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7590发布日期:2019-02-26 19:10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校园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风净化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校园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校园新风系统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一体式柜机,柜机安装在教室前后内墙角,不同送风角度的送风距离偏差很大,无法保证合理的气流组织;室外进风口与排风口距离较近,存在混风现象;而且学生可以直接接触机器,存在安全风险。

(2)吊顶机,机器布设需考虑层高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机器尺寸,机器的大小受限,不能满足风量需求;且由于教室外墙面多为窗户,实体墙极少,以及结构梁的限制,多条管道出外墙,难以保证进风口与排风口的距离;一般教室层高不低于3米,室内的送风口与排风口距离较近,新风可能未及下送至有效区域就被排走;而且,吊顶机在装设过程中存在机器、管道布置凌乱,布置形式很难规整,观感极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的现有的校园新风系统的问题,提供一种校园新风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校园新风系统,该校园新风系统包括全热交换模块、送风机模块、排风机模块、集尘模块、室外进风管、室外排风管;所述室外进风管经由所述集尘模块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所述全热交换模块连接到所述送风机模块并将来自室外进风管的新风口的空气通过送风口送出,所述室外排风管经由所述排风机模块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并通过排风口向室外排出来自回风口的空气;所述室外进风管穿过教室外墙且所述室外进风管的新风口位于所述教室外墙的外侧;所述室外排风管穿过教室走廊隔墙且所述室外排风管的排风口位于教室走廊;所述送风口以及所述回风口分别位于教室内。

在本发明所述的校园新风系统中,所述校园新风系统通过吊顶封装在教室内沿黑板侧的墙体上,且所述全热交换模块位于所述黑板的中央的上方;所述送风口通过送风机及室内送风管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且所述送风口背向所述黑板侧的墙体。在本发明所述的校园新风系统中,所述全热交换模块的两侧分别具有送风口,且每一送风口通过送风机和室内送风管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所述回风口位于所述全热交换模块并朝向所述全热交换模块下方。

在本发明所述的校园新风系统中,所述全热交换模块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回风口相接;所述送风机模块的进风口与所述全热交换模块的第一出风口相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校园新风系统中,所述室外进风管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的第二进风口,且所述集尘模块设置在室外进风管上;所述全热交换模块的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在本发明所述的校园新风系统中,所述室外排风管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的第二出风口,且所述排风机模块设置在室外排风管上;所述全热交换模块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

在本发明所述的校园新风系统中,所述校园新风系统包括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向所述主机发送开启信号或关闭信号。

在本发明所述的校园新风系统中,所述校园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下课前的第一预定时刻向排风机发送关闭信号;在上课后的第二预定时刻向排风机发送开启信号。

在本发明所述的校园新风系统中,所述室外进风管的新风口具有防雨罩。

在本发明所述的校园新风系统中,所述校园新风系统通过u型槽固定在教室的楼板的下表面。

本发明的校园新风系统,利用教室内沿黑板侧的墙体,将全热交换模块、送风机模块、排风机模块、集尘模块、室外进风管、室外排风管等模块及内部管道吊顶封装,并将室外进风管的新风口(oa)设置在教室外墙的外侧、外排风管的排风口(ea)位于教室走廊,气流组织设置合理,避免了进排风混合,有效提高了教室内的空气质量。而且,结合各个教室的作息时间表等作息规律,自动控制该系统的运行情况,提高了校园新风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该校园新风系统的主机和管道结构布局合理,便于快速安装和施工,且安装完成后外观整洁。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智能化控制、安装简便以及气流组织合理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校园新风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校园新风系统实施例在教室中的部署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校园新风系统实施例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及图2所示。该校园新风系统包括全热交换模块1、送风机模块6、排风机模块8、集尘模块7、室外进风管2以及室外排风管5。所述室外进风管2经由所述集尘模块7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1,所述全热交换模块1连接到所述送风机模块6并将来自室外进风管2的空气通过送风口(sa)3送出,所述室外排风管5经由所述排风机模块8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1并通过排风口(ea)12向室外排出来自所述回风口(ra)4的空气;如图2中所示,所述室外进风管2穿过教室外墙且所述室外进风管2的新风口(oa)21位于所述教室外墙211的外侧;所述室外排风管5穿过教室走廊隔墙且所述室外排风管5的排风口(ea)12位于教室走廊121;所述送风口(sa)3以及所述回风口(ra)4分别位于教室内。该校园新风系统的新风口(oa)21和排风口(ea)12分别设置在教室外墙侧和教室走廊侧,使得室外新风和排风距离足够远,避免了进排风混合,有效提高了教室内的空气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校园新风系统通过吊顶封装在教室内沿黑板侧的墙体上,且所述全热交换模块1位于所述黑板的中央的上方,使校园新风系统安装结构稳定、合理。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口(sa)3通过送风机模块6及室内送风管31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1,且所述送风口(sa)3背向所述黑板侧的墙体。且,所述回风口(ra)4位于所述全热交换模块1并朝向所述全热交换模块1下方。送风口(sa)3和回风口(ra)4气流方向互相直,避免送风口(sa)3的新风未及时下送至有效区域就被回风口(ra)4被排走,优化了气流组织,有效提高了教室内的空气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1的两侧分别具有送风口(sa)3,且每一送风口(sa)3通过送风机模块6和室内送风管31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模块1。送风口(sa)3对称设置在处于黑板中央的上方的全热交换模块两侧,使得送风角度的到教室内区域的送风距离相近,保证合理的气流组织。

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箱1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回风口(ra)4相接;所述送风机模块6的进风口与所述全热交换箱的第一出风口相接。所述室外进风管2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箱1的第二进风口,且所述室外进风管2上具有集尘模块7;所述全热交换箱1的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外排风管5连接到所述全热交换箱1的第二出风口,且所述室外排风管5上具有排风机模块8;所述全热交换箱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室外新风通过从新风口(oa)21进入室外进风管2,经过集尘模块7的净化处理后,送至全热交换箱1,在全热交换箱1内与室内的回风进行热交换后通过送风机模块6从排风口(ea)12排至教室内。室内回风经过全热交换箱1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排风机模块8经由室外排风管5从排风口(ea)12排至室外走廊侧。结构简单,气流组织合理。

进一步地,所述校园新风系统包括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向所述主机发送开启信号或关闭信号。根据作息时间表编制时间控制程序,使校园新风系统休息日不运行,课程日,早晨上课前定时开启校园新风系统,放学后定时关闭校园新风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校园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下课前的第一预定时刻向排风机发送关闭信号;在上课后的第二预定时刻向排风机发送开启信号。具体地,在每节课下课前的第一预定时刻关闭排风机,只开启送风机,使教室处于正压送风状态,避免下课开门后室外未经处理的空气流入室内,上课后在第二预定时刻切换回全热交换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室外进风管2的新风口(oa)具有防雨罩9。雨天时,防雨罩9可避免雨水等从新风口进入进风管。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校园新风系统通过u型槽10固定在教室的楼板的下表面。教室的天花板301上装设有膨胀螺栓307,通过膨胀螺栓307将龙骨302的顶端固定在教室的天花板301上表面,龙骨302的底端固定在螺母305顶端的t型螺栓304与u型槽303之间,螺母305的底端固定在吊耳306上。采用u型槽,将各个模块等部件安装在龙骨302上,实现模块间的精确定位,安装简便,可以实现标准化管道连接,使该校园新风系统连接为一个整体,外观整洁。

本发明的校园新风系统,利用教室内沿黑板侧的墙体,将全热交换模块、送风机模块、排风机模块、集尘模块、室外进风管、室外排风管等模块及内部管道吊顶封装,并将室外进风管的新风口(oa)设置在教室外墙的外侧、外排风管的排风口(ea)位于教室走廊,气流组织设置合理,避免了进排风混合,有效提高了教室内的空气质量。而且,结合各个教室的作息时间表等作息规律,自动控制该系统的运行情况,提高了校园新风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该校园新风系统的主机和管道结构布局合理,便于快速安装和施工,且安装完成后外观整洁。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智能化控制、安装简便以及气流组织合理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