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6332发布日期:2018-08-28 21:47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5135527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外壳上设置有进风口、上出风口和位于上出风口之下的下出风口;上风机部件,上风机部件设置于外壳内的上部,用于将空气由进风口吸入外壳内,并从上出风口排出;下风机部件,下风机部件设置于外壳内的下部,用于将空气由进风口吸入外壳内,并从下出风口排出;室内机还包括:导风机构,导风机构设置于下风机部件出风口与下出风口之间,用于使从下风机部件出风口排出的风从下出风口或者从上出风口排出。当制冷模式时,下风机部件出风口排出的风从上出风口排出,保证了室内换热器效率能最大量的发挥,且大大降低了风量的损失,保证了整机的舒适性和性能。

但上述技术方案所公开的空调室内机由两个单向离心风叶和一个双向离心风叶构成,这使相应的室内机制造成本大幅提高,同时空调室内机需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够实现对上述的两个单向离心风叶和一个双向离心风叶,使室内机机壳尺寸庞大。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能够节省室内机机壳内安装空间,显著降低空调器的制造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进风口、上出风口及处于所述上出风口之下的下出风口,所述机壳内设有气流驱动装置,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由一套第一气流驱动装置、一套第二气流驱动装置构成,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具有方向相背的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具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沿所述机壳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和/或第二气流驱动装置在运转时能够将进风口中的空气吸入所述机壳内,并通过所述上出风口和/或下出风口排出。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包括双向离心风机。

优选地,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包括单向离心风机。

优选地,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处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路径上,且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同。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风口选择部件,所述风口选择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下出风口之间,以选择性地导通或者关闭所述下出风口。

优选地,所述风口选择部件包括截止板,所述截止板能够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截止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气流由下出风口排出机壳;当所述截止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气流由上出风口排出机壳。

优选地,所述截止板包括竖直截止部、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设置于所述竖直截止部的上端,当所述截止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导流部处于第三位置,以引导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气流由所述下出风口排出机壳;当所述截止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导流部处于第四位置,以引导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气流由所述上出风口排出机壳。

优选地,所述导流部为弧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朝向于所述上出风口。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气流驱动装置由现有技术中的两个单向风机和一个双向风机的方案经精简为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及第二气流驱动装置,也即节省了至少一个单向风机的购置成本,这大大降低了空调器室内机的设计制造成本,另外,由于节省了一个单向风机,使所述空调器室内机机壳内的空间明显增大,这一方面有利于将室内机机壳缩小设计,另一方面,所述的气流驱动装置的气流在机壳内部流通更加顺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下出风口封闭状态);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下出风口打开状态)。

附图标记表示为:

1、机壳;11、进风口;12、上出风口;13、下出风口;2、第一气流驱动装置;21、第一出风口;22、第二出风口;23、双向离心风机;3、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1、第三出风口;32、单向离心风机;4、风口选择部件;41、截止板;411、竖直截止部;412、导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1,所述机壳1具有进风口11、上出风口12及处于所述上出风口12之下的下出风口13,所述机壳1内设有气流驱动装置,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由一套第一气流驱动装置2、一套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构成,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2具有方向相背的第一出风口21、第二出风口22,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具有第三出风口31,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2、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沿所述机壳1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2和/或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在运转时能够将进风口11中的空气吸入所述机壳1内,并通过所述上出风口12和/或下出风口13排出。该技术方案中的气流驱动装置由现有技术中的两个单向风机和一个双向风机的方案经精简为第一气流驱动装置2及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也即节省了至少一个单向风机的购置成本,这大大降低了空调器室内机的设计制造成本,另外,由于节省了一个单向风机,使所述空调器室内机机壳内的空间明显增大,这一方面有利于将室内机机壳缩小设计,另一方面,所述的气流驱动装置的气流在机壳内部流通更加顺畅(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多出的单向风机的阻碍空间)。

为了进一步降低研发设计成本及对现有机型的设计改造成本,优选地,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2包括双向离心风机23;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包括单向离心风机32。

为了防止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2与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的出风口相对带来的气流相碰撞带来的噪音问题,优选地,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处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1的出风路径上,且所述第三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一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相同,此时,所述的第三出风口31中的气流与第一出风口21的气流同向,将极大程度地避免气流在机壳1内部的碰撞造成的噪音现象产生。

对于立式柜机,为了进一步提高使制冷或者制暖的气流的用户体验性,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风口选择部件4,所述风口选择部件4处于所述第二出风口22与所述下出风口13之间,以选择性地导通或者关闭所述下出风口13。具体的,在制冷工况下,为了防止空调器出风口的冷风直接与用户接触,影响用户的舒适性,此时,可以选择用风口选择部件4将第二出风口22与下出风口13关闭,从而迫使制冷气流只能从所述上出风口12排出;在制暖工况下,则恰恰相反,此时,风口选择部件4远离下出风口13的位置从而使第二出风口22与所述下出风口13导通,此时的制暖气流可以通过上出风口12及下出风口13同时作用于空间,对用户形成自上而下的制暖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作为所述风口选择部件4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风口选择部件4包括截止板41,所述截止板41能够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截止板41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出风口22的气流由下出风口13排出机壳1;当所述截止板41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出风口22的气流由上出风口12排出机壳1,截止板41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同时也更加有利于降低所述空调器的生产制造成本。

为了进一步提升气流在机壳1内部的流通顺畅性,优选地,所述截止板41包括竖直截止部411、导流部412,所述导流部412设置于所述竖直截止部411的上端,当所述截止板41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导流部412处于第三位置,以引导所述第二出风口22的气流由所述下出风口13排出机壳1;当所述截止板41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导流部412处于第四位置,以引导所述第二出风口22的气流由所述上出风口12排出机壳1,更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412为弧形结构。具体地,如图3所示(图中箭头示出第二出风口22的气流流向),在所述下出风口13为所述竖直截止部411所封闭时,即所述截止板41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的导流部412朝向所述竖直截止部411运动至第四位置,由于所述导流部412弧形结构的凹陷位置面向于所述第二出风口22,当所述第二出风口22的气流吹射到所述凹陷位置后将沿着所述弧形结构向上方引导,也即,这有利于气流朝向所述上出风口12流动;如图4所示(图中箭头示出第二出风口22的气流流向),在所述下出风口13为打开状态时,即所述截止板41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的导流部412朝向所述竖直截止部411运动至第三位置,由于所述导流部412弧形结构的凸出位置面向于所述第二出风口22,当所述第二出风口22的气流吹射到所述凸出位置后将沿着所述弧形结构向下方引导,也即,这有利于气流朝向所述下出风口13流动,可见,采用了导流部412的截止板41不论是在制冷还是制暖工况下,对于第二出风口22的气流皆能够起到导流作用,使机壳1内的气流流畅度提高,这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2、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对于驱动功率的需求,能够大大降低空调的能耗损失,环保性更强。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21朝向于所述上出风口12,此时所述第一出风口21中的气流能够更加顺畅地经由所述上出风口12排出所述空调器之外,防止所述第一出风口21的气流在吹出所述上出风口12为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所遮挡,造成不必要的气阻损失。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