进料管;3、出料管;4冷却管;11进液口;12、出液口;13、换管口;131、凹槽;132、下固定块;14、外壳盖;141、凸起;142、上固定块;21、进料端盖;22、进料短管31、出料端盖;32、出料短管;41、螺纹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冷凝器,参见图1,包括外壳1、连接在外壳1上端的进料管2、连接在外壳2下端的出料管3以及外壳1内部的多个冷却管4(参见图6)。外壳1的下部设置有输送冷凝液的进液口11,外壳2的上部设置有排出冷凝液的出液口12。待冷凝的气体从进料口2输入,冷凝完的液体以及待冷凝气体中的废气从出料管3排出,进入下一个装置。

参见图2,外壳1的一侧开有用于更换冷却管4的换管口13,换管口13上开有凹槽131,且换管口13一侧设置有下固定块132。

参见图3,图3为用来密封外壳2的外壳盖14,且外壳盖14上设置有与换管口13上的凹槽131相对应凸起141,通过凸起141卡在凹槽131内完成对外壳内部的密封,并设置密封圈提高密封效果。外壳盖14的一侧与换管口13的下固定块132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上固定块142。上固定块142与下固定块132通过螺栓固定,使外壳盖14更加贴紧换管口13,进一步提高密封性。外壳盖14设置为透明材质,可以观测内部冷却管2是否正常工作。

参见图4与图5,进料管2的底端设置有进料端盖21,且进料端盖21上设置有多个进料短管22;出料管3的顶端设置有出料端盖31。且出料端盖31上设置有多个出料短管32。进料短管22与出料短管32的位置相对应。

结合图6和图7,出料短管32和进料短管22与冷却管4连接的一端皆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41。冷却管4的两端设置有外螺纹,通过螺纹连接与两端的螺纹套筒41连接。为提高连接处的密封性,在螺纹连接处用生料带加以密封。整个冷凝器的安装过程如下:进料端盖21和出料端盖31通过法兰连接在外壳1上,此时相对应的进料短管22和出料短管32两管口之间的距离稍大于冷却管4的长度,并将螺纹套筒41退到两短管底端,使螺纹套筒41不在两短管管口处露出。之后通过换管口13,将冷却管4放入并对准两短管之间的空隙,一只手固定冷却管4,另一只手旋转螺纹套筒41,完成一根冷却管4的固定。后续冷却管4的安装过程相同,当安装完最后一根后,盖上外壳盖14,完成安装过程。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待冷凝的气体会依次经过由进料管2、进料端盖21、进料短管22、螺纹套筒41、冷却管4、螺纹套筒41、出料短管32、出料端盖31、出料管3组成的内部密封的环境,进行冷凝的过程。由从进液口11进入,从出液口12出去的冷凝液对冷却管4进行冷却,使冷却管4处于一个较低的温度,从而提高冷凝的效率。

当工作过程中有个别冷却管4出现裂缝等问题,冷凝液会通过缝隙进入冷却管4,从而产生气泡,此状态会通过外壳盖14观察到。此时关闭气泵6,停止对待冷凝气体的输送,并将冷凝器内部的冷却液放空。之后,打开外壳盖14,找到出现问题的冷却管4,旋动其两端的螺纹套筒41,将有问题的冷却管4取下,换上同规格的冷却管4,旋回螺纹套筒41,并在螺纹处用生料带密封。最后,将外壳盖14盖回,先通入冷凝液观察各部分是否密封完全,确认密封后继续冷凝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