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生污水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2442发布日期:2019-04-17 03:4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原生污水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原生污水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化工,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

其中,管壳式换热器由于其换热效率高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但是目前的管壳式换热器大多无法适用于含有较大杂质的液体,比如原生污水,其很容易造成蒸发管的堵塞,尤其是在管路的弯曲处,导致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拆卸清洗维护,大大降低可工作效率及设备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原生污水换热器,其能够有效避免蒸发管的堵塞,确保换热器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原生污水换热器,包括筒体、设于所述筒体内的换热腔,还包括贯穿所述换热腔两端的多根蒸发管、两个分别连通多根所述蒸发管两端的导流腔;所述导流腔内设有多块将多根所述蒸发管的端部分隔开的隔板,以使原生污水按照一定的流向和顺序流经多个所述蒸发管;

所述导流腔外侧设有密封门,所述密封门上设有多个冲洗口。

本发明通过设置于蒸发管两端的导流腔及隔板,一方面增加了原生污水在换热腔内的折返流动次数,即增加了原生污水在换热器内流经的距离,而单位时间内进入整个换热器的原生污水的量是一定的(水泵的功率一定),从而使得原生污水在蒸发管内的流速增大,流速越大,越不易发生堵塞;另一方面该结构避免了将蒸发管折弯来实现原生污水的导流,而是在一个较大的腔体内进行导流以实现折返,避免了折返处的堵塞发生。另外,密封门上所设多个冲洗口使得无需拆卸密封门即可进行必要的清洗维护,大大简化了维护所需操作,提高了清洗维护的效率。

作为本发明优选,一端的所述导流腔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多块所述隔板将所述导流腔分隔为多个分腔室,设有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导流腔内的分腔室数量大于另一端的所述导流腔内的分腔室数量。将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于同一端,更便于布置外部的污水管路,而两端的分腔室的数量设置确保了污水自一端进入并自同一端流出。

作为本发明优选,一端的所述导流腔内具有三个分腔室,其中两个分别连通着1/4数量的蒸发管,另一个连通着1/2数量的蒸发管;另一端的所述导流腔内具有两个分腔室,分别连通着1/2数量的蒸发管;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于两个连通着1/4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所述结构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原生污水自进水口进入其中一个连通着1/4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流经该1/4数量的蒸发管后进入另一端的一个连通着1/2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原生污水通过自该分腔室连通的其中1/4数量即所述1/2的其中一半的蒸发管流出,经该分腔室后流入该分腔室连通的另外1/4数量即所述1/2的另一半的蒸发管流入,随后原生污水经蒸发管流入进水端的连通着1/2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同理在该处进行折返,再次流至另一端的另一个连通着1/2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再次进行折返,而后流至进水端的另一个连通着1/4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最后自该分腔室的出水口流出。

作为本发明优选,一端的两个连通着1/4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分别处于所述导流腔内上部的左右两侧,另一个连通着1/2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处于所述导流腔内的下部;另一端的两个连通着1/2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分别处于所述导流腔内的左右两侧。所述为分腔室分布位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实施。

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密封门设有多个分别对应该端分腔室数量的冲洗口。由于分腔室之间的相互分隔的,所以为了确保每个分腔室及其所连通的蒸发管均能够直接进行冲洗,需要设置相应数量和位置的冲洗口。

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密封门的一侧设有转动连接于所述筒体的转动支架,另一侧设有推拉把手。所述结构使得密封门在打开和关闭时,无需整个卸下,省去了卸下和举起对准的操作,省时省力。

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密封门通过边侧的多个螺栓与所述筒体密封连接。所述结构能够有效确保密封门的密封性,同时便于拆卸维护。

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冲洗口外侧设有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连接有密封盖。所述结构便于冲洗口的打开和关闭,同时便于连接冲洗管。

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蒸发管的直径大于25mm,管壁厚度为1mm-1.3mm。所述蒸发管的管径能够很好的适用于原生污水,避免堵塞,而其管壁厚度则能够在上述管径下,确保蒸发管的结构强度及换热效率。

本发明的优点是:

1、通过设置多个分腔室来对原生污水进行导流和使其折返,避免了蒸发管堵塞的问题,降低了维护成本。

2、密封门上所设冲洗口简化了清洗维护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清洗的效率。

3、密封门的转动结构省去了打开关闭时的卸下和举起对准操作,更加省时省力。

4、蒸发管的尺寸更符合原生污水的使用需要,避免堵塞问题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右侧密封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密封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左侧密封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密封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原生污水流向图;

图7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原生污水流向图。

1-筒体;2-换热腔;4-导流腔;41-隔板;5-密封门;6-冲洗口;7-进水口;8-出水口;401-分腔室;51-转动支架;52-推拉把手;501-螺栓;61-连接法兰;62-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一种原生污水换热器,包括筒体1、设于所述筒体1内的换热腔2,贯穿所述换热腔2两端的多根蒸发管、两个分别连通多根所述蒸发管两端的导流腔4、设于所述筒体上部的连通所述换热腔的制冷剂进口和出口。简单的换热原理:温度较高的原生污水流经蒸发管,隔着蒸发管将热量传递给换热腔内的制冷剂,制冷剂带出的热量经过压缩机等设备被利用。

其中,所述导流腔4内设有多块将多根所述蒸发管的端部分隔开的隔板41,以使原生污水按照一定的流向和顺序流经多个所述蒸发管。具体的,如图3和图5所示,一端的多块隔板将该端的导流腔分隔为3个分腔室401,其中上部两个分腔室401分别连通有1/4数量的蒸发管,且上述两个分腔室分别设有进水口7和出水口8,而下部的一个分腔室连通有1/2数量的蒸发管;另一端的隔板将该端的导流腔分隔为左右2个相同大小的分腔室401,分别连通有1/2数量的蒸发管。以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为例,如图6所示,假设一共有100根蒸发管,那么,一端的分腔室a和分腔室b分别连通有25根蒸发管,分腔室c连通有50根蒸发管,而另一端的分腔室d和分腔室e分别连通有50根蒸发管。导流原理:原生污水自进水口7进入分腔室a,随后流经25根蒸发管,自分腔室d上部的25根蒸发管流出,然后经过分腔室d流入分腔室d下部的另外25根蒸发管,接着从分腔室c左部的25根蒸发管流出,经过分腔室c后流入分腔室c右部的25根蒸发管,再从分腔室e下部的25根蒸发管流出,经过分腔室e后流入分腔室e上部的25根蒸发管,然后从分腔室b的25根蒸发管流出,最后自连接分腔室b的出水口排出。整个过程中,原生污水流经了4倍的蒸发管长度的距离,在进水口的水泵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原生污水在蒸发管内的流速大大提高,降低了堵塞的可能性,同时在蒸发管的两端通过分腔室来进行导流,避免了弯管容易堵塞的问题,从而使得换热器的工作更为稳定且更为高效,同时降低了清洗维护的频率和成本。

另外,所述导流腔4外侧设有密封门5,所述密封门5通过边侧的多个螺栓501与所述筒体1密封连接。所述密封门5的一侧设有转动连接于所述筒体1的转动支架51,另一侧设有推拉把手52。所述结构使得密封门在打开和关闭时,无需整个卸下,省去了卸下和举起对准的操作,省时省力。

为了提高清洗维护的效率和便捷性,所述密封门5上设有多个冲洗口6,每个冲洗口分别对应一个分腔室,以确保清洗的效率和完全性。如图2和图4所示,一般的,在需要清洗时,将3根冲水管分别连接图2中的3个冲洗口,而将2根排水管分别连接图4中的2个冲洗口,以尽可能提高冲洗的力度和效率。另外,所述冲洗口6外侧设有连接法兰61,所述连接法兰61连接有密封盖62。所述结构便于冲洗口的打开和关闭,同时便于连接冲洗管。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换热器是用于原生污水的,所以对蒸发管的管径也有所要求,一种实施方式下,蒸发管的直径为25.4mm,并且优选内壁光滑的蒸发管,以避免较大体积的杂质造成堵塞,而管壁厚度为1.18mm,以同时兼顾换热效率和结构强度。

实施例2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不同规格的换热器,以至于其内部的导流结构也可以随之改变。如图7所示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进水端的导流腔被分为了上部的2个分别连通有1/6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m和n,以及下部的2个分别连通有1/3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o和p;另一端的导流腔被分为了3个分别连通有1/3数量蒸发管的分腔室q、r、s,其具体位置分布如图所示,不再赘述。具体的原生污水流向为:进水口—分腔室m—分腔室q上部—分腔室q下部—分腔室o上部—分腔室o下部—分腔室s左部—分腔室s右部—分腔室p下部—分腔室p上部—分腔室r下部—分腔室r上部—分腔室n—出水口。该种实施方式下,原生污水流经的距离为蒸发管长度的6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该具体实施方式是基于本发明整体构思下的一种实现方式,而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