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丝楼湿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3721发布日期:2019-01-22 23:02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丝楼湿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丝楼湿度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纺丝楼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秋冬季节,由于气候干燥,导致纺丝楼的湿度很难达到工艺设定值,使用传统的中央空调湿度调节系统强行调节湿度使得能耗会大幅度增加。故亟需一种可以降低能耗,且根据湿度自动调节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约能耗,自动调节湿度,使纺丝楼的湿度到达工艺设定值的纺丝楼湿度调节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解决手段是提供一种纺丝楼湿度调节装置,纺丝楼湿度调节装置应用在纺丝楼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侧吹风窗、湿度传感器、上位控制器、多个高压雾化喷头、变频增压泵、自来水净化装置和水源,湿度传感器设置在一侧吹风窗内,多个高压雾化喷头分别设置在多个侧吹风窗上,多个高压雾化喷头均与变频增压泵连接,变频增压泵与自来水净化装置连接,自来水净化装置与水源连接,湿度传感器和增压泵分别与上位控制器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水管总管和多个水管支管,水源、自来水净化装置和变频增压泵通过水管总管顺次连接,多个高压雾化喷头通过多个水管支管与增压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源是水箱或自来水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源和自来水净化装置之间的水管总管上设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纺丝楼车间内的湿度,通过上位控制系统控制变频增压泵,使高压雾化喷头进行喷雾加湿,使车间内达到工艺设定值,保证产品质量,使车间升华物、浮尘大幅度降低,且替代中央空调控制湿度,极大的节约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侧吹风窗1、湿度传感器2、上位控制器3、高压雾化喷头4、变频增压泵5、自来水净化装置6、水源7、水管总管8、水管支管9、阀门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的数量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纺丝楼湿度调节装置,纺丝楼湿度调节装置应用在纺丝楼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侧吹风窗1、湿度传感器2、上位控制器3、多个高压雾化喷头4、变频增压泵5、自来水净化装置6和水源7,上位控制器3被实施为PLC编程控制器或工控机,湿度传感器2设置在一侧吹风窗1内,多个高压雾化喷头4分别设置在多个侧吹风窗1上,多个高压雾化喷头4均与变频增压泵5连接,变频增压泵5与自来水净化装置6连接,自来水净化装置6与水源7连接,湿度传感器2和变频增压泵5分别与上位控制器3通信连接。

使用时,湿度传感器2检测纺丝楼车间内的湿度,当湿度过小时,变频增压泵5增加频率工作,使的湿度到达上位控制器3的设定值,当湿度达到设定值以后,变频增压泵5减小频率工作直至停止工作。

通过使用纺丝楼湿度调节装置同比以前依靠简单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湿度,每小时节省电能70KW,每天节约电能1680KW。本装置是的湿度控制变得容易,纺丝楼车间产品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同时车间升华物、浮尘也大幅度降低。

其中,还包括水管总管8和多个水管支管9,水源7、自来水净化装置6和变频增压泵5通过水管总管8顺次连接,多个高压雾化喷头4通过多个水管支管9与增压泵连接。

进一步的,水源7是水箱或自来水管。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水源7和自来水净化装置6之间的水管总管8上设有阀门10。阀门10可以被实施为普通阀门或电磁阀,普通阀门由人工控制来进行打开和关闭;电磁阀与上位控制器3连接,当上位控制器3控制变频增压泵5进行过调节湿度工作后,上位控制器3打开电磁阀进行补水工作,此时自来水净化装置6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到达指定液位后,发出信息至上位控制器3,上位控制器3关闭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