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的送风方法及空调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66929发布日期:2019-03-30 10:09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的送风方法及空调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的送风方法及空调。



背景技术:

为了调节空气温度,在现阶段,空调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温度调节装置。

在使用空调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时,由于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因此,热空气容易集中在室内空间的上部区域,并且冷空气容易集中到室内空间的下部区域;这样,在空调送风区域内,容易导致空气沿竖直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并容易导致室内空气沿竖直方向出现温差较大的情况。

为了提高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匀程度,在一些相关技术中,利用传感器获取空气沿竖直方向的温度分布情况,并针对温差较大的区域,进行局部送风。但是,这种送风方式需要设置多个传感器,导致的空调机械结构和控制逻辑比较复杂。

在另一些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空调的顶部区域和底部区域分别设置不同的出风口,当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通过设置在底部区域的出风口送风,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通过设置在顶部区域的出风口送风。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在空调内部设计多个风机和风道,导致空调的机械结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送风方法,用于在不增加空调的结构复杂程度的情况下,提高室内空气温度分布的均匀程度,提升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的送风方法,该方法包括:

控制空调进入上下风扫略模式;当空调制热时,调节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的大小负相关;当空调制冷时,调节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的大小正相关;其中,所述出风角度是指出风方向与竖直向下的方向之间的夹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的送风方法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的送风方法,能够调节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当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的大小负相关,即,使出风量随出风角度增大而减小,出风量随出风角度减小而增大;由于热空气会向上升,这样可以增加热空气在室内空间的下部区域的分布量,从而有助于使热空气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的大小正相关,即,使出风量随出风角度增大而增大,出风量随出风角度减小而减小;由于冷空气会下沉,这样可以增加冷空气在室内空间的上部区域的分布量,从而有助于使冷空气沿竖方向均匀分布。这样,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的送风方法,不需要另外设置传感器、也不需要另外设置出风口,就能够提高室内空气温度分布的均匀程度,从而在提高室内空气温度分布的均匀程度的同时,避免增加空调的结构复杂程度。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的大小负相关的步骤,包括:使导风板的转速与出风角度的大小正相关,和/或,使风机的转速与出风角度的大小负相关。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的大小正相关的步骤,包括:使导风板的转速与出风角度的大小负相关,和/或,使风机的转速与出风角度的大小正相关。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的送风方法还包括:当空调制热,且出风角度大于或等于最小出风角度且小于中位出风角度时,在至少一个出风角度位置处保持当前出风量停留第一预设时间;当空调制冷,且出风角度大于中位出风角度且小于或等于最大出风角度时,在至少一个出风角度位置处保持当前出风量停留第二预设时间;其中,所述中位出风角度的值为最大出风角度与最小出风角度之和的二分之一。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为3~8秒;所述第二预设时间为3~8秒。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持当前出风量的步骤,包括:使导风板的转速为零,且使风机的转速保持当前转速。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的送风方法还包括:当空调制热时,使所述空调按照出风角度逐渐减小的方式开始送风;当空调制冷时,使所述空调按照出风角度逐渐增大的方式开始送风。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量与出风角度的大小负相关具体为出风量与出风角度按照一次函数关系大小;所述出风量与出风角度的大小负相关具体为出风量与出风角度按照一次函数关系大小。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送风方法还包括:当接收到用户发出的退出上下风扫略模式的指令时,控制导风板停留在水平位置或者上下风扫略模式开启前的位置,并将风机转速调整为上下风扫略模式开启前的转速。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温度调节系统,用于对空气制热或制冷;送风系统,用于向空调外部送风;与所述送风系统相连的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送风系统的出风角度和出风量,并当空调制热时,使所述出风量与所述出风角度的大小负相关,当空调制冷时,使所述出风量与所述出风角度的大小正相关;其中,所述出风角度是指出风方向与竖直向下的方向之间的夹角。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空调的送风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的送风方法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的送风方法的第二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的送风方法的第三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的第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的第二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温度调节系统,2-送风系统,

3-控制装置,21-导风板,

22-支撑部件,23-转轴,

24-风机,p1-第一极限位置,

p2-第二极限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的送风方法,请参阅图1,该空调的送风方法包括:

步骤s1:控制空调进入上下风扫略模式。

步骤s21:当空调制热时,调节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

步骤s22:当空调制冷时,调节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正相关。

其中,上述出风角度α是指出风方向与竖直向下的方向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时,可选的,空调可以是在接收到用户发出的进入上下风扫略模式的指令后立即进入上下风扫略模式,也可以是在到达某一预设时刻时自动进入上下风扫略模式。当空调进入上下风扫略模式后,空调的出风角度α在最小出风角度α1和最大出风角度α2之间往复大小,即,当空调的出风角度α达到最小出风角度α1后,出风角度α逐渐增大,当空调的出风角度α到达最大出风角度α2后,出风角度逐渐减小。

请参阅图5和图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的,利用导风板21来调节空调的出风角度α,具体实施时,空调还可以包括支撑部件22,导风板21与支撑部件22通过转轴23转动连接,导风板21的远离风机24一侧与竖直向下方向的夹角即可用来表示空调的出风角度α。

导风板21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一极限位置p1和第二极限位置p2。当导风板21位于第一极限位置p1时,空调处于最小出风角度α1;当导风板21位于第二极限位置p2时,空调处于最大出风角度α2。导风板21在第一极限位置p1和第二极限位置p2之间往复运动,也就是说,当导风板21转动到第一极限位置p1后,自动沿着使出风角度α逐渐增大的方向朝向第二极限位置p2转动;当导风板21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p2后,自动沿着使出风角度α逐渐减小的方向朝向第一极限位置p1转动。这样,可以实现空调的出风角度α在最小出风角度α1和最大出风角度α2之间往复大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的最大出风角度α2可以大于90°(如图5所示),可以等于或小于90°(如图6所示),此处不做限定。

而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使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同步大小,这时,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随出风角度α的大小而连续性大小。或者,可以将空调的上下风扫略区间划分为多个连续的子区间,在同一个子区间内,不同角度的出风量保持恒定,在不同的子区间之间,空调的出风量依次增加或依次减少,这时,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随出风角度α的大小而阶梯性大小。

通过上述实施过程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送风方法,能够调节不同出风角度的出风量。当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即,使出风量随出风角度α增大而减小,出风量随出风角度α减小而增大;由于热空气会向上升,这样可以增加热空气在室内空间的下部区域的分布量,从而有助于使热空气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正相关,即,使出风量随出风角度α增大而增大,出风量随出风角度α减小而减小;由于冷空气会下沉,这样可以增加冷空气在室内空间的上部区域的分布量,从而有助于使冷空气沿竖方向均匀分布。这样,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的送风方法,不需要另外设置传感器、也不需要另外设置出风口,就能够提高室内空气温度分布的均匀程度,从而在提高室内空气温度分布的均匀程度的同时,避免增加空调的结构复杂程度。

为了便于不同出风角度α的出风量随出风角度α连续大小,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空调制热时,可选的,上述步骤s21中,调节不同出风角度α的出风量,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的步骤,包括:使导风板21的转速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正相关,和/或,使风机24的转速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

其中,通过使导风板21的转速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正相关,可以使出风角度α较大的区域的停留时间较短,以使该区域的出风量较少,并可以使出风角度α较小的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以使该区域的出风量较大。而且,通过使风机24的转速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可以使出风角度α较大区域的风速较小,以使该区域的出风量较小,并可以使出风角度α较小的区域风速较大,以使该区域的出风量较大。这样,可以实现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

相应的,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上述步骤s22中,调节不同出风角度α的出风量,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正相关的步骤,包括:使导风板21的转速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和/或,使风机24的转速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正相关。

其中,通过使导风板21的转速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可以使出风角度α较大的区域的停留时间较长,以使该区域的出风量较大,并可以使出风角度α较小的区域停留的时间较短,以使该区域的出风量较小。而且,通过使风机24的转速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正相关,可以使出风角度α较大区域的风速较大,以使该区域的出风量较大,并可以使出风角度α较小的区域风速较小,以使该区域的出风量较小。这样,可以实现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调节空调出风量的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通过调节空调中出风口的大小来调节空调的出风量,或者,当空调内部包含多个风机24时,可以通过控制工作风机24的数量来调整空调的出风量。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的送风方法还包括:

步骤s31:当空调制热,且出风角度α大于或等于最小出风角度α1、且小于中位出风角度时(即当时),在至少一个出风角度α位置处保持当前出风量停留第一预设时间,以便于进一步增加室内中、下部区域热空气的含量。

步骤s32:当空调制冷,且出风角度α大于中位出风角度、且小于或等于最大出风角度α2时(即当),在至少一个出风角度位置处保持当前出风量停留第二预设时间,以便进一步增加室内中、上部区域冷空气的含量。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上述中位出风角度的值为最大出风角度α2与最小出风角度α1之和的二分之一。

在具体实施时,可选的,保持当前出风量的方式可以包括:使导风板21的转速为零,且使风机24的转速保持当前转速。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保持当前出风量的出风角度的位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并且,可选的,当空调制热时,上述停留的位置包括空调的最小出风角度α1处;当空调制冷时,上述停留的位置包括空调的最大出风角度α2。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可选的,当室内温度和空调制冷或制热的目标温度相差较大时,可以使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的时间较长,以便使室内温度尽快达到空调的上述目标温度;当室内温度和上述目标温度相差较小时,可以使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的长度较短,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同一出风角度α停留的时间过长而使空调吹出的空气在该区域过于集中。为了兼顾上述要求,可选的,第一预设时间为3~8秒;第二预设时间为3~8秒。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的送风方法还包括:

步骤s4:当接收到用户发出的退出上下风扫略模式的指令时,控制导风板21停留在水平位置或者上下风扫略模式开启前的位置,并将风机24转速调整为上下风扫略模式开启前的转速。这样,可以在空调退出上下风扫略模式后使导风板21复位,便于使空调具有较好的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空调制热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室内的中、下部区域热空气的含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的,使空调按照出风角度α逐渐减小的方式开始送风;也就是说,当空调进入上下扫风模式后,首先使导风板21朝向第一极限位置p1向下转动。相应的,当空调制冷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室内中上部区域冷空气的含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的,使空调按照出风角度α逐渐减增大的方式开始送风;也就是说,当空调进入上下扫风模式后,首先使导风板21朝向第二极限位置p2向上转动。通过上述方式,也可以有助于减少工作中能量的浪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的,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具体为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按照一次函数关系负相关;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正相关具体为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按照一次函数关系正向关。这样,有助于简化出风量的控制过程,并有助于提高出风量的控制准确度。

具体实施时,可选的,请参阅图2,首先执行步骤s1':使空调制热、并进入上下风扫略模式,设定第一预设时间。之后,执行步骤s211:使导风板21朝向第一极限位置转动,并使导风板21转速大小ω1满足:ω1=a(α-α1)+m1,其中,a为大于0的常数,用于表示导风板21在空调制热时转速的大小率,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定;m1为大于或等于0的常数,表示制热时,导风板21的最小转速。风机24转速大小ω2满足:ω2=b(α2-α)+m2,其中,b为大于0的常数,用于表示风机24在制热时转速的大小率,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定;m2为大于或等于0的常数,表示制热时,风机24的最小转速。

当导风板21到达第一极限位置后,执行步骤s31':使导风板21的转速大小ω1为零,使风机24的转速大小ω2=b(α2-α1)+m2,并持续第一预设时间。

然后,执行步骤s212:使导风板21朝向第二极限位置转动,并使导风板的转速大小ω1=a(α-α1)+m1,风机24转速大小ω2=b(α2-α)+m2;当导风板21到达第二极限位置后,重复上述步骤s211~s212。

或者,请参阅图3,执行步骤s1″:使空调制冷、并进入上下风扫略模式,设定第二预设时间。之后,执行步骤s221:使导风板朝向第二极限位置转动,并使导风板21转速大小ω1'满足ω1'=c(α2-α)+m3,其中c为大于0的常数,用于表示导风板21在空调制冷时转速的大小率,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定;m3为大于或等于0的常数,表示制冷时,导风板21的最小转速。风机24转速大小ω2'满足:ω2'=d(α-α1)+m4,其中d为大于0的常数,用于表示风机24在制冷时转速的大小率,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定;m4为大于或等于0的常数,表示制冷时,风机24的最小转速。

当导风板21到达第二极限位置后,执行步骤s32':使导风板21的转速大小ω1'为零,使风机24的转速大小ω2'=d(α2-α1)+m4;并持续第二预设时间。

然后,执行步骤s222:使导风板21朝向第一极限位置转动,并使导风板的转速大小ω1'=c(α2-α)+m3,风机24转速大小ω2'=d(α-α1)+m4;当导风板21到达第二极限位置后,重复上述步骤s221~s222。

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量和出风角度α之间也可以按照其他函数关系进行大小,例如,可以是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此处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在空调运行上下风扫略模式的过程中,判断是否接收到用户发出的退出上下风扫略模式的指令,当判定为是时,控制导风板停留在水平位置或者上下风扫略模式开启前的位置,并将风机转速调整为上下风扫略模式开启前的转速。当判定为否时,返回上下风扫略模式中正在执行的步骤。

其中,在空调以上下风扫略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是在任意时刻接收到退出上下风扫略模式的指令后,退出上下扫风扫略模式,该退出上下风扫略模式的指令可由用户发出;也可以是在空调以上下风扫略模式工作了第三预设时间后,自动退出上下扫风模式,指示空调自动退出上下扫风模式的指令可由空调的控制系统发出。其中,第三预设时间可以是由用户设定的时间,也可以是空调根据室内环境自动设定的时间。示例性的,该第三预设时间可以是1~2小时中的任意一个时间段,当经过第三预设时间后,可视为室内的垂直温差已经满足预期要求。

请参阅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温度调节系统1,用于对空气制热或制冷;送风系统2,用于向空调外部送风;与送风系统2相连的控制装置3,用于控制送风系统2的出风角度α和出风量,并在温度调节系统1处于制热模式时,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负相关,在温度调节系统1处于制冷模式时,使出风量与出风角度α的大小正相关;其中,出风角度α是指出风方向与竖直向下的方向之间的夹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空调的送风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时,可选的,送风系统2包括导风板21、风机24等,控制装置3通过控制导风板21的角度,来控制送风系统2的出风角度α,控制装置3通过控制导风板21的转动速度和风机24的转动速度,来控制送风系统2的出风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大小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