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7575发布日期:2019-02-26 19:1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居室是人们休息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了保证其温暖、安静和清洁,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使房间更加密闭,但同时也产生了空气不能流通、室外新鲜空气不能及时补入的负作用,导致室内含氧量下降,废气乃至有害气体滞留,对室内环境和人们的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为了改善和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保证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但是,通风太多,不但影响室内温度,而且无法节能;通风太少,又无法满足呼吸需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办法就是按需通风和连续微量,按需通风是指人所实际需要的最少新风量来通风,连续微量是指室外新风连续不断地微量进入室内,使空调暖气能迅速让它与室内温度相同。目前,只能通过大型的通风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但大型通风系统不仅价格昂贵,安装和维护复杂,而且,通常采用集体循环,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虽然,现有技术中也公开有各种小型通风系统,如现有的排风机结构,通过电机驱动扇叶转动来推动空气而产生风力,这种使用扇叶的排风机由于扇叶与空气的摩擦较大,所以运行噪音较大,人们只有在空气很污浊时才会开启排风机,并且短时间后就会将其关闭,无法实现长时间连续的排风,如果为了降低其噪音而使其低速旋转,则又会导致风压变小。

针对上述不足,专利号为200620004246.7(授权公告号为cn2884014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新风微循环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排风机和至少两个进风口,进风口包括本体、设于本体后端的进风部和设于本体前端的出风部,排风机包括外壳、与外壳相连接的套管以及安装于外壳内的风机装置,排风机使室内产生负压,室外新风通过客厅、卧室外墙上的进风口,不断进入室内作为补充,形成室内外空气的连续微量循环。虽然,该新风微循环系统能够连续微量地置换新风,但其结构相对复杂,并且,系统无法对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有效地净化过滤,使得新风效果较差。综上所述,有待对现有的新风净化装置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新风效果好的新风净化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新风净化装置,包括机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壳的下部开有与室外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与室内相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在所述机壳的中部开有与室外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在所述机壳的上部开有与室内相连通的第二出风口,在所述机壳内部安装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并将机壳内部空间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处安装有用来将过滤器过滤后产生的废气通过第一出风口向外排出的风扇,在所述上腔室内安装有风机,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背部,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机壳的底部,所述第二出风口设于机壳的顶部。这样,该新风净化装置可以壁挂式安装,安装非常方便。

为了使过滤器吸附的杂质在加热后产生气体,所述过滤器包括下层过滤网和上层过滤网,在下层过滤网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加热器,在上层过滤网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一出风口正对所述的下层过滤网和上层过滤网。这样,生成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快速排出至室外。

为了调节新风风量,在所述机壳内部安装有用来调节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进风口面积大小的新风风量调节装置。

新风风量调节装置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新风风量调节装置包括驱动机构、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所述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联动而相应调节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进风口面积,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进风口面积反向变化,并且,在第一进风口被第一挡片完全遮挡的状态下,第二进风口完全打开,在第二进风口被第二挡片完全遮挡的状态下,第一进风口完全打开。

为了对进入机壳的空气进行初步过滤,在所述下腔室内安装有用来对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的初滤网组件。

初滤网组件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初滤网组件包括电机、主动轮、从动轮、支撑辊和初滤网,所述电机驱动主动轮转动,所述主动轮、从动轮以及支撑辊的中心呈三角分布且支撑辊位于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所述初滤网卷绕在所述从动轮上并经过支撑辊后绕在所述主动轮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风效果,在所述的下腔室内还安装有静电净化单元,所述静电净化单元设于所述初滤网组件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的风机为离心风机。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风效果,在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安装有负离子发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新风净化装置下部的进风口可以从室外和室内进风,上部的出风口可以将新风排出至室内,中部的出风口可以将经过滤器过滤后的产生的废气排出至室外,不仅整体结构简单、合理,可以壁挂式安装,而且通过专门的出风口将废气排出至室外,可以使新风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新风净化装置包括机壳1,在机壳1的背部开有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3,第一进风口11用来与室外相连通并位于机壳1的下部,第一出风口13用来与室外相连通并位于机壳1的中部。在机壳1的底部开有第二进风口12,该第二进风口12用来与室内相连通,在机壳1的顶部开有第二出风口14,该第二出风口14与室内相连通而形成室内新风出口。

在机壳1内部自下而上依次安装有初滤网组件6、静电净化单元7、过滤器2和风机4。其中,过滤器2将机壳1内部分隔成上腔室15和下腔室16,初滤网组件6和静电净化单元7设于下腔室16内,风机4设于上腔室15内。过滤器2靠近第一出风口13,在第一出风口13处安装风扇3,风机4采用离心风机,其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4相连,在离心风机的出风口处安装有负离子发生器8。

初滤网组件6用来对从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进入的空气进行初次过滤。本实施例中,初滤网组件6包括电机(图中未示)、主动轮61、从动轮62、支撑辊63和初滤网64,主动轮61、从动轮62以及支撑辊63的中心呈三角分布且支撑辊63位于主动轮61与从动轮62之间,初滤网64卷绕在从动轮62上并经过支撑辊63后绕在主动轮61上。工作时,电机驱动主动轮61转动,主动轮61旋转缠绕初滤网64,已经脏了的初滤网64就缠绕到主动轮61上,后续干净的初滤网64继续发挥净化功能。初滤网64的主要目的是拦截大颗粒物,由于初滤网64是净化的第一步,其被污染的速度也是最快的,采用本实施例的初滤网组件6,可以避免用户频繁更换或是水洗。另外,在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还可以安装pm浓度传感器,系统可以根据工作时间与进气口pm浓度传感器信号共同确定何时让电机工作,这样可以大大延长用户手工去换初滤网的时间。

静电净化单元7设于初滤网组件6的上方,静电净化单元7具体包括发射极71和接收极圆管72,其用来对经过初滤网64过滤的空气进行进一步净化。该静电净化单元7为现有常规结构,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过滤器2包括下层过滤网21和上层过滤网22,在下层过滤网21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加热器23,在上层过滤网22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加热器24。本实施例中,下层过滤网21和上层过滤网22均可以采用活性炭,其中,下层过滤网21用来过滤vocs,上层过滤网22过滤除霾,第一加热器23和第二加热器24均采用ptc加热器,并且,第一出风口13正对下层过滤网21和上层过滤网22。工作时,经静电净化单元7净化后的空气经过滤器2进一步过滤,并经第一加热器23和第二加热器24加热后,吸附在下层过滤网21和上层过滤网22上的杂质被加热后生成废气,这部分废气可以通过风扇3快速排出至第一出风口13外。

在机壳1的下腔室16内安装有用来调节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的进风口面积大小的新风风量调节装置5。本实施例中,该新风风量调节装置5安装邻近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机壳1内部的角落里。具体地,该新风风量调节装置5包括驱动机构53、第一挡片51和第二挡片52,其中,第一挡片51和第二挡片52在驱动机构53的驱动下相联动,第一挡片51相对第一进风口11移动而调节第一进风口11的进风口面积,第二挡片52相对第二进风口12移动而调节第二进风口12的进风口面积。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的进风口面积反向变化,并且,在第一进风口11被第一挡片51完全遮挡的状态下,第二进风口12完全打开,在第二进风口12被第二挡片52完全遮挡的状态下,第一进风口11完全打开。由此,根据外界污染程度、温度、湿度和室内人员活动情况等等,可以相应调节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的进风口面积大小。

该新风净化装置可以在室内壁挂式安装,安装时,预先在墙体9上开两个通风孔,其中,下通风孔91与新风净化装置的第一进风口11相对于,室外空气通过下通风孔91、第一进风口11进入机壳1内部,上通风孔92与新风净化装置的第一出风口13相对应,风扇3的出风口正对该上通风孔92。

工作时,室外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11进入机壳1内,室内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12进入机壳1内,上述进入机壳1内的空气依次经过初滤网64、静电净化单元7、过滤器2的过滤后形成新风,并进而通过风机4从第二出风口14输送至室内,从而为室内提供新风。同时,还可以通过风扇3将过滤器2产生的废气排出至室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前提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改型或改进,这些均被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