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1029发布日期:2018-06-12 19:5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立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立式空调器一般都是通过空调出风面板上的导风格栅送风,以通过导风格栅实现较大的出风面积和较大的送风范围,但是由于导风格栅送风距离远,风量较大,在空调设备长时间制冷时,会影响用户的体感,且进而增加患上“空调病”的概率。

基于采用导风格栅送风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通过在出风面板上分别设置导风格栅和出风微孔,以实现既能格栅出风,又能微孔出风的功能,微孔能将集中气流疏散成众多细微的细丝,分解强风为无感柔风,避免直吹人体。用户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出风模式,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但上述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1)在清洗时需要把这个出风面板拆下,拆装过程复杂;

(2)对于可拆卸的出风面板并没有对应的旋转机构;

(3)出风面板上出风口的限制流向两侧,使得流向出风口的气体流量减小,进而使落地式室内空调器的出风量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出风面板组件,包括:弧形面板框架,弧形面板框架上开设有第一开口部;弧形出风面板,能够拆卸适配组装于第一开口部,弧形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微孔区;立式空调器还包括:旋转机构,组装于弧形面板框架的底部和/或顶部,旋转机构能够与出风面板组件同步转动。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出风面板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上还设置有导风区,导风区与微孔区沿弧形出风面板的周向并排设置,导风区上设置有多个导风格栅,微孔区上设置有多个微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密封条,分别沿纵向设置于微孔区的外边缘内壁与导风区的外边缘内部;第二密封条,设置于导风区与微孔区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密封条设置在出风面板组件的内壁上,以实现防漏风功能。

在导风区与微孔区相邻设置时,第一密封条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密封条的数量为一个,在导风区与微孔区间隔设置时,第一密封条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密封条的数量为二个。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立式空调器设置有风道组件,风道组件设置在筒状壳体内,筒状壳体设置于出风面板组件的内侧,筒状壳体上开设有与风道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密封条与第四密封条,分别设置于出风口的两侧的外壁上,以形成密封出风风道,其中,密封出风风道能够与导风区对应出风,或与微孔区对应出风。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密封条设置在出风口的外壁上,以实现防漏风功能,相对于设置于出风面板组件的内壁上,密封条的数量更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为一体注塑成型的塑料面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塑料面板沿轮廓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弹性卡扣,弹性卡扣包括U形弹性筋,以及设置于U形弹性筋端部的拨片结构;弧形面板框架上沿轮廓的周向与多个弹性卡扣配合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槽,其中,通过弹性卡扣配合扣合于第一卡槽内,将塑料面板固定于弧形面板框架,以使塑料面板与述弧形面板框架的外表面齐平。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弹性卡扣,实现了弧形出风面板为塑料面板时的可拆卸组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为金属面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金属面板的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第一卡扣,第一卡扣包括沿弧形出风面板的周向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卡接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一卡接结构的端部、并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第一钩体结构;弧形面板框架上与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一卡扣相适配的第一卡槽;金属面板的另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沿周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弧形面板框架上与另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螺纹连接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卡扣与第二连接部,实现了弧形出风面板为金属面板时的可拆卸组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还包括:弧形子框架,弧形子框架包括沿周向并排设置的导风区与第二开口部;微孔板,多个微孔开设于微孔板上,微孔板能够拆卸组装于第二开口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面板可以包括三个部件:弧形面板框架,弧形子框架,安装于弧形面板框架的第一开口部上,微孔板,安装于弧形子框架的第二开口部上,实现了从小到大两步拆装,拆装灵活。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子框架为一体注塑成型的塑料框架;微孔板为钣金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板的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第二卡扣,第二卡扣包括沿周向向外侧延伸的第二卡接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二卡接结构的端部,并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第二钩体结构;面板框架上与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二卡扣相适配的第二卡槽;微孔板的另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沿周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弧形子框架上与另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螺纹连接孔;微孔板的上下端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插板,插板包括沿径向向内侧延伸的支撑结构,以及设置于支撑结构的端部,并沿轴向延伸的插接结构;弧形子框架上与端部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三插板相适配的插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一侧边缘沿轴向设置第二卡扣,并且第二卡扣分别包括第二卡接结构以及第二钩体结构,在弧形子框架上对应设置多个第一卡槽,通过第二卡接结构实现轴向定位,通过第二钩体结构实现周向行为,从而实现微孔板的预定位与预装配,在微孔板为钣金件时,第二卡接结构可以通过折弯与冲裁等工艺制备生成,在满足装配需求的同时,结构与制备工艺都较简单。

在微孔板的另一侧沿轴向设置多个第二连接部,具体为连接板,在连接板上开设第二连接孔,在面板框架上与连接部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凸台结构,在凸台结构上开设第二螺纹连接孔,以实现通过螺纹将微风板固定在面板框架上,连接板通过向外折弯形成,固定可靠性高。

通过在微孔板的上端和/或下端分别设置插板,与弧形子框架上的插槽配合组装,实现了对微孔板的径向定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面板框架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密封条包括:第一密封骨架,设于第一安装槽内,第一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通过穿过第一导向孔以及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件实现第一密封骨架与弧形面板框架固定连接;第一密封填充物,固设于第一密封骨架的至少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的第一密封骨架,且在第一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从而使第一密封骨架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穿过第一导向孔以及第一连接孔,实现与板体的固定连接,且该固定连接方式简单高效,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一密封条通过第一密封骨架与第一安装槽的配合实现与板体的固定,并通过设于第一密封骨架至少一侧的第一密封填充物,在导风区出风或微孔区出风时调节出风面板周围流体的流向,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导风区或微孔区,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

其中,第一密封填充物可以是海绵、毛刷、固体泡沫或其余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密封条还包括:密封毛刷,通过密封胶固定连接于第一密封骨架上,其中,第一密封填充物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远离导风区或微孔区的一侧,密封毛刷相对第一密封填充物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导风区或微孔区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第一密封条设于微孔区远离导风区的一侧时,第一密封填充物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远离微孔区的一侧,密封毛刷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微孔区的一侧;当第一密封条设于导风区远离微孔区的一侧时,第一密封填充物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远离导风区的一侧,密封毛刷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导风区的一侧;密封毛刷在第一密封条对流向微孔区或导风区的流体进行导向,减少流向微孔区或导风区的流体改变流向的可能性的同时,便于流体的均匀流出,使微孔区或导风区周围的流体分布较为均匀,减少因流体分布不均噪声的流动损失,便于提高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同时第一密封填充物能够对微孔区远离导风区的一侧或导风区远离微孔区的一侧的流体进行导向,增加流向微孔区或导风区的流体流量,便于提高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回风槽,由内壁面向内延伸而成,其中,若第一密封填充物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导风区或微孔区的一侧,则回风槽设于微孔区与第一密封填充物之间或导风区与第一密封填充物之间,若第一密封填充物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远离微孔区或导风区的一侧,密封毛刷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微孔区或导风区的一侧,则回风槽设于微孔区与密封毛刷之间或导风区与密封毛刷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若第一密封填充物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微孔区部或导风区的一侧,在微孔区与第一密封填充物之间或导风区与第一密封填充物之间设置回风槽;若第一密封填充物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远离微孔区或导风区的一侧,密封毛刷设于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微孔区或导风区的一侧,在微孔区与密封毛刷之间或导风区与密封毛刷之间设置回风槽。在出风面板出风时,流向为朝向第一密封条和导风区之间或第一密封条与微孔区之间的流体可经回风槽流回,再经由导风区或微孔区重新出风,即使流向微孔区与密封毛刷之间或导风区与密封毛刷之间的流体流向改变,从而通过与密封毛刷配合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密封条包括:第二密封骨架,设于第二安装槽内,第二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二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通过穿过第二导向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第二连接件实现第二密封骨架与弧形出风面板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密封条的两端与第二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导风区或微风区的轮廓,横向延伸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三密封条的两端与第四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出风口的宽度方向,横向延伸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密封条的两端沿微孔区或导风区沿宽度方向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密封条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或第三密封条的两端沿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顶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顶部的可能性,底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底部的可能性,通过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的共同作用,减少在出风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损失,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板上能够构设出多条条形加强筋,任意相邻的两条条形加强筋之间形成微孔区,每个微孔区开设多个微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微孔板上构设出多条条形筋,以通过条形筋,将微孔板划分为多个微孔区域,其中,条形筋的构造方式可以为在弧形板上避开筋位区域开设微孔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在曲面上设置凸出的筋条的方式实现,进而防止微孔板在制程过程或使用过程发生变形,进而提升微孔板的制备良率,以及降低拆装过程中产生变形的概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条条形加强筋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组条形加强筋,以及沿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二组条形加强筋,第一组条形加强筋与第二组条形加强筋通过交叉,将微孔板划分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多条条形筋设置为分别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组条形筋,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组条形筋,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纵向对称,以在微孔板上构造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分别在每个菱形的微孔区域上开设微孔,在满足无风感出风模式需求的前提下,提升了微孔板的美观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面板框架还包括:遮挡区,导风区、微孔区与遮挡区沿周向分别布设。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遮挡区的内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多条横向加强筋,以及与横向加强筋交错设置的多条纵向加强筋,其中,多条纵向加强筋平行设置,并向遮挡区所在的侧边倾斜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遮挡区的内壁上增加多条横向加强筋与纵向加奖金,进一步提升了弧形出风面板的强度,进而降低弧形出风面板变形的概率,提升制备良率,通过将多条平行的纵向加强筋设置为向该一侧边缘倾斜设置,在弧形出风板一体成型制备时,方便内侧壁一侧的模具出模,进而提升了弧形出风板的工艺制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0.8mm,并小于或等于1.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实验体验表明,在微孔的直径大小范围内,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无风感的体验。

微孔的形状除了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长圆形、菱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开口部设置多条水平设置的框架加强筋。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开口部上设置框架加强筋,能够保证弧形面板框架的整体强度,防止变形,以保证出风面板组件的整体强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弧形进风面板,弧形进风面板上开设多个水平设置的进风网格,进风网格上布设有防尘网,进风网格沿周向向两侧延伸,进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卡槽;弧形出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卡扣,卡扣沿周向向外延伸,其中,通过卡扣与卡槽配合,使弧形进风面板与弧形出风面板配合组装,形成筒状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弧形进风面板上设置进风网格,实现大区域进风,通过在进风面板的两侧设置卡槽,在出风面板的两侧设置卡扣,通过卡槽与卡扣的配合实现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的组装,并形成筒状结构,进一步,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整体旋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面板框架还包括:第一扇形板,水平设置于弧形出风面板的底部内侧,扇形底板上设置有第一组连接孔;第二扇形板,设置于第一扇形板的上方,并与第一扇形板平行设置;旋转机构,包括:转动接水盘,转动接水盘的上端面与第一扇形板的下端面贴合设置,转动接水盘上开设有引流槽,引流槽上沿周向开设多个排水孔,转动接水盘的下端面在排水孔的位置设置有排水柱;第一轴承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顶部圆板与底部圆板,顶部圆板与转动接水盘固定连接,顶部圆板与底部圆板之间设置有卡环与多个滚珠,以使顶部圆板与底部圆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其中,通过第一组连接孔与第二组连接孔配合组装,使旋转机构与弧形出风面板固定。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弧形出风面板的底部还设置有两个扇形底板,对应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轴承组件,一方面,第一轴承组件的上部分与弧形出风面板同步转动,第一轴承组件的下部与支撑底座固定连接,在转动过程中,将滑动摩擦转换为滚动摩擦,以保证转动过程平缓与稳定,进而实现在不同的出风模式下,使出风口对应不同的区域,采用第一轴承组件作为旋转机构,能够使弧形出风面板在旋转过程中的噪声降至最低,另一方面,通过分别设置第一扇形板与第二扇形板,能够提升弧形出风面板的整体强度,并降低变形概率,再一方面,通过设置转动接水盘,在换热器上产生凝露时,通过转动接水盘排出,以保证了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进风面板还包括:第三扇形板,水平设置于弧形进风面板的顶部内侧;立式空调器还包括:驱动机构,包括:顶部固定件,与第三扇形板沿周向连接;第二轴承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顶部圆板与底部圆板,顶部圆板与顶部固定件固定连接,顶部圆板与底部圆板之间设置有卡环与多个滚珠,传动环,传动环内侧壁上开设有周向轮齿,传动环的上端面与顶部固定件的下端面配合固定;传动齿轮,能够与周向轮齿啮合设置;其中,传动电机带动传动齿轮转动,以通过传动环与顶部固定件驱动弧形出风面板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分别设置顶部固定件以及第二轴承组件、传动环以及传动齿轮,通过传动齿轮与传动环的轴向轮齿啮合,带动顶部顶部固定件转动,进一步带动进风面板以及出风面板组件转动,配合底部的旋转机构,实现了弧形出风面板的平稳转动,进而能够实现通过旋转指定角度,实现导风区与出风风道对应导风,或微风区与出风风道对应散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进风面板的底部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上能够拆卸安装有弧形安装板,弧形安装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走线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开设安装孔,并在安装孔上安装有可拆卸的弧形安装板,通过开设安装孔,在空调器需要组装与维修时,能够通过安装孔探视内部空间,并获取一定的操作空间,从而完成电路连接等操作,通过设置弧形安装板,以遮挡安装孔,从而保证了空调器整体的美观度。

其中,走线孔的数量具体为两个,以分别接入弱电与强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弧形安装板上于走线孔的两侧设置有齿状导轨;进风面板还包括:走线挡板,能够拆卸组装于走线孔上,走线挡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齿,其中,通过定位齿与齿状导轨配合,使走向挡板能够沿齿状导轨滑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走线孔上设置可以上下滑动的走线挡板,能够根据走线的宽度调整走线挡板的位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装饰板;第二装饰板,与第一装饰板沿周向并排设置,并与第一装饰板之间具有指定周向距离,以构造为敞开区域,其中,出风面板组件设置于第一装饰面板与第二装饰面板的内侧,并且导风区、微风区与遮挡区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对应设置于敞开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的内侧沿轴向靠近安装出风面板组件,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之间形成用于出风的敞开区域,在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任意一个对应旋转至敞开区域时,通过导风面板导风,或通过微风面板实现无风感送风,或通过遮挡面板关闭送风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支撑底座,支撑底座上开设有插槽;第一装饰板和/或第二装饰板的底部内侧壁上设置有插接结构,其中,通过将插接结构插入插槽内,将第一装饰板和/或第二装饰板组装于支撑底座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撑底座上设置插槽,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上设置插接结构,通过将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通过推拉操作,实现与支撑底座的组装与拆卸,安装方便,并且可靠性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底座能够与底部圆板固定连接,以使出风面板组件与弧形进风面板相对于支撑底座转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换热装置,安装于支撑底座上,并套设于筒状结构内,换热装置设置有换热风道,换热风道分别设置有进风口与出风口,其中,进风口与弧形进风面板的进风网格对应设置,以通过进风网格进风,出风口能够与导风区或微孔区对应,以通过导风格栅或多个微孔出风。

通过本发明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通过限定不同的拆装结构与拆装方式,实现了导风区与微风区的快速拆装。

(2)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微风面板上微风板的组装方式,只需要板状的卡扣与连接板,实现与面板框架的组装,在满足装配需求的前提下,制备工艺更简单。

(3)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出风面板组件可以由两部分组装形成,一部分包括导风面板、面板框架以及遮挡面板,并且一体化注塑形成,另一部分为可拆卸安装在面板框架上的铝合金微孔板,一方面,微孔板制备方便,另一方面,微孔板拆装也比较方便。

(4)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微风板的构造方式,通过设置为钣金件,并且设置规则的条形加强筋,在满足微孔开设的前提下,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并且能够降低变形概率。

(5)通过驱动机构转动带动弧形出风面板转动,以实现在导风面板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在导风面板上的导风格栅实现导风功能,在微风面板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于微风面板上的多个微孔出风,与导风格栅相比,降低人体对风量的体感,进而提升用户感应的舒适性。

(6)通过旋转机构与弧形出风面板同步旋转,使导风区出风或使微孔区出风,能够实现手动操控弧形出风面板转动,或自动操控弧形出风面板转动的功能,以在需要微孔区出风时,将微孔区旋转至出风口处。

(7)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旋转机构的核心部件可以为第一滚动轴承,采用第一滚动轴承作为选择机构,能够使弧形出风面板在旋转过程中的噪声降至最低,采用滚轮结构,整体的连接结构相对更简单,并且制备成本也更低,并且弧形出风面板的转动流畅性也更高。

(8)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以实现由驱动电机驱动,配合旋转机构,实现了弧形出风面板的平稳转动,进而能够实现通过旋转指定角度,实现导风区与出风风道对应导风,或微孔区与出风风道对应散风,进一步通过配合控制程序,实现了导风区或微孔区出风的自动执行。

(9)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遮挡区设置有多种筋条结构,能够提升遮挡区以及弧形出风面板的整体强度,并方便出模。

(10)进一步地,通过在导风区的两侧边缘设置第一纵向密封筋,和/或在微孔区的两侧边缘设置第二纵向密封筋,一方面,第一纵向密封筋能够提升格栅边缘的强度,第二纵向密封筋能够提升微孔边缘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密封筋,能够降低侧向的漏风量,从而提升出风效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微风板的内向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中B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微风板的外向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C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D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E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油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5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弧形面板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旋转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出了图2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弧形面板框架,104弧形出风面板,1042导风格栅,1044弧形子框架,1046微孔板,1046A条形筋,1046B微孔,1048A第二卡扣,1044A 第二卡槽,1048B第二连接部,1048C插板,1044B插口,106第一密封条,1062第一密封骨架,1064第一密封填充物,1066密封毛刷,108第二密封条,1082第二密封骨架,1084第二密封填充物,1050遮挡区,1050A 横向加强筋,1050B纵向加强筋,1022框架加强筋,1024第一扇形板,1026 第二扇形板,110旋转机构,1102转动接水盘,1104顶部圆板,1106底部圆板,1108卡环,1110滚珠,112驱动机构,1122第二轴承组件,1124 传动环,1126传动齿轮,顶部固定件112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出风面板组件。

如图1与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出风面板组件,包括:弧形面板框架102,弧形面板框架上开设有第一开口部;弧形出风面板 104,能够拆卸适配组装于第一开口部,弧形出风面板104上设置有微孔区;如图18所示,立式空调器还包括:旋转机构110,组装于弧形面板框架102 的底部和/或顶部,旋转机构110能够与出风面板组件同步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一方面,通过分别设置弧形面板框架102与弧形出风面板 104,并且弧形出风面板104能够拆卸组装于弧形面板框架102上,以实现弧形出风面板104的拆装,从而简化了清洗难度,另一方面,通过与弧形面板框架102固定组装旋转机构110,旋转机构110能够与弧形面板组件同步转动,实现了手动操控出风面板组件转动,或自动操控出风面板组件转动的功能,以在需要微风区出风时,将微风区旋转至出风口处。

在出风面板包括弧形面板框架102与弧形出风面板104时,主要包括三种设置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弧形面板框架102上设置导风区,导风区上设置有多个导风格栅1042,弧形出风面板104只设置微孔区。

弧形出风面板104为塑料面板,弧形出风面板104即为微风板,并且微风板为钣金件。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弧形出风面板104上分别具有导风区与微孔区,导风区上设置有多个导风格栅1042,并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体成型结构下,弧形出风面板104为一体注塑成型的塑料面板,或金属面板。

在为塑料面板时,塑料面板沿轮廓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弹性卡扣,弹性卡扣包括U形弹性筋,以及设置于U形弹性筋端部的拨片结构;弧形面板框架102 上沿轮廓的周向与多个弹性卡扣配合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槽,其中,通过弹性卡扣配合扣合于第一卡槽内,将塑料面板固定于弧形面板框架102,以使塑料面板与述弧形面板框架102的外表面齐平。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弹性卡扣,实现了弧形出风面板104为塑料面板时的可拆卸组装。

在为金属面板时,金属面板的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第一卡扣,第一卡扣包括沿弧形出风面板104的周向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卡接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一卡接结构的端部、并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第一钩体结构;弧形面板框架102 上与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一卡扣相适配的第一卡槽;金属面板的另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沿周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弧形面板框架102上与另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螺纹连接孔。

实施例三:

如图2所示,弧形出风面板104进一步包括弧形子框架1044与微孔板 1046,弧形子框架1044上设置导风区,导风区上设置有多个导风格栅1042,微孔板1046上设置微孔区。

优选地,弧形子框架1044为一体注塑成型的塑料框架;微孔板1046为钣金件。

如图4至图1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微孔板1046的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第二卡扣1048A,第二卡扣1048A包括沿周向向外侧延伸的第二卡接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二卡接结构的端部,并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第二钩体结构;面板框架上与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二卡扣1048A 相适配的第二卡槽1044A;微孔板1046的另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第二连接部1048B,第二连接部1048B沿周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1048B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弧形子框架1044上与另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螺纹连接孔;微孔板1046的上下端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插板1048C,插板1048C包括沿径向向内侧延伸的支撑结构,以及设置于支撑结构的端部,并沿轴向延伸的插接结构;弧形子框架1044上与端部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三插板1048C相适配的插口1044B。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一侧边缘沿轴向设置第二卡扣1048A,并且第二卡扣1048A分别包括第二卡接结构以及第二钩体结构,在弧形子框架1044上对应设置多个第一卡槽,通过第二卡接结构实现轴向定位,通过第二钩体结构实现周向行为,从而实现微孔板1046的预定位与预装配,在微孔板1046为钣金件时,第二卡接结构可以通过折弯与冲裁等工艺制备生成,在满足装配需求的同时,结构与制备工艺都较简单。

在微孔板1046的另一侧沿轴向设置多个第二连接部1048B,具体为连接板,在连接板上开设第二连接孔,在面板框架上与连接部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凸台结构,在凸台结构上开设第二螺纹连接孔,以实现通过螺纹将微风板固定在面板框架上,连接板通过向外折弯形成,固定可靠性高。

通过在微孔板1046的上端和/或下端分别设置插板1048C,与弧形子框架 1044上的插槽配合组装,实现了对微孔板1046的径向定位。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对密封条进行进一步限定。

实施例四:

如图15与图16所示,密封条设置于出风面板的内壁上,在导风区与微孔区相邻设置时,可以只有三个密封条,即第一组密封条包括:设置于微孔区的外边缘的第一密封条106,以及设置于导风区与微孔区之间的第二密封条108,第二组密封条包括:设置于导风区的外边缘的第三密封条;或第一组密封条包括:设置于微孔区的外边缘的第一密封条106,第二组密封条包括:设置于导风区的外边缘的第三密封条,以及设置于导风区与微孔区之间的第二密封条 108,其中,密封条设置于弧形面板框架102和/或弧形出风面板104上。

实施例五:

在导风区与微孔区之间还设置有遮挡区1050时,可以有四个密封条,即第一组密封条包括:设置于微孔区的外边缘的第四密封条,以及设置于导风区与微孔区之间的第五密封条,第二组密封条包括:与第五密封条相邻设置的第六密封条,以及设置于导风区的外边缘的第七密封条。其中,密封条设置于弧形面板框架102和/或弧形出风面板104上。

实施例六:密封条还可以设置在出风侧,具体包括:立式空调器设置有风道组件,风道组件设置在筒状壳体内,筒状壳体设置于出风面板组件的内侧,筒状壳体上开设有与风道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密封条与第四密封条,分别设置于出风口的两侧的外壁上,以形成密封出风风道,其中,密封出风风道能够与导风区对应出风,或与微孔区对应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将密封条设置在出风口的外壁上,以实现防漏风功能,相对于设置于出风面板组件的内壁上,密封条的数量更少。

其中,第三密封条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密封条相同,第四密封条的设置方式与第二密封条相同。

在实施例四、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六的基础上,对密封条进行进一步限定,包括:

实施例七:

弧形面板框架102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密封条106包括:第一密封骨架1062,设于第一安装槽内,第一密封骨架1062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通过穿过第一导向孔以及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件实现第一密封骨架1062与弧形面板框架102固定连接;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固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的至少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的第一密封骨架1062,且在第一密封骨架1062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从而使第一密封骨架1062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穿过第一导向孔以及第一连接孔,实现与板体的固定连接,且该固定连接方式简单高效,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一密封条106通过第一密封骨架1062与第一安装槽的配合实现与板体的固定,并通过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至少一侧的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在导风区出风或微孔区出风时调节出风面板周围流体的流向,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导风区或微孔区,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

其中,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可以是海绵、毛刷、固体泡沫或其余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

如图15与图1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密封条还包括:密封毛刷1066,通过密封胶固定连接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上,其中,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远离导风区或微孔区的一侧,密封毛刷 1066相对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靠近导风区或微孔区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一密封条106设于微孔区远离导风区的一侧时,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远离微孔区的一侧,密封毛刷1066 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靠近微孔区的一侧;当第一密封条106设于导风区远离微孔区的一侧时,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远离导风区的一侧,密封毛刷1066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靠近导风区的一侧;密封毛刷1066在第一密封条106对流向微孔区或导风区的流体进行导向,减少流向微孔区或导风区的流体改变流向的可能性的同时,便于流体的均匀流出,使微孔区或导风区周围的流体分布较为均匀,减少因流体分布不均噪声的流动损失,便于提高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同时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能够对微孔区远离导风区的一侧或导风区远离微孔区的一侧的流体进行导向,增加流向微孔区或导风区的流体流量,便于提高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回风槽,由内壁面向内延伸而成,其中,若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靠近导风区或微孔区的一侧,则回风槽设于微孔区与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之间或导风区与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之间,若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远离微孔区或导风区的一侧,密封毛刷1066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靠近微孔区或导风区的一侧,则回风槽设于微孔区与密封毛刷1066之间或导风区与密封毛刷1066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若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靠近微孔区部或导风区的一侧,在微孔区与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之间或导风区与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之间设置回风槽;若第一密封填充物1064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中远离微孔区或导风区的一侧,密封毛刷1066设于第一密封骨架1062 中靠近微孔区或导风区的一侧,在微孔区与密封毛刷1066之间或导风区与密封毛刷1066之间设置回风槽。在出风面板出风时,流向为朝向第一密封条106 和导风区之间或第一密封条106与微孔区之间的流体可经回风槽流回,再经由导风区或微孔区重新出风,即使流向微孔区与密封毛刷1066之间或导风区与密封毛刷1066之间的流体流向改变,从而通过与密封毛刷1066配合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

如图15与图1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弧形出风面板104 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密封条108包括:第二密封骨架1082,设于第二安装槽内,第二密封骨架1082上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二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通过穿过第二导向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第二连接件实现第二密封骨架1082与弧形出风面板104固定连接。

其中,第二密封骨架1082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填充物1084。

实施例八:

在纵向密封条的基础上,增加横向密封条,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密封条106的两端与第二密封条108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导风区或微风区的轮廓,横向延伸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密封条106的两端沿微孔区或导风区沿宽度方向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密封条108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顶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顶部的可能性,底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底部的可能性,通过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的共同作用,减少在出风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损失,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量。

实施例九: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在出风口处,第三密封条的两端与第四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出风口的宽度方向,横向延伸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实施例十:

如图7与图8所示,对微孔板1046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微孔板 1046上能够构设出多条条形加强筋,任意相邻的两条条形加强筋之间形成微孔区,每个微孔区开设多个微孔1046B。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微孔板1046上构设出多条条形筋1046A,以通过条形筋1046A,将微孔板1046划分为多个微孔1046B区域,其中,条形筋1046A 的构造方式可以为在弧形板上避开筋位区域开设微孔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在曲面上设置凸出的筋条的方式实现,进而防止微孔板1046在制程过程或使用过程发生变形,进而提升微孔板1046的制备良率,以及降低拆装过程中产生变形的概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多条条形加强筋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组条形加强筋,以及沿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二组条形加强筋,第一组条形加强筋与第二组条形加强筋通过交叉,将微孔板1046划分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多条条形筋1046A设置为分别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组条形筋1046A,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组条形筋1046A,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纵向对称,以在微孔板1046上构造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分别在每个菱形的微孔区域上开设微孔,在满足无风感出风模式需求的前提下,提升了微孔板1046的美观性。

实施例十一:

如图17所示,对遮挡区1050的面板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遮挡区1050 的内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多条横向加强筋1050A,以及与横向加强筋1050A 交错设置的多条纵向加强筋1050B,其中,多条纵向加强筋1050B平行设置,并向遮挡区1050所在的侧边倾斜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遮挡区1050的内壁上增加多条横向加强筋1050A 与纵向加奖金,进一步提升了弧形出风面板104的强度,进而降低弧形出风面板104变形的概率,提升制备良率,通过将多条平行的纵向加强筋1050B设置为向该一侧边缘倾斜设置,在弧形出风板一体成型制备时,方便内侧壁一侧的模具出模,进而提升了弧形出风板的工艺制造性。

实施例十二:

微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0.8mm,并小于或等于1.5mm。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实验体验表明,在微孔的直径大小范围内,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无风感的体验。

微孔的形状除了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长圆形、菱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等。

实施例十三:

如图13与图14所示,对弧形面板框架102进行进一步限定,包括:第一开口部设置多条水平设置的框架加强筋1022。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开口部上设置框架加强筋1022,能够保证弧形面板框架102的整体强度,防止变形,以保证出风面板组件的整体强度。

实施例十四:

对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立式空调器进行进一步限定,还包括:弧形进风面板,弧形进风面板上开设多个水平设置的进风网格,进风网格上布设有防尘网,进风网格沿周向向两侧延伸,进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卡槽;弧形出风面板104的两侧边缘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卡扣,卡扣沿周向向外延伸,其中,通过卡扣与卡槽配合,使弧形进风面板与弧形出风面板104配合组装,形成筒状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弧形进风面板上设置进风网格,实现大区域进风,通过在进风面板的两侧设置卡槽,在出风面板的两侧设置卡扣,通过卡槽与卡扣的配合实现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的组装,并形成筒状结构,进一步,通过驱动机构112带动整体旋转。

实施例十五:

如图18至图20所示,对旋转机构110进行进一步限定,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弧形面板框架102还包括:第一扇形板1024,水平设置于弧形出风面板104的底部内侧,扇形底板上设置有第一组连接孔;第二扇形板1026,设置于第一扇形板1024的上方,并与第一扇形板1024平行设置;旋转机构 110,包括:转动接水盘1102,转动接水盘1102的上端面与第一扇形板1024 的下端面贴合设置,转动接水盘1102上开设有引流槽,引流槽上沿周向开设多个排水孔,转动接水盘1102的下端面在排水孔的位置设置有排水柱;第一轴承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顶部圆板1104与底部圆板1106,顶部圆板1104 与转动接水盘1102固定连接,顶部圆板1104与底部圆板1106之间设置有卡环1108与多个滚珠1110,以使顶部圆板1104与底部圆板1106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其中,通过第一组连接孔与第二组连接孔配合组装,使旋转机构110与弧形出风面板104固定。

在该实施例中,在弧形出风面板104的底部还设置有两个扇形底板,对应地,旋转机构110包括第一轴承组件,一方面,第一轴承组件的上部分与弧形出风面板104同步转动,第一轴承组件的下部与支撑底座固定连接,在转动过程中,将滑动摩擦转换为滚动摩擦,以保证转动过程平缓与稳定,进而实现在不同的出风模式下,使出风口对应不同的区域,采用第一轴承组件作为旋转机构110,能够使弧形出风面板104在旋转过程中的噪声降至最低,另一方面,通过分别设置第一扇形板1024与第二扇形板1026,能够提升弧形出风面板104 的整体强度,并降低变形概率,再一方面,通过设置转动接水盘1102,在换热器上产生凝露时,通过转动接水盘1102排出,以保证了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实施例十六:

如图20至图22所示,对立式空调器中的驱动机构112进行进一步限定,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弧形进风面板还包括:第三扇形板,水平设置于弧形进风面板的顶部内侧;立式空调器还包括:驱动机构112,包括:顶部固定件1128,与第三扇形板沿周向连接;第二轴承组件1122,包括平行设置的顶部圆板1104与底部圆板1106,顶部圆板1104与顶部固定件1128固定连接,顶部圆板1104与底部圆板1106之间设置有卡环1108与多个滚珠1110,传动环1124,传动环1124内侧壁上开设有周向轮齿,传动环1124的上端面与顶部固定件1128的下端面配合固定;传动齿轮1126,能够与周向轮齿啮合设置;其中,传动电机带动传动齿轮1126转动,以通过传动环1124与顶部固定件1128驱动弧形出风面板104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分别设置顶部固定件1128以及第二轴承组件1122、传动环1124以及传动齿轮1126,通过传动齿轮1126与传动环1124的轴向轮齿啮合,带动顶部顶部固定件1128转动,进一步带动进风面板以及出风面板组件转动,配合底部的旋转机构110,实现了弧形出风面板104的平稳转动,进而能够实现通过旋转指定角度,实现导风区与出风风道对应导风,或微风区与出风风道对应散风。

实施例十七:

对弧形进风面板进行进一步限定,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弧形进风面板的底部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上能够拆卸安装有弧形安装板,弧形安装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走线孔。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开设安装孔,并在安装孔上安装有可拆卸的弧形安装板,通过开设安装孔,在空调器需要组装与维修时,能够通过安装孔探视内部空间,并获取一定的操作空间,从而完成电路连接等操作,通过设置弧形安装板,以遮挡安装孔,从而保证了空调器整体的美观度。

其中,走线孔的数量具体为两个,以分别接入弱电与强电。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在弧形安装板上于走线孔的两侧设置有齿状导轨;进风面板还包括:走线挡板,能够拆卸组装于走线孔上,走线挡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齿,其中,通过定位齿与齿状导轨配合,使走向挡板能够沿齿状导轨滑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走线孔上设置可以上下滑动的走线挡板,能够根据走线的宽度调整走线挡板的位置。

实施例十八:

对上述立式空调器进行进一步限定,还包括:第一装饰板;第二装饰板,与第一装饰板沿周向并排设置,并与第一装饰板之间具有指定周向距离,以构造为敞开区域,其中,出风面板组件设置于第一装饰面板与第二装饰面板的内侧,并且导风区、微风区与遮挡区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对应设置于敞开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的内侧沿轴向靠近安装出风面板组件,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之间形成用于出风的敞开区域,在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任意一个对应旋转至敞开区域时,通过导风面板导风,或通过微风面板实现无风感送风,或通过遮挡面板关闭送风口。

实施例十九:

空调器还包括:支撑底座,支撑底座上开设有插槽;第一装饰板和/或第二装饰板的底部内侧壁上设置有插接结构,其中,通过将插接结构插入插槽内,将第一装饰板和/或第二装饰板组装于支撑底座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底座上设置插槽,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上设置插接结构,通过将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通过推拉操作,实现与支撑底座的组装与拆卸,安装方便,并且可靠性高。

实施例二十: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撑底座能够与底部圆板固定连接,以使出风面板组件与弧形进风面板相对于支撑底座转动。

实施例二十一: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换热装置,安装于支撑底座上,并套设于筒状结构内,换热装置设置有换热风道,换热风道分别设置有进风口与出风口,其中,进风口与弧形进风面板的进风网格对应设置,以通过进风网格进风,出风口能够与导风区或微孔区对应,以通过导风格栅或多个微孔出风。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