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力冷却塔防溢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81327发布日期:2018-11-27 21:52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冷却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力冷却塔防溢水装置。



背景技术:

冷却塔分为闭市冷却塔和开式冷却塔,其中闭市冷却塔被冷却介质在密闭的管道内流动不与外界空气相接触,热量通过换热器管壁与外部的空气、喷淋水等进行热质换热,最终实现冷却介质降温的设备。所以被冷却介质不会被污染、蒸发、浓缩,无须补水加药,因而保障了相联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寿命,日常管理也很方便,无须经常停机保养维护,运行稳定安全、可减低相联设备故障率,适合需要连续运转的系统,但是一次性投入较高,对于不需连续运转的系统,虽然运转高效,但对于企业来说相比开式冷却塔两倍以上的前期投入资金,利弊是需要均衡的,所以开式冷却塔虽然处理不佳,但以其前期低投入,占地小等特点,而占有部分市场份额。

传统开式冷却塔上部设置风扇的冷却形式,致使冷却气体回流形成涡旋,不利于冷却热量的带出,遂将进风管设置于冷却塔底部,利于冷却热量的迅速带出;实际运营中机力冷却塔由于设备本身存在缺陷(列举几种常见缺陷:从进、出风口漏出的)或遇到刮风问题,循环水会不可避免地从冷却塔向外洒出来(一部分是从冷却进风口漏出的;另一部分是从出风口喷出的),洒出的水不紧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从安全角度讲,冬季洒出的水会积聚大量冰块,造成安全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意在提供一种运行稳定高效,可有效防止冷却塔溢水的防溢水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机力冷却塔防溢水装置,包括冷却塔、冷却塔上部设置的进水管、冷却塔下部设置的出水管及冷却塔一侧设置的进风管;所述进风管包括水平管和垂直水平管设置的弧形管,所述水平管和弧形管于冷却塔内部连通;冷却塔和弧形管间的水平管底部还设有联通器,所述联通器为中空的腔体,腔体两侧紧贴进风管底部设有一号挡板和二号挡板,一号挡板和二号挡板与水平管接触部位一体设置;一号挡板和二号挡板下部固定连接有连杆,一号挡板下部连杆上固定设置有一号活塞,二号挡板下部连杆上固定设置有二号活塞,一号活塞和二号活塞间的腔体填充有轻油层,联通器内一号挡板的外侧还设有连通冷却塔的回水管。

本实用新型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进水管设置成弧形管和水平管,分别从两个管进风,当冷却塔内的液位超过水平管时,水体倒回水平管,水体流经一号挡板上方时,水体重力对一号挡板进行施力,由于一号挡板与水平管接触部位是一体设置,在水体重力的作用下,一号挡板通过连接的连杆带动一号活塞下压轻油层,联通器另一侧的二号活塞带动连接的连杆上的二号挡板上移,从而二号挡板可挡住水平管,可防止水体的洒出。进风管设置在冷却塔底部,可提高冷却效率,水体倒流进水平管可通过联通器的设置,使得水体被二号挡板阻挡,冷却的进风通过弧形管最终进入冷却塔内,回水管与冷却塔连通实现倒流喷洒的水体的有效回收,资源利用率高。

进一步,上述的机力冷却塔防溢水装置,所述冷却塔包括壳体、填料层、散热腔、导流板和底部设置的集液槽,所述填料层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两侧,散热腔设于壳体内部的中部,导流板设于冷却塔上部,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填料层上方,填料层可延长水体在冷却塔停留时间及扩大散热面积,导流板顺势引出进风冷却吸收的热量,可进行进水最大化散热。

进一步,上述的机力冷却塔防溢水装置,所述出水管设置于集液槽下部且与集液槽连通,这种设置出水压力大,出水通畅,可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上述的机力冷却塔防溢水装置,还设置有自控装置,所述自控装置包括集液槽底部设置的液位传感器、电性连接于液位传感器的PLC控制器和设置于出水管上且电性连接于PLC控制器的电控阀门,通过自控装置可控制冷却塔内液位,保证液位在超过弧形管顶部的高度前进行自控出水,一方面延长了冷却水体在冷却塔内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冷却效率;另一方面,可保证液位不会超过弧形管顶部高度,从而避免了水体从弧形管倒流的风险。

进一步,上述的机力冷却塔防溢水装置,所述液位传感器为静压投入式液位变送器,其可精准将液位高度信号转换成压力信号,再将压力信号通过电信号方式传输至PLC控制器,从而可进行精准的出水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力冷却塔防溢水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冷却塔1、填料层10、散热腔11、导流板12、壳体13、集液槽14、进水管2、进风管3、水平管31、弧形管32、出水管4、联通器5、一号挡板50、一号活塞51、轻油层52、二号活塞53、连杆54、二号挡板55、自控装置6、电控阀门61、液位传感器62、PLC控制器63。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

机力冷却塔1防溢水装置,由冷却塔1、冷却塔1上部设置的进水管2、冷却塔1下部设置的出水管4及冷却塔1一侧设置的进风管3组成;进风管3包括水平管31和垂直水平管31设置的弧形管32,水平管31和弧形管32于冷却塔1内部连通;水平管31底部还设有联通器5,联通器5为中空的腔体,腔体两侧紧贴进风管3底部设有一号挡板50和二号挡板55,一号挡板50和二号挡板55与水平管31接触部位一体设置;一号挡板50和二号挡板55下部固定设置有连杆54,一号挡板50下部连杆54上固定设置有一号活塞51,二号挡板55下部连杆54上固定设置有二号活塞53,一号活塞51和二号活塞53间的腔体填充有轻油层52,联通器5上一号挡板50的外侧还设有连通冷却塔1的回水管。

该方案的工作流程如下:

(1)首先通过进水管2向冷却塔1内充入待冷却的高温水体,冷却塔1一侧设置的进风管3的水平管31和弧形管32同时进风并于冷却塔1内汇集,这时,通风量大的为水平管31,这些降温用进风对进入冷却塔1内的高温水体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水体汇集至冷却塔1底部。

(2)降温后的水体如果直接通过出水管4排出,高温水体只是通过进水管2流经冷却塔1底部势必降温幅度不足够,还需要在冷却塔1内停留段时间进行降温,随着冷却塔1内液位的不断升高,当液位升高至水平管31高度处时,水体会倒流进入水平管31,水体流经一号挡板50与水平管31接触处时,一号挡板50在水体的重力作用下下压,从而带动一号挡板50底部连接的连杆54和活塞下压,联通管另一侧设置的二号活塞53被腔体内轻油层52上顶,从而二号活塞53在通过与之连接的连杆54上端固定的二号挡版上顶进入水平管31内,从而做到水平管31的密封,倒流的水体也就不能通过水平管31倒流,同时联通管上设置的回水管将施加于一号挡板50上的重力水体排放至冷却塔1中。

(3)当冷却塔1内的液位再次攀升时,在未超过弧形管32顶部高度处时,利用出水管4进行出水。

该基本方案可有效阻拦水体通过水平管31倒流洒出,进风管3设置于冷却塔1底部,可提高通风冷却的效率,提高了冷却塔1实用性及安全性。

进一步提高装置实用效果:冷却塔1包括壳体13、填料层10、散热腔11、导流板12和底部设置的集液槽14,所述进水管2设置于所述填料层10上方,填料层10可延长水体在冷却塔1停留时间及散热面积,导流板12顺势引出进风冷却吸收的热量,对进水最大化程度进行散热,同时,可防止出现大风天气时水体通过冷却塔1顶部洒出,起到了阻拦的作用;此外在导流板12上设置盖板,在不使用冷却塔1时可利用盖板封住整个冷却塔1,出水管4设置于集液槽14下部且与集液槽14连通,这种设置出水压力大,出水通畅,可提高生产效率;还设置有自控装置6,自控装置6由集液槽14底部设置的液位传感器62、电性连接于液位传感器62的PLC控制器63和设置于出水管4上且电性连接于PLC控制器63的电控阀门61,通过自控装置6可控制冷却塔1内液位,保证液位在超过弧形管32顶部的高度前进行自控出水,一方面延长了冷却水体在冷却塔1内的冷却时间,提高了冷却效率;另一方面,可保证液位不会超过弧形管32顶部高度,从而避免了水体从弧形管32倒流的风险;液位传感器62为静压投入式液位变送器,其可精准将液位高度信号转换成压力信号,再将压力信号通过电信号方式传输至PLC控制器63,从而可进行精准的出水控制。

本技术方案对进风管3结构重新进行设计,采用水平管31和辅助弧形管32同时进风,当水平管31进行回水时,通过联通器5的设置将水平管31管密封,然后再利用弧形管32进行供风,从而可有效防止水体通过进气管洒出,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了装置安全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