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及壁挂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7431发布日期:2019-03-05 18:13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及壁挂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及壁挂式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室内机导风结构主要包括左右导风条和内外导风板,通过电机控制左右导风条和内外导风板实现送风方向和送风范围的改变,实现不同方向的送风需求。目前的导风板采用平板结构,空气沿导风板宽度方向吹出,送至房间内,通过改变导风板水平方向的夹角来实现上下送风。

如图1所示,常规空调器房间开启时,内导风板20为平板结构,在内导风板20的引导下,气流往前下方吹,送风距离较远,而外导风板10实际没起导风作用,只是在关机时将风道关闭保证产品美观,热气流在脱离风道口后容易上扬,很难将热风送达地面,导致房间温度分布不均,舒适感差;

如图2所示,另一种常规空调制热时,导风板30为平板结构,通过旋转外导风板30能将热风送达地面,但由于把风“压”的过下,导致水平送风距离短,房间内只有靠近空调范围的区域温度较高,整体房间分布不均,舒适感差。

申请人在早期对壁挂式空调的研究中,递交了专利号为CN201521081940.4的专利申请,该申请公开了一种导风板结构,具体结构见附图3,但申请人在对壁挂式空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该申请同样存在空调出风口气流直接吹向人体,舒适感差,房间整体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及壁挂式空调,以解决壁挂式空调出风口气流送风距离近,气流直接吹向人体,舒适感差,室内温度调节效果不均匀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所述内导风板为长条形,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内板面和外板面,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与空调固定孔相配合;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与空调驱动装置相配合;所述第三侧面中间设置有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与空调固定装置相配合;所述旋转轴、装配孔和固定部件均相对于内板面凸起,所述旋转轴的轴线、装配孔的中心线和固定部件的固定轴的轴线共线;所述第四侧面设置有导向斜面;所述外板面设置有多条加强筋,所述第三侧面与外板面连接处为圆弧面。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斜面为圆弧面。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斜面的圆弧面曲率半径为R,所述内板面宽度为L,所述R与L之间的比值关系为:L/R小于0.5。

进一步的,所述内板面其中一侧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交接处,所述旋转轴设置在第一凸起上,所述旋转轴向远离导风板方向凸出一定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内板面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第二侧面与第三侧面交接处,所述装配孔设置在第二凸起上。

进一步的,所述装配孔为多边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在内板面上以固定部件为中心对称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件包括固定底板、固定支架和固定轴,所述固定支架与固定轴之间形成固定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底板与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加强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壁挂式空调,所述壁挂式空调包括所述空调内导风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在内导风板上设置导向斜面,利用康达效应,提高空调的气流送风距离,避免直接吹向人体,提高舒适度。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在空调驱动装置带动下可以往复转动,提高空调导风板的气流调节,使室内的整体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空调导风板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现有空调导风板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申请人在早期申请中公开的壁挂式空调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的轴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在另一视角下的轴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图3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侧面,11-旋转轴,2-第二侧面,21-装配孔,3-第三侧面,31-固定部件,311-固定底板,312-固定支架,313-固定轴,314-加强肋,4-第四侧面,41-导向斜面,5-内板面,51-第一凸起,52-第二凸起,6-外板面,61-加强筋,10-外导风板,20-内导风板,30-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包括第一侧面1、第二侧面2、第三侧面3、第四侧面4、内板面5和外板面6,在空调内导风板的第一侧面1上设置有旋转轴11,本实施例中旋转轴11为圆柱形,所述旋转轴11能够插入到空调中的固定孔中进行转动;

所述第二侧面2设置有装配孔21,所述装配孔21与空调驱动装置相配合,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为驱动电机,也可以为其他动力输出装置。

驱动装置中的输出轴插入到装配孔21中固定,与旋转轴11配合,带动空调内导风板往复运动。

所述第三侧面3中间设置有固定部件31,空调内导风板中通过固定部件31与空调上的固定装置相配合,使空调内导风板能够固定在空调框架上。

所述旋转轴11、装配孔21和固定部件31均相对于内板面5凸起,空调内导风板通过旋转轴11和装配孔21固定在空调框架上,配合固定部件31,使空调内导风板的固定更加牢固,所述旋转轴11的轴线、装配孔21的中心线和固定部件31的固定轴313的轴线共线,共线设置能够让空调导风板的运行更加灵活与方便。

所述第四侧面4上设置有导向斜面41,气流在导向斜面41的作用下,会继续沿着导向斜面进一步流动,使热气流保持较远的送风距离,能够将送风距离大幅度提升,空调的内导风板与外导风板相互配合,改变出风口的气流方向,以实现较好的扫风作用,同时保证地面处的送风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斜面41为圆弧面,利用“康达效应”使得气流能沿曲面继续往下流动,将热气流送达地面,使得整个房间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更优选的,所述导向斜面41的圆弧面曲率半径为R,所述导风板的内板面5宽度为L,所述R与L之间的比值关系为:L/R小于0.5,导向斜面41可以实现较好的引导作用,使热空气保持较远的送风距离,同时保证地面处的送风效果,提高用户体验;如果L/R大于0.5,则没有“康达效应”。

进一步的,所述外板面6设置有多条加强筋61,以增加空调内导风板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侧面3与外板面6连接处为圆弧面。

实施例2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对空调导风板与空调之间的装配关系做进一步说明。

所述内板面5的其中一侧设置有第一凸起51,所述第一凸起51设置在第一侧面1与第三侧面3交接处,所述旋转轴11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起51上,为了使装配方便,所述旋转轴11向远离导风板的方向凸出一定距离,以方便旋转轴11插入到空调上的定位孔中;

进一步的,在内板面5的另一侧设置第二凸起52,所述所述第二凸起52也设置在第二侧面2与第三侧面3交接处,在第二凸起52上设置有装配孔21;在内导风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凸起51和第二凸起52,方便内导风板与空调的装配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装配孔21为多边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以便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与装配孔紧密配合,驱动力能更好的传递在内导风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51和第二凸起52在内导风板上,以内导风板中心镜像对称分布;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对空调导风板与空调之间的固定关系做进一步说明。所述固定部件31包括固定底板311、固定支架312和固定轴313,所述固定支架312与固定轴313之间形成固定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空调上的固定装置为卡钩,卡钩能够在固定空间中围绕固定轴313运动。

进一步的,在固定底板311与固定支架312之间设置加强肋314,增加固定支架312的牢固程度,避免固定部件31发生损坏,导致内导风板不能正常固定或运转的现象。

除了上述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壁挂式空调内导风板的壁挂式空调,该壁挂式空调的其他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