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6074发布日期:2019-02-19 18:21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炉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炉。



背景技术:

电炉是通过电热管将电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发热盘将电热管转化的热能传递至加热物体。

中国是最大的电炉出口国,但在出口时会受到国外技术标准的限制。欧盟发布(eu)2017/1357号决议规定en60335-2-9标准中执行的限制条件,其一为:标准规定凡出口欧盟电热类的产品,ce表面温升限值取消双倍限值。即,所有相关表面测量到的温升不能超过表格z101的限值,即使没有超过限值的两倍,也不允许在相关表面加贴“高温警告”标识。

但现有的电炉其外壳容易受到电热管的影响,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容易升温并超过限值,不仅影响使用安全,而且影响销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炉,其结构简单,有效解决外壳易受到电热管的影响而显著升温,使用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炉,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隔热块,所述隔热块内安装有电热管,所述隔热块上安装有发热盘,伸出隔热块的所述电热管与发热盘相连;发热盘下方的所述底座上安装有外壳,所述外壳一端与底座相连,所述外壳另一端位于发热盘的外侧壁与隔热块的侧壁之间,且位于发热盘的外侧壁与隔热块的侧壁之间的所述外壳与发热盘之间存在间隙。

靠近隔热块一端的所述发热盘侧壁上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位于发热盘的外侧壁与隔热块的侧壁之间;远离与底座相连一端的所述外壳位于凹槽内,且外壳与凹槽的侧壁和底壁均存在间隙。

所述外壳与凹槽槽底之间的距离为3mm。

所述凹槽内安装有隔热圈,所述隔热圈一端与凹槽槽底抵紧,所述隔热圈另一端与底座抵紧;且所述隔热圈与凹槽内的外壳之间的间距为2.5mm。

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安装在底板上的支撑架,靠近发热盘一端的所述支撑架侧壁上内凹形成隔热块存储凹槽,所述隔热块存储凹槽内安装有隔热块;支撑架外侧的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外壳,所述外壳与支撑架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隔热块通过螺柱与底座相连,所述螺柱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一螺母抵紧底座的支撑架,所述第二螺母抵紧底座的底板。

所述外壳采用由塑胶制成的外壳。

所述隔热块由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材料制造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电炉,其结构简单,有效解决外壳易受到电热管的影响而显著升温,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电炉,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隔热块1,所述隔热块1内安装有电热管2,所述隔热块1上安装有发热盘3,伸出隔热块1的所述电热管2与发热盘3相连;发热盘3下方的所述底座上安装有外壳4,所述外壳4一端与底座相连,所述外壳4另一端位于发热盘3的外侧壁与隔热块1的侧壁之间,且位于发热盘3的外侧壁与隔热块1的侧壁之间的所述外壳4与发热盘3之间存在间隙。

隔热块1用于隔离发热盘3产生的大部分向下辐射的热量。

现有的电炉其外壳4与发热盘3之间均存在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无论是直接接触还是间接接触,发热盘3均会把热量传递给外壳4,从而使外壳4容易发热升温。本实施例由于外壳4与发热盘3之间存在间隙,同时发热盘3与底座之间安装有隔热块1,发热盘3产生的热量不能通过底座间接传递至外壳4,从而降低外壳4易受到发热盘3的影响而易发热升温。

靠近隔热块1一端的所述发热盘3侧壁上开设有凹槽5,且所述凹槽5位于发热盘3的外侧壁与隔热块1的侧壁之间;远离与底座相连一端的所述外壳4位于凹槽5内,且外壳4与凹槽5的侧壁和底壁均存在间隙。

由于外壳4的一端位于凹槽5内,且外壳4与凹槽5的侧壁和底壁均存在间隙;因此不仅能够保证外壳4与发热盘3之间存在间隙,避免发热盘3将其热量传递至外壳4,而且由于外壳4的一端位于凹槽5内,间隙设置在凹槽5内,在保证散热通畅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避免灰尘杂质掉落至外壳4内,从而保证电炉的正常使用,避免因为灰尘杂质影响电炉的正常使用。

所述外壳4与凹槽5槽底之间的距离为3mm。

本实施例认为外壳4与凹槽5槽底之间的距离为3mm,3mm的最佳值。通过实际实验分析,若外壳4与凹槽5槽底之间的距离小于3mm,则外壳4与凹槽5之间形成的散热间隙过小,发热盘3产生的热量不易从散热间隙中排出,从散热间隙中排出的热量会传递至外壳4,从而使外壳4间接升温。若外壳4与凹槽5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3mm,则外壳4外流动的空气会将外壳4外的灰尘杂质通过外壳4与凹槽5之间的间隙倒流至外壳4内侧,从而不能达到隔绝灰尘杂质掉落至外壳4内的效果。

所述凹槽5内安装有隔热圈6,所述隔热圈6一端与凹槽5槽底抵紧,所述隔热圈6另一端与底座抵紧;且所述隔热圈6与凹槽5内的外壳4之间的间距为2.5mm。

本实施例所述的隔热圈6有隔热和反射热量的作用,采用不锈钢制作。隔热圈6的设置能够隔绝发热盘3左右辐射的热量。通过实际实验分析,不锈钢制成的隔热圈6虽然能够发射发热盘3左右两侧的热量,但不锈钢还是会导热。

隔热圈6与凹槽5内的外壳4之间的间距为2.5mm,2.5mm是最佳值。若隔热圈6与凹槽5内的外壳4之间的间距小于2.5mm,则隔热圈6会将发热盘3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外壳4;若隔热圈6与凹槽5内的外壳4之间的间距大于2.5mm,则隔热圈6与凹槽5内的外壳4之间的间隙过大,外壳4外流动的空气会将外壳4外的灰尘杂质通过间隙倒流至外壳4内侧,从而不能达到隔绝灰尘杂质掉落至外壳4内的效果。

所述底座包括底板7和安装在底板7上的支撑架8,靠近发热盘3一端的所述支撑架8侧壁上内凹形成隔热块存储凹槽9,所述隔热块存储凹槽9内安装有隔热块1;支撑架8外侧的所述底板7上安装有外壳4,所述外壳4与支撑架8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隔热块1通过螺柱10与底座相连,所述螺柱10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螺母11和第二螺母12,所述第一螺母11抵紧底座的支撑架8,所述第二螺母12抵紧底座的底板7。

所述外壳4采用由塑胶制成的外壳。外壳4改成塑胶材质,塑胶材质标准温升限值是65k,其外壳4的最高升温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使用者因外壳4的温度过高而烫伤。

所述隔热块1由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材料制造而成:

玻璃纤维棉绝缘性好、耐热性强、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高等优点,也存在性脆,耐磨性较差等缺点。空心微珠隔音性、阻燃性、电绝缘性好,密度小,吸油率低,并且强度高。玻璃微珠质轻、低导热、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硅藻土具有孔隙度大、吸收性强、化学性质稳定、耐磨、耐热等特点。

由于玻璃纤维棉的性脆,空心微珠和玻璃微珠其强度高,从而使玻璃纤维棉、玻璃微珠和空心微珠的混合使用,不仅能够保证隔热块1的隔热性能,而且能够提高隔热块1的强度。

同时硅藻土的加入能够提高隔热块1整理的耐磨性能好,从而能够提高隔热块1的牢固度,避免因为摩擦损伤使玻璃纤维棉脆化降低隔热块1的牢固度。

iec新标准要求,外壳4的表面温升不得超过55k限值(原标准要求110k)本实施例的外壳4的表面温升均不超过40k,远远低于标准要求。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时徒手搬移。

本实施例的一种电炉,其结构简单,有效解决外壳易受到电热管的影响而显著升温,使用安全。

实施例2至5

与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隔热块1的原材料质量百分比,隔热块1的具体原材料质量百分比见表1:

表1:

试验对比例

对比例1:将玻璃纤维棉、硅藻土和空心微珠按比例混合制成隔热块,其原材料质量百分比为:玻璃纤维棉76%;硅藻土6%;空心微珠18%。

对比例2:将玻璃纤维棉、硅藻土和玻璃微珠按比例混合制成隔热块,其原材料质量百分比为:玻璃纤维棉76%;硅藻土6%;玻璃微珠18%。

对比例3:将玻璃纤维棉和硅藻土按比例混合制成隔热块,其原材料质量百分比为:玻璃纤维棉94%;硅藻土6%。

将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和对比例3的隔热块安装在实施例1的电炉结构内,并在发热盘3上均放置重量为2.5kg的砖块,在相同的环境下检测隔热块的牢固度,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从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出,对比例1在实验到180天时,隔热块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出现裂纹;对比例2在实验到150天时,隔热块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出现裂纹,在180天时,在显微镜的观察下裂纹变大;对比例3在90天时,隔热块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出现裂纹,在120天时,在显微镜的观察下裂纹变大,在150天时,显微镜的观察下裂纹进一步变大,在180天时,肉眼已经能够观察到裂纹。本实施例所采用的隔热块在180天时,在显微镜下也未观察到裂纹,从而本实施例采用的隔热块其强度均高于对比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