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2434发布日期:2018-11-13 21:10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一般的空调器或多或少都存在送风范围不够广、出口风速不均匀的问题,尤其柜机因出风高度有限,容易出现冷空气或热空气集中吹人现象,导致柜机空调的舒适性较差,降低了柜机空调的送风舒适性。

现有技术公开的一些方案中,为达到出风均匀的目的,采取的方案是在出风口处设置多个导风腔,这就使出风结构过于复杂。也有的方案,是利用出风口处的格栅达到均风的目的,这种结构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可使出风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出风组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组件,包括: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的中心线与所述出口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分风板,所述分风板设在所述出风管内,所述分风板具有挡风面和引风面,所述挡风面朝向所述进口设置,所述引风面朝向所述出口设置,所述挡风面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挡风面沿出风方向依次设置,每个所述挡风面在远离所述出口的一侧对应连接有一个所述引风面,多个所述挡风面与多个所述引风面交替衔接形成台阶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组件,通过设置阶梯形的分风板,可以提高出风风量及风速的均匀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挡风面在垂直于所述进口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小于等于所述进口的截面积,多个所述挡风面在垂直于所述进口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大于等于所述进口的截面积的一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引风面在垂直于所述出口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小于等于所述出口的截面积,多个所述引风面在垂直于所述出口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大于等于所述出口的截面积的一半。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出风方向上,多个所述引风面在所述进口的中心线上的投影长度依次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风板包括多个挡风板和多个引风板,所述挡风板的朝向所述进口的表面为所述挡风面,所述引风板的朝向所述出口的表面为引风面;所述挡风板和所述引风板中的至少一个可活动地设在所述出风管内。

可选地,出风组件还包括: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与多个所述挡风板分别相连,以驱动多个所述挡风板同步转动。

可选地,出风组件还包括: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与多个所述引风板分别相连,以驱动多个所述引风板同步转动。

可选地,每个所述挡风面形成为四分之一圆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出风组件,其中,所述出风管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出风管的所述出口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室内风机,所述室内风机用于将所述进风口引入的风吹向所述出风管的所述进口;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室内风机驱动的风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出风组件,可使空调器出风风力、风速更加均匀。

具体地,所述空调器为立式空调器,所述出风管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出风管的所述进口向下设置,所述出风管的所述出口沿水平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出风组件1、出风管11、进口a、出口b、分风板12、挡风面c、引风面d、挡风板121、引风板122、

壳体3、换热器4、风机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组件1。这里,出风组件1可以应用在家用电器上,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需要引风的设备上,这里不作限制。为便于理解,下文均以出风组件1设置在空调器100上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组件1,包括:出风管11和分风板12。出风组件1设置在空调器100的出风口处,出风管11相当于空调器100的出风风道,分风板12设置在出风风道内,起到分布气流的作用。

具体地,如图1所示,出风管11具有进口a和出口b,进口a的中心线与出口b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中,吹向出风组件1的气流不是直线流动的,通过出风组件1起到了换向作用。

分风板12设在出风管11内,分风板12具有挡风面c和引风面d,挡风面c朝向进口a设置,引风面d朝向出口b设置。挡风面c为多个,且多个挡风面c沿出风方向依次设置,每个挡风面c在远离出口b的一侧对应连接有一个引风面d,多个挡风面c与多个引风面d交替衔接形成台阶面。

其中,多个挡风面c与多个引风面d交替衔接形成台阶面指的是,多个挡风面c在沿着进口a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是依次设置的,多个挡风面c在沿着出口b的中心线的方向上也是依次设置的;同样,多个引风面d在沿着进口a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是依次设置的,多个引风面d在沿着出口b的中心线的方向上也是依次设置的。

其中,由于多个挡风面c朝向进口a设置,因此进风时气流对应着多个挡风面c自然分成多股,每股气流在吹向挡风面c时被挡风面c阻挡。被阻挡的气流部分沿着该挡风面c流动,使得气流的流动方向改变为朝向出口b流动,此时挡风面c起到了导流作用。被挡风面c阻挡的气流部分反弹后,遇到远离出口b一侧的相邻引风面d时,反弹至该引风面d的气流可再次被朝向出口b的方向射出,且在引风面d的阻挡下气流不易流向相邻的挡风面c处,因此气流最终被引导朝向出口b流动。

被多个挡风面c分股的气流,大部分会沿着对应引风面d对应的出口b区域吹出。相当于多个挡风面c起到了进风分风的作用,而多个引风面d起到了出风分风的作用,避免出风时气流过于集中的问题。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现有出风组件中通常在出风口处设置弧形导风板,使气流沿弧形导风板换向。吹向弧形导风板的气流大部分沿弧形导风板流动,导致进口处所有气流沿弧形导风板的一端流入后,都是从弧形导风板的另一端流出,大部分气流堆积在弧形导风板出口的切线方向出风,弧形导风板不具有分风作用,出风集中区风速大。

而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出风气流得到了分布,也就避免了气流集中区域风量过大、风速过快,而气流疏散区域风量过小、风速较小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组件1,通过设置阶梯形的分风板12,可以提高出风风量及风速的均匀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挡风面c可以是平面,挡风面c也可以是曲面。当挡风面c是平面时,挡风面c可以与出口b的中心线的方向相平行,挡风面c也可以与出口b的中心线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这里不作限制。

引风面d可以是平面,引风面d也可以是曲面。当引风面d是平面时,引风面d可以与进口a的中心线的方向相平行,引风面d也可以与进口a的中心线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这里不作限制。

可选地,引风面d与挡风面c之间可以通过倒角连接,引风面d与挡风面c之间也可以通过弧面过渡连接。

具体地,多个挡风面c在垂直于进口a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小于等于进口a的截面积。这样合理限制挡风面c的面积,避免过大挡风面c导致出现气流死角的问题。

可选地,多个挡风面c在垂直于进口a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大于等于进口a的截面积的一半。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多个挡风面c的面积过小,则起到的分风作用有限,因此多个挡风面c在垂直于进口a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大于等于进口a的截面积的一半。

具体地,多个引风面d在垂直于出口b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小于等于出口b的截面积,这样合理限制引风面d的面积,避免过大引风面d导致出现气流死角的问题。

可选地,多个引风面d在垂直于出口b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大于等于出口b的截面积的一半。同样,如果多个引风面d的面积过小,被多个引风面d引导的出风区域过小,最终达到的分风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限制多个引风面d在垂直于出口b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大于等于出口b的截面积的一半。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风板12的挡风面c、引风面d面积设计不限于上述可能,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多个挡风面c的面积之和等于进口a的截面面积,多个引风面d的面积之和大于出口b的截面面积。

也有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挡风面c的面积之和不足以覆盖整个进口a,多个引风面d的面积之和不足以覆盖整个出口b,出风组件1内另设置辅助导风板(图未示出),辅助导风板形成为从进口a朝向出口b的方向延伸的弧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出风方向上,多个引风面d在进口a的中心线上的投影长度依次减小。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进风时气流大体沿进口a的中心线的方向吹动,因此越是远离进口a的引风面d处容易堆积更多气流,越是邻近进口a的引风面d处能够引导的气流就少。因此在出风方向上,将多个引风面d在进口a的中心线上的投影长度依次减小,有利于提高出风布风的均匀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引风面d的投影长度的设计也可不限于此,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另作设计。例如可以将中间位置的引风面d设置得较大,将两侧引风面d设置得较短,使气流主要沿中间区域吹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风板12包括多个挡风板121和多个引风板122,挡风板121的朝向进口a的表面为挡风面c,引风板122的朝向出口b的表面为引风面d;挡风板121和引风板122中的至少一个可活动地设在出风管11内。这样设置,可能使挡风面c的面积或者角度发生变化,也可能使引风面d的面积或者角度发生变化。挡风面c或引风面d的面积变化后,可改变出风风力分布。而挡风面c或引风面d的角度变化后,可改变出风风力方向。

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多个挡风板121可摆动地设在出风管11上,除了距离进口a最远的挡风板121外,其余的挡风板121在邻近出口b的一侧连接一个可滑动的引风板122。引风板122上滑块可滑动地设在挡风板121的滑槽内,因此该示例中,可以通过摆动挡风板121,使挡风板121的角度发生变化,同时挡风板121摆动时带动引风板122滑动。该示例中,也可以通过拉动引风板122,使引风板122的面积发生变化,同时引风板122滑动带动挡风板121摆动。

在上述示例中,挡风板121摆动,引风板122滑动,但是在其他示例中,挡风板121、引风板122在出风管11上的活动方式也可以互换。有的示例中,挡风板121或引风板122也可以不滑动,例如板体本身是可以伸缩的。

可选地,出风组件1还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图未示出),第一调节组件与多个挡风板121分别相连,以驱动多个挡风板121同步转动。这样设置,可以同时改变全部挡风板121的方向。例如,每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一连杆活动,第一连杆与多个挡风板121分别相迦,在第一连杆活动时,可以带动多个挡风板121同时转动。

可选地,出风组件1还包括:第二调节组件(图未示出),第二调节组件与多个引风板122分别相连,以驱动多个引风板122同步转动。这样设置,可以同时改变全部引风板122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风组件1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分风板12在垂直于进口a的中心线的截面上的投影为四分之一圆形,对应的,每个挡风面c形成为四分之一圆弧形。这样设置的出风组件1,在环绕进口a的中心线的方向上,出风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组件1,无论应用在空调器100上,还是应用在其他引风设置上,都能有利于出风均匀分布。

下面参照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如图3所示,包括:壳体3、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出风组件1、室内风机5以及室内换热器4。

壳体3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组件1中出风管11设在壳体3内,出风管11的出口b朝向出风口设置。室内风机5用于将进风口引入的风吹向出风管11的进口a,室内换热器4设在壳体3内,室内风机5驱动的风流经室内换热器4。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设置上述出风组件1,可使空调器100出风风力、风速更加均匀。

这里,出风管11相当于空调器100的出风风道成型件,出风管11可以一体形成在壳体3内。

具体地,空调器100为立式空调器,出风管11设在壳体3的顶部,出风管11的进口a向下设置,出风管11的出口b沿水平方向设置。这样设置的立式空调器,可在顶部出风时保证出风风力、风速更加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例如压缩机和控制箱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