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1586发布日期:2019-01-08 22:16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它分为管道式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两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于人们耐以生存的空气也大大提高了关注度,人们除了对新鲜空气的不断需求,对于人体健康大有益处的负离子同样具有极大的需求,

在对分离子分离装置和新风系统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安装结构对其进行安装,但是,现有的安装结构不方便安装负离子发生装置,降低了安装效率,提高了安装成本,稳定性差,而且无法将负离子发生装置和新风系统更好的配合,无法达到理想的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有墙体,所述墙体内设有空腔,所述底板的上端一侧固定有负离子发生器,所述负离子发生器的一端侧壁上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套设有安装盒,所述安装盒上设有夹持装置,所述出气管的一端连接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上设有第二抽风机,且第二抽风机的一端固定在空腔内的一端侧壁上,所述空腔内的顶端固定有八个安装板,且同一侧的四个安装板为一组,同一组的四个安装板的下端均固定有竖杆,四个竖杆的一端侧壁上均固定有连接块,四个连接块之间共同固定有保护箱,所述保护箱内的底部固定有两个套管,所述套管内设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的上端固定有固定板,两个固定板之间共同固定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设有弧形放置槽,两个弧形放置槽内共同放置有通风管,所述输送管的一端连接在通风管的一侧,所述通风管的一端贯穿墙体的一端侧壁并延伸至墙体的一侧,所述通风管上设有第一抽风机,且第一抽风机的一端固定在空腔内的一端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贯穿设置在安装盒两端侧壁上的螺杆,所述安装盒的两端侧壁上均设有第一螺纹通孔,所述螺杆的一端贯穿第一螺纹通孔,所述螺杆的一端固定有转动轮,所述螺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夹持板,两个夹持板的一端分别抵触在出气管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固定在套管内底部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固定有压板,压板的上端固定有压杆,所述压杆的两侧均固定有滑块,所述套管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滑槽,且滑块安装在滑槽内,所述安装块的下端固定有两个固定杆,所述保护箱内的相对侧壁上固定有横板,两个固定杆的一端贯穿横板的一端侧壁并延伸至横板的一侧,两个压杆的一端均贯穿横板和保护箱的一端侧壁并延伸至保护箱的上端,所述压杆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板的下端,所述压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横板的一端侧壁上,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板的一端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两个第二螺纹通孔,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贯穿设有螺栓,所述墙体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第二螺纹通孔对应的螺纹盲孔,所述螺栓的一端贯穿第二螺纹通孔并延伸至螺纹盲孔内。

优选地,所述通风管、输送管和出气管均采用PVC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通风管的下端焊接在弧形放置槽内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输送管通过卡箍固定在墙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负离子发生器、第一抽风机、第二抽风机和输送管的配合,实现了负离子发生器和新风系统更好的配合的功能,满足了新风系统能释放出更多和稳定的负离子的需求;

2、通过螺栓、安装板、转动轮和螺杆的配合,不仅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成本,还提高了稳定性;

3、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配合,实现了对通风管进行双重减震的功能,提高了稳定性,降低了振动幅度,保护了通风管;

综上所述,该安装结构实现了负离子发生装置和新风系统能更好的配合和方便安装和拆卸的功能,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成本,提高了稳定性,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满足了人们对负离子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保护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的B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的A处放大图。

图中:1底板、2墙体、3第一抽风机、4通风管、5第二抽风机、6输送管、7负离子发生器、8转动轮、9螺杆、10出气管、11安装盒、12夹持板、13滑槽、14保护箱、15第一弹簧、16套管、17压杆、18横板、19第二弹簧、20竖杆、21螺栓、22安装板、23固定板、24安装块、25固定杆、26连接块、27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在新风系统中的安装结构,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端固定有墙体2,墙体2内设有空腔,底板1的上端一侧固定有负离子发生器7,通过负离子发生器7将空气进行净化,负离子发生器7的一端侧壁上设有出气管10,出气管10的一端套设有安装盒11,安装盒11上设有夹持装置,通过夹持装置方便对出气管10进行夹持,提高出气管10的稳定性;

出气管10的一端连接有输送管6,输送管6通过卡箍固定在墙体2上,通过卡箍的固定,提高了输送管6的稳定性,通过输送管6输送空气,输送管6上设有第二抽风机5,且第二抽风机5的一端固定在空腔内的一端侧壁上,通过第二抽风机5将空气进行收集,空腔内的顶端固定有八个安装板22,且同一侧的四个安装板22为一组,同一组的四个安装板22的下端均固定有竖杆20,四个竖杆20的一端侧壁上均固定有连接块26,四个连接块26之间共同固定有保护箱14,保护箱14内的底部固定有两个套管16,套管16内设有减震装置,通过减震装置方便对安装块24提供减震,提高通风管4的稳定性;

减震装置的上端固定有固定板23,两个固定板23之间共同固定有安装块24,安装块24上设有弧形放置槽,两个弧形放置槽内共同放置有通风管4,通风管4的下端焊接在弧形放置槽内的底部,输送管6的一端连接在通风管4的一侧,通风管4将管内的空气输送到输送管6内,通风管4的一端贯穿墙体2的一端侧壁并延伸至墙体2的一侧,通风管4上设有第一抽风机3,且第一抽风机3的一端固定在空腔内的一端侧壁上,通过第一抽风机3对空气进行收集,通风管4、输送管6和出气管10均采用PVC材料制成,价格便宜,降低了生产成本,方便安装通风管4,提高通风管4的稳定性,避免在工作中滑落。

本实用新型中,夹持装置包括贯穿设置在安装盒11两端侧壁上的螺杆9,安装盒11的两端侧壁上均设有第一螺纹通孔,螺杆9的一端贯穿第一螺纹通孔,螺杆9的一端固定有转动轮8,螺杆9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夹持板12,两个夹持板12的一端分别抵触在出气管10的两侧,转动转动轮8,转动轮8带动螺杆9转动,从而带动夹持板12对出气管10进行夹持,从而方便将安装盒11安装在出气管10上,还能通过调节松紧度方便闭合出气管10。

本实用新型中,减震装置包括固定在套管16内底部的第一弹簧15,第一弹簧15的上端固定有压板,压板的上端固定有压杆17,压杆17的两侧均固定有滑块27,套管16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滑槽13,且滑块27安装在滑槽13内,安装块24的下端固定有两个固定杆25,保护箱14内的相对侧壁上固定有横板18,两个固定杆25的一端贯穿横板18的一端侧壁并延伸至横板18的一侧,两个压杆17的一端均贯穿横板18和保护箱14的一端侧壁并延伸至保护箱14的上端,压杆17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板23的下端,压杆17上套设有第二弹簧19,第二弹簧19的一端固定在横板18的一端侧壁上,第二弹簧19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板23的一端侧壁上,当压杆17受到挤压时,带动压杆17向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对第一弹簧15和第二弹簧19施压,第一弹簧15和第二弹簧19通过自身的弹力进行自动复位,从而对安装块24和固定板23提供减震,继而对通风管4进行减震,提高了稳定性,降低了振动的幅度,保护了通风管4。

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板22上设有两个第二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内贯穿设有螺栓21,墙体2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第二螺纹通孔对应的螺纹盲孔,螺栓21的一端贯穿第二螺纹通孔并延伸至螺纹盲孔内,通过螺栓21可将安装板22固定在墙体2上,方便安装和拆卸,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在安装时,将四个安装板22通过螺栓21固定在墙体2上,固定好之后,然后将通风管4安装在两个弧形放置槽内,通过第一抽风机3将室外的空气进行收集,然后将空气输送到通风管4内,然后在第二抽风机5的作用下,通过输送管6输送到负离子发生器7内,然后通过负离子发生器7自身的功能,将室外的空气转化成对人体有益处的空气,在工作状态中,通风管4会产生振动,产生振动的时候,固定板23对压杆17施压,压杆17对第二弹簧19施压,压杆17在移动位置的同时,带动滑块27在滑槽13内移动,带动压板移动位置,从而对第一弹簧15施压,在第一弹簧15和第二弹簧19的作用下,及时的复位,从而降低振动的幅度,继而对通风管4提供保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