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茶籽冷藏前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0395发布日期:2019-02-26 18:07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茶籽冷藏前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油生产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油茶籽冷藏前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大力开发木本油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解决人类食用油严重不足的主要渠道。油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普通油茶成熟种子油茶籽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全球油茶籽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中国,是中国政府提倡推广的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以及国际粮农组织首推的卫生保健植物食用油。经常食用具有降低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降血脂、防止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抗辐射、清除自由基、预防肿瘤等功效,国际粮农组织已经将其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食用油。在黄冈地区,油茶籽的成熟及采摘时间为9-12月,采摘后需要烘干到一定水分含量后才能在-10—5℃冷库中存放一年以上;另外,由于天气或市场供需关系等原因会导致油茶籽价格波动较大,如上年售价为2-3元/公斤,而今年可能超过10元/公斤,所以有些企业会冷藏大量油茶籽备用。在冷藏时,如果水分含量不能达到预定值,会出现腐烂、酸值过高或氧化值过高等情况,对茶油的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如何保证油茶籽的加工储藏和制取的茶油品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议题,通常从树上采摘的油茶籽的水分含量可达35%,而为了保存则需要降低至10%左右。油茶籽的干燥是油茶籽原料预处理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自然晒干干燥方式受到气候和场地的严重制约,霉烂往往非常严重。为此热风干燥设备由于不受场地和气候限制,被越来越多人所使用。对于加工量较大的企业通常会采用箱式或仓式烘干设备对油茶籽进行烘干。现有的仓式或箱式烘干设备包括上敞口的仓体和仓体下部内水平设置的网板,网板将仓体由下至上分隔成热风分布室和烘干室,热风分布室设有进气口与热风炉通过管路连接。但是,申请人发现上述设备存在以下问题:(1)自动化程度低,需要人工进出料;(2)处理量少,且处理时间长,通常需要12小时以上;(3)底层水分含量低,而顶层水分含量高,有可能导致底层的水分含量低于设定值,而顶层的水分含量又高于设定值,通常有超过5%的油茶籽不在烘干设定温度内,导致烘干后的油茶籽水分含量波动较大,尤其是顶层的水分含量较高,最终导致产品的质量较差;(4)采摘或采购的油茶籽的水分含量区别较大,如果同时处理很难保证烘干效果。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茶籽冷藏前的处理装置,该装置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烘干速度快、处理量大、可根据含水量单独处理和烘干效果好等优点。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茶籽冷藏前的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通过传动带或提升结构依次连接的烘干结构、风选结构6和存储结构;所述烘干结构包括至少一台热风炉、沿左右向设置的烘干仓1、沿左右向设于烘干仓1前侧底部的出料皮带4、沿左右向设于烘干仓1顶部的进料皮带8与导轨7、滑动设于导轨7上且与进料皮带8配合的卸料小车10和进料皮带8一侧的进料结构;所述烘干仓1由左右向并排设置的多个子烘干仓2构成;每个子烘干仓2的顶部设有与卸料小车10配合且可开闭的进料与上排气口19,其下部设有中部向上凸起的网板11将子烘干仓2由上至下分隔成烘干室和下送风室;所述网板11的左右两侧与对应侧的子烘干仓2内侧壁之间具有用于卸料的条状间隙,所述条状间隙中设有将其封闭与打开的翻板13,所述子烘干仓2底部的左右两侧且位于出料皮带4上方各设有一个出料口18,所述条状间隙下方设有由后至前向下倾斜的出料斜面12与出料口18连接;所述烘干室上部设有上热风进口16,所述下送风室上设有下热风进口17和可开闭的下排气口14,所述上热风进口16和下热风进口17可选地与热风炉连通。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网板11为倒V形或向下开口的弧形网板,其左右两侧向下倾斜。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每个子烘干仓2的后方各设置一台热风炉,所述上热风进口16和下热风进口17设于子烘干仓2的后侧壁上;所述热风炉通过管路与风机的进口连接,所述风机的出口通过三通阀与上热风进口16和下热风进口17连接。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卸料小车10包括车体21、沿前后向设于车体21内的两根导辊23、车体21底部的滚轮22、车体21上的卸料斗24和车体21内的动力结构,所述滚轮22滑动设于导轨7上,两根导辊23上下设置,所述进料皮带8以S形绕过两根导辊23,所述卸料斗24设于上侧的导辊23下方,所述动力结构与滚轮22传动连接用于驱动车体21左右向运动。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进料与上排气口19设于子烘干仓2顶部且位于卸料斗24正下方,其上通过铰链设有可开闭的门。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热风进口16位于子烘干仓2按最大容积烘干的物料上方,所述下热风进口17位于网板11凸起部的相邻下方,所述上热风进口16和下热风进口17均设有热风分布结构用于将热风分别均匀送至烘干室内上部和下送风室内。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沿条状间隙中设有贯穿子烘干仓2的翻板轴,所述翻板13设于翻板轴上,所述翻板轴的前后两端分别向外穿出子烘干仓2的前后侧壁且其上设有控制杆,所述子烘干仓2的前外侧壁与后外侧壁上设有使翻板13水平与竖直并与控制杆配合的限位结构15;所述翻板13水平与竖直时分别封闭与打开条状间隙。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烘干仓1由3-8个子烘干仓2构成,每个子烘干仓2的底部由后至前斜向下设置构成出料斜面12,所述烘干室的深度为2-3米,所述网板11为倒V形且其顶点与左右两侧边缘之间的竖向距离为0.4-0.8米。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存储结构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储料仓25、设于两个储料仓25顶部的进料口之间的上螺旋输送机28、设于两个储料仓25底部的出料口之间的下螺旋输送机26和上螺旋输送机28与下螺旋输送机26之间的第二斗式提升机27,所述第二斗式提升机27的另一个进料口与风选结构6通过传送带连接。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处理装置还包括包装结构,所述包装结构通过传送带与下螺旋输送机26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茶籽冷藏前的处理装置,该装置采用上凸网板,不但增加了换热面积,还便于热风分布,同时也便于出料;该装置采用多个子烘干仓并排设置,不但增大了处理量,对于不同水分含量的油茶籽可以单独处理以保证烘干效果;该装置通过多个子烘干仓共用卸料小车、出料皮带和进料皮带,不但简化了烘干设备的结构,还实现了自动化;通过设置上下热风进口、上下排气口采用特殊的烘干过程来保证烘干效果;通过采用特殊的混合方式,在保证混合的前提下不损伤油茶籽。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结构的前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结构的后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子烘干仓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存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烘干仓、2子烘干仓、3第一斗式提升机、4出料皮带、5第三斗式提升机、6风选结构、7导轨、8进料皮带、9进料仓、10卸料小车、11网板、12出料斜面、13翻板、14下排气口、15限位结构、16上热风进口、17下热风进口、18出料口、19进料与上排气口、20围栏、21车体、22滚轮、23导辊、24卸料斗、25储料仓、26下螺旋输送机、27第二斗式提升机、28上螺旋输送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茶籽冷藏前的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通过传动带或提升结构依次连接的烘干结构、风选结构6和存储结构;烘干结构用于烘干油茶籽,风选结构6为常见的风选机用于除去油茶籽中的杂质,存储结构用于存储烘干后的油茶籽,烘干结构的出料皮带4通过第三斗式提升机5与风选结构6实现物料输送。其中,烘干结构包括至少一台热风炉(图未示)、沿左右向设置的烘干仓1、沿左右向设于烘干仓1前侧底部的出料皮带4、沿左右向设于烘干仓1顶部的进料皮带8与导轨7、滑动设于导轨7上且与进料皮带8配合的卸料小车10和进料皮带8一侧的进料结构等,热风炉用于提供热风;烘干仓1为由钢筋和混凝土筑成的矩形仓体结构,其顶部的前后两侧设有围栏20以保证操作时安全;出料皮带4用于收集各个子烘干仓2输出的物料并送出;进料皮带8与卸料小车10配合用于向各个子烘干仓2进料;进料结构用于向进料皮带8进料;出料皮带4与进料皮带8均水平设置。烘干仓1由左右向并排设置的多个子烘干仓2构成,每个子烘干仓2相对于常规烘干仓可设置更小,烘干仓1内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多面隔墙将其分割为多个子烘干仓2。每个子烘干仓2的顶部设有与卸料小车10配合(可接收其排出的物料)且可开闭的进料与上排气口19,进料与上排气口19同时实现进料与排气的功能。子烘干仓2的下部设有中部向上凸起的网板11(沿前后向设置,其左右两侧向下倾斜,其可左右对称设置)将子烘干仓2由上至下分隔成烘干室和下送风室。凸起的网板11不但加大了送风面积,还便于出料,也便于在其下设置气体分布结构使气体分布均匀。网板11上布满网孔,网孔的孔径要求气体通过而油茶籽不能通过。网板11的左右两侧与对应侧的子烘干仓2内侧壁之间具有用于卸料的条状间隙供油茶籽通过,条状间隙中设有将其封闭与打开的翻板13,翻板13可绕轴(前后向设置)翻转,翻板13的大小与条状间隙配合,子烘干仓2内壁或网板11上可设有与翻板13配合的限位块,翻板13水平时封闭,竖直时打开。子烘干仓2底部的左右两侧且位于出料皮带4上方各设有一个出料口18(位于对应侧条状间隙正下方,其上设有可开闭的门),条状间隙下方设有由后至前向下倾斜的出料斜面12与出料口18连接;出料斜面12位于网板11下方,其沿前后向设置,其后端位于条状间隙的相邻下方,其前端位于出料口18的相邻下方。烘干室上部设有上热风进口16用于送风到物料上方,下送风室上设有下热风进口17(用于向物料下方送风)和可开闭的下排气口14(用于下排气),上热风进口16和下热风进口17可选地与热风炉连通。结合图1-3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结构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进料前,进料与上排气口19打开,翻板13关闭;进料时,当卸料小车10到预定子烘干仓2时,开启进料皮带8和进料结构进料,达到指定深度时停止进料;烘干时,前6个小时,进料与上排气口19保持开启,关闭下排气口14,选通下热风进口17,后2个小时,关闭进料与上排气口19,开启下排气口14,选通上热风进口16;卸料时,关闭热风,开启翻板13、出料口18和出料皮带4。其中,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网板11为左右对称的倒V形或向下开口的弧形网板(优选为倒V形),其左右两侧向下倾斜。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每个子烘干仓2的后方各设置一台热风炉,该子烘干仓2的上热风进口16和下热风进口17分别设于子烘干仓2的后侧壁的上部与下部。热风炉通过管路与风机的进口连接,风机的出口通过三通阀(当然也可采用其他选通结构实现)与上热风进口16和下热风进口17连接用于实现选通。其中,参见图1、2和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卸料小车10包括车体21、沿前后向设于车体21内的两根导辊23、车体21底部的滚轮22、车体21上的卸料斗24和车体21内的动力结构(图未示)等,滚轮22滑动设于导轨7上,两根导辊23上下设置,进料皮带8以S形绕过两根导辊23形成突出的卸料端,卸料斗24设于上侧的导辊23下方且位于进料与上排气口19上方,动力结构与滚轮22传动连接用于驱动车体21左右向运动。具体地,车体21底部设有两对滚轮22,动力结构(电机)通过链条与其中一对滚轮22上的链轮传动连接,车体21的右侧设有卸料斗24,上侧的一根导辊23设于卸料斗24的上方,下侧的另一根导辊23设于卸料斗24的左下方;卸料斗24包括料仓和料仓前后两侧的出料管。优选地,车体21上且位于进料与上排气口19上方设有照明灯。其中,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进料与上排气口19设于子烘干仓2顶部且位于卸料斗24正下方,其上通过铰链设有可开闭的门或可拆卸地设有门。具体地,进料与上排气口19可以为设于进料皮带8前后两侧的矩形通孔。其中,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进料结构包括进料皮带左侧或右侧的进料仓9和与进料仓9配合的第一斗式提升机3。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热风进口16位于子烘干仓2按最大容积烘干的物料上方,下热风进口17位于网板11凸起部的相邻下方,上热风进口16和下热风进口17均设有热风分布结构用于将热风分别均匀送至烘干室内上部和下送风室内。热风分布结构可以为热风分布支管或导流板等,可在网板11左右两侧设置更密的分布支管。其中,参见图1-4,本实施例中的下排气口14设于子烘干仓2的前后侧壁上。具体地,每个子烘干仓2的前后侧壁上各设有两个下排气口14,两个排气口14位于网板11的相邻下方且靠近对应侧的条状间隙设置以保证出风效果。其中,参见图1-3和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沿条状间隙中设有贯穿子烘干仓2的翻板轴,翻板轴沿前后向设置;翻板13为矩形板,翻板13设于翻板轴上(翻板轴沿翻板13长度方向的中线设置)。翻板轴的前后两端分别向外穿出子烘干仓2的前后侧壁且其上设有控制杆,通过旋转控制杆即可实现控制翻板13转动。子烘干仓2的前外侧壁与后外侧壁上设有使翻板13水平与竖直并与控制杆配合的限位结构15,限位结构15具体为呈八字形分布的两块挡板,控制杆上设有与挡板配合的固定板,挡板与固定板上均设有插销孔,在控制杆顶靠在一块挡板内侧时(此时翻板13水平或水平),通过插销固定挡板与固定板即可实现封闭与打开。翻板13水平与竖直时分别封闭与打开条状间隙。优选地,翻板13由由前至后多片子翻板间隔构成,相邻子翻板之间设有固定翻板轴的支架,该支架固定在子烘干仓2的内侧壁上,该结构可以减小翻转的力度。具体地,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烘干仓1由3-8个子烘干仓2构成,每个子烘干仓2的底部由后至前斜向下设置构成出料斜面12,出料斜面12最好为光滑面便于出料。烘干室的深度为2-3米(条状间隙与进料与上排气口19之间的竖向距离),截面尺寸可以为2-4m*2-4m,网板11为倒V形且其顶点与两侧边缘(条状间隙)之间的竖向距离为0.4-0.8米。本实施例中油茶籽的最高烘干深度可达2米,每个子烘干仓2每次处理可达6吨。其中,参见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存储结构不但具有存储作用,还具有混合作用,其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储料仓25、设于两个储料仓25顶部的进料口之间的上螺旋输送机28、设于两个储料仓25底部的出料口之间的下螺旋输送机26和上螺旋输送机28与下螺旋输送机26之间的第二斗式提升机27等。储料仓25为圆桶状结构,其顶部设有进料口,其底部为锥形,锥形底部设有出料口;上螺旋输送机28与下螺旋输送机26均水平设置;第二斗式提升机27沿竖直方向设于两个储料仓25之间,其下部的一个进料口与下螺旋输送机26的中部连接或相接,其上部的出料口与上螺旋输送机28的中部连接或相接,第二斗式提升机27下部的另一个进料口与风选结构6通过传送带连接,下螺旋输送机26一端相对于一个储料仓25向外伸出作为出料端通过传送带送至冻库(冷藏油茶籽)或包装装置(出售油茶籽)。在存储结构中通过上螺旋输送机28与下螺旋输送机26的搅拌(正反向旋转实现转运)和在两个储料仓25之间来回转运(避免搅拌破坏油茶籽)实现不同子烘干仓2中不同深度的油茶籽混合保证烘干后的茶油籽的水分含量均匀且稳定。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处理装置还包括包装结构,包装结构通过传送带与下螺旋输送机26连接。包装结构用于将油茶籽装箱或装袋后直接出售或易于送入冷库(如装箱或装袋冷藏,避免运输过程损伤或吸潮以保证冷藏效果,也便于在冷室中码放)。包装结构可以为常见的称量包装机,对于装袋来说,采用编织袋定量包装并封袋。表1为采用本专利的处理系统和常规的处理系统(采用普通的烘箱烘干)处理油茶籽的对比效果。采用同一批油茶籽进行处理,平均水分含量13.3%,平均含油率28.3%,平均酸价0.79(KOH)mg/g,均在烘干后于-5℃条件下于同一冷库中储藏6个月,后采用冷榨工艺榨油。烘干后在各个深度与位置采样共100颗油茶籽;榨油时,进行三次平行试验,每次按榨油机正常工作量,其结果如下表1项目本专利常规目标水分含量(%)8-108-10平均水分含量(%)9.329.43最高水分含量(%)10.1111.57最低水分含量(%)8.037.559.0-9.5水分含量占比(%)87.370.5烘干时间(h)814毛油酸价(mg/g)1.321.75毛油过氧化值(mmol/kg)7.919.3从表1可以看出,本专利烘干后,水分含量基本集中在9.0-9.5%,表层水分含量9.03%,最大含水量与最小含水量的差值为2.08%;而常规的烘干装置最大含水量与最小含水量的差值为4.02%,表层水分含量7.94%,且为了保证表层的水分含量达标通常需要延长烘干时间。本专利通过特殊的烘干机构与烘干方式,不但减少了烘干时间,还提高了烘干效果,其水分含量基本分布在一个很小的区间内。从毛油的结果可以看出,通过特殊的烘干与混合工艺,使产品的酸价与过氧化值更低,尤其是过氧化值,为常规设备与方法的1/3。综上,采用本专利的装置及工艺,不管从油茶籽,还是毛油来说,均具有更好的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