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空调后围板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4174发布日期:2019-01-04 22:55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空调后围板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后围板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空调设备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空调的外形有了更加多样化的追求,其中,圆柱形立式空调以其新颖、时尚的外观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在市场上逐渐得到普及。圆柱形立式空调采用半圆柱形的后围板(即进风面板)和半圆柱形的前面板(即进风面板)共同配合构成空调的圆柱形壳体。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生产制造,空调的后围板(即进风面板)采用塑料材质经过注塑工艺制得,具有美观、质量轻等特点;但由于现有技术中圆柱形立式空调的进风面板为一壳体,且具有的半圆柱状构型,这使得进风面板在运输或装配时受力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形变,不利于提高进风面板的机械强度,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进风面板破裂的情况。申请人在早期对对圆柱形立式空调进行研究的同时,递交了申请号为CN201620909492.0的专利申请,其中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后围板组件,包括后围板,所述后围板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弧度,所述后围板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后围板内侧位于所述进风口上端的上部、以及位于所述进风口下端的下部分别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向远离所述后围板的方向延伸,具体结构见附图1。但随着申请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申请中空调的进风面板同样存在着在受力时容易发生较大的形变,且其机械强度较低的问题。此外,随着大众对圆柱形立式空调的喜爱,为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在传统的标准圆柱形立式空调中逐渐演变出了上下横截面积不等的圆柱形立式空调,如梭形、锥形等,为满足此类空调外型的需求,其后围板的结构设计进一步受到限制,机械强度低、易变形成为了此类后围板的主要缺陷。因此,提供一种机械强度高、不易变形,能广泛适用于各类圆形立式空调后的围板组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后围板组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目前立式空调后围板机械强度低、易变形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立式空调后围板组件,包括壳体和加强件,所述壳体具有外侧面、内侧面和两端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上设置有进风格栅,所述壳体的内侧面和两端部设置有配合装置,所述配合装置用于实现与所述加强件的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加强件为框架结构,所述加强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及与所述上端部垂直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在沿着上端部到下端部的方向上,所述加强件上依次设置有第一装配梁、第二装配梁和第三装配梁;所述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设置加强梁,所述加强梁与所述第一侧边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加强梁包括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通过形成折弯部实现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梁、第二装配梁和第三装配梁为一侧敞口的U形槽,所述第一装配梁、第二装配梁和第三装配梁的敞口侧位于所述加强件的内侧或外侧,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装配梁、第二装配梁和第三装配梁分别对应的横梁,所述横梁的为一侧敞口的U形槽,所述第一装配梁、第二装配梁和第三装配梁的开口侧与其所对应的横梁的开口侧一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梁和第二装配梁的敞口侧位于所述加强件的内侧;所述第三装配梁的敞口侧位于所述加强件的外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槽,所述第一加强槽为自所述第一装配梁的槽底向敞口侧凹陷的槽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装配梁上设置有连接槽和第二加强槽,所述连接槽和第二加强槽为自所述第二装配梁的槽底向敞口侧凹陷的槽状结构,所述连接槽的槽底设置通孔,所述连接槽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壳体内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装配梁的槽体内设置若干凸起状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沿所述第三装配梁两槽壁的内侧设置。进一步的,所述上端部靠近所述下端部一侧设置若干第一凸起。进一步的,所述下端部靠近所述上端部一侧设置若干第二凸起。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梁的数量为2根,2根所述加强梁关于所述加强件的长轴方向的中线对称分布,所述加强梁的横截面积为0.5~5cm2。进一步的,将所述第一装配梁的弧长记为b,所述第一装配梁位于所述加强梁与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弧长记为a,所述加强件的强度指数记为P,且P大于100;a和b的比值与强度指数P之间的关系满足公式:P=-3524.9(a/b)2+1989.1(a/b)-72.64,且a和b的比值为0.11~0.45。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立式空调后围板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立式空调后围板组件及空调器具有以下优势:(1)本申请通过将立式空调的后围板设置成包括壳体和衬于壳体内侧的加强件的分体式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件的支撑作用提高后围板的机械强度,提高设备的稳定、可靠性;另一方面,分体式的后围板结构可以使得壳体的结构和外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免于受到机械强度等因素的限制,降低壳体的制造难度。(2)本申请通过将加强梁的梁体设置成不共线的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并通过形成折弯部实现连接,一方面可以降低所述加强件的应力集中程度,提高所述加强件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所述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半径和弧度可以不同,使得所述加强件的能够适用于如锥形或梭形等形状的圆形立式空调器,使得所述后围板组件具有了广泛的实用性,极具市场推广价值。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立式空调后围板组件及空调器具有机械强度高、不易变形,适用范围广的优点,极具市场推广价值。附图说明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为申请人在早期专利申请中公开的空调进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围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围板组件中壳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围板组件中加强件的斜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围板组件中加强件的另一斜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围板组件中加强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围板组件中加强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4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4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4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后围板组件中加强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01-连接孔,102-卡片,103-卡钩,2-加强件,21-上端部,211-第一凸起,22-下端部,221第二凸起,23-第一侧边,24-第二侧边,25-加强梁,251-第一梁体,252-第二梁体,253-折弯部,26-第一装配梁,261-第一加强槽,27-第二装配梁,271-连接槽,272-第二加强槽,28-第三装配梁,281-定位块。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例中提及的“竖直”方向,是以立式空调在正常安装后的常规的立式方向,即常规空间中的上、下方向;与常规认知相同的是,在具体实施例中提及的“水平”方向,是与“竖直”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常规空间中的水平面方向,在具体实施例中提及的“内侧”、“外侧”方向,与常规认知相同,是指在以立式空调在正常安装后,“内侧”为远离空调外表面的方向,与“内侧”相对的,“外侧”为靠近空调外表面的方向。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如图2-10所示,一种立式空调后围板组件,包括壳体1和加强件2,所述壳体1具有外侧面、内侧面和两端部;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上设置有进风格栅,所述壳体1的内侧面和两端部设置有配合装置,所述配合装置用于实现与所述加强件2的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强件2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侧,所述加强件2为框架结构,所述加强件2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以及与所述上端部21垂直设置的第一侧边23和第二侧边24;在沿着上端部21到下端部22的方向上,所述加强件2上依次设置有第一装配梁26、第二装配梁27和第三装配梁28;所述上端部21与下端部22之间设置加强梁25,所述加强梁25与所述第一侧边23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加强梁25包括第一梁体251和第二梁体252,所述第一梁体251和第二梁体252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梁体251和第二梁体252通过形成折弯部253实现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上还设置有电源装配口,所述壳体1为具有半圆柱状、锥形或梭形结构的壳体结构,所述壳体1能够与空调的前面板相配合,共同构成立式空调的外壳体。进一步的,所述配合装置包括连接孔101、卡片102和卡钩103,所述连接孔101、卡片102和卡钩103被配置为实现与所述加强件2的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所述加强件2包括上端部21、下端部22、第一侧边23和第二侧边24,所述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为相互平行设置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侧边23和第二侧边24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上端部21和第一侧边23垂直设置;所述上端部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边23、第二侧边24的一端连接,所述下端部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边23、第二侧边2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上端部21与下端部22分别与加强梁25连接,所述加强梁25与所述第一侧边23相互平行设置;在沿着上端部21到下端部22的方向上,所述加强件2上依次设置有第一装配梁26、第二装配梁27和第三装配梁28,所述第一装配梁26、第二装配梁27和第三装配梁28为与所述上端部21相互平行设置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装配梁26分别与第一侧边23、加强梁25和第二侧边24垂直连接,所述第二装配梁27分别与第一侧边23、加强梁25、第二侧边24垂直连接,第三装配梁28分别与第一侧边23、加强梁25、第二侧边24垂直连接;所述加强梁25包括第一梁体251和第二梁体252,所述第一梁体251和第二梁体252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梁体251和第二梁体252通过形成折弯部253实现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的外径和弧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梁26、第二装配梁27和第三装配梁28为一侧敞口的U形槽,所述第一装配梁26、第二装配梁27和第三装配梁28的敞口侧位于所述加强件2的内侧或外侧,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装配梁26、第二装配梁27和第三装配梁28分别对应的横梁,所述横梁的为一侧敞口的U形槽,所述第一装配梁26、第二装配梁27和第三装配梁28的开口侧与其所对应的横梁的开口侧一致。具体的,所述第一装配梁26和第二装配梁27的敞口侧位于所述加强件2的内侧;所述第三装配梁28的敞口侧位于所述加强件2的外侧。所述装配梁呈一侧敞口的U形槽,一方面,可以节约材料的用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支撑外侧的壳体1,再者,可以对夹持在壳体1和加强件3之间的过滤网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第一装配梁26、第二装配梁27和第三装配梁28的敞口侧朝向不同的方向设置,可以使得所述加强件2内、外两侧的强度趋于更加均匀。本申请通过将立式空调的后围板设置成包括壳体1和衬于壳体1内侧的加强件2的分体式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件2的支撑作用提高后围板的机械强度,提高设备的稳定、可靠性;另一方面,分体式的后围板结构可以使得壳体1的结构和外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免于受到机械强度等因素的限制,降低壳体1的制造难度。此外,本申请通过将加强梁25的梁体设置成不共线的第一梁体251和第二梁体252,并通过形成折弯部253实现连接,一方面可以降低所述加强件2的应力集中程度,提高所述加强件2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所述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的半径和弧度可以不同,使得所述加强件2的能够适用于如锥形或梭形等形状的立式空调器,使得所述后围板组件具有了广泛的实用性,极具市场推广价值。实施例2为了进一步确保加强件2的强度,确保加强件2能够为壳体1提供有效支撑,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加强件2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具体的,如附图2-10所示,所述第一装配梁26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槽261,所述第一加强槽261为自所述第一装配梁26的槽底向敞口侧凹陷的槽状结构。所述第一加强槽261与所述第一装配梁26均为槽状结构,且以相反的方向设置,使得两者的槽壁和槽底相互交错,通过结构上的优化与互补,较常规的增强结构而言,所述第一加强槽261能够极大的增强所述第一装配梁26的机械强度。所述第二装配梁27上设置有连接槽271和第二加强槽272,所述连接槽271和第二加强槽272自所述第二装配梁27的槽底向敞口侧凹陷的槽状结构,所述连接槽271的槽底设置通孔,所述通孔被配置为与所述壳体1内侧连接。同理,所述连接槽271和所述第二加强槽272能够有效增加所述第二装配梁27的机械强度,此外,通过所述连接槽271与所述壳体1内侧连接,可以进一步加强所述加强件2与壳体1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增强所述后围板组件的稳定性。所述第三装配梁28的槽体内设置若干凸起状定位块281,所述定位块281沿所述第三装配梁28两槽壁的内侧设置。所述定位块281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对所述加强件2起到定位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夹持在其中的过滤网进行定位。实施例3为了进一步确保加强件2的强度,确保加强件2能够为壳体1提供有效支撑,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加强件2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具体的,如图2-10所示,所述上端部21靠近所述下端部22一侧设置若干第一凸起211;所述下端部22靠近所述上端部21一侧设置若干凸起状第二凸起221。在装配时,所述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21位于加强件2与壳体1的结合面之间,因此,所述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21的设置,可有效提高所述加强件2与所述壳体1的配合程度,使得所述加强件2与壳体1结合紧密,不易产生晃动。同时,所述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21的设置,可起到提高上端部21和下端部22机械强度的作用。实施例4为了进一步确保加强件2的强度,确保加强件2能够为壳体1提供有效支撑,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加强件2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具体的,如图11所示,通过加强梁25的设置,可有效提高所述加强件2的机械强度,但加强梁25的横截面积、位置、数量等均会对加强件2的机械强度产生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加强梁25的横截面积和数量的增加,加强件2的受力分布趋于更加均匀,机械强度升高。优选的,所述加强梁25的横截面积介于0.5-5cm2,所述加强梁25的数量为2-6根,更优选的,所述加强梁25的数量为2根,所述2根加强梁25关于所述加强件2的长轴方向的中线对称分布。但加强梁25的位置对加强件2的机械强度产生的影响并不可预见,因此,有必要对加强梁25的位置进行研究,以获得最佳的加强件2的机械强度。将第一装配梁26的弧长记为b,所述b的两端点分别为所述第一装配梁26的外侧弧线与第一侧边23和第二侧边24的交点,所述b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装配梁26的外侧弧线的长度;将第一装配梁26位于所述加强梁25(在所述加强梁25为多根的情况下,所述加强梁25为靠近所述第一侧边23的加强梁25)与所述第一侧边23之间的弧长记为a,将加强件2的强度指数记为P,当加强件2的强度指数P大于100时,加强件2的强度满足要求,可为壳体1提供有效支撑。本实施例在壳体1与加强件2之间各个装配结构尺寸以及装配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对a和b的比值与强度指数P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体数据如下表:a(cm)b(cm)a/bP2390.0520.453380.0862.704370.11101.425360.14137.236350.17162.927340.21188.708330.24203.169330.27207.4910320.31206.8811310.35189.1212300.4161.3013290.45109.1513.5280.4868.56对所述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a/b与强度指数P的关系符合下列公式:P=-3524.9(a/b)2+1989.1(a/b)-72.64;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a/b的比值在0.11~0.45之间时,强度指数P大于100,说明此时加强件2的强度可满足要求,能够为壳体1提供有效支撑,故此,本实施例选取a/b的比值为0.11~0.45作为最佳比值范围。实施例5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立式空调后围板组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