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6001发布日期:2018-09-04 21:35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使人们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空气净化机组应运而生。净化机组是一种空气净化设备,能够将室内空气排出,并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输入到室内,实现室内空气的置换,让房间内空气时刻保持新鲜、干净。室内空气与室外新风的置换必然造成室内温度的变化,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然造成能量的浪费。且近年来人们也是饱受雾霾天气的困扰,治霾防霾成为新的热题。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净化器主要是针对空气中悬浮的大颗粒粉尘进行净化,对于颗粒较小的PM2.5净化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能够实现室内空气的置换,且置换过程中回收部分热量,并对空气进行杀菌、电离和过滤,能较好过滤掉空气中微小颗粒的霾,具有较好的除霾处理效果。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包括壳体、顺次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全热交换器和物理过滤单元,所述全热交换器上设有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物理过滤单元相连通;所述物理过滤单元包括相互连通的电离单元和吸附单元,还包括高压发生器,所述高压发生器为电离单元提供高压电。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新风出口通过过渡室与所述物理过滤单元相连通,所述过渡室内设有紫光灯。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物理过滤单元的出口设有活性炭过滤装置。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物理过滤单元的入口处安装有送风机。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三入口和第一出口,另一端设有第二出口;所述全热交换器上还设有新风入口、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均与新风入口相联通,所述第三入口与回风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回风出口相连通。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出口位置安装送风机。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新风入口处安装初效过滤器;对吸入的空气进行粗滤。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回风入口处安装初效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该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启动后,能够将室内空气排出,并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输入到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的置换,且置换过程中回收部分热量,对空气进行过滤和杀菌,具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等优点。

2、空气经过物理过滤单元的电离单元时,空气中的粉尘和废气被电离,并在吸附段被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电离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在经过活性炭过滤装置时被吸附,从而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达到治理雾霾的效果。

3、新风入口和回风入口处均安装初效过滤器,对吸入的空气进行粗滤,既能提高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又能降低空气中的烟尘含量,较少物理过滤单元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活性炭过滤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中,1-壳体,11-第一入口,12第二入口,13-第三入口,14-第一出口,15-第二出口,16-初效过滤器,17-控制阀,2-全热交换器,21-新风入口,22-回风入口,23-回风出口,24-新风出口,3-物理过滤单元,31-电离单元,32-吸附单元,33-高压发生器,4-活性炭过滤装置,41-本体,411-安装槽,412-开孔,413-弹性密封条,42-活性炭滤网,421-活性炭网,422-边框,43-通风口,5-过渡室,51-紫光灯,6-控制器,7-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包括壳体1、顺次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全热交换器2和物理过滤单元3,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上的带有WIFI功能的控制器6、与控制器6电连接的温度探头和二氧化碳浓度探头。控制器6用于控制该净化机组的启动和停止。温度探头和二氧化碳浓度探头均与控制器6集成一体。

物理过滤单元3包括相互连通的电离单元31和吸附单元32,还包括高压发生器33,高压发生器33为电离单元31提供高压电。空气经过物理过滤单元3的电离单元31时,空气中的粉尘和废气被电离,并在吸附段被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过滤单元的出口设有活性炭过滤装置4。电离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在经过活性炭过滤装置4时被吸附,从而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达到治理雾霾的效果。

如图1所示,全热交换器2上设有新风入口21、回风入口22、回风出口23和新风出口24,新风出口24通过过渡室5与物理过滤单元3相连通,过渡室5内设有紫光灯51。壳体1的一端设有第一入口11,第二入口12、第三入口13和第一出口14,另一端设有第二出口15。第一入口11和第二入口12均与新风入口21相联通,第三入口13与回风入口22相连通。第一出口14与回风出口23相连通。使用时,壳体1的第一入口11和第一出口14均与室外相连通,第二入口12、第三入口13和第二出口15与室内相连通。新风入口21和回风入口22处均安装初效过滤器16;初效过滤器16对吸入的空气进行粗滤,既能提高全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效率,又能降低空气中的烟尘含量,较少物理过滤单元3的负荷。物理过滤单元3的入口处和第一出口14位置均安装有送风机7,送风机7采用EC送风风机。

该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启动后,能够将室内空气排出,并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输入到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的置换,且置换过程中回收部分热量,对空气进行过滤和杀菌,具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等优点。

实施例2

如图2和图3共同所示,一种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包括壳体1、顺次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全热交换器2和物理过滤单元3,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上的带有WIFI功能的控制器6、与控制器6电连接的温度探头和二氧化碳浓度探头。控制器6用于控制该净化机组的启动和停止。温度探头和二氧化碳浓度探头均与控制器6集成一体。

如图2和图3共同所示,物理过滤单元3包括相互连通的电离单元31和吸附单元32,还包括高压发生器33,高压发生器33为电离单元31提供高压电。过滤单元的出口设有活性炭过滤装置4。空气经过物理过滤单元3的电离单元31时,空气中的粉尘和废气被电离,并在吸附段被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电离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在经过活性炭过滤装置4时被吸附,从而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达到治理雾霾的效果。

如图2和图3共同所示,活性炭过滤装置4包括中空的本体41和间隔安装在本体41内部的多个平行设置的活性炭滤网42。活性炭滤网42为10纳米孔径的椰壳活性炭。活性炭滤网42包括矩形的活性炭网421和设置在滤网周侧的边框422。本体41的两端均设有通风口43,本体41的内壁上设有安装槽411。边框422安装在安装槽411内,本体41的侧壁上对应活性炭滤网42的位置均设有用于取出活性炭滤网42的开孔412,开孔412的尺寸大于活性炭滤网42的尺寸。开孔412上安装有可拆卸的弹性密封条413。活性炭滤网42使用一段时间后,逐渐趋向饱和,丧失吸附能力,需要定期进行更换或者进行活性炭的再生。活性炭滤网42更换时,只需要取下弹性密封条413,将活性炭滤网42取下,然后安装弹性密封条413。其余的活性炭滤网42可以继续工作,活性炭滤网42更换方便、快捷,最大限度的降低活性炭滤网42的拆装难度,维护成本低。

如图2和图3共同所示,全热交换器2上设有新风入口21、回风入口22、回风出口23和新风出口24,新风出口24通过过渡室5与物理过滤单元3相连通,过渡室5内设有紫光灯51。壳体1的一端设有第一入口11,第二入口12、第三入口13和第一出口14,另一端设有第二出口15。第一入口11和第二入口12均与新风入口21相联通,第三入口13与回风入口22相连通。第一出口14与回风出口23相连通。使用时,壳体1的第一入口11和第一出口14均与室外相连通,第二入口12、第三入口13和第二出口15与室内相连通。新风入口21和回风入口22处均安装初效过滤器16;初效过滤器16对吸入的空气进行粗滤,既能提高全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效率,又能降低空气中的烟尘含量,较少物理过滤单元3的负荷。物理过滤单元3的入口处、第一出口14处和第二出口15位置均安装有送风机7,送风机7采用EC送风风机。第一入口11和第一出口14位置均安装有控制阀17。

该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启动后,能够将室内空气排出,并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输入到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的置换,且置换过程中回收部分热量,对空气进行过滤和杀菌,具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等优点。具有WIFI功能的控制器6,可以在多个手机客户端下载APP,方便用户的灵活智能控制。控制器6上集成有温度探头和二氧化碳浓度探头,可以根据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改变风机的转速,达到节能的目的。还可以根据情况将第一入口11和第一出口14处的控制阀17关闭,开启内循环模式,设备运行更加节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的杀菌净化机组,能够将室内空气排出,并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输入到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的置换,且置换过程中回收部分热量,对空气进行过滤、杀菌和除霾,具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智能控制等优点。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