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太阳能通风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7626发布日期:2018-12-25 20:3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太阳能通风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通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太阳能通风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需要进行自然通风以降低室内温度,自然通风是最常见的通风换气方式,与机械通风相比,自然通风能够节省能源消耗;而自然通风中通过太阳能通风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太阳能通风的原理是热压通风,通过太阳辐射热量被吸收后对通道内空气加热,使得通道内外产生密度差,热压转化为风压,驱动通道内空气向上流动,形成通风;但由于受太阳能直射的影响,实际应用中由于朝向、屋檐的遮挡、夜间等因素影响,在需自然通风时,无热量可用,无法实现自然通风,无法满足时,仍需开起机械通风装置或空调,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组合式太阳能通风辅助装置,能够很好利用太阳辐射的热量,对装置通道内的空气加热后,形成通风效果,并且能够自动控制通风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组合式太阳能通风辅助装置,包括方形内空的装置A和方形内空的装置B,所述装置A上端面为敞口,所述装置B下端面为敞口,所述装置A位于所述装置B的下方且所述装置A的上端面与所述装置B的下端面密封贯通连接;所述装置A的相对两侧壁的一侧下部设有一进风口,所述装置B的相对两侧壁的一侧上部设有一出风口,所述装置A的所述进风口相对的侧壁上和所述装置B的所述出风口所在的侧壁上均设有储热结构,所述装置A上的所述储热结构位于与所述装置B上的所述储热结构的竖直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为分体式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组装适应不同环境,另外本装置具有储热功能,在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时,可将一部分热量蓄积起来,持续供夜间需要自然通风的时段使用,能够在无太阳光辐射状态下使用,进一步节约了能源消耗,避免使用机械通风。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进风口的叶片B,所述叶片B两端连接有控制叶片B转动开启或关闭的转轴B,所述转轴B连接一用于控制所述转轴B轴向转动的控制器B,所述控制器B与所述装置A侧壁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自动控制进风口的叶片使进风口开启与闭合。

进一步,所述控制器B连接一用于检测室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置于所述装置A外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室内温度进行探测后反馈控制器,控制叶片开合。

进一步,所述出风口处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叶片A,所述叶片A两端连接有控制叶片A转动开启或关闭的转轴A,所述转轴A连接一用于控制所述转轴A轴向转动的控制器A,所述控制器A与所述控制器B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自动控制出风口的叶片使出风口开启与闭合,并与进风口可同时开启闭合。

进一步,所述储热结构包括依次设计的吸热涂层、蓄热层和导热层,所述吸热涂层与所述装置A和所述装置B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蓄热层和所述导热层通过多个固定器固定连接在所述装置A和所述装置B的内侧壁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收集热量,储存热量用于通风。

进一步,还包括方形内空的装置C,所述装置C上下贯通,所述装置C的一侧壁同样设有所述储热结构,所述吸热涂层与所述装置C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蓄热层和所述导热层通过多个所述固定器与所述装置C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装置C可置于所述装置A和所述装置B之间,且所述装置C的上端面与所述装置B的下端面密封连通,所述装置C的下端面与所述装置A的上端面密封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增加装置高度,加强通风效果,另外能将装置直接代替部分非承重墙体,避免二次加工墙体。

进一步,所述装置A与所述装置C的连接处以及所述装置B与所述装置C的连接处均设有用于密封的橡胶垫圈。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装置A、装置B和装置C之间连接紧密避免漏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销孔,2、装置B,3、装置C,4、装置A,5、控制器A,6、出风口,7、转轴A,8、温度传感器,9、控制器B,10、进风口,11、转轴B,12、叶片B,13、叶片A,14、橡胶垫圈,15、吸热涂层,16、蓄热层,17、固定器,18、导热层,19、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组合式太阳能通风辅助装置,包括方形内空的装置A4、方形内空的装置B2和方形内空的装置C3,装置A4、装置B2和装置C3的长度为80-120cm,宽度为20-40cm,高度为30-50cm,装置A4上端面为敞口,装置A4的相对两侧壁的一侧下部设有一进风口10,进风口10处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进风口10的叶片B12,叶片B12两端连接有控制叶片B12转动开启或关闭的转轴B11,通过转轴B11转动带动叶片B12转动能够打开或关闭进风口10,转轴B11连接一个用于控制转轴B11轴向转动的控制器B9,控制器B9与装置A4侧壁固定连接,控制器B9连接一用于检测室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8,温度传感器8置于装置A4外部用于测量室内的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8测量温度后反馈到控制器B9,控制器B9控制转轴转动实现打开和关闭进风口10,装置B2下端面为敞口,装置B2的相对两侧壁的一侧上部设有一出风口6,出风口6设有能开启或关闭出风口6的叶片A13,叶片A13两端连接有控制叶片A13转动打开或关闭的转轴A7,转轴A7连接一控制器A5,控制器A5与控制器B9连通,根据温度传感器8的反馈后输送信号到控制器A5和控制器B9,控制器A5控制出风口6的开启与关闭,控制器B9控制进风口10的开启与关闭,装置A4与装置B2的敞口同样大小,装置C3为上下贯通结构,装置A4的进风口10的相对的侧壁、装置B2的出风口6所在的侧壁和装置C3的一侧壁均设有储热结构,储热结构包括依次设计的吸热涂层15、蓄热层16和导热层18,吸热涂层15为常用的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的材质,蓄热层16填充有蓄热材料例如石蜡等,导热层18为常用的利于传热的材料,例如金属等,吸热涂层15与装置A4、装置B2和装置C3的外侧壁固定连接,蓄热层16和导热层18通过多个固定器17固定连接在装置A4、装置B2和装置C3的内侧壁上,装置A4、装置B2和装置C3通过设置在外侧壁的均设有销孔1,通过插销插入后固定,拆卸时取出插销,装置A4位于装置C3的下方,装置B2位于装置C3的上方,装置A4、装置B2和装置C3整体上下密封贯通形成气体流动通道,装置C3可为多个,均贯通连接在装置A4和装置B2之间,根据实际使用的现场情况确定装置C3的数量,另外装置A4、装置B2和装置C3的外侧壁还有多个圆环19,可通过将钢筋等金属条依次穿过圆环19,对装置进行加固,避免装置倒塌,并且装置A4、装置B2和装置C3之间的连接处均设有用于密封的橡胶垫圈14,橡胶垫圈14的厚度为0.3-0.6cm,用于对通道进行密封,避免通道中的气体泄漏,装置A4、装置B2和装置C3的储热结构均位于同一侧面,装置A4的储热结构位于装置C3的储热结构的竖直下方,装置C3的储热结构位于装置B2的储热结构的竖直下方,储热结构的侧面向室外设置并向着太阳。

使用时,夏季太阳辐射到装置的外表面,通过吸热涂层15吸水太阳辐射能量后,将热量传递到蓄热层16中的蓄热材料后,一部分热量进行储存,一部分热量通过导热层18传递到装置通道内,对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由于空气受热密度降低,热空气上浮,冷空气下沉,形成热压;最初时进风口10与出风口6通过叶片闭合的,通道内的气体无法流通,当温度探测器监测到室内温度到达设定值后,控制进风口10和出风口6的叶片转动,打开进风口10与出风口6,通道内的气体向上运动通过出风口6排出,由于通道内气体减少大气压将室内的气体通过进风口10压缩至通道中,形成气体流动对室内进行通风,当温度探测器监测到温度降到设定值后,控制器控制进风口10与出风口6关闭,通道内继续储藏热量进行下一次通风;当夜晚无太阳光照射时,装置内的蓄热材料储存的热量可对通道内气体继续加热,实现夜晚的室内通风。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