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的供暖用余热利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4977发布日期:2018-07-07 22:4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余热利用设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的供暖用余热利用设备。



背景技术:

余热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七种。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玻璃、冶金、冶炼、石化、建材、陶瓷、轻纺等行业中具有280℃以上烟气(或其他高温污染气体)的余热回收。即只要是排烟温度高于280℃的工业锅炉、流化床锅炉、导热油炉、冶炼炉、冶金炉、高炉热风炉、加热炉,以及化肥厂、造纸厂都可应用。

余热回收利用是提高经济性、节约燃料的一条重要途径。火电厂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各种余热。譬如,锅炉排污热量、除氧器排气及汽封排汽等余热。这类余热属于携带工质的分热,通常在回收利用热量的同时。还将回收部分工质:另一类余热,它们只有热量可以利用,不存在工质的回收,譬如,发电机损失的热量、冷油器带走的热量以及锅炉排烟的余热等。余热品位愈高,数量越大它的可利用性和价值也就愈大。余热的可利用性和价值不等于余热利用的效果。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697328u,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能利用柴油废气转换成热能的余热回收装置。所述换热器上进烟口与动力排气管连通,换热器内部烟腔壳体上装有隔板、对流管、热管,换热器回水接头与保温水罐上的保温水罐回水接头相通,换热器进水接头与保温水罐出水接头连通,保温水罐一端水管上装有水泵,保温水罐回水接头与换热循环泵上的水管连通,保温水罐上的供热回水接头与被加热物上的供热回水管连通,供热循环泵上的水管与供热出水接头连通,供热出水管与被加热物上的供热进水管相通。但是现有的供暖用余热利用设备还存在着未设置热水存蓄箱,余热利用之前缺少除尘结构和功能单一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多功能的供暖用余热利用设备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的供暖用余热利用设备,以解决现有的供暖用余热利用设备未设置热水存蓄箱,余热利用之前缺少除尘结构和功能单一的问题。一种多功能的供暖用余热利用设备,包括固定底座,供暖锅炉结构,热水保温箱结构,余热除尘结构,多向接头结构,余热烘干箱结构,余热回收器,智能控制箱,余热输入管,一级连接管,二级连接管,增压泵,三级连接管和四级连接管,所述的供暖锅炉结构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热水保温箱结构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的上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余热除尘结构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多向接头结构螺纹连接在四级连接管的右端;所述的余热烘干箱结构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余热烘干箱结构位于余热回收器的右侧;所述的余热回收器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智能控制箱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智能控制箱位于余热除尘结构和余热回收器之间;所述的余热输入管螺栓连接在余热回收器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一级连接管一端螺纹连接在余热回收器的右侧下部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余热烘干箱结构的左侧下部;所述的二级连接管一端螺纹连接在供暖锅炉结构的右侧下部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热水保温箱结构左侧下部位置;所述的增压泵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的上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增压泵位于热水保温箱结构的右侧;所述的三级连接管一端螺纹连接在热水保温箱结构的右侧下部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增压泵的左侧上部;所述的四级连接管一端螺纹连接在增压泵的右侧上部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多向接头结构的左端;所述的供暖锅炉结构包括供暖锅炉主体,蓄水仓,压力表,保温层,供热仓,手动阀和出水连接管,所述的蓄水仓一体化设置在供暖锅炉主体的内部上侧位置;所述的压力表螺栓连接在供暖锅炉主体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保温层胶接在供暖锅炉主体的外表面;所述的供热仓一体化设置在供暖锅炉主体的内部下侧位置;所述的手动阀螺纹连接在出水连接管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出水连接管螺纹连接在供暖锅炉主体的右侧下部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热水保温箱结构包括热水存储箱,保温防护层,液位管,爬梯,过滤网和进水连接管,所述的保温防护层胶接在热水存储箱的外表面;所述的液位管镶嵌在热水存储箱的正表面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爬梯螺栓连接在热水存储箱的右侧上部位置;所述的过滤网胶接在热水存储箱的内部左下侧;所述的进水连接管螺纹连接在热水存储箱的左侧下部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余热除尘结构包括吸尘机壳,吸尘罩,波纹管,防护板,储尘箱和吸尘电机,所述的吸尘罩螺纹连接在波纹管的上端;所述的波纹管螺纹连接在吸尘机壳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防护板横向螺栓连接在吸尘机壳的内部上侧位置;所述的储尘箱螺栓连接在吸尘机壳的下端;所述的吸尘电机螺栓连接在吸尘机壳的内部下侧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多向接头结构包括三通连接管,一级l型管,二级l型管,暖气片和淋浴架,所述的一级l型管螺纹连接在三通连接管的上端;所述的二级l型管螺纹连接在三通连接管的下端;所述的暖气片螺纹连接在一级l型管的右端;所述的淋浴架螺纹连接在二级l型管的右端。

优选的,所述的余热烘干箱结构包括烘干箱主体,进热管,出热管,烘干板和放置抽屉,所述的进热管螺纹连接在烘干箱主体的左侧下部位置;所述的出热管螺纹连接在烘干箱主体的右侧下部位置;所述的烘干板横向卡接在烘干箱主体的内部;所述的放置抽屉轴接在烘干板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出水连接管与二级连接管的左端螺纹连接;所述的二级连接管通过出水连接管与蓄水仓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液位管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线。

优选的,所述的保温防护层具体采用波纹状的铝合金层;所述的保温防护层与热水存储箱的外表面之间胶接设置有保温棉层。

优选的,所述的进水连接管与二级连接管的右端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吸尘罩具体采用倒梯形不锈钢罩;所述的吸尘罩与余热输入管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出热管右端与供暖锅炉主体的左侧下部位置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保温层采用厚度在五厘米至八厘米之间的保温海绵层。

优选的,所述的余热回收器和吸尘电机分别电性连接智能控制箱。

优选的,所述的余热回收器具体采用型号chr160d的余热回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中,所述的供暖锅炉主体的设置,有利于充分利用回收的余热对水进行加热,为取暖提供热源。

2.本发明中,所述的热水存储箱的设置,有利于存放加热完的热水,方便取暖或者淋浴使用。

3.本发明中,所述的液位管的设置,有利于方便查看热水存储箱内热水的液位情况,方便对热水的取用。

4.本发明中,所述的吸尘电机的设置,有利于清除余热当中混杂的固体杂质,保证输入到余热回收器中的余热气流干净度。

5.本发明中,所述的三通连接管的设置,有利于连接不同的热量利用设备,提高余热的利用率。

6.本发明中,所述的烘干箱主体的设置,有利于对放入烘干箱主体内部的物质进行烘干操作,增加余热的使用范围。

7.本发明中,所述的保温防护层的设置,有利于在保护热水存储箱安全的同时又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8.本发明中,所述的过滤网的设置,有利于过滤流入到热水存储箱内水中的杂质,防止输水管的堵塞。

9.本发明中,所述的增压泵的设置,有利于提高热水的压力,可以满足多个暖气片的使用。

10.本发明中,所述的爬梯的设置,有利于方便的攀登热水存储箱,便于对热水存储箱的维护和保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供暖锅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热水保温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余热除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多向接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余热烘干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固定底座;2、供暖锅炉结构;21、供暖锅炉主体;22、蓄水仓;23、压力表;24、保温层;25、供热仓;26、手动阀;27、出水连接管;3、热水保温箱结构;31、热水存储箱;32、保温防护层;33、液位管;34、爬梯;35、过滤网;36、进水连接管;4、余热除尘结构;41、吸尘机壳;42、吸尘罩;43、波纹管;44、防护板;45、储尘箱;46、吸尘电机;5、多向接头结构;51、三通连接管;52、一级l型管;53、二级l型管;54、暖气片;55、淋浴架;6、余热烘干箱结构;61、烘干箱主体;62、进热管;63、出热管;64、烘干板;65、放置抽屉;7、余热回收器;8、智能控制箱;9、余热输入管;10、一级连接管;11、二级连接管;12、增压泵;13、三级连接管;14、四级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的供暖用余热利用设备,包括固定底座1,供暖锅炉结构2,热水保温箱结构3,余热除尘结构4,多向接头结构5,余热烘干箱结构6,余热回收器7,智能控制箱8,余热输入管9,一级连接管10,二级连接管11,增压泵12,三级连接管13和四级连接管14,所述的供暖锅炉结构2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1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热水保温箱结构3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1的上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余热除尘结构4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1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多向接头结构5螺纹连接在四级连接管14的右端;所述的余热烘干箱结构6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1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余热烘干箱结构6位于余热回收器7的右侧;所述的余热回收器7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1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智能控制箱8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1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智能控制箱8位于余热除尘结构4和余热回收器7之间;所述的余热输入管9螺栓连接在余热回收器7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一级连接管10一端螺纹连接在余热回收器7的右侧下部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余热烘干箱结构6的左侧下部;所述的二级连接管11一端螺纹连接在供暖锅炉结构2的右侧下部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热水保温箱结构3左侧下部位置;所述的增压泵12螺栓连接在固定底座1的上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增压泵12位于热水保温箱结构3的右侧;所述的三级连接管13一端螺纹连接在热水保温箱结构3的右侧下部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增压泵12的左侧上部;所述的四级连接管14一端螺纹连接在增压泵12的右侧上部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多向接头结构5的左端;所述的供暖锅炉结构2包括供暖锅炉主体21,蓄水仓22,压力表23,保温层24,供热仓25,手动阀26和出水连接管27,所述的蓄水仓22一体化设置在供暖锅炉主体21的内部上侧位置;所述的压力表23螺栓连接在供暖锅炉主体21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保温层24胶接在供暖锅炉主体21的外表面;所述的供热仓25一体化设置在供暖锅炉主体21的内部下侧位置;所述的手动阀26螺纹连接在出水连接管27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出水连接管27螺纹连接在供暖锅炉主体21的右侧下部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热水保温箱结构3包括热水存储箱31,保温防护层32,液位管33,爬梯34,过滤网35和进水连接管36,所述的保温防护层32胶接在热水存储箱31的外表面;所述的液位管33镶嵌在热水存储箱31的正表面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爬梯34螺栓连接在热水存储箱31的右侧上部位置;所述的过滤网35胶接在热水存储箱31的内部左下侧;所述的进水连接管36螺纹连接在热水存储箱31的左侧下部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余热除尘结构4包括吸尘机壳41,吸尘罩42,波纹管43,防护板44,储尘箱45和吸尘电机46,所述的吸尘罩42螺纹连接在波纹管43的上端;所述的波纹管43螺纹连接在吸尘机壳41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防护板44横向螺栓连接在吸尘机壳41的内部上侧位置;所述的储尘箱45螺栓连接在吸尘机壳41的下端;所述的吸尘电机46螺栓连接在吸尘机壳41的内部下侧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多向接头结构5包括三通连接管51,一级l型管52,二级l型管53,暖气片54和淋浴架55,所述的一级l型管52螺纹连接在三通连接管51的上端;所述的二级l型管53螺纹连接在三通连接管51的下端;所述的暖气片54螺纹连接在一级l型管52的右端;所述的淋浴架55螺纹连接在二级l型管53的右端。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余热烘干箱结构6包括烘干箱主体61,进热管62,出热管63,烘干板64和放置抽屉65,所述的进热管62螺纹连接在烘干箱主体61的左侧下部位置;所述的出热管63螺纹连接在烘干箱主体61的右侧下部位置;所述的烘干板64横向卡接在烘干箱主体61的内部;所述的放置抽屉65轴接在烘干板64的上表面。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出水连接管27与二级连接管11的左端螺纹连接;所述的二级连接管11通过出水连接管27与蓄水仓22内部连通。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液位管33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线。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保温防护层32具体采用波纹状的铝合金层;所述的保温防护层32与热水存储箱31的外表面之间胶接设置有保温棉层。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进水连接管36与二级连接管11的右端螺纹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吸尘罩42具体采用倒梯形不锈钢罩;所述的吸尘罩42与余热输入管9内部连通。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出热管63右端与供暖锅炉主体21的左侧下部位置螺纹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保温层24采用厚度在五厘米至八厘米之间的保温海绵层。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余热回收器7和吸尘电机46分别电性连接智能控制箱8。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余热回收器7具体采用型号chr160d的余热回收器。

工作原理

本发明,在使用时,通过余热输入管9连接余热热源,通过智能控制箱8,启动吸尘电机46,将余热气流中混杂的固定杂质经吸尘罩42,再经波纹管43吸附到储尘箱45内;余热气流沿着余热输入管9进入到余热回收器7内,经余热回收器7的处理,经一级连接管10,通过进热管62输入到烘干箱主体61内,对放置在放置抽屉65内需要用热能烘干的物品进行烘干;多余的余热气流,通过出热管63输入到供热仓25内,对蓄水仓22的凉水进行加热;加热完的热水,通过出水连接管27经二级连接管11将热水输入到热水存储箱31内,随时通过液位管33观察热水存储箱31的液位变化情况;取暖时,通过智能控制箱8,启动增压泵12,将热水存储箱31内的热水经三通连接管51,通过一级l型管52输入到暖气片54内,以便取暖使用。

利用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