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8492发布日期:2018-10-02 18:40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防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集中供热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化城镇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集中供热系统的主干管道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热源向各个街区供应热能,但由于集中供热系统经常会出现管道末端暂时无热用户的现象,导致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介质流速很慢甚至不流通,几乎成为“死水”。在冬季严寒天气下,回水管道内的介质温度较低,长时间的“死水”现象会导致介质结冰,进而引发管道冻胀破坏。

目前人们常采用的防冻方法是在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增加伴热设备,但伴热设备的运行需要在管道末端寻找额外的电源或敷设电缆,从而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费用。因此,人们希望寻找一种施工简单、经济实用的供热管道防冻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该防冻装置的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一方面能够避免冬季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死水”现象引发的管道冻胀破坏,另一方面能够降低施工难度、节省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其包括联通管道、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所述联通管道的进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供水管道相连,而其出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与所述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回水管道相连,其中所述联通管道的内径是所述供水管道的内径的1/10~1/3倍。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供水管道之间的第一衔接管及设于所述第二开关阀与回水管道之间的第二衔接管,所述第一衔接管和第二衔接管均沿着竖向布置并同时与所述供水管道和回水管道相垂直,使得所述联通管道位于所述供水管道和回水管道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阀与第一衔接管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一开关阀与联通管道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开关阀与第二衔接管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开关阀与联通管道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一衔接管与供水管道之间的连接及所述第二衔接管与回水管道之间的连接皆选为焊接或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皆为球阀。

进一步地,所述联通管道为DN15或DN20的钢管。

进一步地,所述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包含供热管网的末端和/或未启用供暖功能的用户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联通管道上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仅允许所述供水管道内的介质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衔接管、第一开关阀、联通管道、第二开关阀和第二衔接管之后再进入所述回水管道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衔接管和/或第二衔接管上的放水阀。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的优点在于:在供热管网停流区域中,由于供水管道内的水压一般大于回水管道内的水压,因此供水管道内的介质能够通过联通管道的进口进入到联通管道内,再流经联通管道的出口进入到回水管道中,从而实现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水流循环,避免因“死水”现象导致管道内的介质结冰,进而引发管道冻胀破坏。

此外,用户可通过调节第一开关阀和/或第二开关阀来调节和控制联通管道内的介质流动。其中,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中的任意一个为常开状态,用户可通过调节另外一个开关阀来调节和控制联通管道内的介质流动。这样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可以互为备用,当其中一个开关阀出现故障时,可立即启用另外一个开关阀,使防冻装置得以正常运行,从而有效得减少了维修次数,延长了该防冻装置的使用寿命。而所设置的联通管道的内径是供水管道内径的1/10~1/3倍,一方面能够保证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水流循环,另一方面不会影响其他分支管网的正常运行。

同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日常维护成本低,使用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10包括联通管道1、第一开关阀2和第二开关阀3。该联通管道1的进口通过第一开关阀1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供水管道4相连,而其出口通过第二开关阀3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回水管道5相连,其中联通管道1的内径是供水管道4的内径的1/10~1/3倍。

在供热管网停流区域中,由于供水管道4内的水压大于回水管道5内的水压,因此供水管道4内的介质能够通过联通管道1的进口进入到联通管道1内,再流经联通管道1的出口进入到回水管道5中,从而实现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水流循环,避免因“死水”现象导致管道内的介质结冰,进而引发管道冻胀破坏。

此外,用户可通过调节第一开关阀2和/或第二开关阀3来调节和控制联通管道1内的介质流动。其中,第一开关阀2和第二开关阀3中的任意一个为常开状态,用户可通过调节另外一个开关阀来调节和控制联通管道1内的介质流动。这样第一开关阀2和第二开关阀3可以互为备用,当其中一个开关阀出现故障时,可立即启用另外一个开关阀,使防冻装置10得以正常运行,从而有效得减少了维修次数,延长了该防冻装置10的使用寿命。而所设置的联通管道1的内径是供水管道4内径的1/10~1/3倍,一方面能够保证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水流循环,另一方面不会影响其他分支管网的正常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该防冻装置10还包括设于第一开关阀2与供水管道4之间的第一衔接管6及设于第二开关阀3与回水管道5之间的第二衔接管7。其中第一衔接管6和第二衔接管7均沿着竖向布置并同时与供水管道4和回水管道5相垂直,使得联通管道1位于供水管道4和回水管道5的上方。第一衔接管6和第二衔接管7的设置能够使该防冻装置10内的水流循环更为顺畅,同时也使得第一开关阀2和第二开关阀3的安装和操作更为方便。该防冻装置10将联通管道1设置在供水管道4和回水管道5的上方,一方面能够更便捷地安装、操作和检修该防冻装置10,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在该供热管网停流区域正常供暖后影响到正常的供暖循环,同时也能够在停用该防冻装置10时更方便地将联通管道1内的介质排出。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联通管道1设置在供水管道4和回水管道5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阀2与第一衔接管6之间的连接、第一开关阀2与联通管道1之间的连接、第二开关阀3与第二衔接管7之间的连接、第二开关阀3与联通管道1之间的连接、第一衔接管6与供水管道4之间的连接及第二衔接管7与回水管道5之间的连接皆选为焊接或螺纹连接。焊接和螺纹连接都是生活中广泛采用的连接方式,这两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简单、连接可靠且操作方便,既方便加工制造和安装使用,又方便后期的检修。除此之外,各个管道之间以及管道与开关阀之间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法兰连接或卡箍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阀2和第二开关阀3皆为球阀。球阀具有结构简单、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和易于维修等优点,降低了该防冻装置10的施工难度,节省了施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联通管道1选为DN15或DN20的钢管。钢管的重量较轻、加工成本较低且适用范围广,而DN15和DN20的钢管皆为比较常见的钢管型号,直径15mm和直径20mm的钢管既可以保证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水流循环,又能够避免在该供热管网停流区域正常供暖后影响到正常的供暖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包含供热管网的末端和/或未启用供暖功能的用户端。在供热管网的末端和/或未启用供暖功能的用户端,由于供水管道4和回水管道5之间无法形成正常的供暖循环,使得供水管道4和回水管道5内的介质不流通,而回水管道5内的介质温度较低容易结冰,进而引发管道冻胀破坏。因此在供热管网的末端和/或未启用供暖功能的用户端,均需要设置防冻装置,来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10的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一方面能够避免冬季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死水”现象引发的管道冻胀破坏,另一方面能够降低施工难度、节省施工成本。

实施例二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20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二中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20比实施例一中的用于供热管网停流区域的防冻装置10多一个单向阀8和放水阀9,即在实施例二中,该防冻装置20还包括设于联通管道1上的单向阀8,以及设于第一衔接管6和/或第二衔接管7上的放水阀9。该单向阀8仅允许供水管道4内的介质依次通过第一衔接管6、第一开关阀2、联通管道1、第二开关阀3和第二衔接管7之后再进入回水管道5内。由于在供热管网停流区域内的供水管道4和回水管道5之间的水压较小,因此在联通管道1上设置单向阀8,可以保证供水管道4内的介质流向,避免因局部水压过小而影响到正常的供暖循环。在该供热管网停流区域正常供暖后往往需要停用该防冻装置20,而通过放水阀9可以将联通管道1内的介质排出,以免联通管道1内的介质结冰,进而引发联通管道1冻胀破坏。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